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阿尔茨海默病(A D )是最常见的一种痴呆症,主要临床特点为进行性认知功能下降,最终导致身体机能的下降甚至死亡,65岁以上的老年人群多发[1]。对于年轻家族性AD患者而言,AD的发生与多基因因素相关,而对于年老的散发性AD患者,其原因是多重性的,包括基因、环境和后天造成的基因改变等因素。尽管AD的病因不明,但患者脑内β-淀粉样蛋白(Aβ)的增多可能是导致此病的首要原因。Aβ主要是由β-淀粉样前体(APP )在β-分泌酶(BACE1)的作用下使其在β位点发生裂解而产生,这一过程在AD的病理性神经纤维缠结和淀粉样斑块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AD患者中BACE1的表达和活性均有显著升高[3],已成为诊断AD的一个重要生物指标[4]。而关于BACE1的了解目前还存在很多局限,现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讨论近年BACE1在AD中的有关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在家族性早发Alzheimer's病(FEO—AD)中,位于21号染色体上的淀粉样前体蛋白(Amyloidprecursor Protein,APP)基因迄今已发现四个引致疾病的突变,用命名为GT—12的D21S210多等位 基因卫星体进行的连锁分析已被证明在累及家族性AD(FAD)基因的评定中是有用的工具。这个标记紧密连锁于21q21.1的APP基因。大多数AD病例被认为是散发性的和非家族性的。然而,早期研究提示在散发性病例中也有重要的遗传影响,而基因一环  相似文献   

3.
阿尔茨海默病(A D )是一种与衰老相关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从德国神经病理学家 Alzheimer 于1906年对该病的首次报道以来,对A D的认识和研究已经进行了100余年,目前认为在A D患者的病变早期,脑内已出现明显病理学改变,包括神经元突触病理学损伤(突触减少和树突棘萎缩)[1-2],β-淀粉样蛋白(Aβ)释放、沉积增多,老年斑形成,以及 T au蛋白过度磷酸化与神经纤维缠结(NFT )[3-4]。但迄今为止,AD发病的细胞与分子机制仍不明了。  相似文献   

4.
阿尔茨海默病(AD)是老年人智能损害的最常见原因,β淀粉样蛋白毒性学说是其发病机制中的主要学说.胰岛素降解酶(IDE)可以降解胰岛素和β淀粉样蛋白,因此与2型糖尿病和AD密切相关.IDE基因位于10号染色体上,调控着β淀粉样蛋白的降解与清除.近来的研究提示IDE基因与散发性AD相关.本文就IDE基因与AD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老年性痴呆的患病率逐年增加,已成为继心血管疾病和肿瘤后第三大危及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通过近二、三十年来对阿尔茨海默病(A D )的深入研究,已明确了细胞外淀粉样老年斑(Senile Plaques ,SP )和细胞内神经原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s ,NFTs)是AD患者脑中最经典的组织病理变化,也是AD区别于其他痴呆最显著的特征。尸解研究显示,大脑皮质过度磷酸化tau的密度与生前认知障碍及神经元丢失的病理改变明确相关[1],tau异常是神经退行性变的主要介质,由于匹兹堡化合物B (Pittsburgh Compound B , PiB)对淀粉样蛋白β(Amyloid β,Aβ)的成像成功地用于临床,促进了世界范围内对tau示踪剂及tau成像的纵向研究。目前利用已发现的选择性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 )配体,包括18 F - T HK523,18 F - T HK5105,18 F -T HK5117,18 F - T HK5351,18 F - T807和18 F -T808,进一步确定了 tau蛋白在不同阶段 AD患者脑中的沉积及病理机制,揭示了选择性 tau PET 示踪剂在活体内评估 tau沉积的作用及其与 Aβ的关系[2-4],tau和 Aβ成像的结合将提高 AD 诊断的特异性,有助于进一步阐明部分认知功能正常个体中无Aβ沉积,但发生AD样神经变性改变的病理学机制[5],目前认为 tau PET 示踪剂可以作为预测认知功能减退和疾病进展的替代性标记物[6],对AD和非AD tau病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前全球共有约3.5亿抑郁症患者,每年因抑郁症自杀死亡者可能高达100万[1]。但抑郁症的具体发病机制至今仍未完全明了,近年来,一些学者致力于抑郁症的遗传学研究,发现了许多潜在的致病基因,位于10号染色体上的沉默信息调控因子2样蛋白相关酶基因(SIRT1)便是其中之一。SIRT1基因所编码的蛋白是一种依赖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 A D+)的组蛋白去乙酰化酶,与酵母菌沉默信息调节因子(SIR2)同源,通过多种途径影响DNA损伤修复、细胞凋亡和昼夜节律,并以此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导致神经精神疾病[2]。阐明SIRT1基因在抑郁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将为诊断、治疗抑郁症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现就目前SIRT1与抑郁症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淀粉样前体蛋白(APP)、早老素-1(PS-1)和早老素-2基因突变引起的早发家族性阿尔采木病非常少见,ApoEε4等位基因与近半数的晚发AD有关联,其它一些基因虽有研究,但结果却不肯定。PS-1缺失可引起APP水解代谢紊乱,导致APP在神经元中沉积。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对一个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大家系突变位点的检测,探讨中国人家族性AD(familial Alzheimer disease,FAD)的发病机制,同时观察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法(denaturing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DHPLC)的实用价值。方法 应用DHPLC方法及DNA直接测序技术。对一个有130人的AD大家系和50名正常对照者进行了淀粉样蛋白前体(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APP)基因,早老素1(prese-nilin1,PS1)基因的突变位点检测。结果 (1)5例AD患者及4例家系中的无痴呆症状者(Ⅳ-30,37,41,43)经DHPLC检测有PS1基因的第5外显子的突变峰,家系中其他成员无突变峰,PS1基因其他外显子检测及APP基因检测,家系中所有成员和正常对照组均无突变峰。(2)上述9例经DNA直接测序在PS1基因第5外显子的136号密码子发生了GCT→GGT错义突变,使丙氨酸变为甘氨酸(Ala136Gly),无突变峰者DNA测序均未发现异常。结论 (1)DPLC检测显示出这-AD大家系PS1基因第5外显子存在突变,该突变位点可能为中国人FAD患者早老素基因突变点之一。(2)DHPLC技术可作为大样本筛查突变位点的一种便捷可靠手段。  相似文献   

9.
阿尔茨海默病(AD)临床常见进行性认知功能下降,行为异常,最终出现痴呆。神经病理 可见 tau 蛋白神经纤维缠结、β-淀粉样蛋白(Aβ)蓄积形成老年斑,以及小胶质细胞增生和神经元、白 质、突触的大量缺失。由于淀粉样蛋白病理可能早于 tau 蛋白病理,早于 AD 脑萎缩及临床症状的出现, 现阐述 Aβ 代谢异常与 AD 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阿尔茨海默病(AD)的主要神经病理学特征表现为细胞外神经炎性斑[NPs,又称老年斑(SPs)]、细胞内神经原纤维缠结(NFTs)以及神经元和神经突触的缺失。老年斑主要由含有40~42个氨基酸残基的β-淀粉样蛋白(A13)多肽构成,是β-淀粉样蛋白前体(APP)的蛋白水解产物,而神经原纤维缠结则由神经元内高度磷酸化的细胞骨架相关蛋白tau蛋白聚集形成。  相似文献   

11.
以前曾在一些早发AD家系报道AD与APP基因的突变有关,而现有的研究表明在绝大多数早发AD家系中并没有APP基因的突变,也没有发现与21号染色体近中心端的连锁。最近Schellenberg等又发现早发性FAD基因与14号染色体上D14S53,D14S52和D14S43三个可能基因座连锁。目前发现的具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最大的家系分别为一  相似文献   

12.
<正>阿尔茨海默病(AD)也称老年期痴呆,是老年人群高发的一种痴呆症,为临床常见的神经变性疾病,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和人文问题。临床常用的胆碱酯酶抑制药[多奈哌齐(donepezil)、加兰他敏(galantamine)、卡巴拉汀(rivastigmine)]和非竞争性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阻断药[美金刚(memantine)]均属于对症治疗,可短期缓解临床症状与体征,但不能达根治目的。因此,研制和发现能够阻断阿尔茨海默病进程并逆转其发病的治疗方法,即显得至关重要。20世纪80年代中期,有研究者发现了神经炎性斑[NPs,亦称老年斑([1]SPs)]的主要成分是β-淀粉样蛋白(Aβ);随后,又克隆出位于第21号染色体的β-淀粉样前体蛋白(APP)基因[2],该基因突变被认为是导致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的原因[3]。藉此"淀  相似文献   

13.
Alzheimer病(简称AD)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种退行性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进行性的记忆减退和痴呆,最终导致死亡。AD的主要神经病理改变为含有淀粉样蛋白(A4)的老年斑块和主要由过度磷酸化的Tau蛋白组成的神经纤维缠结。  相似文献   

14.
Miyoshi肌病(miyoshi myopathy ,MM )和肢带肌营养不良2B 型(limb girdle muscular dystrophy type 2B , LGMD2B)的致病基因均为位于染色体2p13的DYSF基因[1]。DYSF基因的cDNA 长为69000,编码产物为dys‐ferlin蛋白[2]。经典的M M 主要表现为双下肢远端的肌肉无力和萎缩,后期可以出现双下肢近端的无力,但是伴有先天性室间隔缺损、心脏传导阻滞以及交替性外斜视的MM国内外均未见报道,现报道1例发现Dysferlin蛋白新突变并伴有先天性室间隔缺损、心脏传导阻滞以及交替性外斜视的MM。  相似文献   

15.
载脂蛋白E(ApoE)基因型是阿尔茨海默病(AD)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并调节其发病年龄。目前为止,已知该病涉及4个重要遗传位点:①21号染色体上APP基因;②19号染色体上ApoE基因;③14号染色体上PS-1基因;④1号染色体上PS-2基因。总的来说,AD可以试着以其在每个位点上发病年龄分组。APP位点突变者的发病年龄在50~60岁之间;受ApoE基因型影响的AD发病年龄>50岁;PS-1突变型发病年龄<65岁;在PS-2基因突变的家庭中发病年龄范围大,在44~88岁之间。  相似文献   

16.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最具特征的病理改变是大量老年斑形成^[1],老年斑的主要成分是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 protein,Aβ)。AD的病程一般从Aβ在脑中沉积开始,一方面是由于Aβ合成增多,另一方面是由于Aβ降解减少。Aβ合成和降解的平衡在AD的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既往的研究主要是探究Aβ合成增多的原因,新近的研究表明,  相似文献   

17.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与老年相关的进展性神经变性疾病,主要分子病理学特征为脑内淀粉样蛋白(Aβ)沉积形成的老年斑和过度磷酸化tau蛋白所形成的神经纤维缠结.氧化应激是包括AD在内的神经变性病的一个重要发病机制.本文介绍了氧化应激后蛋白质发生改变的类型、AD进展期间脑内蛋白质的氧化、Aβ沉积和tau蛋白过度磷酸化的原因以及今后对AD进行预防与治疗的一些策略.  相似文献   

18.
阿尔茨海默病(AD)的特征性病理改变是老年斑形成及神经纤维缠结的出现。目前利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进行活体早期AD的诊断是公认的安全可靠的方法。本文对近年用于诊断早期ADβ淀粉样蛋白的PET显像剂的研究和进展进行简要回顾。  相似文献   

19.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学习记忆障碍,组织病理上可见老年斑、神经元纤维缠结(NFT)和基底前脑胆碱能神经元丢失[1],其中老年斑的主要成分为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 protein,Aβ)。AD的病因  相似文献   

20.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m's disease,AD)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CNS)进行性变性疾病,为痴呆的常见原因;其特征性病理改变为老年斑和神经原纤维缠结。两者分别由P淀粉样蛋白(amyloid-β,Aβ)和过度磷酸化的Tau蛋白组成。AD病因目前仍不十分清楚,可能与遗传和环境有关。AD较明确的病理变化是前脑胆碱能投射系统(特别是Mey-nert基底核)的胆碱能神经元变性丢失、数量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