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C-反应蛋白(CRP)和血脂的影响。方法选择76例UA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给予常规治疗加阿托伐他汀每晚10mg口服,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持续8周。然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RP和血脂水平的变化。结果经用药后治疗组血清CRP水平及血脂水平较对照组降低明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降低UA患者血清CRP及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51例,随机分为小剂量组28例和大剂量组23例,分别给予阿托伐他汀10mg或40mg,每日1次。共用药30日,治疗前后分别测定患者血脂水平和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阿托伐他汀用药30日后,两组血脂水平和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均明显降低,低剂量组从(17±6)μg/L降至(8.3±2.7)μg/L;高剂量组从(18±7)μg/L降至(8±3)μg/L。两组下降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可减少斑块基质成分的降解和炎症反应,具有稳定斑块作用,使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的获益更多。  相似文献   

3.
穆伟  薛梅  胡和生 《山东医药》2008,48(34):69-70
为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作用机制,分别应用常规方法(对照组)及阿托伐他汀 常规方法(观察组)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并于治疗前后用生化法测定胆固醇水平[包括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免疫浊度法检测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结果治疗后观察组TC、LDL-C及hs-CRP下降,HDL-C升高(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LDL-C、hs-CRP降低,HDL-C升高(P均<0.05).提示阿托伐他汀可通过调脂及抑制炎症反应而对不稳定型心绞痛起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初诊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介入治疗术(PCI)后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及意义。方法30例初诊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拟行PCI,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及对照组。阿托伐他汀组患者于术前3d开始服用阿托伐他汀40mg/d,介入术中使用低渗非离子型对比剂。术后全部患者立即接受水化治疗12h。入院时及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监测血清肌酐水平,入院时及术后第7天查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治疗组对比剂肾病发生率低于对照组(3%比13%,P〈0.05)。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血清肌酐水平(umol/L)均低于对照组(94.38±22.16、95.78±19.78、90.36±21.67比98.34±21.45、110.21±21.46、96.22±20.18,P〈0.05)。两组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水平(m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3.68±0.45比10.28±0.23,13.45±0.34比12.14±0.33,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显著(P〈0.05)。结论初发不稳定型心绞痛接受PCI的患者在围手术期使用阿托伐他汀具有保护肾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C—反应蛋白(CRP)及可溶性细胞粘附分子(sICAM—l、sVCAM—1)的影响。方法 EUSA法测定3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5例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和20名对照组的血清CRP、sICAM—l及sVCAM—l浓度,对UA患者予以阿托伐他汀10mg口服,1次/d,疗程8~10周,观察治疗前后CRP、sICAM—l及sVCAM—l的变化。结果 (1)UA组患者CRP、sICAM—l及sVCAM—l水平高于SA组(P<0.05)和对照组(P<0.01),而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2)治疗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CRP、sICAM—lt和sVCAM—l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 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体内存在着炎性反应,可能与其冠脉病变的不稳定性有关,阿托伐他汀具有抗炎、稳定斑块等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前发现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时有轻度的慢性炎症反应存在,所以可在粥样斑块中发现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升高,同时CARE、ECAT等研究显示hs-CRP是冠心病患者发生急性冠脉事件的强烈预测因子。有文献证实他汀类药物在有效降脂的同时,还能有效降低血清炎症标志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麝香保心丸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从而评价其稳定冠状动脉斑块的作用.方法 随机将80例UA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治疗组给予阿托伐他汀和麝香保心丸,对照组单用阿托伐他汀,疗程12周.两组治疗前、后分别测定血hs-CRP水平.结果 治疗12周后两组血hs-CR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联合麝香保心丸能更好地降低UA患者血hs-CRP水平,减轻炎症反应,稳定斑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对心脏事件的影响 ,选择 10 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患者分为高脂血症组 (n=32 ) ,血脂正常组 (n=72 )。血脂正常组又随机分为对照组 36例 ,阿托伐他汀治疗组 36例。高脂血症组和治疗组皆接受阿托伐他汀治疗。用药前、用药后 4周、12周分别查血脂、C反应蛋白、肝功、肾功、心肌酶、血常规 ,同时观察记录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显示 :高脂血症组和治疗组治疗后 4周、12周血脂较治疗前明显下降 (P<0 .0 1) ,对照组治疗前、治疗后 4周、12周血脂无显著变化。与对照组比较 ,心脏事件的发生明显下降。高脂血症组和治疗组比较则无差异。因此 ,无论血脂高低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可降脂、降低心脏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孙希明 《内科》2012,7(1):15-16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的临床疗效,以及进一步探讨其对UA的血脂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 将确诊的60例UA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片,12周后比较两组的疗效,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hs-CRP和血脂水平的变化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12周后观察组治疗显效18例,好转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显效15例,好转8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76.7%,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1.179,P=0.238).两组治疗12周后的TC、TG及hs-CRP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而HDL-C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但观察组上述各指标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具有调脂及降低hs-CRP水平,提高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的作用,值得在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治疗后炎症因子、调脂疗效的影响。方法对5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10mg组(A组)24例,20mg组(B组)26例,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空腹采血测定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肌钙蛋白I(CTnI)浓度以及血脂水平。结果阿托伐他汀20mg组较10mg组治疗后hs-CRP和CTnI浓度降低更明显(P0.01)。两组服药后血脂水平较服药前均有降低,但阿托伐他汀20mg组较10mg组治疗后血清低密度脂蛋白(LDL-C)浓度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清hs-CRP和CTnI水平较正常人升高;阿托伐他汀能降低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清hs-CRP和CTnI、LDL-C水平;20mg阿托伐他汀治疗较10mg阿托伐他汀治疗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1.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存在纤溶异常,表现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活性下降及其抑制物(PAI-1)的活性升高,且与预后密切相关。早期应用他汀类药物能降低UAP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且改善其纤溶活性,这些研究显示其有效作用多在服药数周以后[1-2]。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  相似文献   

12.
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炎症因子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肌钙蛋白(cTnI)的影响。方法选择2004年1月至2005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126例UA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2例,常规药物治疗(抗凝、硝酸酯类、β受体阻断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钙拮抗剂等)16周;阿托伐他汀干预组64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每日80mg,治疗16周。分别于药物治疗前、治疗后16周采集空腹静脉血,测定血清hs-CRP、TNFα、cTnI浓度及血脂。结果药物治疗后,阿托伐他汀干预组血清hs-CRP、TNFα和cTnI浓度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降低UA患者血清hs-CRP、TNFa和cTnI浓度,从而降低ACS患者急性期病死率,改善心肌缺血症状,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92例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患者及治疗组5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以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分析两组患者病情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6.2%(P〈0.05);治疗组治疗后TC、TG、LDL-C及HDL-C等指标均明显改善,即血脂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无严重不良反应,偶有消化系统轻微反应。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值得肯定,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并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估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伴有高脂血症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 连续入选伴有高脂血症和颈动脉斑块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23例,根据阿托伐他汀不同剂量分为两组:阿托伐他汀10 mg/d组和阿托伐他汀40 mg/d组。治疗6个月后,对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CIMT)、颈动脉搏动指数(CAPI)和颈动脉阻力指数(CARI)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CIMT明显减小、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明显升高(P<0.05);阿托伐他汀10 mg/d组CAPI和CARI明显增加(P<0.05),阿托伐他汀40 mg/d组CAPI、CARI、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明显降低(P<0.01)。结论 阿托伐他汀40 mg/d治疗不但能能延缓颈动脉斑块的进展,甚至有逆转颈动脉斑块的可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短期应用阿托伐他汀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 11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常规药物治疗(包括硝酸酯类药物、抑制血小扳聚集药物、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钙拮抗剂等),治疗2周;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阿托伐他汀20mg;每日1次口服,治疗2周。治疗前后测定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hs--CRP的水平。结果 治疗组经过2周的治疗后TG及HDL—C变化不明显(P〉0.05);LDL—C、TC及hs—CRP显著下降(P〈0.01)。对照组经过2周治疗血脂各指标及hs—CRP前后无明显改变。治疗组治疗前后hs—CRP的变化与血脂的变化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短期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对LDL—C、TC及hs—CRP有显著降低作用。阿托伐他汀对于hs—CRP的降低作用与其对于血脂的降低作用不完全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对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UA)的抑炎作用及安全性。方法将150例老年UA患者随机分为瑞舒伐他汀5、10、20 mg组,每组50例,在冠心病常规治疗基础上分别给予瑞舒伐他汀5、10、20 mg,1次/d,睡前口服,3组均治疗8 w。分别于治疗前、4、8 w测定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血脂水平。结果 3组治疗后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s-CRP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0.05)。20 mg组治疗后TC、TG、LDL-C、hs-CRP较5、10 mg组显著下降(P0.05)。3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3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剂量瑞舒伐他汀可以更有效降低hs-CRP及血脂水平,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前列腺素E1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7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常规行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治疗。治疗组43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和前列腺素E1治疗,疗程为2周。结果治疗组经治疗后临床疗效、血流变指标、血脂指标,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和前列腺素E1治疗可增加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应用不同剂量氟伐他汀(40mg、80mg)治疗12周前后血浆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变化及对缺血事件的影响,探讨较大剂量氟伐他汀治疗UA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UA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所有患者均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β-受体阻滞剂、ACEI、硝酸酯类及低分子肝素等常规治疗。A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氟伐他汀40mg/d睡前服用,B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氟伐他汀80mg/d睡前服用。于入院第1天及治疗后第12周抽取静脉血,测定血浆C反应蛋白含量及肝肾功能、肌酸磷酸激酶(CK)、心肌钙蛋白T(CTNT),并应用24h动态心电图(IHOLTER)记录缺血事件发生次数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CRP均有不同程度下降,B组(80mg/d)下降更明显,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在组间也有显著差异。结论 80mg剂量氟伐他汀早期干预能明显抑制UA的炎性反应,降低血浆C反应蛋白水平,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将高血压脑出血患者72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口服,20 mg/d,共14 d。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清CRP含量变化及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变化。结果发病24 h内,两组患者血清CRP水平和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病程的第14天,治疗组CRP水平和NIHSS评分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急性期血清中CRP水平增加,表明其参与了脑出血的病理生理过程;阿托伐他汀通过调节血清CRP水平而改善脑出血的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究比索洛尔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的疗效.方法 回顾收集我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入院治疗的448例SAP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分组,224例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为对照组,224例采用比索洛尔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为观察组,比较两组疗效、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心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