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正常肝脏MR灌注特征、量化指标和参考标准。方法连续选取100例临床拟行上腹部MR检查、无肝脏病变的受检者行上腹部常规MR成像及MR肝灌注成像。选择包含门静脉主干、腹主动脉、肝实质的单层斜冠状层面、采用2DFSPGR序列行MR肝灌注扫描,平静呼吸,注射对比剂后连续扫描100s,每秒采集1幅图像,共获得100幅图像。在图像后处理工作站上获取腹腔干水平腹主动脉(abdominal aorta,AA)、门静脉主干(portal vein,PV)和肝实质的时间信号曲线(TIC),测量PV、肝实质的TIC峰值时间;以AA、PV的TIC为参照设置时间参数,分别得到肝实质肝动脉期、门静脉期的正增强函数(PEI),从而计算出肝实质的肝灌注系数(HPI)并对不同年龄组正常肝脏HPI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0例正常肝脏门静脉主干的TIC峰值时间为(38.66±4.14)s,肝实质的TIC峰值时间为(56.24±4.47)s,HPI为(18.9±3.5)%。各年龄组(20~30岁、30~40岁、40~50岁、50~60岁)肝实质的HPI分别为(20.9±4.8)%、(18.1±3.7)%、(18.4±2.4)%、(19.1±3.6)%,各组均数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借助MR肝灌注成像技术,利用强化峰值时间及HPI,获得100例中国人正常肝脏灌注量化评估参考标准。  相似文献   

2.
目的 采用64层螺旋CT动态成像测定肝脏血流量,研究肝硬化患者血流灌注参数变化与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与肝脏血流量动态变化的关系. 资料与方法 64层螺旋CT肝血流灌注成像41例,其中肝硬化31例,健康志愿者及其他疾病行腹部CT检查者10例,计算肝脏血流灌注各参数. 结果 对照组肝门静脉灌注量PVP为(73.07±8.53) ml·100 ml-1·min-1,肝动脉灌注量ALP为(11.25±1.70) ml·100 ml-1·min-1,肝动脉灌注指数HPI为(13.59±2.27)%.肝硬化时,门静脉灌注量PVP为(46.53±15.70 ml/100ml/min),肝动脉灌注量ALP为(16.21±5.50) ml·100 ml-1·min-1,肝动脉灌注指数HPI为(27.87±13.25)%.两组间灌注参数差异均存在显著性意义(P<0.05).MELD评分>6分患者肝血流灌注与MELD评分≦6分间差异存在显著性意义(P<0.05).MELD评分<6分与对照组间ALP、HP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灌注参数PVP、HPI与MELD分级高度相关(γ>0.75). 结论 肝脏CT灌注成像可定量测定肝脏血流量参数,灌注参数与MELD分级相关.肝硬化时CT血流灌注可用于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3.
肝脏CT灌注成像技术及其在肝硬化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30,自引:5,他引:25  
目的 采用单层CT动态成像测定肝脏血流量 ,探讨CT灌注成像测定肝血流量的技术原理。资料与方法  15例经临床及实验室、B超检查诊断为肝硬化患者 ,其中ChildB级者 10例 ,ChildC级者 5例。对照组为 13例无肝脏疾病者。所有患者均选取同时含有肝脏、脾脏、主动脉和门静脉的层面进行单层CT动态增强扫描 ,绘制感兴趣区时间 密度曲线计算肝脏血流量各参数。结果 正常组肝动脉灌注量 (HAP)为 0 .2 82 3± 0 .0 96 9ml·min-1·ml-1,门静脉灌注量 (PVP)为 (1.1788± 0 .4 0 0 4 )ml·min-1·ml-1,总肝血流量 (THBF)为 (1.4 5 6 3± 0 .4 4 39)ml·min-1·ml-1,肝动脉灌注指数 (HPI)为 (19.73± 5 .81) %。肝硬化时PVP为 (0 .6 12 1± 0 .2 5 4 4 )ml·min-1·ml-1,较正常组降低 ;THBF也减低 ,为 (0 .84 2 6± 0 .32 4 2 )ml·min-1·ml-1。肝硬化患者的HPI较正常组略有升高 ,为 (2 7.16±12 .75 ) % ,但无统计学差异 (P =0 .0 6 5 )。结论 肝脏CT灌注成像可定量测定肝脏血流量参数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CT灌注、MR灌注及MR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对不同程度肝硬化的鉴别能力.方法 共36例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CT和MR灌注成像.正常对照组11例,肝硬化组25例,属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的13例,定为肝硬化1组,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为B级的8例,C级的4例,一并归入肝硬化2组.DWI扫描,计算各例肝脏的ADC值并进行组间比较.CT、MR灌注成像,以脾脏的峰值时间为界,分别计算脾脏峰值前后肝脏的曲线最大斜率(steepest slope,SS),以脾峰值前后2个斜率的比值作为评估指标进行组间对比.记为[SSr(ct)=SS前/SS后]和[SSr(mr)=SS前/SS后].结果 肝硬化1组的肝脏平均ADC值(1.35±0.12)×10-3mm2/s,肝硬化2组为(1.32±0.16)×10-3mm2/s,2组间比较P>0.05;正常对照组平均ADC值为(1.52±0.31)×10-3mm2/s,与2组肝硬化的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CT灌注结果:3组的SSr(ct)分别为0.95±0.28,2.01±0.66, 0.72±0.26.MR灌注结果:肝硬化1组的SSr(mr)为1.17±0.49,肝硬化2组 为2.31±0.76,正常对照组为0.66±0.24.肝硬化患者动门脉灌注比例较正常组加大,但肝硬化1组与正常组尚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而肝硬化2组与正常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和肝硬化1组相比,肝硬化2组动门脉灌流已经出现比例倒置,2组间差异明显(P<0.05).结论 CT、MR灌注成像能够反映肝硬化的血流灌注的情况,也能反映和肝硬化的程度有相关性,较之DWI成像和ADC值对肝硬化的评价,CT和MR灌注成像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利用640层CT肝灌注容积数据对肝硬化患者进行肝血管成像的可行性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5例肝功正常(A组)和50例肝硬化患者(B组:Child-Pugh A级25例;C组:Child-Pugh B级25例)行640层CT肝灌注检查,绘制时间-密度曲线(TDC),测量主动脉和门静脉的达峰值时间(TTP)、峰值(PV)及门静脉与肝脏密度差的最大值(P-L).选取主动脉峰值期的容积数据进行肝动脉血管成像;采用P-L值最大的1期及3期容积数据对门静脉进行单期和多期融合成像,并对比两种成像方法的图像质量.结果:三组间主动脉TTP和PV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组门静脉的TTP较对照组长,PV及P-L值下降,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除A与B组间门脉TTP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组间3个参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均可显示肝动脉3级分支.门脉多期融合成像质量优于单期成像(P<0.05),A组可显示3~4级门静脉分支,B和C组可显示1~3级门静脉分支.结论:利用640层CT全肝灌注成像容积数据进行血管成像,能清晰显示肝动脉和门静脉,有助于肝硬化患者临床治疗方案的制订.  相似文献   

6.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CT灌注成像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肝硬化43例,按有无腹水、上消化道出血门静脉高压并发症分4组.采用彩色灌注图法获得各肝脏灌注参数;30例正常人作对照.结果:对照组、单纯肝硬化组、出血组、腹水组、混合组的灌注参数分别为:肝动脉灌注量(HAP)为24.80±5.84、18.09±6.65、23.44±11.08、20.94±7.23、17.29±3.41 ml·min-1·100ml-1,门静脉灌注量(PVP)为104.91±21.70、91.68±20.14、78.43±28.92、67.26±12.95、54.08±3.88 ml*min-1*100ml-1,总肝灌注量(TLP)为 129.90±25.19、109.76±21.22、101.86±25.11、88.20±13.04、71.37±2.89 ml·min-1·100ml-1,肝动脉灌注指数(HPI,%)为19.13±3.33、16.82±5.92、24.42±14.34、23.96±8.18、24.22±4.65.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以肝硬化组43例的TLP的平均值97.1 ml·min-1·100ml-1为阈值,TLP对腹水/上消化道出血门静脉高压并发症发生的阳性预测值为88.0%,阴性预测值为83.3%.结论: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可评价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血流灌注变化.TLP对于预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并发症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正常肝脏CT灌注成像技术及灌注参数图像重建方法探讨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探讨肝脏CT灌注成像扫描程序、灌注参数计算和灌注参数图像重建方法。方法对30例无任何肝脏疾病的正常肝脏进行同层动态增强扫描,用最大斜率法进行肝脏CT灌注参数的计算,利用去卷积法的图像重建功能,经改进后进行肝脏CT灌注参数图像的重建,重建出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量(PVP)、肝动脉灌注指数(HPI)及门静脉灌注指数(PPI)等4种图像。结果最大斜率法计算的正常肝脏CT灌注参数:HAP、PVP、全肝总灌注量(TLP)、HPI、PPI分别为(0.3355±0.1269)ml·min-1·ml-1、(1.1034±0.2065)ml·min-1·ml-1、(1.4389±0.2398)ml·min-1·ml-1、(23.3±10.2)%、(76.7±10.2)%;在重建出的HAP图像上,肝实质呈中等程度的灌注,在PVP图上肝实质呈明显均匀高灌注,在HPI和PPI图上的表现分别与HAP和PVP类似。在重建图像上测得的HAP、PVP、HPI、PPI分别为(0.3489±0.12)ml·min-1·ml-1、(1.2084±0.37)ml·min-1·ml-1、(22.41±8.31)%、(77.59±8.31)%,并据HAP、PVP计算出的TLP为(1.5573±0.42)ml·min-1·ml-1,与最大斜率法结果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别。结论采用1次屏气,注射40~50ml对比剂,注射速度为4~5ml·s-1,从注射对比剂后7~9s开始连续扫描45s共45层的扫描方式,基本能反映各组织结构的血液动力学变化过程,是较理想并实用的扫描方案;采用改进后重建方法重建出的灌注参数图像,能直观地反映肝脏的血流灌注特征,是一种简单实用的灌注图像重建方法,值得进一步临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8.
肝脏CT灌注成像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肝脏CT灌注成像的可行性。材料和方法 :5只小型猪 ,分别以 2 5ml/s× 5s ,2 5ml/s× 10s的方式静脉团注 60 %泛影葡胺 ,1张 /s的速度 ,电影方式连续扫描 60s ,通过增强曲线分析肝脏实质、腹主动脉和门静脉的到达峰值时间 (PTT)、上升段斜率和增强峰值。结果 :腹主动脉的PTT、上升段斜率和增强峰值 ,门静脉的增强峰值和PTT ,肝实质的PTT在两种注药方式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 ;门静脉和肝实质的上升段斜率 ,肝实质的增强峰值在两种注药方式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肝脏实质和门静脉的上升段斜率是相对稳定的参数 ,是肝脏CT灌注分析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在肝脏常见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将61例肝脏肿瘤患者分为肝细胞癌组、肝转移瘤组及肝血管瘤组,进行全肝灌注成像,感兴趣区(ROI)分别选放于病灶内(A点)、病灶周围1 cm处(B点)及正常肝实质(C点),分析其灌注彩图、灌注参数及时间-密度曲线(TDC)特点。结果 (1)肝细胞癌、约81%肝转移瘤在肝动脉灌注量(HAP)图上表现为不均匀高灌注,坏死区呈低灌注,门静脉灌注量(HPP)图上呈不均匀低灌注;肝血管瘤边缘结节样强化区域HAP图上呈明显高灌注,HPP图上部分呈低灌注,早期无强化区域在HAP及HPP图上均呈低灌注。(2)肝细胞癌TDC呈速升速降型,在30 s前达到峰值;肝转移瘤TDC一般在30 s前达到峰值,但顶峰多不明显;海绵状血管瘤TDC呈速升缓降型,一般在30 s后才达到高峰。(3)肝细胞癌组及肝转移瘤组B点参数值与A点有相似改变,而血管瘤组B点与C点灌注参数值无差异。肝细胞癌组、肝转移瘤组A点HPP值低于肝血管瘤组,肝动脉灌注指数(HPI)值高于肝血管瘤组。肝细胞癌组、肝转移瘤组B点HPP、总肝灌注量(TLP)值低于肝血管瘤组,HPI值高于肝血管瘤组;各组B点间HP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灌注参数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发现A点HPP、HPI及B点HPP、TLP、HPI灌注参数的曲线下面积(AUC)均位于0.7~0.9之间。结论 CT灌注成像在肝脏常见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中有一定价值;ROC曲线分析有望用于评价灌注参数在肝脏肿瘤良恶性鉴别中的诊断效能,并选择合适的诊断参考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肝硬化动态增强扫描的特点。资料与方法对20例正常人和34例肝硬化患者行肝脏MR动态增强扫描,比较两组肝脏强化比、门静脉灌注分数。结果肝硬化组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强化比分别为0.255±0.155、0.64±0.268、0.55±0.245,均高于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门静脉期的强化比均高于动脉期、延迟期的强化比。肝硬化组和正常组的门静脉灌注分数分别为2.90±2.74、3.88±2.62,肝硬化组门静脉灌注分数低于正常组,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MR动态增强扫描可以观察肝硬化者肝脏血液灌注情况。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磁共振灌注成像在肝纤维化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普通级36只家兔,随机分为一组对照组和三组实验组。对实验组家兔注射四氯化碳溶液,建立家兔肝纤维化模型,然后分组行磁共振灌注成像。磁共振灌注成像采用SE-EPI序列,通过软件处理后采集肝实质和门静脉的信号强度,计算出相对肝门静脉局部血流容积、相对肝门静脉局部血流量、平均通过时间、最大信号下降百分比和相对肝血流容积,每次试验结束后取肝脏行病理检查。对MR灌注参数与病理改变作统计学分析,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结果:MR灌注成像参数中最大信号下降百分比在各组间分别为0.750±0.080、0.534±0.168、0.572±0.119及0.626±0.030。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他参数在各组之间有相对减少或增加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MR灌注成像参数中仅最大信号下降百分比有统计学意义,但其对肝纤维化分期的价值尚需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运用CT动态灌注成像技术测定肝脏血流量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 探讨CT灌注成像的测定方法和技术原理,以及肝硬化程度与肝脏血流量动态变化关系。资料与方法 肝硬化患者27例,其中Child A级12例,Child B级10例,CMld C级5例。对照组为无肝脏疾病者18例。选取同时含有肝脏、脾、主动脉和门静脉的层面进行CT动态增强扫描,绘制感兴趣区时间-密度曲线(TDC),计算肝脏血流量各参数。结果 (1)肝硬化患者的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量(PVP)和总肝血流量(THBF)均较正常组降低,平均通过时间(MTT)较正常组延长。(2)肝硬化程度不同时,部分肝血流灌注参数存在显著性差异。(3)脾灌注量和门静脉灌注量呈正相关。结论 (1)肝脏CT灌注成像可定量测定肝血流量参数。(2)肝硬化时肝脏血流灌注的变化与疾病的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3.
正常肝脏低剂量CT灌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文晶  钟喨  华小兰  范瑜  李岚  许建荣   《放射学实践》2010,25(3):316-319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管电流扫描情况下正常肝脏的灌注参数,评价低剂量肝脏CT灌注成像(CTPI)的可行性。方法:确诊无肝脏疾病的健康志愿者32例,随机分为3组,常规剂量组(140mA)、中等剂量组(90mA)和低剂量组(50mA)。比较两种兴趣区选择方式下各组所测量的肝脏灌注参数(HBF、HBV、HPI、MTT、PS、HAP及PVP)间的差异。结果:不同管电流扫描条件下肝脏CTPI均获得了较满意的图像质量及灌注参数,不同兴趣区选择方式下各灌注参数值间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常规剂量组测量的HPI值(t=-2.23,P=0.034)和低剂量组测量的MTT值(t=-2.25,P=0.042)在不同感兴趣区选择方式间略有差异。常规剂量、中等剂量和低剂量肝脏CTPI的有效剂量分别为19.62mSv、12.61mSv和7.01mSv,低剂量CTPI较常规剂量减少约64.27%的辐射剂量。结论:低剂量肝脏CTPI可以较常规剂量减少约2/3的辐射剂量,同时获得与常规剂量CTPI相当的灌注参数结果。  相似文献   

14.
磁共振灌注成像对肝癌介入治疗疗效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PWI在评估肝癌介入治疗的局部疗效中的价值。方法:搜集36例肝癌患者,经肝动脉化疗栓塞及微波消融术后,行磁共振灌注成像,对比残留肿瘤与良性强化组织的量化结果,并评价灌注成像诊断准确性。结果:介入治疗术后残留肿瘤及良性强化区的最大增强斜率(MSI)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残留或复发肿瘤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为快速上升型;良性强化组织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为缓慢上升型;PWI对肝脏介入治疗后肿瘤残留、复发检测的敏感度为0.89,特异度为0.73。结论:PWI对肝脏肿瘤介入治疗术后的组织类型区别是一种非常敏感的功能成像技术,能够在肝癌介入治疗术后病变的早期发现肿瘤残留及复发。  相似文献   

15.
MRI 3D-VIBE序列全肝灌注应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元歌   《放射学实践》2010,25(1):67-70
目的:探讨磁共振三维客积式内插法屏气检查(3D-VIBE)序列对人全肝灌注的可行性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30例健康志愿者行常规MRI T1WI、T2WI轴面及true-FISP冠状面扫描后,采用经改良的3D-VIBE序列行全肝灌注扫描,然后在肝左、右叶、腹主动脉及门静脉区分别选择兴趣区(ROI),测量其在注射Gd—DTPA后不同灌注时间及延迟期的信号强度值,最后绘制时间-浓度曲线。结果:每个志愿者分别得到4条关于肝左、右叶、腹主动脉及门静脉的时间-浓度曲线。Od—DTPA在肝左、右叶、腹主动脉和门静脉的动态浓度范围分别为0~0.6mmol/l、0~0.6mmol/l、0~1.7mmol/l和0~1.0mmol/l。肝左、右叶及门静脉时间-浓度曲线较柔和,缓慢达峰并缓慢下降;腹主动脉时间-浓度曲线有2个峰值,且达峰时间快。结论:应用改良的3D-VIBE序列行全肝灌注的技术切实可行,能从中获得时间-浓度曲线,使肝血流灌注参数量化,对评估肝血流灌注异常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兔肝VX2瘤模型MR灌注成像与MVD及VEGF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肝脏肿瘤MR灌注成像(PWI)表现与微血管密度(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相关性,并优选灌注评价指标.材料与方法建立15只新西兰兔肝VX2瘤模型,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5只,分别在肿瘤种植成功后的16、28、45天进行T2*WI的PWI和MVD、VEGF检测,PWI采用信号强度-时间曲线中的几个指标[包括达峰时间(TTP)、最大信号下降百分率(SRRmax)、最大信号下降斜率(SRSmax)、平均通过时间(MTT)]作为参数用于肿瘤灌注的定量研究,并分别与肿瘤的MVD计数、VEGF表达强度作直线相关分析.结果 SRRmax、SRSmax与MVD呈正相关(r=0.584,P=0.022;r=0.731,P=0.002),其中SRSmax与MVD的相关性更高;3组之间SRSmax和MVD的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352,P=0.013;χ2=9.260,P=0.010),A组的SRSmax、MVD明显高于C组(P<0.05);各项灌注指标与VEGF表达强度不相关.结论 MR-PWI与MVD密切相关,SRSmax可作为优化的灌注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7.
饶圣祥  曾蒙苏  程伟中  陈财忠  李轫晨   《放射学实践》2009,24(11):1219-1222
目的:探讨MR全肝灌注检查对直肠癌肝转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46例直肠癌患者(16例肝转移,30例无肝转移)行MR全肝灌注扫描,采用三维容积内插序列(3D-VIBE),对比剂按注射流率4ml/s,扫描时平静呼吸,连续扫描90S,每3S进行一次全肝采集。在工作站上获取腹腔干水平腹主动脉、门静脉主干、肝实质和脾脏的时间一信号强度曲线(TIC),计算肝实质的相对肝动脉灌注量(HAP)、相对门静脉灌注量(HPP)及肝动脉灌注指数(HPI),并对有或无肝转移组的上述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肝转移组HPI(平均0.387)高于无肝转移组(平均0.285),而肝转移组相对HPP值(平均0.967)低于无肝转移组(平均为1.332),其中HPI和HPP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肝转移组的相对HAP值(平均0.565)高于无肝转移组(平均0.535),但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全肝灌注检查技术可分析肝内血流灌注的改变,对预测直肠癌肝转移有重要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技术在评估活体肝移植术后肝脏血液动力学变化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35例右叶活体肝移植供体,30例右叶活体肝移植术后无SFSS受体及6例伴SFSS受体患者均行肝脏CT灌注成像,测量各组活体肝移植术前供体及术后14天和28天受体肝总血流量(TBF)、肝动脉灌注量(HAP)及门静脉灌注量(PVP)。分析和各组之间灌注参数的差异及相关性。结果:与正常供体捐赠前[(PVP0=(82.5±13.0)ml/(min·100g)]相比,无SFSS受体的患者在术后14天和28天时PVP明显增高[PVP14=(139.7±40)ml/(min·100g),PVP28=(109.8±19)ml/(min·100g)],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01和P=0.008),但术后28天PVP较术后14天明显降低(P=0.007)。SFSS组术后14天PVP较无SFSS组明显增高[PVP14=(186.0±22.0)ml/(min·100g)],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42)。结论:CT灌注成像能准确评价无SFSS供体血流动力学改变。  相似文献   

19.
动脉血质子自旋标记磁共振灌注成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脉血质子自旋标记MRI灌注成像,多数情况下能够对脑血流量行多层测量,该技术无创、无需注射对比剂或放射性物质,空间和时间分辨率均较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高。临床主要用于脑梗死的评价。动脉血质子自旋标记MRI灌注成像能较准确地量化脑梗死患者的血流量。目前其临床应用受到限制的主要原因是:对病变长时间的通过延迟不敏感。  相似文献   

20.
磁共振肾灌注成像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磁共振肾灌注成像 (PWI)技术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在应用平面回波成像 (EPI)技术的基础上 ,采用PWI技术 ,对 12例单侧上尿路梗阻患者进行肾功能损害的测定。结果 肾灌注成像曲线呈反抛物线形 ,正常两侧的肾灌注曲线几乎是重叠的 ,病肾与正常肾灌注曲线相比 ,波始时间、达波谷时间均延长 ,经t检验 ,有显著差异 (P <0 .0 0 1) ,并且病肾的波幅小于正常肾。结论 在应用EPI基础上 ,采用PWI技术 ,可进一步评价肾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