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肺结核的CT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CT对肺结核的诊断价值与鉴别诊断。方法:回顾分析经病理和临床证实的86例肺结核病CT表现,并与X线平片作对照分析。结果:①好发部位为两肺上叶尖后股,下叶背段(57例);②多呈不规则斑片状影,边界不清,密度不均;③43例可见病灶内钙化,呈散在斑片状或斑点状;④27例存在薄壁或厚壁空洞,其中多发小空洞8例;⑤病灶周围有支气管播散灶者25例;⑥纵隔淋巴结壮大14例,纵隔淋巴结钙化35例;⑦胸腔积液19例,胸膜增厚、粘连37例,胸膜钙化4例。结论:CT检查能较X线检查进一步肯定或补充有临床价值的征象,包括空调、支气管扩张、肺大泡、纵隔淋巴结肿大或钙化和胸膜肥厚下的肺内结核;经x^2检验,二者间有显著差异(P<0.05)。CT显著提高活动性肺结核的诊断正确性(61.9%),并提出肺结核合并肺癌的CT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2.
胸部结节病的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胸部结节病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和病理证实并在治疗前后都进行CT扫描的23例胸部结节病的CT征象。结果:21例有广泛的纵隔和对称性肺门肿大的淋巴结,增大的淋巴结内部密度均匀,边缘相对清楚,无浸润性改变,增强扫描淋巴结均匀强化;9例见增大的淋巴结使周围支气管受压、移位。肺实质异常15例(其中13例伴有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主要表现为沿淋巴管分布的微小结节,多分布在肺门旁支气管血管束周围、胸膜下和小叶间隔;肺问质纤维化2例。结论:CT对胸内结节病的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作者对100例常规X线片发现的胸部中央性肿块,进行了CT研究。主要的CT征象有①肿瘤边缘的特点(光滑、毛刺、结节或不规则);②肿块与沿纵隔胸膜面的肺部之间形成的角度(CT记录前后角);③肿块所在或靠近的纵隔腔位置(上纵隔或胸腔入口部、前纵隔、中纵隔,包括奇静脉上区、主动脉上区、奇静脉下区和主动脉下区、后纵隔或脊柱旁区);④肿块与心脏和大血管的关系;⑤肿块有无影响纵隔等。根据这些征象找出能够正确判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胸部结节病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治疗和病理证实的15例胸部结节病的CT征象。结果:15例均有胸部淋巴结增大,其中9例为纵隔和双侧肺门淋巴结增大,4例为纵隔和单侧肺门淋巴结增大,2例仅出现纵隔淋巴结增大。伴肺实质异常11例,主要表现为肺内微小结节(8例)及肺磨玻璃样改变(2例),肺间质纤维化1例。结论:CT是诊断胸内结节病的一种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5.
韩丹  巫北海  何波 《实用放射学杂志》2006,22(10):1161-1165
目的探讨大鼠恶性胸膜间皮瘤(MPM)特征性CT征象。方法W istar大鼠100只,右侧胸膜腔闭式染尘法注入石棉纤维混悬液,每月1次,每次20 mg/m l,连续2月,石棉总剂量为40 mg,对照组用同样方法注入灭菌生理盐水,大鼠垂死时或死亡后立即CT扫描及尸解病理检查。整个动物实验历时2年。结果得到实验组MPM 66例,胸膜增生14例,阴性12例。对照组4只胸膜增生,10只阴性,无胸膜间皮瘤。根据病理改变分为MPM组66例,非MPM组26例,对照组非MPM组14例。胸膜增厚的形态、厚度在实验组MPM组与实验非MPM组及对照组均有差异,结节状胸膜增厚只出现在MPM组,其它组无,特异性为100%。胸膜的平均CT值MPM组其它两组无差异。MPM组胸腔肿块发生率达94.5%,可为肿瘤、脓肿或包裹性积液,其中肿瘤性肿块62.5%。MPM的纵隔改变包括纵隔增宽,纵隔胸膜增厚、不规则及纵隔的移位,以纵隔不规则增宽、纵隔胸膜的改变与非MPM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胸水与临床及尸解相比少见。未见胸内淋巴结肿大。结论大鼠MPM具有一些较特征性的CT征象。  相似文献   

6.
尘肺与粟粒性肺转移瘤的CT鉴别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尘肺和粟粒性肺转移瘤的常规CT及高分辨CT(HRCT)特征,以提高肺内多发小结节的CT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44例尘肺和30例粟粒性肺转移瘤的CT资料,观察小结节的特点及其它并发征象。结果:尘肺组CT表现:①小结节特点:大小不均匀35例(79.55%)、密度不均匀40例(91.00%)、分布不均匀40例(90.91%),边界清晰38例(86.36%),结节钙化28例(63.64%);②其它伴发征象:团块28例(63.64%),肺气肿36例(81.82%),小叶间隔增厚36例(81.82%),磨玻璃密度12例(27.27%),胸膜增厚30例(68.18%)、其中叶间裂增厚20例(45.45%),肺门和纵隔淋巴结增大25例(56.82%)、钙化32例(72.73%)。粟粒性肺转移瘤组的CT表现:①小结节特点:大小不均匀18例(60%)、密度不均匀13例(43.30%)、分布不均匀16例(53.33%),边界清晰21例(70%),多发结节内空洞28例(93%);②其它伴发征象:小叶间隔增厚25例(83.33%),胸膜增厚16例(53.33%),肺门和纵隔淋巴结增大18例(60%)、钙化5例(16.67%)。结节密度、分布不均匀、结节钙化及肺气肿、叶间裂增厚、淋巴结钙化在尘肺的发生率高于粟粒性肺转移瘤(P0.05);多发结节小空洞在粟粒性肺转移瘤的发生率高于尘肺(P0.05)。结论:尘肺和粟粒性肺转移瘤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有助于对两者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7.
作者分析了74例证实为弥漫性胸膜病变的CT表现,39例恶性,35例良性,患者年龄为23~78岁,男53例,女21例,其中包括间皮瘤11例,转移瘤24例,淋巴瘤3例,石棉肺16例,脓胸9例,纤维胸8例,放线菌病2例。发现在良恶性胸膜病变的鉴别诊断中下列征象提示恶性:(1)环状胸膜增厚;(2)结节状胸膜增厚;(3)壁层胸膜增厚超过1cm;(4)纵隔胸膜受累。这些征象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胸部结节病的CT表现,探讨其CT扫描和诊断价值。方法 13例胸部CT扫描患者,均在深吸气状态下摄片。在常规深吸气后屏气进行CT扫描,观察胸部淋巴结,肺部病变及胸膜病变。结果 13例均有胸部淋巴结增大,其中9例对称性两侧肺门淋巴结增大伴纵隔淋巴结增大,3例纵隔淋巴结增大伴单侧肺门淋巴结增大,1例仅有纵隔淋巴结增大而无肺门淋巴结增大。胸部病变有8例,占所有病例61.52%,表现为肺内多发结节,其中,3例伴肺内斑片状实变影,2例伴肺组织纤维化。胸膜病变仅1例,表现为胸膜多发小结节伴胸腔积液。结论 CT扫描是诊断结节病和鉴别诊断结节病的非常有效的方法,明显优于胸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T鉴别结核性与肿瘤性腹腔积液的价值。方法收集2008年8月~2013年7月有完整临床及CT资料的腹腔积液患者43例,观察并记录的CT征象包括:①壁腹膜增厚的形态、分布范围及强化特征;②腹水分布部位及多少;③大网膜及肠系膜增厚;④腹腔淋巴结增大及强化方式;⑤其他脏器伴随征象。结果26例结核性腹腔积液中,CT正确诊断23例,误诊3例(误诊率为11.5%);肿瘤性腹腔积液17例,CT 正确诊断15例,误诊2例(误诊率为11.8%)。各种CT征象中,腹膜增厚形态、腹腔积液量、网膜及肠系膜增厚形态、腹腔淋巴结强化形式,差异有统计学差别( P<0.05),而腹腔淋巴结钙化只出现在结核性腹腔积液中。结论正确认识结核性与肿瘤性腹腔积液的各种CT征象,对两种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肺部结节病多排螺旋CT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42例肺部结节病患者的多排螺旋CT影像资料,总结其特征性CT表现。结果 42例结节病首诊误诊11例(26.19%)。影像学表现:肺门纵隔淋巴结增大28例,仅肺门淋巴结增大12例,仅纵隔淋巴结增大1例,肺门纵隔均无淋巴结增大1例;肺内结节沿支气管血管束及胸膜下分布为主38例;肺内不规则大片状实变区1例;小叶间隔不规则结节样增厚8例;支气管牵拉性扩张3例;肺内纤维索条影13例;胸膜下蜂窝影6例;双肺磨玻璃密度影16例;肺内结节病合并双侧乳腺受累1例;上颌窦受累1例;鼻部皮下结节1例。结论肺部结节病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最重要的影像学征象是肺内沿淋巴道分布的小结节以及肺门纵隔淋巴结增大,部分不典型结节病影像学诊断困难,应积极进行穿刺活检。  相似文献   

11.
【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胸部结节病的影像学表现,进一步提高对此病的认识,减少误诊。方法:分析36例符合诊断标准的胸部结节病的胸片及CT表现。结果:胸部淋巴结增大34例,其中两侧肺门及纵隔淋巴结增大22例,两侧肺门淋巴结增大而无纵隔淋巴结增大2例,一侧肺门及纵隔淋巴结增大7例,一侧肺门淋巴结增大而无纵隔淋巴结增大1例,仅有纵隔淋巴结增大2例。肺部病变25例,其中多发结节18例,条索状影13例,磨玻璃样影11例,支气管血管束增厚5例,空气潴留4例,实变2例。支气管改变8例,胸膜病变3例。CT对纵隔内较小淋巴结及肺内病灶的检出率明显高于胸片。结论:有典型影像学表现的胸部结节病诊断容易;不典型者诊断困难,需密切结合临床及治疗后随访。  相似文献   

12.
胸部结节病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回顾性分析胸部结节病的影像学表现,进一步提高对此病的认识,减少误诊。方法分析36例符合诊断标准的胸部结节病的胸片及CT表现。结果胸部淋巴结增大34例,其中两侧肺门及纵隔淋巴结增大22例,两侧肺门淋巴结增大而无纵隔淋巴结增大2例,一侧肺门及纵隔淋巴结增大7例,一侧肺门淋巴结增大而无纵隔淋巴结增大1例,仅有纵隔淋巴结增大2例。肺部病变25例,其中多发结节18例,条索状影13例,磨玻璃样影11例,支气管血管束增厚5例,空气潴留4例,实变2例。支气管改变8例,胸膜病变3例。CT对纵隔内较小淋巴结及肺内病灶的检出率明显高于胸片。结论有典型影像学表现的胸部结节病诊断容易;不典型者诊断困难,需密切结合临床及治疗后随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提高对显微镜下多血管炎(MPA)胸部CT表现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明确诊断的MPA胸部CT资料。所有病例均行胸部常规CT检查,其中4例行高分辨率CT(HRCT)扫描。结果 胸部CT主要表现为磨玻璃影3例,实变影2例,纤维化2例,肺大泡3例,胸膜增厚3例,胸腔积液2例,胸内淋巴结增大3例;外周型为主3例,中央型及无明显区域分布各1例。2种及以上肺部病变并存4例。肺部病变合并纵隔淋巴结增大的3例。结论 MPA胸部CT无特异性,主要表现为磨玻璃影,明确诊断需结合临床、影像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相似文献   

14.
为确定评价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简称肺癌)直接侵犯纵隔的某些特殊CT征象的准确性,作者研究了90例作过胸廓切开术肺癌病人的14种共785个特殊纵隔结构的病理和CT表现。手推团注造影剂后静脉注射造影剂中,获得全胸部和上腹部连续CT扫描象,层厚1cm。在主肺动脉窗和隆突下间隙,均多获得两层3mm层厚扫描象。系用打印在硬盘上的肺窗和纵隔窗复习CT扫描象。研究14种特殊纵隔结构:①右肺动脉距起始处2cm以内。②右肺动脉距起始处2cm以上。③左肺动脉距起始处2cm以上。④左肺动脉距起始处2cm以内。⑤主  相似文献   

15.
吴锡渊 《放射学实践》2007,22(9):931-934
目的:探讨原发性肺癌胸内转移及直接侵犯的病理特点和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支气管镜检查、穿刺活检及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肺癌且CT检查已有胸内转移及直接侵犯的254例患者的CT表现.结果:254例中:①淋巴结转移123例(48.42%),胸膜转移81例(31.88%),肺内转移55例(21.65%),胸壁转移14例(5.51%);②直接侵犯:纵隔51例(20.69%),胸壁21例(8.22%),心包心脏9例(3.54%).CT诊断肺内、胸壁转移和纵膈、胸壁、心包心脏直接侵犯敏感度、特异度、符合率均较高,而诊断淋巴结、胸膜转移特异度、诊断符合率较低.结论:原发性肺癌胸内转移最多见的为淋巴结转移,其次为胸膜转移和肺内转移.CT可以综合评价原发性肺癌的胸内转移及直接侵犯情况,对临床制订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作者复习了58例食管癌切除术后的患者,男49例,女9例,年龄37~79岁。术后临床疑有肿瘤复发的病人在1~78个月内均作了CT检查,最后的CT观察用于评估,最早的CT作为对照。对每个CT扫描均作了如下估价:①胃内软组织肿块,弥散的胃壁增厚(>2cm)或局部增厚。②胃外软组织肿块和/或纵隔淋巴结增大。③腹腔淋巴结肿大。④远处转移。如果CT发现上述任何一种表现,就表明已有复发。如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的CT表现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淋巴瘤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对23例经手术或病理活检证实的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的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按CT表现分胃壁弥漫增厚型、节段增厚型、局限肿块型、多发结节型4型.较有特征性CT表现为:①胃壁增厚显著(多>2cm),受累范围广(多>50%),多灶性分布;②受累胃壁外缘光滑清晰,无明显外侵征象;③黏膜粗大,受累胃壁及胃腔大小形态具有轻微可变性;④增强扫描黏膜呈细线样持续强化;⑤不伴有胃周淋巴结增大的肾门水平腹膜后淋巴结肿大.结论:CT检查对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普通间质性肺炎是一种慢性肺部炎症性疾病,大体病理改变和CT扫描特点为外围性的肺纤维化,往往是特发性的。但石棉肺、类风湿性关节炎、硬皮病可引起同样的肺外围性纤维化。作者分析了14例患者(12例为特发性肺纤维化,2例为胶原性血管疾病)CT扫描所示的纵隔淋巴结位置和大小。结果发现,13例患者有一个或几个淋巴结超过正常标准值,其中有3例病人的淋巴结增大至20×30mm。异常增大的淋巴结常见于右气管支气管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皮肌炎的胸部高分辨率CT(HRCT)表现。方法:收集46例胸部有异常表现皮肌炎患者的HRCT资料,回顾性分析肺部病变的分布、征象以及纵隔、胸膜的相关征象。结果:①皮肌炎肺部病变分布呈对称、广泛、偏中下、偏外后的特点;②肺部HRCT表现多样,以肺间质性改变为主:小叶内间质增厚46例(100%),磨玻璃影41例(89.13%),支气管血管束增宽或小叶核心增大40例(86.96%),小叶间隔增厚38例(82.61%),不规则纤维索条影37例(80.43%),结节影34例(73.91%),胸膜下线27例(58.70%),支气管或细支气管扩张19例(41.30%),斑片影18例(39.13%),呼气相马赛克征15例(32.61%),界面征14例(30.43%),蜂窝影12例(26.09%),肺气肿或肺大泡3例,单纯囊状气腔1例,肺不张1例;③纵隔及胸膜:纵隔小淋巴结影41例(89.13%),胸膜增厚或毛糙38例(82.61%),食管扩张11例(23.91%),单侧少量性胸腔积液1例,纵隔气肿1例。结论:HRCT可提供皮肌炎胸部病变的众多信息,对皮肌炎的诊疗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肺及气管炎性假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肺及气管炎性假瘤的CT和MRI表现及特征。方法:搜集我院经病理证实的肺炎性假瘤23例及气管炎性假瘤2例,对其CT和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肺炎性假瘤的CT和MRI表现具有以下特征:①肿块多位于肺的外围,贴近胸膜,伴邻近胸膜增厚粘连;②病灶可呈楔形或方形,一侧边缘平直;③病灶密度及信号不均,有小空洞及支气管气像;④MRI SE T1WI及T2WI像肿块可表现为较肌肉高信号或稍高信号;⑤肿块内结节状及斑块样钙化;⑥病灶边缘粗长毛刺。气管炎性假瘤CT主要征象为管壁弥漫性增厚,管腔变窄,病变与周围结构分界较清楚,无浸润表现。结论:全面分析CT和MRI征象,仔细观察病灶内部结构及周围改变,并紧密结合临床资料有助于提高本病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