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季文 《新中医》1993,25(10):50-52
惊风一证,是以抽风为主要证候的总称。常见于3岁以内的小儿,起病突然,来势凶猛,变化迅速,为儿科急重症之一。正如《幼科释迷》所云:“小儿之病,最重惟惊。”北宋钱氏始以“心主惊风属肝”立论。创立惊风病名,并分为急惊风和慢惊风二种类型,他认为急惊风是由于热甚生风,慢惊风是由于脾  相似文献   

2.
小儿惊风是儿科临床四大病症之一,又称惊厥瘈症,惊癇,抽风等。一至三岁儿童多易发病,其原因乃儿童稚幼之体,气血未实,生理机能发育未全,易因受外感风邪,惊怖或饮食积聚等因素引起此病。惊风其证名首见于宋代钱乙所著的《小儿药证直诀》将该症分为急惊风、慢惊风。历代医家著述甚多,病因不外乎风,热、痰、惊。临床以惊风八候进行辨  相似文献   

3.
杨养贤  郝亚宁  张键  邓景元 《陕西中医》2000,21(12):573-573
“小儿疾之最危者,无越惊风之证,吉凶反掌,变生瞬息”。对近代著名医家张锡纯先生《医学衷中参西录》,其中对小儿惊风证治之见解独特,治要精当,使我们小儿急诊临证颇受启迪。急惊风的形成历代医家各有论述,如张景岳道:“急惊者,阳证也,实证也,乃肝气有余。而风生热,热生痰,痰热客于心隔间,则风水相搏,故其形证急暴而痰火壮热者是为急惊”。吴谦又道:“有因目触异物,耳间异声,神气散乱而生者”。钱仲阳、吴鞠通则更强调感受外邪是导致急惊的重要途径。综上所述,小儿急惊之因不外乎痰、热、惊、风,其病变与心、肝二脏关系…  相似文献   

4.
程洁 《西部中医药》2009,22(7):33-34
惊风即惊厥,是小儿最常见危急证候之一.凡临床具有频繁抽筋伴有意识不清者,皆称惊风.多见于1~5岁的幼儿. 1 历代对小儿惊风的认识 惊风一名,首见于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以心主惊、肝主风的理论对小儿惊风进行了论述.<古今医鉴>将惊风归纳为搐、搦、掣、颤、反、引、窜、视八候;和惊、风、痰、热四证.<婴童百问>和<证治准绳>中又将惊风分为急、慢惊风和慢脾风三类.  相似文献   

5.
“目连答刂”是指不停的眨眼 ,两肩微耸 ,两手下垂 ,时复动摇与抽动。古代中医文献并无抽动 -秽语综合征病名的记载 ,但其相似的症状有描述 ,如《小儿药证直诀·肝有风甚》曰 :“凡病或新或久 ,皆引肝风 ,风动而止于头目 ,目属肝 ,风入于目 ,上下左右如风吹 ,不轻不重 ,儿不能胜任 ,故目连答刂也。”而在《幼科证治准绳·慢惊》中描述 :“水生肝木 ,木为风化 ,木克脾土 ,胃为脾之腑 ,胃中有风 ,渐生 ,其症状 ,两肩微耸 ,两手下垂 ,时复动摇不已 ,久曰慢惊。”历代中医学者多把本病归于慢惊风、、抽搐、筋惕肉、肝风证、风痰证…  相似文献   

6.
刘有娥 《光明中医》2000,15(3):25-26
慢脾风是小儿惊风的一种 ,大多由于慢惊风进一步发展严重地损伤小儿阳气 ,出现阳气衰微的危象 ,常见于大病 ,久病之后以及先天禀赋不足 ,脾肾素亏的小儿 ,其临床表现以面色白或灰暗 ,精神萎靡或沉睡 ,口鼻气冷 ,额汗涔涔 ,抚之不温或四肢厥冷 ,手足震颤或蠕动为主。其形成原因和证候属性早在《医宗金鉴·幼科心法》中云 :“心主惊 ,肝主风 ,心热肝风作急惊 ,素虚药峻因成慢 ,吐泻后起慢脾风。急惊阳证有实象 ,慢脾阴证有虚形 ,慢惊半阴半阳证 ,虚实寒热要分明。”因脾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 ,脾主肌肉与四肢 ,脾健则四肢得养 ,形体壮实…  相似文献   

7.
肖挹 《四川中医》1998,16(4):37-37
高热、惊风是小儿临床最常见的症状,具有发病急、来势猛、易于转归的特点,可单独出现,亦可同时出现。笔者在临床之余结合已故名老中医——我的老师熊梦周的经验,对小儿外感发热、惊风的临证问题谈点体会。由于小儿“稚阴稚阳”,气血未充,脏腑娇嫩,易虚易实,易寒易热,“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感受六淫邪气,皆从热化而出发热,热极生风,而致惊厥。《幼科全书》云:“凡小儿有病皆热。”《古今医鉴》也云:“夫小儿有热,热盛生痰,痰盛生惊,惊盛发搐,搐盛则牙关紧急而此俊生焉。”互.高热老师运用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论治体…  相似文献   

8.
"惊风"一词,历经千年而沿用至今。宋代《太平圣惠方》开始将惊风与痫证区别开,并载有急惊风、慢惊风之病名,后世均遵此说,沿用惊风之名。本文从历史沿革、各医家对"惊风"病名之辨以及病名分类3个方面论述惊风之病名,望对各位医家研究惊风一病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9.
<正> 一、惊风病名创立经过惊风是中医儿科四大证之一。隋唐医书开始专立儿科,但混惊风病于痫证中,北宋钱乙著《小儿药证直诀》,以心主惊、肝主风立论,创惊风病名。谓:“急惊为热甚则生风。体必阳盛阴虚。”其症状:潮热、抽搐、目上视、牙关紧闭、颈项急、手足动摇等。明清医家,如万密斋、王肯堂、喻嘉言、陈飞霞、吴鞠通、石芾南、《医宗金鉴》等,据钱氏之说,  相似文献   

10.
惊风病是儿科四大要证之一。本文通过总结宋金时期医家对惊风的论述,试图阐明:宋金时期是该病认识史上的主要时期,宋金医家在研讨该病的诊治理论上做了巨大贡献。宋以前,痫证概念的范围很大,将绝大多数发搐性疾病囊括于内,惊风病证亦在其中。长期以来,有惊风病患而无惊风病名。从现有文献看,惊风病名首见于《幼幼新书》中引录的宋以前撰写的《玉诀》、《石壁经》两部论著中,文中述及惊风、急惊、慢惊等病名并列有症状。当然,较之宋金时之论述,颇感简朴。宋金时期,医家们对急慢惊风以大量篇幅加以  相似文献   

11.
惊风又称“惊厥”,属中医儿科四大证之一,为一种常见的疾病。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以五岁以内婴幼儿最多见。临床以抽痉或伴神昏为其特征,其病势突然,来势凶险,正如《幼科释迷》所云:“小儿之病,最重惟惊”。故见惊风,应立即抢救。现将笔者多年儿科临床惊风证治体会小结如下,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2.
钱氏继承和发展了《内经》和《颅囱经》的理论,结合其临床经验,进一步确认了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首创小儿五脏辨证、面上证和目内证的辨证方法,还创急慢惊风的病名。并提出急惊风病在心肝、慢惊风病在脾胃,急惊合凉泄,慢惊合温补的治疗原则。钱氏还善于化裁古方,创立新方。迄今为止,他的五脏补泻诸方除广泛地应用于儿科外,其他各科亦颇多采用。  相似文献   

13.
北宋儿科医家钱乙的代表著作《小儿药证直诀》是我国现存最早理论联系实际的儿科专著,其根据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辨治小儿惊风。小儿惊风,责之外因腠理未密,责之内因脏腑娇嫩,又因小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感邪之后,易于生热,热盛生痰,痰热生风,风动生惊而成痰、热、惊、风之候。为了保持小儿脏腑功能之间的动态平衡,当适应自然界阴阳五行的变化规律以调治。中医将时辰与五脏之间进行相互连接,体现"因时制宜"的原则。钱乙据此以一日而论,认为五脏在本脏当旺之时易发疾患,故可随时辰的阴阳消长变化以辨治小儿惊风之证。附验案2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4.
惊风病名考     
惊风是我国古代儿科四大要证之一。以“搐、搦、掣、颤、反、引、窜、视”为主要特征。清代沈金鳖的《幼科释迷》指出:“小儿之病,最重唯惊。”明代龚信纂辑《古今医鉴》亦曰:“小儿病之最危者,无越惊风之证,吉凶反掌,变生瞬息。”历代儿科著作对惊风都非常重视,均有不同程度  相似文献   

15.
小儿惊风,最早在《五十二病方》中称为"婴儿病间(痫)"、"婴儿瘛",在《内经》中称作"痫惊",《神农本草经》中称为"小儿惊痫"、"小儿痫",《颅囟经》中称为"小儿风痫"。《诸病源候论》根据病因不同将小儿痫分为三类,分别称作"惊痫"、"风痫"与"食痫",并从阴阳的角度将痫病分为"阴痫"、"阳痫"两类。《千金要方》中的"痫"多指惊风,如"五脏痫",也指癫痫,如"六畜痫"。《黄帝明堂灸经》首次提出"小儿急惊风"、"小儿缓惊风"的病名。至《太平圣惠方》明确提出"惊风"的病名,并将惊风分为急惊风和慢惊风,"惊风"的病名逐渐取代"痫"成为主要称谓。  相似文献   

16.
徐正莉 《新中医》2007,39(3):83-84
钱乙(字仲阳)是北宋中医儿科大家,对中医学的发展有着重要贡献,其学术思想主要体现在《小儿药证直诀》一书中。钱乙创立了小儿五脏证治法则,即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重视面部望诊即面上证与目内证;详细论述了传染病,并对麻疹、天花进行鉴别;并指出急、慢惊风为阴阳异证,急惊风属阳、热、实证,治以凉泻,慢惊风为阴、寒、虚证,治以温补;善于应用古方,创制了五脏补泻之名方,如泻白散、泻黄散、七味白术散、异功散、导赤散、泻青丸、六味地黄丸等。其学术贡献对宋代以后的河间、易水、温补、温病等主要学派有普遍而深远的影响。笔者结合临床经验,试从两方面引申和探析心无热不惊、肝无风不动之理论。  相似文献   

17.
卓权老师治疗小儿积滞的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卓权是广州中医学院儿科副教授,行医四十多年,对治疗小儿积滞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卓老曰:小儿为肝常有余,脾常不足之体,故小儿患病以风、惊、痰、积为多见。《幼幼集成·伤食证治》云:“小儿之病,伤食最多”。现将卓老治疗积滞的经验,简介如下: 积滞一证,它的临床表现虽与伤食、疳证有所不  相似文献   

18.
惊风     
概述惊风,又称“惊厥”,民间也称“抽风”。临床上以抽搐为主证,常与昏迷(意识不清)同时存在,在任何季节、任何年龄都可发生。一般以1~5岁婴幼儿为多见,年龄愈小发病率愈高。其病来势突然,病情凶险,变化迅速,是小儿时期一个很常见的紧急证候,若不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常常威胁小儿生命,过去为小儿四大要证之一。惊风在宋代以前的文献中无此病名,一般都与癇症相混,统称“婴儿癫癇”、“惊癇”、“风癇”、“食癇”、“阴阳癇”。至北宋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中始创惊风  相似文献   

19.
惊风为儿科常见病证。惊是惊厥,风是抽风。凡病而出现惊厥抽搐者统称为惊风。临床一般分为急惊风和慢惊风二类。其中以热性、急性病引起的急惊风尤为多见。慢惊风多由急惊风经久不愈,病邪留连,真阴耗损,虚风内动而致。本文重点讨论急惊风。该病多罹患于1~4岁的婴幼儿,以发病急、变化快、死亡速为其特点。古人有:“小儿疾之最危者,无越惊风之证,吉凶反掌,变生瞬息”之说。  相似文献   

20.
小儿惊风,属中医儿科急症范畴。祖国医学归纳在麻、痘、惊、疳四大要症之列。古人按惊风抽搐的形态和病因病机别类为二十四惊,临床常以急惊风,慢惊风两大类进行辫证施治。摇头摆尾,即以“摇龙头”、“摆凤尾”为主的镇惊手法,是民间传授的一种名为“摇头摆尾抽筋法”,对于小儿急惊风有醒神镇惊,急救垂危,立止抽搐的显著疗效,对于慢惊风亦有缓解症状的作用。故有“急摇龙头救儿命,速摆凤尾起回生”的经验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