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观察应用硝苯吡啶前、后作冷加压试验时左室喷血分数的改变,以探讨此药对冠心病患者受冷引起左室功能不全的预防作用及其机制。方法:8例典型稳定性心绞痛及/或有肯定心肌梗塞病史且冠状动脉造影阳性者被选为研究对象。凡年龄超过75岁,左冠状动脉主支狭窄≥50%,左室舒张末期压力>18毫米汞柱或左室喷血分数<0.45者不属研究之列。患者平均年龄46±7(38~  相似文献   

2.
34~70岁的339(男290、女49)例确诊为急性心肌梗塞的病人,未经溶栓治疗,并在出院前按照改良的 Naughton 方案完成亚极量活动平板试验。149例发病后3个月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凡内径缩小≥75%,视为(重要)病变。87例(26%)非 Q 波型心肌梗塞(NQMI)同252例Q波型心肌梗塞(QMI)相比:年龄相近(52.3±0.5对53.8±0.3岁,NS),女性较多(23%对11.5%,P<0.02);前壁梗塞较多(63%对44%,P<0.01)而下壁梗塞较少(37%对56%,P<0.01);运动时间(12.4±  相似文献   

3.
对象为51.7±7.6岁的74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男性患者,卧位蹬车试验均为阳性,即水平型或下垂型ST段(J点在0.08秒处)压低≥1mm。A组35例均有心绞病史且运动试验诱发心绞痛,B组39例均无心绞病史且运动试验未能诱发心绞痛。AB两组的年龄、心肌梗塞史(14/35对20/39,NS)、高血压史、吸烟史、左室喷血分数(61±11%对60±9%,NS)、左室舒张末压(15±6对16±5mmHg,NS)均无显著差别。AB两组冠脉单支(5/35对6/39,NS)、双支(13/35对13/39,NS)和三支(17/35对20/39,NS)病变大致相等。  相似文献   

4.
作者以201例接受溶栓治疗的首次急性心梗(AMI)患者为对象,评价 Q 波形成的时间及其预后意义。开始溶栓治疗3小时内141例(70%)已有 Q 波,开始溶栓治疗3小时后至出院前31例(16%)形成 Q 波,29例(14%)出院时仍无 Q 波。与无 Q 波型 AMI患者相比,Q 波型 AMI 患者反映心肌损伤的实验室指标、住院病患率和死亡率均较高。结合 Q 波形成时间评价上述指标,表明 Q 波延迟形成者和非 Q 波型 AMI 者的预后无显著差异。与早期(≤3h)形成 Q 波者相比,Q波延迟形成或非 Q 波型 AMI 者的肌酸磷酸激酶峰值较低(均值661~1081对1251~1541IU,P=0.05),放射性核素法左室喷血分数较高(54±11%对47±13%,P<0.01),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压力导丝,通过冠状动脉内压力测定,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侧支血流分数(QC/QN)与左室重塑的关系.方法 21例AMI患者,于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时,对梗死相关动脉远端侧支血流行Rentrop分级并记录梗死相关动脉病变远端嵌楔压(Pw)及主动脉压(Pa),据QC/QN值将21例患者分为A组(QC/QN≥0.25),B组(QC/QN<0.25).所有患者于AMI后3 d和1个月行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MI后3 d A、B两组间EF分别为(51.7±7.1)%和(45.6±5.8)%(P<0.05);ESVI分别为(25.0±5.4) ml/m2和(30.5±6.2) ml/m2(P<0.05);EDVI分别为(51.9±9.8) ml/m2和(55.4±7.5) ml/m2(P>0.05).AMI后1个月,两组间EF分别为(53.7±7.1)%和(43.9±8.1)%(P<0.01);ESVI分别为(27.1±5.8) ml/m2和(38.7±11.5) ml/m2(P<0.01);EDVI分别为(58.3±7.5) ml/m2和(67.8±13.0) ml/m2(P<0.05).AMI后1个月较3 d,A组患者EF有明显改善(P<0.05),B组EF变化不明显(P>0.05);A、B两组患者ESVI和EDVI均有显著增大.结论造影Rentrop分级对侧支循环的评价存在局限性;AMI时侧支循环的开放是影响左室重塑的重要因素,侧支血流分数的大小是决定AMI后左室重塑及其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6.
Nuclear Vest(Capintec)是一种非显象式放射性核素心动能仪,可连续监测日常活动时的左室功能,包括喷血分数(EF)、相对心室容量(RV)和 ECG 的变化。35例近期急性心肌梗塞(AMI)后需作心导管检查的患者,在梗塞后12.1±2.1天作运动试验。其中,男29例,女6例,平均年龄52±9岁。冠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不同类型冠心病182例的收缩时间间期(STI),其中稳定型心绞痛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23例及心肌梗塞99例,并与100名正常人作了比较。本文还分析了心肌梗塞 A 组(梗塞后 ST 段恢复正常或心内膜下心肌梗塞)与 B 组(梗塞后 ST 段持续抬高者)急性期 Q 值(12导联心电图中出现梗塞 Q 波的导联数)及∑ST↑值(12导联心电图中各导联 ST 段抬高毫米数的总和)与喷血前期/左室喷血时间(PEP/LVET)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主动脉瓣返流患者换瓣后的远期心原性死亡是一个没有解决的大问题。作者研究冠脉正常的主动脉瓣返流患者换瓣后近远期心原性死亡和左室肌横截面积指数(CSAI)之关系。41例患者分入两组;A组18例CSAI≥20cm~2/m~2;B组23例CSAI<20cm~2/m~2。A组的下列指标均显著劣于B组;心胸比率(63±6%对56±4%);左室舒张末和收缩末内径(72±9对64±8mm;54±9对43±7mm);左室小轴缩短分数(25±7对32±6%);左室舒张末和收缩末容量指数(326±  相似文献   

9.
大量的研究证明,年龄是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住院期和长期预后的重要因素。作者分析1975~1984年间2 115例首次AMI后发现,这10年间各年龄组首次AMI发病率下降:25~54岁组下降46%,55~64岁组下降9%,65~74岁组下降21%,≥75岁组则下降8%。65岁以上年龄组中,女性、心绞痛病史、高血压、糖尿病较多(p<0.001);非Q波型心肌梗塞较多,梗塞范围(根据血清CPK峰值)较小,住院期充血性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较多(p<0.001)。首次AMI后血清CPK峰值≥5倍正常范围的人数,在<55岁组中为67%,55~64岁组为65%,65~74岁组为56%,≥75岁组则为  相似文献   

10.
作者根据急性心肌梗塞后存活10天以上的533例患者24(平均18±8)个月的随访资料,分析猝死和QT间期、左室喷血分数、室性早搏之间的关系.本组患者来源于"限制心肌梗塞范围多中心(5个)协作研究组",急性心肌梗塞后18小时内随机单盲法开始透明质酸酶和普萘洛尔治疗,或给予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B型利钠肽(BNP)、血尿酸(UA)、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以及左房径(LA)、左室舒张径(LVIDd)、室间隔厚度(IVSd)等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诊治中的价值。 方法 收集90例在我院诊治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左室射血分数(LVEF)分为三组,分别为左室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SHF,LVEF<40%)、左室射血分数正常的心力衰竭(DHF,LVEF≥50%)和左室射血分数轻度异常的心力衰竭(MHF,40%≤LVEF<50%),比较分析三者之间的化验检查结果差异。 结果 BNP SHF组(2781.14±1662.51pg/ml)、MHF组(1284.33±944.09pg/ml)vs DHF组(550.51±449.09pg/ml),(P<0.05);UA SHF组(409.52±130.55umol/L)、MHF组(425.29±170.44umol/L)vs DHF组(339.89±89.92umol/L),(P<0.05);RDW SHF组(13.96±0.89%)、MHF组(13.743±1.16%)vs DHF组(12.99±0.52%),(P<0.05);LA SHF组(43.00±6.99mm)、MHF组(40.67±7.08mm)vs DHF组(33.89±7.19mm),(P<0.05);LVIDd SHF组(60.52±13.99mm)、MHF组(56.56±10.69mm) vs DHF组(48.57±8.78),(P<0.05);IVSd SHF组(9.56±1.91mm)、MHF组(10.48±1.87mm)vs DHF组(10.94±1.76mm),(P<0.05)。结论 BNP、UA、RDW、LA、LVIDd、IVSd等化验检查指标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鉴别诊断可提供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63±12岁的114(男85、女29)例急性透壁心肌梗塞患者,于入院后24小时内进行放射性核素心室造影,测定左、右心室喷血分数(LVEF、RVEF).该实验室的正常值为LVEF 0.62±0.07,RVEF0.48±0.05.LVEF≤0.53或RVEF≤0.38为异常.  相似文献   

13.
静脉溶栓未再通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静脉溶栓治疗未再通与未溶栓急性心肌梗死 (AMI)病人的异同。方法 从我院收治的 AMI病人中随机选择出溶栓未通病人 38例 ,未溶栓病人 36例 ,,比较其严重心律失常及 AMI后心绞痛发生率、死亡率、心肌酶 (CK- MB)水平、Q波加深程度、ST段回落程度及左心室射血分数 (L VEF)。结果 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 (17/38;2 6 / 36 )、CK- MB(5 6 .43± 42 .93u/ L;75 .78± 2 7.2 3u/ L)及 Q 波加深程度 (0 .2 47± 0 .330 m V;0 .44 2± 0 .32 8m V)在溶栓未通组显著低于未溶栓组 ,其余指标两组间未达统计学差异。结论 即使经静脉法溶栓治疗未获再通 ,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心肌酶水平及 Q波加深程度也低于未溶栓组。因而更应积极采用静脉溶栓法治疗 AMI  相似文献   

14.
作者对患病一年内、经过确诊的陈旧性前壁(间隔)心肌梗塞58例(男56例,女2例。年龄33—68岁,平均52.6±8.2岁)患者的左心前导联中U波方向与左心功能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根据U波的极性分为3组:I组 U波直立(PU组)者14例(均为男性,年龄平均50.3±8.8岁);Ⅱ组 U波平坦(FU组)者30例(男29例,女1例,平均年龄53.5±7.8岁);Ⅲ组 U波倒置(NU组)者14例(男13例,女1例,年龄平均53.1±8.6岁).58例均行心导管检查,冠脉造影、左室造影及测定左室区域面积变化率(RAC.%)与舒张末期内径和收缩末期内径的短缩率(RSR);并与15例无心脏病者作对照(NL组)。  相似文献   

15.
超声心动图所见左室壁增厚(≥12mm)、点状回声增强和房间隔增厚(>6mm)并非心脏淀粉样变性(CA)所独有的表现.录象资料由3位观察者独立分析,至少2位观察者判断一致为准,以此比较上述指标检出经肾、肝、直肠或腹部脂肪垫活检证实的CA患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60±12岁的16(男12、女4)例CA患者(组Ⅰ)、以55±13岁的23(男17、女6)例高血压、主动脉瓣狭窄或肥厚型心肌病引起的左室肥厚者(组Ⅱ)为对照.左室乳头肌水平短轴观经盲式分析,左室壁回声增强见于组Ⅰ11例和组Ⅱ6例,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3%和74%.经非盲式分析,组Ⅰ15例(15/16)和组Ⅱ15例(15/23)房间隔显示满意,厚度分别为7±2和4±1mm.房间隔增厚见于组Ⅰ12例(12/15)和组Ⅲ例(1/23),差别显著(p<0.001).两项指标并用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7%和100%.  相似文献   

16.
<正> 室性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塞(AMI)常见的致命性心律失常。由于可以发展为心室颤动(简称室颤),故一直被认为是决定AMI顶后的因素之一。本文对我院收治的急性下壁心肌梗塞和急性前壁心肌梗塞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病例进行了分析。病例系1986年1月~1991年3月收治的AMI62例,发病时间为24±8小时(占同期收治的AMI病人81例中的76.5%)。均符合WHO诊断标准,其中男38例,女24例,年龄41~87(平均60±2)岁。根据临床ECG表现分为:单纯下壁心肌梗塞组(30例);单纯前壁心肌梗塞组(28例);下壁合并前壁心肌梗塞组(4例)。全体病例在CCU中连续监测(第1周内24小时连续监测,第2~4周监测4~8小  相似文献   

17.
小剂量肝素预防再次心肌梗塞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研究小剂量肝素对首次心肌梗塞(MI)患者预防再梗塞的效果。研究对象为728例首次 Q 波型心肌梗塞,年龄50~75岁;收入研究前6~18个月曾发生一次经确诊的 MI。肝素剂量为每日皮下注射肝素钙(calciparina)12 500IU。728例中,肝素组363(男326,女37)例,平均年龄60.5±7.0岁;对照组365(男320,女45)例,平均年龄60.9±7.0岁。两组患者基本情况相似,但对照组舒张压较高(P=0.022),口服抗血小板药者稍多(P=0.02)。肝素组平均随访708±265天,对照组687±251天;失访者各占7.7%(28/363例)和6.3%(23/365例)。随访期肝素组停药者60例(16.5%),但仅23例(6.3%)因副作用而停药。  相似文献   

18.
连续66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入院后第1天、3天和7天先后接受两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分析心包积液的检出率及其临床意义.17例患者检出心包积液(组Ⅰ):少量积液13例,中量积液3例,大量积液伴心包填塞征1例.后一例的超声心动图高度提示心脏破裂(左室后外侧壁基底段).另49例未检出心包积液(组Ⅱ).组Ⅰ和组Ⅱ的年龄(59±10对58±9岁)、性别(男11、女6对男40、女9例)、既往心肌梗塞史(5/17对10/49)、心房颤动(2/17对9/49)和肝素治疗(10/17对31/49)均无显著差别.前壁心肌梗塞心包积液最常见(10/29),下壁心肌梗塞心包积液较  相似文献   

19.
急性心肌梗死(AMD后阻塞冠脉的侧支循环对本病预后的影响众说不一,故本文将予以论证。选择AMI后进行冠脉造影者146例,其中120例阻塞冠脉侧支循环建立者为A组、26例半建立者为B组。两组的平均年龄分别为48±11岁和51±11岁、AMI至冠脉造影时间分别为29±19天和19±15天,p均>0.05。两组间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胆固醇水平、阻塞的冠脉、用药史、左室射血分数、收缩与舒张半期容积等均无差异。平均随访时间各为42±18个月。随访期内,发生不稳定型心绞痛A组23例,(19%)、B组8例(31%),p>0.05;再梗A组14例(12%)、B组2例(8%)、p>0.05;充血性心力衰竭A组19例(16%)、B组3例(12%),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道了运动诱发室上性期外收缩R波振幅的变化对冠状动脉疾病(CAD)和判断左室心功能的意义。 受检者94例,男65例,女29例,年龄30~67(平均53.5±8)岁,均行左室造影和冠状动脉造影术。血管造影证实63例(67%)为CAD,其中34例有心肌梗塞病史的患者为A_1组。余29名无心肌梗塞病史的患者为A_2组。31例(33%)冠状动脉正常或损害<30%者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