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伊立替康单药二线治疗进展期结直肠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月本院收治的进展期结直肠癌患者50例,给予伊立替康90mg/mz,静脉滴注,第1、8天,每21天重复。2个疗程后评价治疗效果。化疗前常规止吐。结果本组50例患者,无完全缓解(CR)患者,其中,部分缓解(PR)12例(24%),稳定(SD)26例(52%),进展(PD)12例(24%),总有效(CR+PR)率为24%,疾病控制(CR+PR+SD)率为76%。均未出现药物所致死亡及严重不良事件,其中血液学毒性为骨髓抑制I+Ⅱ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症29例(58%),Ⅲ+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症7例(14%);非血液学毒性为I+Ⅱ度迟发性腹泻18例(36%),Ⅲ+Ⅳ度迟发性腹泻3例(6%),I+Ⅱ度恶心呕吐29例(58%),Ⅲ+IV度恶心呕吐4例(8%)。结论伊立替康单药二线治疗进展期结直肠癌,效果显著.不良反应轻微。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FOLFIRI方案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的疗效、副反应及UGT1A1基因多态性与与副反应的相关性。方法对96例确诊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采用FOLFIRI方案治疗,观察近期疗效和副反应及UGT1A1基因多态性与副反应相关性。结果 96例患者用药后获得PR58例,SD 24例,PD 14例,无1例获得CR。ORR60.4%,DCR85.4%,所有患者均获随访,中位TTP 6.1月。主要毒副反应为骨髓抑制,其中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为88.5%;脱发发生率较高,总发生率为83.3%;迟发性腹泻发生率为19.8%,均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检测UGT1A1基因多态性12例患者中,(TA)6/(TA)6UGT1A1*1/*1纯合野生基因型9例,发生腹泻为1例,为Ⅰ度。(TA)6/(TA)7UGT1A1*28/*1杂合基因型3例,发生腹泻2例,其中1例为Ⅲ度腹泻。结论 FOLFlRI方案是治疗常规化疗失败晚期结直肠癌的有效化疗方案,缓解率较高,迟发性腹泻和中性粒细胞减少为其主要不良反应。UGT1A1启动子区TATA盒基因多态性(TA)6/(TA)7杂合状态可以增加患者发生严重腹泻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赵光丽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1,(9):128-130
目的 观察雷替曲塞联合伊立替康二线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46例一线化疗失败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4例)与对照组(22例).治疗组采用雷替曲塞联合伊立替康治疗,对照组采用伊立替康联合5-氟尿嘧啶(5-FU)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RR)为45.8%,高于... 相似文献
4.
5.
目的观察改良FOLFIRI方案(mFOLFIRI)在晚期胃癌二线治疗中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41例晚期胃癌患者,接受mFOLFIRI方案治疗:伊立替康180mg/m2,静脉滴注90min,第1天;亚叶酸钙(CF)200mg/m2,静脉滴注2h,第1天;5-氟尿嘧啶(5-Fu)400mg/m2,静脉推注,第1天;5-Fu2.4g/m2,静脉滴注46h(泵);14d为一个周期,4周期评价疗效,每周期评价不艮反应。结果41患者均可评价疗效,完全缓解(CR)0例(O%)、部分缓解(PR)7例(17.1%)、稳定(SD)13例(31.7%),进展(PD)21例(51.2%),疾病控制率(DCR)(CR+PR+SD)48.8%;中位疾病进展时间(mTTP)为3.4个月,中位生存期(mOS)为9.1个月。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及迟发性腹泻,另有恶心呕吐及轻度肝肾功能损伤,经对症治疗后均可缓解。结论mFOLFIRI方案二线治疗晚期胃癌疗效肯定,且不良反应可耐受。 相似文献
6.
结直肠癌在全球范围内都是威胁人们健康的重大疾病。内科治疗是进展期结直肠癌的最主要、也是最有效的治疗措施。近年来,转移性结直肠癌的内科治疗效果得到了很大提高。化疗及分子靶向药物治疗能显著改善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二线治疗的预后,延长生存时间、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国产伊立替康联合氟尿嘧啶和四氢叶酸钙组成的FOLFIRI方案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有客观病灶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共34例.FOLFIRI方案具体用法为国产伊立替康180mg·m-2静脉滴注,第1天;氟尿嘧啶400 mg·m-2静脉滴注,第1,2天;600 mg·m-2持续泵化疗22 h,第1,2天;四氢叶酸钙注射液200 mg·m-2静脉滴注,第1,2天.14 d为1个周期,3个周期(6周)评价疗效.结果部分缓解(PR)8例,稳定(SD)14例,进展(PD)9例,其中一线治疗患者有效率达42.8%,总缓解率25.8%,总稳定率45.2%.中位缓解时间6.7个月,中位稳定时间8个月.常见不良反应为血液学毒性(白细胞下降47.1%,Ⅲ度白细胞下降占5.8%)和腹泻(23.5%).结论以国产伊立替康为基础的FOLFIRI方案治疗晚期结直肠癌有效率高,不良反应可以耐受,可作为晚期结直肠癌的一线或二线化疗方案.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和评价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单克隆抗体尼妥珠单抗(nimotuzumab)联合FOLFIRI化疗治疗术后复发转移性结直肠癌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入组患者为经手术治疗后复发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17例,应用尼妥珠单抗联合伊立替康+亚叶酸钙+氟尿嘧啶两周方案(FOLFIRI),尼妥珠单抗剂量200mg·m-1,每2周(200mg·m-1)1次维持。治疗4个周期后评价疗效。结果:全组17例完全缓解1例,部分缓解7例,稳定7例,进展2例,总有效率47.1%。不良反应主要是恶心呕吐、骨髓抑制、迟发性腹泻、胆碱能综合征等。结论:尼妥珠单抗联合FOLFIRI化疗治疗术后复发转移性结直肠癌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可耐受,可供临床安全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伊立替康联合对症支持疗法在不能耐受联合化疗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选取我院原发肿瘤、淋巴结及远处转移(TNM)分期均为Ⅳ期的结直肠癌患者共24例,卡氏行为状态评分为40~ 60分,完全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13例)和对照组(11例).观察组患者第1、8天给予伊立替康125 mg/m2静脉滴注,30 ~ 90 min内滴完,联合对症支持治疗;对照组患者单纯给予对症支持治疗.观察2组患者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15.4%(2/13),疾病控制率53.8%(7/13);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0,疾病控制率为8.2%(2/11).治疗1年后随访,观察组患者的生存率高于对照组[53.8%(7/13)比27.3%(3/11),P<0.05].治疗后,观察组生存质量提高患者的比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3.8%(7/13)比27.3%(3/11),P<0.05].化疗的不良反应大多数患者可耐受,并未因此中断治疗.结论 与单纯给予对症支持治疗相比,伊立替康联合支持治疗可以改善不能耐受联合化疗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疾病控制率,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且患者耐受性和依从性好. 相似文献
10.
的分析研究伊立替康单药二线治疗进展期结直肠癌的临床价值。方法盲选本院收治的66例进展期结直肠癌患者,给予患者采用伊立替康单药二线治疗,分析评价其临床价值。结果66例患者治疗后,部分缓解16例(24.2%),稳定34例(51.6%),进展16例(24.2%),有效率为24.2%,疾病控制率为75.8%。血液学毒性为Ⅰ度骨髓抑制以及Ⅱ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症38例(57.6%),Ⅲ+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症24例(36.4%);非血液学毒性为:Ⅰ+Ⅱ度恶心呕吐38例(57.6%),Ⅲ+Ⅳ度恶心呕吐5例(7.6%),Ⅰ+Ⅱ度迟发性腹泻24例(36.4%),Ⅲ+Ⅳ度迟发性腹泻4例(6.1%)。结论给予进展期结直肠癌患者采用伊立替康单药二线治疗,疗效满意,安全可靠,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从我国卫生服务体系角度出发,评价帕博利珠单抗单药与化疗二线治疗晚期或转移性食管癌的经济性,为临床用药及相关卫生决策提供参考.方法:建立无进展生存、疾病进展和死亡3种健康状态的分区生存模型,以3周为模型周期,模拟患者终身,利用KEYNOTE-181临床试验数据和已发表的文献数据计算增量成本-效果比(ICER),并对... 相似文献
12.
FOLFOX4和FOLFIRI一线方案治疗晚期大肠癌的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FOLFOX4方案和FOLFIRI一线方案治疗晚期大肠癌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将初治的晚期大肠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27例,应用FOLFOX4方案治疗;B组25例,应用FOLFIRI方案治疗.治疗4~6个周期后评价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A组有效率为48.15%,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8.2个月,均与B组的44.00%和7.8个月相仿(P>0.05).A组的神经毒性发生率25.93%,明显高于B组的4.00%;B组的延迟性腹泻发生率56.00%,明显高于A组的14.81%(P<0.05).结论 FOLFOX4方案和FOLFIRI方案一线治疗晚期大肠癌疗效相似,两种方案的毒副作用不尽相同,但均可耐受.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现实治疗环境中贝伐珠单抗与化疗联合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的疗效和毒性。方法:收集2010年10月至2013年4月间接受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治疗的mCRC患者资料,近期疗效评估采用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1.1版;Kaplan-Meier法估计生存时间;毒性评估采用国立癌症研究所不良事件标准3.0版。结果:74例患者入组,男性40例,女性34例;年龄31~74岁,中位年龄55.5岁;结肠癌44例,直肠癌30例;一线和二线治疗各37例;63例患者有可测量病灶,一线、二线治疗的客观有效率(ORR)分别为62.8%、28.6%;一线、二线治疗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和中位总生存时间(OS)分别为8.7个月、4.4个月和25.3个月、14.6个月;奥沙利铂及伊立替康为基础的化疗方案的中位PFS、中位OS分别为8.1个月、5.8个月和21.9个月、17.1个月,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592和0.506)。全组各级高血压的发生率为9.5%、蛋白尿8.1%、静脉血栓形成2.7%、胃肠穿孔2.7%,伤口愈合综合症4.1%,出血17.6%。结论: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治疗mCRC有效,贝伐珠单抗相关毒性的总体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FOLFIRI方案二线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23例晚期胃癌患者采用伊立替康150 mg/m^2,静脉滴注90 min, d1;甲酰四氢叶酸(CF)200 mg/m^2,静脉滴注2 h, d1-2;5-FU 2400 mg/m^2静脉滴注46 h,每2周重复,3周期后评定疗效。结果完全缓解(CR)0例,部分缓解(PR)8例,稳定(SD)4例,进展(PD)11例,总有效率为34.7%,疾病控制率52.2%。中位PFS为3.8个月,中位OS为14.1个月,1年生存率39.1%,常见的不良反应为白细胞减少、腹泻和恶心呕吐。结论 FOLFIRI方案二线治疗晚期胃癌具有较高的疗效,不良反应可耐受且可控制。 相似文献
15.
16.
《西北药学杂志》2022,(1)
目的 比较阿帕替尼联合化疗与阿帕替尼单药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共纳入62例患者,将其分为阿帕替尼联合化疗组(联合组)和阿帕替尼单药组(单药组)。记录并评估2组的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OS)、客观反应率(ORR)、疾病控制率(DCR)、治疗前后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和治疗相关不良事件。此外,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PFS和OS的独立预后因素。结果 与单药组相比,联合组显著延长了OS(8.1 m vs 7.7 m,P=0.021),但2组PF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65 m vs 3.15 m,P=0.100)。[联合组的ORR为8.3%(3/36),DCR为80.6%(29/36),单药组的ORR和DCR分别为7.7%(2/26)、61.5%(16/26)。多因素分析提示治疗方案[风险比(HR)=1.946,95%CI:1.014~3.738,P=0.045]和原发肿瘤的位置(HR=3.486,95%CI:1.374~8.844,P=0.009)是OS的重要因素。联合组治疗后的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和平均红细胞体积与红细胞比值(MCV/RBC)均高于单药组(P<0.05),而联合组治疗后的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LMR)和血红蛋白、白蛋白、淋巴细胞和血小板计数评分(HALP评分)均低于单药组(P<0.05)。联合组3/4级血小板减少(11.1%)高于单药治疗组(0%),其他不良反应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mCRC后线治疗中,阿帕替尼联合化疗比单药治疗能延长OS,且未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西妥昔单抗联合FOLFIRI方案用于一线治疗失败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胃癌患者,观察其疗效和不良反应,并观察其与疗效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每2疗程评价肿瘤病灶情况,观察不良反应,随访肿瘤进展情况及生存期。按照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sponse Evaluatione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RECIST)进行肿瘤缓解评估,按照国立癌症研究所常见不良事件评价标准3.0版(NCI一CTCAE3.0)进行不良事件分级。计算肿瘤缓解率、中位至疾病进展时间和中位总生存期。结果在38例至少完成了2个周期治疗并进行了疗效评价的患者中,观察到1例完全缓解(CR),占0.03%;13例部分缓解(PR),占34.00%;总的缓解率(ORR=CR+PR)为37.00%。疾病稳定(SD)的患者有20例,占53.00%;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CR+PR+SD)为89.00%;疾病进展(PD)的患者为4例,占11.00%。本研究方案总体安全性良好,未发生一例治疗相关性死亡。其中III/IV度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为52.5%,粒缺性发热的发生率为13.1%,III/IV度度贫血的发生率为29.5%,III/IV度度血小板下降的发生率为8.2%。III/IV度非血液学毒性包括恶心(8.2%),呕吐(6.6%),口腔炎(1.6%),腹泻(6.6%),感染(4.9%),乏力(4.9%),肠梗阻(6.6%),转氨酶升高(l.6%),过敏反应(l.6%)和皮疹(9.8%)。结论本研究显示在晚期胃癌患者的二线治疗中西妥昔单抗联合FOLFIRI是一个安全有效的方案,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寻找有效的生物标记物。 相似文献
18.
The novel third-generation bifluorinated semisynthetic vinca alkaloid, vinflunine, is a microtubule inhibitor that shows superior antitumor activity and a favorable safety profile compared with other vinca alkaloids. The main antineoplastic effects of vinflunine arise from its interaction with tubulin, the major component of microtubules in mitotic spindles. Vinflunine is known to have low affinity for tubulin, high intracellular accumulation, and important effects on microtubule dynamics. It has been shown to have activity against transitional cell carcinoma of the urothelial tract. Vinflunine was investigated in a randomized phase III clinical trial comparing vinflunine and best supportive care versus best supportive care alone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transitional cell carcinoma of the urothelial tract, who were progressive after first-line platinum-containing therapy. At an acceptable safety profile without cumulative toxicity, second-line treatment with vinflunine has shown a survival advantage and has therefore been approved in 2009 for this indication. This review gives a brief outline on vinflunine as a second-line treatment for platin-resistant advanced urothelial carcinoma; it describes pharmacology, efficacy studies, tolerance, and side effects and briefly discusses future clinical perspective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