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骨代谢指标测定在骨质疏松诊治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妇女绝经前后骨代谢指标的变化,研究各指标在骨质疏松症治疗后的变化率,对各指标在骨质疏松症诊治中的应用作出初步评价。方法 48例绝经前妇女、48例绝经后妇女测定10项骨代谢指标.45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分别测定10项骨代谢指标,观察其变化率。12名绝经后妇女,每两个月测定10项骨代谢指标。共观察一年。结果 绝经后妇女骨代谢指标明显升高,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经抗吸收治疗后.大部分骨代谢指标明显降低,血清骨形成指标比尿骨吸收指标长期个体内的变异要小。结论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骨转换加快,部分血清骨代谢指标优于尿骨代谢指标,尤以血清骨形成指标N—mid骨钙素和血清骨吸收指标CTX为优。  相似文献   

2.
护骨素基因启动子区T950-C多态性与骨密度及骨代谢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绝经后汉族妇女护骨素(OPG)基因启动子区T^950-C多态性与骨质疏松症和骨代谢的关系。方法应用PCR—RFLP测定随机选取的73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妇女和61例绝经后正常妇女OPG基因T^950-C的基因型,双能X线骨吸收方法分别测腰椎各椎体和股骨颈髋部的BMD,放射免疫分析法测骨代谢指标。结果所选人群OPG基因T^950-C基因型频率分布在骨质疏松症和绝经正常妇女均符合Hardy-Weinberg定律,而且其基因型在两组研究对象中分布差异无显著性,但汉族妇女T^950-C基因型分布与高加索人种妇女相比有明显差异。在骨质疏松症组CC型的股骨颈BMD低于TT型和TC型,而绝经后正常妇女三种基因型之间BMD无差异。结论OPG基因T^950-C基因型分布存在明显的种族差异。OPG基因T^950-C多态性不能作为中国汉族妇女是否发生骨质疏松症的遗传标志,但对于患有骨质疏松症的中国汉族妇女CC型却能预测骨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程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护骨素(OPG)基因启动子区G209-A和T245-G多态性及其脂肪保护作用、联合作用对绝经后正常妇女和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妇女骨密度(BMD)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25个样本经SSCP-PCR法寻找异常迁移条带,再采用测序方法确定扩增区域中的单核苷酸点突变位点,最后采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法(RFLP)对所有样本进行分析;双能X线吸收法测定BMD。结果73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妇女和61例绝经后正常妇女OPG启动子扩增区中找到两个单核苷酸点突变多态性位点,G209-A和T245-G。分析显示这两个多态性位点基因型频率在两组实验对象中的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定律。G209-A和T245-G多态性位点单一基因型和复合基因型的分布在两组实验对象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各单一基因型及其复合基因型的BMD分析显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妇女的腰椎和髋部BMD明显低于绝经后正常妇女,同时,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妇女的全身体脂比率也明显低于正常妇女。结论G209-A和T245-G多态性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和绝经后正常妇女的骨量影响没有协同作用;单一的和复合的G209-A、T245-G多态性各基因型不能作为预测中国汉族妇女是否发生骨质疏松症的遗传标志,但可能是骨质疏松症发生的易感基因,并且合理的含脂饮食有利于骨保护。  相似文献   

4.
上海地区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危险因素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分布特征和易发因素相关性分析,探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病因机理和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社区50~69岁绝经1年以上妇女,以问卷调查,结合DXA测量BMD值,以及血清1α,25(OH)2D3等骨代谢指标测定,分析与骨丢失的相关性.结果 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率随增龄和绝经年限的延长而上升,绝经年龄早、生育胎数多、哺乳时间长是低骨量的重要危险因素,而使用雌激素、长期饮用牛奶、维持一定体重对骨量值有保护作用.此外,绝经后OP妇女的血清1α,25(OH)2D3和25(OH)D3含量均明显低于非OP妇女,血清1α,25(OH)2D3含量与BMD值呈高度相关(r=0.693,P<0.01).骨代谢相关指标分析表明,绝经后OP表现为高骨转换型,维生素D与PTH状态,以及DPD/Cr等均是评价绝经后OP患者的重要指标.结论 妇女绝经后有一个快速的骨丢失过程,而血清1α,25(OH)2D3水平的低下是绝经后骨量丢失的一个重要原因.为维护骨骼健康,应维持其底物25(OH)D3在正常范围内.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分布特征和易发因素相关性分析,探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病因机理和危险因素。方法选取社区50~69岁绝经1年以上妇女,以问卷调查,结合DXA测量BMD值,以及血清1α,25(OH)2D3等骨代谢指标测定,分析与骨丢失的相关性。结果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率随增龄和绝经年限的延长而上升,绝经年龄早、生育胎数多、哺乳时间长是低骨量的重要危险因素,而使用雌激素、长期饮用牛奶、维持一定体重对骨量值有保护作用。此外,绝经后OP妇女的血清1α,25(OH)2D3和25(OH)D3含量均明显低于非OP妇女,血清1α,25(OH)2D3含量与BMD值呈高度相关(r=0.693,P〈0.01)。骨代谢相关指标分析表明,绝经后OP表现为高骨转换型,维生素D与PTH状态,以及DPD/Cr等均是评价绝经后OP患者的重要指标。结论妇女绝经后有一个快速的骨丢失过程,而血清1α,25(OH)2D3水平的低下是绝经后骨量丢失的一个重要原因。为维护骨骼健康,应维持其底物25(OH)D3在正常范围内。  相似文献   

6.
骨质疏松及骨矿盐疾病诊疗指南(讨论稿)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治指南一、概述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世界卫生组织,WHO)。2001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提出骨质疏松症是以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性增加为特征的骨骼系统疾病,骨强度反映了骨骼的两个主要方面,即骨密度和骨质量。该病可发生于不同性别和任何年龄,但多见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又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Ⅰ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Ⅱ型)和特发性骨质疏松(包括青少年型)3种。…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包括绝经后骨质疏松和老年性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是指单位体积骨量(bone mass)减少为特征的代谢性骨改变,其矿物质和骨基质的比例正常。50岁以上的人几乎都有骨量减少,老年人和绝经后妇女全身骨量减少加速、骨脆性增加,在轻微外伤或无外伤的情况下均容易发生骨折,尤其70岁以上的老人骨折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病人降钙素储备功能的改变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为进一步探讨降钙素(CT)在骨质疏松症发生中的作用,用钙负荷-降钙素兴奋试验观察21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妇女CT储备功能的改变(血清CT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并与48名健康女性(其中绝经后妇女20名)及7例骨量减少妇女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未发生骨质疏松的健康绝经后妇女与绝经前妇女比较,血CT的基础值、峰值、升高幅度及曲线下面积均无明显差别;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妇女以上4项指标均明显低于健康妇女,较骨量减少组妇女的血CT峰值、升高幅度亦有降低。而骨量减少组妇女与同年龄健康绝经后妇女比较,血CT的基础值和曲线下面积有所下降,但血CT峰值及升高幅度无差异。本研究未观察到绝经对CT储备功能有明显影响;骨质疏松病人的CT储备功能有降低,且降低程度与骨量丢失的程度有关,提示与骨质疏松本身似有内在联系,这种CT水平的降低可能参与了骨质疏松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双膦酸盐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简称骨质疏松症)是一种绝经后妇女和老年人的常见病,以骨量减少和正常骨微结构破坏为特征,骨脆性增加,易导致骨折的全身性疾病。随着人口的老龄化,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逐渐增加。我国人口基数大,并即将步入老龄化社会,骨质疏松症的危害正日趋显著...  相似文献   

10.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一种类型,是绝经后妇女的常见病及多发病,主要因女性在绝经后卵巢功能减退、雌激素水平明显下降,导致骨生成和骨吸收代谢失衡,容易发生骨折等并发症。国外有研究显示大气细颗粒物(PM2.5)与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有关。PM2.5可通过影响绝经女性骨代谢的炎性效应机制、受体竞争机制、雌孕激素受体机制等,使骨形成和骨吸收代谢失衡,直接或间接引发或加剧PMOP。但PM2.5是否参与PMOP的发生及进展,其作用机制如何尚未明确,本文就PM2.5与PMOP的相关性及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WHO推荐骨密度(BMD)与骨峰值的均值比较减少2.5以上标准差(SD)诊断为骨质疏松症,减少1~2个SD诊断为骨量减少。绝经后妇女由于雌激素的缺乏而致骨吸收过程加强,特别是绝经后3~5年骨量丢失较多,所以绝经后骨量减少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是很重要的。本研究旨在评价以激素替代疗法(HRT)为背景的绝经后骨量减少患者骨重建生化标志物的变动。  相似文献   

12.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postmenopausalosteoporosis ,PMO) ,又称I型骨质疏松症 ,常见于 5 0~ 70岁的女性 ,其特征是骨量快速丢失 ,小梁骨吸收加速 ,骨脆性增加 ,骨折风险加大 ,影响绝经后妇女的生活质量。目前公认的PMO发病原因是雌激素的减少 ,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 ,白细胞介素 6(IL 6)在绝经后PMO的发病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IL 6是一种多功能的细胞因子 ,参与许多病理生理过程 ,在病理状态下 ,IL 6是调节骨吸收的重要因子 ,参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发病过程 ,并受雌激素和某些药物的调节。本文就这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1 IL 6的分…  相似文献   

13.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与肾虚的关系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采用单光子吸收法测量362例绝经后妇女骨矿含量,166例诊断为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45.9%。通过对与骨质疏松症发病有关的各因素与中医肾虚的关系进行分析,证实了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发病与肾之精气亏虚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提示补肾保精、早期防治是减少发病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4.
阿仑膦酸钠治疗骨质疏松症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萍 《山东医药》2008,48(10):109
阿仑膦酸钠是氨基二膦酸盐类骨吸收抑制剂,其可抑制破骨细胞活性,降低骨转换,增加骨密度(BMD),提高骨强度,有效预防骨折.目前,该药已广泛用于治疗和预防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PMO)、男性骨质疏松症(0P)、糖皮质激素(GC)引起的OP、高钙血症和变形性骨炎等.  相似文献   

15.
绝经后骨质疏松易致骨折以及其他病症出现严重影响绝经后妇女生活质量。本文利用双能X吸收法 (DEXA)测定绝经后妇女骨密度及骨代谢生化指标 ,观察不同绝经年限与骨密度及骨代谢生化指标之间关系 ,为有效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提供临床实验依据。1 对象与方法1 1 对象 因周身疼痛或负重性疼痛就诊者共 2 43例 ,符合 :①自然绝经 ;②排除影响骨代谢的各种因素如 :糖尿病 ,甲状腺机能亢进 ,甲状旁腺机能亢进及其它内分泌代谢疾病 ;③无雌激素 ,降钙素 ,维生素D等药物服用史 ;④无烟酒嗜好。体检、实验室检查肝肾功能正常者。年龄 45~ 84…  相似文献   

16.
最近研究发现噻嗪类利尿剂有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双重作用.经噻嗪治疗的绝经后妇女骨密度要比未治疗的对照组高;男、女患者使用噻嗪利尿后骨丢失率均可降低。长期服用可减少骨折危险,但是有关噻嗪类利尿剂对骨吸收的作用尚不清楚。空腹尿羟脯氨酸已广泛用作骨吸收的一个指标。作者进一步探索氯噻嗪对正常绝经后妇女短期使用后,尿羟脯氨酸及其它骨代谢有关生化指标变化情况。 14名健康绝经后妇女作为受试者,平均年龄65岁(范圈47~77),平均体重64kg(范围49~101)。凡有各种明显疾患、长期服用过雌激素、孕激素、补  相似文献   

17.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多发生于绝经后5~10年之间,可随着年龄的增长合并增龄性的骨骼变化,于70岁后即形成退行性骨质疏松症(又称增龄性或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不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或增龄性骨质疏松症,其后果均是在轻微外伤或体位变动时即发生骨折,由此引起疼痛、活动受限、合并症以及死亡率增加等问题,对绝经后妇女的健康、寿命及生活质量造成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正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全身性代谢性骨骼疾病,以骨量减少,骨的微细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脆性增加,容易发生骨折,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高~([1])。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的加重以及妇女绝经年龄的逐渐提前,骨质疏松症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骨质疏松症成为全世界关注的公共健康问题~([2])。1骨质疏松症病因骨质疏松症主要表现为骨密度减少,骨质量降低,诱导骨强度下降,微骨折增加,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骨痛、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脂联素基因SNP+45多态性与上海地区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比较脂联素基因SNP+45多态性与骨转换生化标志物的关系。方法以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长度多态性(PCR—RELF)技术,对75例骨质疏松症患者和71例正常对照者脂联素基因SNP+45位点进行基因分型,应用酶联免疫测定法或电化学发光免疫法测定75例骨质疏松症患者血清和尿液中8项骨代谢指标。结果脂联素基因SNP+45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骨质疏松症患者和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脂联索基因SNP+45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型与骨转换标志物比较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脂联素基因SNP+45多态性与上海地区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无相关性,与骨转换率也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绝经后股骨颈骨折发生与骨代谢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绝经后妇女180例,根据骨质疏松与骨折情况分为对照组82例,骨质疏松症88例,骨质疏松伴骨折10例,所有入选者都进行股骨颈密度的测量,并且进行血清骨保护蛋白(OPG)和k B受体活化子配体(RANKL)检测。结果:骨质疏松伴骨折组的股骨颈骨密度、T分数、Z分数都明显低于其他2组,而骨质疏松症组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骨质疏松伴骨折组、骨质疏松组与对照组的血清OPG与RANKL值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对骨折有显著影响的变量包括OPG和RANKL(P0.05)。结论:绝经后股骨颈骨折发生率比较高,血清骨代谢指标OPG与RANKL检测在临床上可选择性用于预测绝经后妇女的股骨颈骨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