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大学退离休老年人跌倒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整群抽取中山大学60~79岁462名退离休老人为研究对象,采用自拟调查表,以询问的方式,对研究对象进行跌倒情况调查。结果:跌倒发生率16.5%,70岁以上女性老人是跌倒的高危人群;跌倒以春夏季为多,多发生在白天;主要发生在室内;跌倒后,以软组织损伤、骨折为主;女性、高龄、步态不稳、患慢性疾病、长期用药、地面太滑是跌倒的危险因子(OR=2.120,1.998,2.182,2.011,2.008,2.211;P均<0.01),使用手杖、体育锻炼则是保护因子OR=0.696,0.411;P均<0.01)。结论:多因素交互作用,影响老年跌倒的发生;积极治疗原发病,改善居住环境,使用拐杖,加强锻炼,是预防和减少老人跌倒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抑郁症患者的述情障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的述情障碍。方法:研究对象为2004-06/10来自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及湖南省脑科医院的门诊及住院患者。用自编的一般情况调查表、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汉密顿抑郁量表对抑郁症患者进行评估。结果:抑郁症男性患者的述情障碍量表分(63.65&;#177;9.15.k2,43.P=0.01)高于一般人群(常模),而女性患者(51.29&;#177;9.03.P5.95.P=0.00)低于一般人群,在作因子分析时发现,男性除外向性思维(男性=17.12&;#177;4.55,女性=17.89&;#177;4.29,F=1.33,P=0.13)这一因子分外,描述情感的能力因子分(男性=12.93&;#177;3.61.女性=10.33&;#177;3.39.F=3.93,P=0.04)、认识和区分情感与躯体感受的能力因子分(男性=21.59&;#177;5.86,女性=14.07&;#177;390,F=6.01.P=0.01)、幻想因子分(男性=12.01&;#177;3.12,女性=9.01&;#177;3.01,F=4.05.P0.04)均高于女性;抑郁症患者述情障碍受到本人(F=-4.287,P&;lt;0.05)和母亲的受教育程度(F=-3.798.P&;lt;0.05)的影响,而受年龄、父亲受教育年限、家庭经济状况、抑郁严重程度的影响不大:在男性患者中,患者本人(F=-3.931,P&;lt;0.05)和母亲的受教育程度(F=-3.907.P&;lt;0.05)影响描述情感的能力:在女性患者中,患者本人的受教育程度不仅影响描述情感的能力(F=-4.554,P&;lt;0.05),还影响认识和区分情感与躯体感受的能力(F=-4.601,P&;lt;0.05)和幻想(F=-4238,P&;lt;0.05),而母亲的受教育年限则影响患者认识和区分情感与躯体感受的能力(F=-3.935,P&;lt;0.05):结论:男性抑郁症患者可能存在述情障碍,述情障碍在抑郁症患者中可能存在性别差异,抑郁症患者述情障碍可能受到患者本人和母亲的受教育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神经心理测验对老年人认知损害的早期评估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按不同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分层的正常、轻度认知功能损害和痴呆老年人的老年成套神经心理测验(BCM)特点,以及BCAI对痴呆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开原市两所敬老院和老干部局退休的60岁以上的老年人86例,按简明智力状态量表(MMSE)结果分为正常老年人、轻度认知损害和痴呆组,比较MMSE、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总体退化量表(ISDS)和BCAI特点。结果:正常老年人(n=72)中随着受教育程度的增高BCM各单因子值均呈显著性上升(F=5.40~34.50,P均&;lt;0.01),而不同性别中除连线、年龄中除词汇两个单因子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2.39,4.39,P均&;lt;0.01)外,其他各单因子呈总体上升趋势,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其MMSE、兴趣广度男性高于女性,低年龄段高于高年龄组,教育程度高者高于程度低者。轻度认知损害组和痴呆组:MMSE,ADL,GDS和兴趣广度均明显低于正常老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9.76~41.67.P&;lt;0.05~0.01)。轻度认知损害组BCM测验各项分值明显低于正常老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u=2.12~9.10。P均&;lt;0.01)。结论:轻度认知损害及痴呆患者有多方面的认知功能损害,正常老人教育储备越高BCM成绩越好。BCM对轻度认知损害和痴呆早期预测有肯定作用。  相似文献   

4.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心理健康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精神心理症状,探讨其对高血压的影响,寻求可进行靶干预的针对性。方法: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106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0岁)进行评定,并与相同年龄和性别的健康老人1:1配对比较。结果:老年高血压组在躯体化(1.64&;#177;0.50)、强迫(1.79&;#177;0.59)、人际关系(1.80&;#177;0.61)、忧郁(1.48&;#177;0.44)、焦虑(1.30&;#177;0.46)、因子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t=2.082—2.316,P均&;lt;0.05)。按高血压水平分级后和按有无合并危险因素后及按危险性量化分级比较,依次先后比较,亦同上述结果(t=2.09—2.253,P均&;lt;0.05;t=2.013—2.236.P均&;lt;0.05;t=2.062~2.281,P均&;lt;0.05)。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精神心理症状是明显的。其发生前位频率依次为强迫、敌对、人际关系、躯体化、抑郁和焦虑。可为靶干预所注重。  相似文献   

5.
心理行为干预对绝经期知识女性临界高血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心理行为干预对绝经期患有临界高血压知识女性情绪障碍和血压波动的调控。方法:选择2002-03/2004-10湖州市中心医院妇科门诊因绝经期综合症状就诊的45名市内具有中高级以上职称知识妇女为观察对象,年龄42-57岁,平均年龄47.3岁,血压测定结果属于临界高血压范围(收缩压140~149mmHg,舒张压90-94mmHg,1mmng=0.133kPa),具有2项以上绝经期综合症状,参与者均知情同意。结合观察对象平时所测血压数据,于心理行为干预前采用症状自评量表评定心理健康状况(包括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惧、偏执、精神病性等9个因子)。参照全国成人常模标准,因子分〈1.8分为正常;1.8-2.0分为轻度异常;2.1-3.0分为中度异常;〉3.0分为重度异常。并与国内常模比较。同时进行心理和行为干预,纠正绝经期女性的不良生活方式,实施3个月后再次进行症状自评量表的评定,主要观察血压变化与生活方式的改变,实施心理和行为干预前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分与国内常模的比较,实施前后症状自评量表阳性及阴性因子数比较。组间数据比较采用X^2检验和t检验。结果:45人均完成测试,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实施干预前观察对象症状自评量表躯体化、抑郁、焦虑、恐惧因子分高于国内常模[(4.81&;#177;0.50,1.37&;#177;0.48,P〈0.01);(2.45&;#177;0.41,1.50&;#177;0.59,P〈0.011;(2.75&;#177;0.46,1.39&;#177;0.43,P〈0.01);(3.05&;#177;0.49,1.23&;#177;0.41,P〈0.01)]。②实施干预后观察对象症状自评量表阳性因子数比实施干预前减少,阴性因子数增多;生活方式有明显改善,情绪急躁、体质量超标、饮食偏成、喜食油炸、不爱运动、饮酒吸烟的人数比例均下降,睡眠充足人数比例增多;收缩压及舒张压均比干预前降低[(137.6&;#177;11.1),(145.7&;#177;14.2)mmHg,t=2.847,P〈0.05;(85.7&;#177;9.5),(94.2&;#177;12.1)mmHg,t=3.951,P〈0.01]。结论:绝经期患有临界高血压的知识女性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以躯体化、抑郁、焦虑、恐惧症状显著。有效的心理和行为干预,可使绝经期患有临界高血压的知识女性改变生活方式,并降低临界高血压水平。  相似文献   

6.
乌鲁木齐地区健康人群278人股骨近端骨密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乌鲁木齐地区健康人群股骨近端骨密度随年龄变化规律,确定各年龄段的正常骨密度值标准,为本地区骨质疏松症早期诊断和康复预防介入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04—03/2004—08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乌鲁木齐地区常住汉族人群278人为调查对象,年龄30~84岁。采用法国DMS公司生产Lexxos型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调查对象进行左髋部骨密度测定,并按不同年龄组(30~39,40~49,50~59.60~69.70~岁)进行结果分析。结果:乌鲁木齐地区女性30岁以后左髋部骨密度随年龄增大,骨密度逐渐下降[30~39,40~49,50~59,60~69,70~岁骨密度分别为(0.76&;#177;0.11),(0.74&;#177;0.10),(0.69&;#177;0.13),(0.61&;#177;0.12),(0.58&;#177;0.13)g/cm^2](t=3.43,P&;lt;0.01);而男性40~49岁时骨密度明显高于30~39岁时(t=2.89,P&;lt;0.01),50~59岁时骨密度最低(t=4.68,P&;lt;0.01),70岁以后男性左髋骨密度值保持稳定。同龄组男女性间骨密度值有明显差异(t=5.91.P&;lt;0.01)。结论:50岁以上的女性是骨质疏松的易发人群,对其进行骨密度及时监测,是骨质疏松症的早期预防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患者听觉P300变化特点。方法:对30例陵川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及住院的VD患者(痴呆组)和30名健康老年人(正常老人组)应用Nicolet Bravo脑诱发电位仪进行事件相关电位P300检测;同期应用简明精神状况量表(MMSE)评估其认知功能。结果:痴呆组MMSE(17.52&;#177;3.57)分值低于正常老年人组(26.57&;#177;1.43),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12.89,P&;lt;0.01);与正常老年人组相比,痴呆组点靶P300中的P2,N2,P3潜伏期长,P2,P3波幅低,非靶P2波幅低,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t=-4.524~4.592.P&;lt;0.05~0.01);而痴呆组P300在3个脑区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痴呆组P300中的P3波潜伏期与MMSE分值呈负相关(r=-0.534,-0.558,-0.529,P均&;lt;0.01)。结论:VD患者的P300有多指标变异;P300变异指标与其认知功能缺损的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8.
老年性类风湿关节炎病情及预后的性别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类风湿关节炎的基本病变为关节滑膜炎,其增生及破坏少有自愈者。老年人(60岁以上)发病的类风湿关节炎又称为迟发性类风湿关节炎。一般认为持续高滴度类风湿因子阳性提示预后较差。而血沉是判定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性的一个指标。 目的:通过一般情况和特异性实验室指标比较,分析迟发性类风湿关节炎男女患者的不同临床特点。 设计:回顾性分析。 单位:鞍山市汤岗子医院风湿病科。 对象:纳入于2002/2004在鞍山市汤岗子医院风湿病科住院治疗的老年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为观察对象,纳入标准:所有病例均符合1987年ACR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且发病均年龄≥60岁。患者均知情同意。排除标准:无完整病史或相关辅助检查者。符合标准者106例,男48例,女58例,年龄60~80岁,平均(68&;#177;9)岁。 方法:对106例迟发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一般状况、首发关节、受累关节及血沉、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类风湿因子及C-反应蛋白均为半定量测量,定义为1,2,3,4,5级。 主要观察指标:迟发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一般状况、首发关节、实验室指标及性别因素的对比分析。 结果:入选患者全部纳入结果分析。①迟发性类风湿关节炎男女比例接近(1:1.21),男性平均发病年龄低于女性[(67.71&;#177;11.92),(68.06&;#177;8.68)岁;t=0.034,P〈0.05]。②首发关节受累者男性较女性多见,平均受累关节数分别为3.10,1.66个。女性患者以单关节较为多见,共22例,占全部病例的37.93%,男性7例,仅占14.58%,男女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x^2=7.20,P〈0.01);男性患者腕、肩、踝关节受累较女性多见(29,10;14,5;17,9例;在21.05,7.53,5.62,5P〈0.01~0.05)。③随着病程的进展,女性患者最终平均受累关节较男性多(4.67,3.88个),男女腕、膝、踝关节受累例数差异有显著性意义(33,51;24,41;21,41例;x^2=5.88,4.74,7.85,P〈0.05~0.01);男性平均病程要长于女性[(4.38&;#177;5.63)年,(4.17&;#177;3.11)年]。④在疾病初起,对患者的血沉、类风湿因子进行比较,女性患者较男性为高(69.29&;#177;38.63,44.43&;#177;9982;27&;#177;1.9,1.5&;#177;2.1 , t=2.65,2.1,P〈0.05);C反应蛋白女男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0.86&;#177;1.18,0.85&;#177;1.47,t=0.31,P〉0.05)。 结论:女性患者预后差于男性患者,且病情进展较男性患者为快。要改变疾病的结局,强调的是早期诊断、合理治疗。  相似文献   

9.
胰岛素抵抗与2型糖尿病直立性低血压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及糖尿病合并高血压(diabetes mellitus with hypertension,DMH)患者发生直立性低血压(postural hypotension,PH)与胰岛素抵抗,体重指数(BMI)的关系。方法:糖尿病与DMH患者各62例,其中糖尿病组男38例,女24例,年龄32—72岁。DMH组男36例,女26例,年龄36—78岁。检测两组患者卧、立位血压、BMI、C肽和血糖水平,比较不同患者这些指标的差异。结果:糖尿病发生PH低于DMH(24/62和38/62,χ^2=6.323,P&;lt;0.01);糖尿病+PH患者与DMH+PH患者卧立位收缩压和舒张压变化幅值(mmHg)高于糖尿病患者(收缩压26.40&;#177;1.45和22.60&;#177;O.83,F=238.8,P&;lt;0.01;舒张压12.60&;#177;O.89和12.10&;#177;1.42,F=56.3,P&;lt;0.01),DMH+PH患者的血C肽(mg/L)显著高于DMH+PH患者(1.25&;#177;0.33和1.30&;#177;0.22,F=9.9,P&;lt;0.01),而胰岛素敏感指致显著低于糖尿病发生PH患者(O.02&;#177;O.04和0.03&;#177;O.07,F=52.8,P&;lt;O.01)。结论:糖尿病合并PH者存在明显胰岛素抵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则更易发生PH。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诊室或动态脉压、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变化与内皮功能损害、左心室肥厚之间的关系,以了解原发性高血压后左心室肥厚、血管内皮损伤的可能机制。方法:选择1998—06/2002-11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心血管内科高血压门诊就诊的初诊或停服所有降压药物2周以上的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555例。根据诊室脉压及24h动态脉压水平将555例患者分为脉压≤40mmHg(1mmHg=0.133kPa)组,40mmHg&;lt;脉压≤50mmHg组,50mmHg&;lt;脉压≤60mmHg,脉压&;gt;60mmHg。以左室心肌质量指数:男性&;gt;134g/m^2,女性&;gt;110g/m^2作为左室肥厚的标准分为肥厚组237例,非肥厚组318例。结果:随24h动态脉压增大,血浆内皮素水平增加(P(0,01),一氧化氮水平减少(P&;lt;0,05),内皮素与一氧化氮比值增加(P&;lt;0.05)。24h动态脉压、白天脉压、夜间脉压、诊室脉压均与内皮素、内皮素/一氧化氮比值呈显著正相关(r=0.171~0,377,P&;lt;0,01);与一氧化氮呈显著负相关(r=-0,269,-0.259,-0,167,P&;lt;0.01;r=-0.141,P&;lt;0.05)。脉压较收缩压、24h动态脉压较诊室脉压与内皮素、一氧化氮的相关性更明显。而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与以内皮素、一氧化氮水平均无相关性。左室肥厚组较非肥厚组收缩压及脉压明显增高(P&;lt;0.001),舒张压无明显差异,脉压增高的主要因素是收缩压增高。分别以内皮素、一氧化氮为因变量,以诊所或24h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平均动脉压为自变量,只有诊室或24h脉压进入回归方程[诊室血压参数结果:内皮素=0.497&;#215;诊室脉压+44.613(R^2=0,029,P&;lt;0.01);一氧化氮=-0.398&;#215;诊室脉压+100.454。24h血压参数结果:内皮素=1.269&;#215;24h脉压+12.536(R0=0.090,P&;lt;0.01);一氧化氮=-015&;#215;24h动态脉压+130.266(R^2=0.072,P&;lt;0.01)]。以左室心肌质量为因变量,以诊所或24h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平均动脉压为自变量,只有诊所或24h收缩压进入回归方程[诊室血压参数结果:左室心肌质量=0.405&;#215;诊室收缩压+37.769(R^2=0.072,P&;lt;0.01);24h血压参数结果:左室心肌质量=0.611&;#215;24h收缩压+19.821(R^2=0.174,P&;lt;0.01)]。结论:脉压与收缩压增高均可导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内皮功能损伤及舒张功能减退;脉压增高是导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内皮功能损伤的主要决定因素,随脉压升高,血管内皮功能损害加重;收缩压增高是导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的主要决定因素;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增高对左心室肥厚及血管内皮功能损伤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1.
急性颈髓损伤患者的水钠代谢变化及其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大多数急性颈髓损伤患者可继发严重的水钠代谢紊乱,但其发生机制还不清楚。目的:研究急性完全性颈髓损伤患者继发的水钠代谢紊乱及尿中前列腺素PGE2排出量的相应变化,探讨颈髓损伤患者继发水钠代谢紊乱的发生机制。设计:以诊断为依据的病例对照研究。地点、对象和方法:实验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完成,研究对象为完全性颈髓损伤(CSCI)组患者28例,其中男19例,女9例;年龄(37.14&;#177;9.39)岁;对照组为同期骨科住院的非脊髓损伤和急性创伤患者18例,男13例,女5例,年龄(38.11&;#177;11.89)岁。检测两组水钠代谢和尿前列腺素PGE2的变化。主要观察指标:两组血压心率、血电解质、尿量、液体入量以及尿电解质排出量的变化,尿前列腺素PGE2的变化。结果:CSCI组血Na^+浓度[(132.70&;#177;3.20)mmol/L]低于对照组(t=2.01,P&;lt;O.01),低钠血症发生率为92.9%;CSCI组尿量(3610&;#177;761)mL/d,Na^+排出量(473.7&;#177;169.4)mmol/d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t=2.01,P&;lt;O.01;t=2.08,P&;lt;O.05);血压、心率均低于对照组(t=2.01,2.01,P&;lt;O.01);24h尿PGE2排出量高于对照组(t=2.04,P&;lt;O.01)。结论:颈髓损伤后交感神经系统抑制,血压降低,肾血流量减少,肾皮质缺血缺氧,继而刺激肾脏前列腺素合成增多,产生利钠利尿作用,可能是颈髓损伤继发低钠血症的发生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女性吸毒劳教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江西某女性吸毒劳教所的157名吸毒劳教人员进行了症状自评量表(SCL-90)心理健康测量。结果:女性吸毒劳教人员的SCL-90总分(199.89&;#177;51.49)、总均分(2.22&;#177;0.57)、阳性项目数(61.59&;#177;15.40)等均高于常模,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lt;0.001);女性吸毒劳教人员与男性吸毒劳教人员相比较,前者抑郁因子分(2.5l&;#177;0.73)高于后者(2.29&;#177;0.70),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78,P&;lt;0.05);女性吸毒劳教人员中有心理障碍者的检出率(94.9%)很高;不同文化程度的女性吸毒劳教人员的心理健康不存在显著差异(P均&;gt;0.05)。结论:女性吸毒劳教人员易发生抑郁现象,其心理健康水平与文化程度无相关性变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婴儿期母乳喂养行为与学龄前期单纯性肥胖症发生之间的关系,为预防儿童单纯性肥胖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1800名青岛市和滨州市四五岁儿童的婴儿期母乳喂养情况及其体重指数(BMI)发育情况等进行调查,分析母乳喂养类型和持续时间与学龄前肥胖症发生之间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4个月内只喂母乳、主要喂母乳、母乳与配方奶量基本相同、主要喂配方奶、只喂配方奶者四五岁时肥胖发生率分别为12.6%,13.0%,17.0%,18%,30%;儿童母乳喂养持续时间0,&;lt;1,1~3,4~6,7~9,9个月以上者四五岁时肥胖发生率分别为29%,30%,33%,17ek,,14%,12%。母乳喂养类型和持续时间不同的儿童学龄前期单纯性肥胖症发生率不同(χ^2=10.407,P&;lt;0.05;χ^2=20.903,P&;lt;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4个月内喂配方奶量越多,肥胖发生率越高(OR=1.120,χ^2=8.233,P&;lt;0.01),母乳喂养持续时间越长,肥胖发生越少(OR=0.782,χ^2=6.609,P&;lt;0.05)。结论:婴儿母乳喂养对学龄前期肥胖症的发生有预防作用;婴儿期应提倡母乳喂养,并尽可能延长母乳喂养时间至9个月以上。  相似文献   

14.
团体心理疗法缓解大学新生适应障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背景:大学新生适应障碍严重影响其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较大样本的团体心理疗法治疗适应障碍研究未见报道。目的:探索运用团体心理疗法,缓解大学新生适应障碍的有效性。设计:回顾性研究。地点、对象和方法:采取心理测评量表(SCL-90)和心理门诊约谈,从南京某医学院1999,2000两个新生年级1126名新生中随机抽样适应障碍新生各分一组,每组30人,运用团体疗法的基本技术,团体讨论、心理剧、放松练习等主要方法,结合自我评价表和心理量表前后对比研究。主要观察指标:大学新生在治疗前后心理健康和自我评价的变化。结果:①治疗前后,1999级新生分享经验(7.10&;#177;1.40,7.23&;#177;1.48)、信任自己(5.87&;#177;2.14,7.48&;#177;1.70)等差异有显著性或高度显著性意义(t=2.01,P&;lt;0.05,t=3.37,P&;lt;0.01);2000级新生分享经验等差异显著(t=2.41,P&;lt;0.05),喜欢参与的差异高度显著(t=3.05,P&;lt;0.01),关怀别人、信任自己等差异高度显著(t=5.01,4.12,P&;lt;0.001)。②治疗前后,1999级新生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强迫、焦虑、恐怖和精神病性差异显著或高度显著(t=2.26~2.50.P&;lt;0.05;t=2.88~3.15,P&;lt;0.01);2000级新生躯体化、恐怖、抑郁方面差异显著或高度显著(t=2.67,2.10,P&;lt;0.05;t=2.94,P&;lt;0.01)。③1999,2000级治疗前后自我评价同时比较,治疗前关怀别人、有责任感、了解别人的差异显著或高度显著(t=2.09,P&;lt;0.05;t=2.80,P&;lt;0.01;t=3.82,P&;lt;0.001);治疗后关怀别人、信任自己等4方面差异显著(t=2.47,2.17,P&;lt;0.01);心理健康同时相互比较,治疗前差异不显著,治疗后精神病性差异显著(t=2.09,P&;lt;0.05)。结论:团体心理疗法是缓解大学新生适应障碍的有效途径,有助于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和自我评价的积极改变。  相似文献   

15.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的个性和家庭环境特点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目的: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患儿特殊的个性和家庭环境,以期指导其临床心理治疗。方法:使用家庭一般情况调查表和DSM-Ⅲ-R有关标准,从泉州市实验小学l。6年级l675名小学生筛选出ADHD患儿及其正常对照组7l对,以艾森克个性问卷[EPQ(J)]和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家庭一般情况调查表进行个性和家庭情况调查。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DHD儿童情绪较不稳定(5l&;#177;13&;#177;和45&;#177;ll,t=2.7l,P&;lt;0、01),并有一定的精神质(50&;#177;15和42&;#177;12,t=3.43,P&;lt;0、01)。其家庭亲密度(6.3&;#177;2.7),情感表达(4.7&;#177;1.8)和知识性(4.1&;#177;2.3)得分偏低(t=3.19,2.90,0.50,P分别为&;lt;0.05,&;lt;0.05,&;lt;0.01)。而矛盾性(4.5&;#177;2.8)、组织性(7.1&;#177;2.1)得分偏高(t=4.24,2.8l,P分别为&;lt;0.05,&;lt;0.01)。父母文化程度较低者有较高的ADHD患病率。结论:ADHD患儿有其特殊的个性特征及家庭环境,儿科医生在治疗该病时给予充分的重视和干预,可提高临床心理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寄宿制和非寄宿制学校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比较寄宿制学校和非寄宿制高中学校学生的心理卫生状况。方法:抽取济宁市寄宿制和非寄宿制高中学校各一所,采用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学生进行测评,并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两所学校学生SCL-90至少有一个因子分大于或等于3分者各占13.2%和14.1%,二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x^2=0.39,P&;gt;0.05)。寄宿制高中生在人际关系(1.69&;#177;0.58)、恐怖(1.82&;#177;0.64)、敌对(2.16&;#177;0.90)3个因子上的均分显著高于非寄宿制高中生;非寄宿制高中生在强迫症状(2.30&;#177;0.66)、焦虑(1.91&;#177;0.60)2个因子上的均分高于寄宿制高中生,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29—3.06,P&;lt;0.05—0.01)。寄宿制高中男生人际关系(3.37&;#177;0.67)、敌对因子(2.25&;#177;0.70)评分明显高于非寄宿制,非寄宿制高中焦虑因子分(1.97&;#177;0.61)明显高于寄宿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7.61,10.99,3.36;P均&;lt;0.01);非寄宿制高中女生抑郁(1.90&;#177;0.61)、恐怖(1.86&;#177;0.64)评分明显高于寄宿制,寄宿制高中女生人际关系因子分(1.98&;#177;0.62)高于非寄宿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33,3.85,3.31;P&;lt;0.05—0.01)。一年级时寄宿制学校学生的心理卫生状况较非寄宿制学校学生差,表现在寄宿制学校学生躯体化(1.42&;#177;0.49)、人际关系(1.96&;#177;0.63)、抑郁(1.78&;#177;0.63)、焦虑(1.63&;#177;0.55)、敌对(1.71&;#177;0.60)、精神病性(1.63&;#177;0.53)、偏执(1.83&;#177;0.63)等因子评分高于非寄宿制学校学生,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54—4.51,P&;lt;0.05—0.01);三年级时.则相反。结论:寄宿制学校学生随年级升高心理素质升高,非寄宿制和寄宿制学校学生总体心理卫生状况均较差。  相似文献   

17.
背景:由于危险因素致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disease,AS)/冠心病存在协同/交互作用,危险因素常趋向交集(聚集性)及表现以某种组合而导致AS/冠心病,如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及腰臀比的增加与某些危险因素水平的增高相关,但这些结果主要来源于高AS/冠心病患病率的西方人群。目的:探讨在低AS、低冠心病患病率女性人群中BMI、腰臀比的线性组合与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h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的线性组合是否存在更高的相关性及相关特征,以便进一步认识AS/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同时初步探讨血脂指标预测BMI、腰臀比的重要性。设计:横断面调查研究。地点、对象和方法:采用现况研究方法,于1995年对广东省479例女性对象进行调查,所有步骤遵循中澳合作项目研究方案。主要观察指标:479例女性研究对象身高、体质量、腰围、臀围及血脂指标总胆固醇、三酰甘油、HDL-C分析结果。结果:①BMI、腰臀比、总胆固醇、三酰甘油、HDL-C分别为(21.61&;#177;3.39)kg/m^2,0.80&;#177;0.06,(4.244&;#177;0.79),(1.13&;#177;0.57),(1.31&;#177;0.32)mmol/L。②BMI与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呈正相关(r=0.11265,P&;lt;0.05;r=0.30519,P&;lt;0.01)。BMI与HDL-C呈负相关(r=-0.15809,P&;lt;0.01)。腰臀比与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呈正相关(r=0.16969,0.40034,P&;lt;0.01)。腰臀比与HDL-C呈负相关(r=-0.12936,P&;lt;0.01)。③身体测量与血脂两组指标间典型相关系数R1.Can=0.451050(F=19.49,P&;lt;0.000l;H=0.2877&;#215;BMI’+0.7914&;#215;腰臀比’,W1=0.1840&;#215;总胆固醇’+0.8818&;#215;三酰甘油’-0.4300&;#215;HDL-C’)。④标准逐步回归方程分别为腰臀比:0.41437&;#215;三酰甘油’-0.16468&;#215;HDL-C’(P&;lt;0.0001);BMI=0.32100&;#215;三酰甘油’-0.18545&;#215;HDL-C’(P&;lt;0.0001)。结论:腰臀比可作为一标志反映高危险个体(或人群),及危险因素线性组合可作为AS/冠心病的(预测)测量指标;在低AS、低冠心病患病率女性人群中,高BMI、腰臀比与血脂指标总胆固醇、三酰甘油、HDL-C及两指标组间存在相关性,因此对该危险因素进行预防/干预,特别是针对可控制的危险因素是非常重要的,甚至可在青壮年时期或更早期就对该危险因素进行预防/干预。  相似文献   

18.
太极拳锻炼对中老年人心理因素影响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王利  王森 《中国临床康复》2004,8(6):1128-1129
目的:探讨长期习练太极拳对中老年人心理因素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济南市中老年太极拳练习者为研究对象,用调查问卷的方法获得有关心理压力,人际关系和心理年龄的数据。结果:济南市中老年具有运动习惯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好,实际年龄&;lt;49岁的占6%,心理年龄&;lt;49岁的占100%;太极拳人群与其他人群的心理年龄没有差别(x^2=5.49,P&;gt;0.05);不同活动组中老年人的心理应激能力、人际关系维度得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18.00~41.82;P&;lt;0.01)。结论:长期习练太极拳可以缓解中老年人的心理压力,显著影响中老年人心理应激能力,促进中老年人人际关系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天然植物苦豆子的生物碱衍生物9002^#对IRM-2纯系小鼠淋巴瘤及乳腺癌的体内抑瘤作用。方法:建立荷瘤小鼠模型,以腹腔给药方式给予2个不同剂量的药物水溶液,观察瘤质量和体质量,测定抑瘤率。结果:经重复试验,9002^#有一定的抑瘤作用。对淋巴瘤,剂量50mg/(kg&;#183;d)&;#215;10天,抑瘤率51.3%~53.5%(t=4.04,3.30;P均&;lt;0.01);剂量150mg/(kg&;#183;d)&;#215;10天,抑瘤率31.3%-35.7%(t=2.22,2.49;P均&;lt;0.05)。对乳腺癌,剂量50mg/(kg&;#183;d)&;#215;10天,抑瘤率57.1%(t=2.63;P&;lt;0.01);剂量150mg/(kg&;#183;d)&;#215;10天,抑瘤率48.6%(t=2.19;P&;lt;0.01)。结论:9002^#对IRM-2纯系小鼠移植肿瘤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尤以50mg/(kg&;#183;d)&;#215;10天剂量组对移植瘤效果较明显,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背景:脑缺血再灌注可使脑内离子稳态遭到严重破坏,这种离子稳态的破坏又可加重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目的:通过观察脑缺血再灌注时脑组织钙、镁、锌、钠、钾、铁含量的变化,探讨左旋四氢巴马丁在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时的作用机制。设计:完全随机设计,对照实验研究。地点和材料:本研究的地点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急诊科。材料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清洁级Wistar大鼠35只,雌雄不拘,体重180—200g,鼠龄4—6周。方法:建立大鼠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用原子分光光度仪检测脑组织电解质含量。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脑缺血再灌注12h组钙[(218.66&;#177;11.88)μg/g,q=5.526,P&;lt;0.01].锌[(72.45&;#177;0.830)μg/g,q=23.240,P&;lt;0.01]、钠[(5237.85&;#177;106.48)μg/g,q=7.956,P&;lt;0.01]、钾[(15421.52&;#177;264.86)μg/g,q=3.805,P&;lt;0.05].铁[(151.27&;#177;10.21)μg/g,q=3.392,P&;lt;0.05]含量增高,镁[(617.71&;#177;13.91)μg/g,q=5.009,P&;lt;0.01]含量降低;24h钙[(295.63&;#177;64.69)μg/g,q=12.251,P&;lt;0.01]、锌[(74.44&;#177;0.47)μg/g,q=27.354,P&;lt;0.01]含量进一步增高,镁[(587.14&;#177;10.90)μg/g,q=10.499,P&;lt;0.01]含量进一步降低,钠[(5056.68&;#177;100.18)μg/g,q=5.269,P&;lt;0.01]、钾[(15116.52&;#177;631.96)μg/g,q=4.156,P&;lt;0.05]含量仍升高,铁[(118.79&;#177;14.22)μg/g,q=2.515.P&;gt;0.05]含量与假手术组接近。左旋四氢巴马丁在脑缺血再灌注12h和24h均能抑制脑组织钙[(175.67&;#177;2.70)μg/g,q=3.756,P&;lt;0.05;(190.76&;#177;4.60)μg/g,q=9.163,P&;lt;0.01]、锌[(66.77&;#177;1.14)μg/g.q=11.758,P&;lt;0.01;(69.94&;#177;0.98)μg/g.q=9.304,P&;lt;0.01]、钠[(4841.94&;#177;179.00)μg/g,q=4.206,P&;lt;0.05;(4251.05&;#177;194.31)μg/g,q=3.183.P&;gt;0.05]含量的上升,并提高脑组织镁[(706.21&;#177;25.92)μg/g,q=15.888,P&;lt;0.01;(662.80&;#177;9.74)μg/g,q=13.585,P&;lt;0.01]和钾[(16294.68&;#177;102.48)μg/g,q=5.274,P&;lt;0.01;(16577.51&;#177;152.46)μg/g.q=3.339,P&;gt;0.05]的含量,降低铁[(86.90&;#177;2.89)μg/g,q=11.607,P&;lt;0.01;(84.85&;#177;321)μg/g,q=11.795,P&;lt;0.01)含量。结论:左旋四氢巴马丁可抑制脑缺血再灌注期间脑组织钙、锌、钠含量的上升,提高镁和钾含量,降低铁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