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传统的免疫分子如抗体、补体的临床意义十分明确,一些近年来发现的新型免疫分子如可溶性粘附分子、细胞因子及可溶性HLA分子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转归相关,检测这类免疫分子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此加以概述。1可溶性粘附分子粘附分子是指由细胞产生、存在于细胞表面、介导细胞与细胞间或细胞与基质间相互接触和结合的一类分子,包括整合素(integrinpe)家族、免疫球蛋白超家族、选择素(Selectin)家族、Cadherin家族以及CD44等尚未归类的粘附分子。存在于白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或其它细胞表面的粘附分子脱落…  相似文献   

2.
狼疮性肾炎患者血清中IL-18和sFas/sFasL水平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狼疮性肾炎(LN)患者血清中I国8和sFas/sFasL变化及相关性方法;利用夹心ELISA方法检测35例LN患者和18例正常健康人群血清IL-18,sFas、sFasL水平。结果:IL018水平比较9,LN组和活动期LN组显著高于静止期LN及正常对照组(P〈0.01),而静止期LN患者与正常对照组差无显著性(P〉0.05)。sFas,各LN患者组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其中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严重烧伤休克期患者静脉注射小剂量氯胺酮或联合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PCIA)对细胞因子平衡的影响。方法 45例严重烧伤患者于伤后24h内入院,随机分为传统镇痛(CAT)、静脉注射氯胺酮自控镇痛(PCIKA)和静脉注射芬太尼加氯胺酮自控镇痛(PCIKFA)3组,每组15例。在积极抗休克的同时,CAT组患者根据需要肌肉注射哌替啶50mg和异丙嗪25mg,PCIKA组给予氯胺酮20g/L+氟哌利多50mg/L,PCIKFA组给予氯胺酮10g/L+芬太尼5mg/L+氟哌利多50mg/L,PCIA负荷量均为1ml,PCIA用量为1ml,锁定时间30min,持续输入量1.5ml/h。检测镇痛前和镇痛后1、8、24和48h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IL-1)、IL-6、肿瘤坏北因子-α(TNF-α)的浓度。结果 PCIKA、PCIKFA两组患者镇痛效果明显优于CAT组(P均〈0.01)。镇痛评分较镇痛前及CAT组明显降低(P均〈0.01)各组患者无恶心、呕吐、幻觉及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两组PCIA患者镇痛开始后IL-1、TNF-α与镇痛前比较无明显变化(P均〉0.05),而TL-6镇痛开始后24h与镇痛前比较明显降低(P〈0.01),两组PCIA患者IL-1、IL-6及TNF-α均明显低于CAT组(P均〈0.01)。结论 严重烧伤休克期患者静脉注射小剂量氯胺酮或联合芬太尼进行自控镇痛安全、有效,并有助于维持此类患者休克期细胞因子的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L-选择素、白细胞介素(IL)-2、IL-6、IL-8和IL-10水平的变化及其致病意义。方法采自24例SLE患者的血清标本分别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sICAM-1和L-选择素;用放射免疫检测法(RIA)检测IL-2、IL-6、IL-8和IL-10;另以2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结果SLE患者血清sICAM-1、L-选择素、IL-6及IL-2/IL-10比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IL-2无明显变化,IL-8水平稍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LE患者sICAM-1、L-选择素和IL-6表达增加,而IL-10表达减少,提示免疫紊乱、促炎与抗炎细胞因子失平衡参与了SLE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L-选择素、白细胞介素(IL)-2、IL-6、IL-8和IL-10水平的变化及其致病意义。方法采自24例SLE患者的血清标本分别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sICAM-1和L-选择素;用放射免疫检测法(RIA)检测IL-2、IL-6、IL-8和IL-10;另以2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结果SLE患者血清sICAM-1、L-选择素、IL-6及IL-2/IL-10比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IL-2无明显变化,IL-8水平稍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LE患者sICAM-1、L-选择素和IL-6表达增加,而IL-10表达减少,提示免疫紊乱、促炎与抗炎细胞因子失平衡参与了SLE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6.
活血化瘀药对内毒素休克大鼠细胞因子释放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目的:探讨活血化瘀药对内毒素休克大鼠细胞因子释放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40只,随机平分为对照组(NS)、内毒素休克组(LPS)、地塞米松治疗组(Dex)和活血化瘀药治疗组(AMRS)4组,分别检测各组血中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浓度变化。结果:在LPS刺激下,血中ET-1,NO和TNF-α的浓度与NS组比较显著增加(P均<0.01),而SOD较NS组浓度降低(P<0.05)。Dex组与LPS组比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但只有ET-1降低明显(P<0.05)。AMRS组的各项指标均与LPS组比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AMRS影响LPS刺激所诱导的血中ET-1、TNF-α和SOD浓度的改变,其在内毒素休克过程中对内皮细胞等靶细胞释放细胞因子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严重烧伤早期患者血清可溶性P-选择素(sP-选择素)、可溶性E-选择素(sE-选择素)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定量检测32例严重烧伤患者和20例体检健康者血清sP-选择素、sE-选择素水平。结果严重烧伤早期患者血清sP-选择素、sE-选择素水平高于健康者(P<0.05)。结论严重烧伤早期患者血清sP-选择素、sE-选择素升高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全身非感染性炎性反应有关,血小板可能在烧伤患者凝血功能异常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清白细胞介素 - 8(IL - 8)和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 1(sICAM- 1,CD5 4 )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连接免疫吸附方法 (ELISA)和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 10例正常人和 35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清sICAM - 1和IL - 8水平。结果 :(1)与正常对照组 (6 8 5 3± 8 78)相比 ,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血清细胞因子IL - 8水平显著增加 (14 2 36± 19 86 ,P <0 0 5 )。 (2 )与正常对照组 (118 32±13 4 1)相比 ,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清细胞粘附分子sICAM - 1水平显著增加 (179 35± 2 9 76 ,P <0 0 5 )。结论 :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清IL - 8和sICAM - 1水平增加。提示血清IL - 8和sICAM - 1水平 ,可作为反映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肝损害程度的指标之一 ,同时可能在肝硬化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早期药膳饮食对严重烧伤大鼠肠道细菌内毒素移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早期药膳饮食对严重烧伤早期肠道细菌内毒素移位的影响,探索保护胃肠黏膜,减少肠道细菌移位,预防脓毒症的发生方法 .方法 将健康Wistar大鼠100只,随机分成烧伤药膳喂养组(药膳组,n=30)、烧伤肉汤喂养组(肉汤组,n=30)、烧伤常规饲养组(常规组,n=30)和正常对照组(对照组,n=10).药膳组、肉汤组、常规组于伤后第1、3、7天各取10只,无菌条件下取材检测细菌移位率、血浆内毒素含量.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药膳、肉汤及常规组细菌移位率伤后第1、3天明显升高(P<0.01或P<0.05);血浆内毒素水平烧伤后各时间点均明显升高(P<0.01).与肉汤、常规组比较,药膳组细菌移位率及内毒素水平伤后各时间点均下降(P<0.01或P<0.05).结论 早期应用药膳饮食明显降低了严重烧伤大鼠的肠道细菌和内毒素移位,表明其对肠道屏障功能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血液滤过对严重创伤后ARDS患者血液细胞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血液滤过对严重创伤后ARDS患者血液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择严重创伤后ARDS患者12例。在呼吸机辅助或控制呼吸下行血液滤过治疗。血液滤过后第1-5天抽血测定TNF,IL-6,IL-8,IL-1β和NO。结果 与滤过前比较,滤过后第1-5天血液中TNF,IL-6,IL-8,IL-1β显著升高,NO显著降低。血液滤过期间TNF,IL-6,IL-8,IL-1β,NO处于相对高水平的稳定状态,无显著升高,结论 血液滤过不能清除血液中的细胞因子。  相似文献   

11.
血清sFas和sFasL在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旨在探讨血清sFas和sFasL的变化在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临床诊治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 39例SLE患者和 2 0例健康人血清中sFas和sFasL的水平。结果 SLE患者血清中的sFas和sFasL的水平分别为 (16± 4 0 ) μg/L和 (0 0 8± 0 0 3) μg/L。健康人血清中的sFas和sFasL的水平分别为 (3 1± 1 1) μg/L和 (0 0 5± 0 0 1) μg/L ,二者经统计学检验有非常显著的差异 (P <0 0 1)。活动期患者和缓解期患者血清中的sFas水平分别为 (2 0± 5 ) μg/L和 (10± 2 ) μg/L ,前者较后者明显增高 ,P <0 0 1。sFasL的水平活动期患者和缓解期患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结论 :sFas及sFasL参与了SLE的发病 ,且可作为SLE活动性的实验诊断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患者血清sFas和sFasL浓度在MODS诊断以及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判断中的临床意义以及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36例MODS患者血清sFas、sFasL和TNF-α浓度,以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Ⅲ(APACHEⅢ)评分和改良MODS评分评估病情严重程度,比较MODS组与对照组[包括非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以及MODS组内死亡和存活患者之间血清sFas、sFasL浓度的差异,分析患者血清sFas、sFasL和TNF-α浓度与病情严重程度及血清sFas和sFasL与TNF-α浓度的相关性。结果MODS患者血清sFas、sFasL浓度均明显高于非SIRS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或P〈0.01),且与病情严重度评分均呈正相关(P均〈0.01)。MODS患者中死亡组较存活组血清sFas、sFasL浓度明显升高(P均〈0.05)。MODS患者血清TNF-α浓度较非SIRS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明显增高,并与MODS组血清sFas、sFasL浓度呈高度正相关(P均〈0.01)。MODS患者血清sFas、sFasL浓度随器官衰竭个数增加而升高。结论血清sFas、sFasL可用于临床MODS辅助诊断和协助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TNF-α可能促进了MODS中Fas/FasL系统表达上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尿毒症心血管疾病(CVD)患者血清可溶性Fas、FasL(sFas、sFasL)水平与相关因子和颈总动脉血管内膜-中层厚度(IMT)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肾内科尿毒症血液透析(HD)伴CVD患者组103例,慢性肾病(CKD)[15〈GFR〈50ml/(min·1.73m^2)]伴CVD未透析患者组30例,正常对照组30例入选。采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ELISA)测定血清sFas、sFasL、C反应蛋白(CRP)、白蛋白浓度。免疫组化观察桡动脉血管内皮细胞的FaS、FasL表达;采用荧光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测定Fas、FasL mRNA的含量;彩色超声波测量颈总动脉血管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HD、CKD组血清中可溶性Fas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HD与CKD组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清中可溶性Fas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HD组血管壁Fas、FasL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荧光RT-PCR Fas、FasL mRNA定量分析HD组较正常对照组高50.00%。63.49%(40/63)HD组患者IMT增厚。双变量线性相关分析发现,sFasL与CRP及IMT均呈明显的正相关r=0.58,r=0.64),P〈0.01:与白蛋白水平及肌酐清除率呈负相关(r=-0.53r=-0.62),P〈0.01;sFas则与之相反。结论血清sFasL水平及血管壁Fas、FasL高表达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其确切机制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原发性胆汁肝硬化患者血清可溶性Fas和可溶性FasL水平情况,探讨其在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2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16例,HBsAg阳性患者26例,各项指标正常体检者24例。结果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血清中的sFas明显高于HBsAg阳性患者和正常体检者(P<0.05),和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无明显区别(P>0.05)。sFasL,PBC明显高于HBsAg 阳性患者(P<0.05)但与狼疮患者和正常体检者无明显区别(P>0.05)。结论对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sFas要比sFasL相对敏感。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了进一步探讨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理。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了30例支气管哮喘发作期、20例缓解期患者以及20例健康对照者血浆中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sICA-1)水平和IgE水平。结果急性发作期、缓解期支气管哮喘患者的sICAM-1和IgE分别为282.7±79.5(ng/L)、205.6±64.7(ng/L)和359.1±107.8、236.2±64.5(IU/ml)较健康对照者(163.2±54.9ng/L及92.5±26.3IU/ml)显著升高(P<0.05)。缓解期哮喘患者sICAM-1和IgE较急性发作期明显下降。结论血液中sICAM-1与IgE一道参与了支气管哮喘的发病过程,因此,检测sICAM-1水平对急性发作期支气管哮喘存在与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类风湿关节炎 (RA)患者血中可溶性Fas(sFas)、可溶性Fas配体 (sFasL)和白细胞介素 18(IL 18)水平及意义。方法 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和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 70例RA患者血中sFas、sFasL、IL 18和类风湿因子 (RF)、C 反应蛋白 (CRP)含量。结果 RA患者sFas、sFasL、IL 18、RF、CRP含量分别为 ( 3.75± 1.79)ng/ml、( 12 15± 10 17)pg/ml、( 6 6 .6± 4 9.6 ) pg/ml、( 4 87±6 6 1)IU/ml、( 2 .75±4 .14 )mg/dl,与对照组 [( 2 .37± 1.2 9)ng/ml、( 4 43± 2 4 5 ) pg/ml、( 32 .2± 2 0 .5 ) pg/ml、<30IU/ml、<0 .0 1mg/dl]相比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sFasL与CRP、RF呈正相关 (r =0 .5 36 ,r =0 .394 ,P <0 .0 5 ) ,sFas与IL 18呈正相关 (r =0 .80 8,P <0 .0 1)。结论 sFas、sFasL、IL 18与RA的发病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通过检测成人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AITP)外周血中CI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sFas和sFasL的表达,探讨它们在AIT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为寻求AITP治疗的有效方法提供理论依据.采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30例AITP患者和18例正常对照者外周血CD4+T、Treg、CD4+ CD25-T细胞表达率及Treg/CD4+T比值;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AITP患者治疗前后及对照组外周血sFas、sFasL表达水平.结果表明,AITP组外周血中CD4+T细胞表达率低于对照组(p<0.05),Treg细胞表达率及Treg/CD4+T比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l).AITP组患者治疗前外周血中sFas和sFasL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后和正常对照组(p<0.01),AITP组治疗后与正常对照组外周血sFas、sFasL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ITP患者治疗前Treg细胞表达率、Treg/CD4+T细胞比值与血小板计数呈正相关;AITP患者外周血中sFas和sFasL水平呈正相关;CD4+T细胞、CD4+CD25 -T细胞表达率,sFas、sFasL浓度与血小板计数无明显相关;Treg细胞表达率和sFas、sFasL浓度间没有明显相关性.结论:Treg在AITP的发病机制中发挥一定作用;Treg细胞水平与AITP病情的严重程度有关;sFas和sFasL水平异常参与了AITP的免疫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18.
液体复苏对重症脓毒症患者黏附分子及血流动力学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液体复苏对重症脓毒症患者黏附分子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将38例重症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快速液体复苏组和常规补液速度组。记录液体复苏时间、液体用量以及阿拉明用量监测液体复苏前后:①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心率、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②组织灌注指标,如血乳酸水平;③黏附分子指标,包括血浆P-选择素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浓度。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性。常规补液速度组复苏时间与快速液体复苏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与常规补液速度组比较,快速液体复苏组液体用量较多,阿拉明用量较少(P均<0.05);与常规补液速度组比较,快速液体复苏组复苏后患者的平均动脉压及中心静脉压均增高,心率、血乳酸、血浆P-选择素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浓度均降低(P均<0.05),且较复苏前均有所改善。结论 重症脓毒症患者尽早进行液体复苏可改善其内皮细胞功能,抑制黏附分子的表达,其机制可能与液体复苏改善血流动力学状态、改善组织灌注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恶性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水平的变化及其与病情、疗效的关系。方法采用亲合素和生物素标记的酶联免疫法,对多发性骨髓瘤(MM)、恶性淋巴瘤(ML)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化疗前后血清sICAM1水平进行检测。结果22例MM患者中9例(41%)、32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中17例(53%)、19例ALL患者中12例(63%)的血清sICAM1水平高于正常。血清sICAM1水平,MM患者中受C反应蛋白和β2微球蛋白为依据的Bataile分期的影响,与Durie分期无关;NHL患者中,与病理类型、AnnArbor分期、B症状有关,与血清乳酸脱氢酶无关;ALL患者中,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者明显高于未合并者。血清sICAM1升高者与血清sICAM1正常者比较,前者疗效较差。动态观察发现,随着病情缓解,血清sICAM1水平亦降至正常。结论血清sICAM1水平的检测有助于判断患者的病情及疗效。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