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血清HBsAg和抗HBs的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是HBV的外壳蛋白。血清HBsAg的存在是HBV感染的直接指征。HBsAg可分为a,d/y,r/w等亚型决定簇,每种亚型决定簇还可进一步细分为若干亚亚型决定簇,它们是HBV不同的基因表型的表现,除了流行病学研究和临床HBV重复感染时用以鉴别病原表型,以及研制HBV疫苗时鉴定制品免疫原性外,目前尚不能肯定HBsAg亚型的临床意义。HBsAg的相应抗体(抗HBs)是感染后康复和对HBV免疫性的  相似文献   

2.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_s Ag),其中包括a反应性抗原决定簇和两组彼此排除的d和y,w和r决定簇,为HB_s Ag常见的表现型,通称为亚型,常见者为adr、adw、ayw三种及罕见的ayr型。各亚型为HBV不同基因遗传型所决定,因此各种亚型在人体内很少有共存现象,  相似文献   

3.
甲、q 决定簇的测定Courouce'-Pauty 应用 q 决定簇确定两种新亚型 HBsAg/adw_4q 阳性及 HBsAg/adrq 阴性决定簇。我们在研究我国11个省区451例 HBsAg 十种亚型的基础上,利用q 决定簇确定我国新抗原的特征为 HBsAg/adw_2q 及 HBsAg/adrq 阳性;HBsAg/adw_4q 阳性者仅1例,HBsAg/adw_2q 及 HBsAg/adrq 阴性者均极少见。现将检测方法和  相似文献   

4.
<正> 我国系乙型肝炎高发区,人群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血症(HBsAg携带者)的阳性率约为10%,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但是目前对其临床意义、预后与处理存在着不同的认识,现综述于下。一、HBsAg的本质与检测:HBsAg系病毒蛋白质外壳,不含核酸。用琼脂扩散技术发现HBsAg含有共同抗原决定族a(a_1、a_2、a_3)和二组彼此排斥的亚型决定族d/y和w/r,经过组合可分成10型。我国亚型分布以adw_2、adr和ayw_2为主。其他已发现的抗原决定族有q、x、f、t、n、j、g,意义  相似文献   

5.
乙型肝炎是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传染病,其判断感染的免疫标志是测定表面抗原(HBsAg),核心抗原(HBcAg),e抗原(HBeAg)和它们的相应抗体。DNA位于病毒的中心,与HBcAg,HBe-Ag组成核粒, HBsAg存在于外壳上,HBsAg带有特异性的抗原决定簇,是病毒分型的依据。在我国、日本及东南亚流行的以adr亚型为主。近年来,由于基因工程研究的广泛开展,为乙肝的预防与治  相似文献   

6.
作者研究了先前存在抗—HBs 而后出现急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一例病者。这例病者体内的抗—HBs 是特异性的抗—d,而不是特异性的抗—a。一般认为,感染HBV 后产生的抗体能保护宿主对抗同型或异型 HBV 的再感染,推测是因为存在特异性的共同决定簇 a。先前存在特异性的抗—d 的抗—HBs,暴露于 HBV 的其他亚型(ayw)后,也就无保护作用,出现HBsAg 阳性的急性肝炎。病者在急性感染 HBV ayw 亚型后出现抗—y 反应性增高,而相应抗—d 反应性降低,而且几乎没有抗—a 反应性,说明病毒对 a 抗原决定簇的非反应性是持续的。  相似文献   

7.
1972年Magnius与Espmark报道了一种新的抗原抗体系统,即e抗原和e抗体。与以前那些存在于HBsAg颗粒上的亚型(a、d、y、w、r)不同,e抗原不是HBsAg颗粒的表面成份,但它与传染性有关。由于e系统对HBsAg阳性病人可能有预后的意义,作者对本院48例中年(>40岁)HBsAg携带者,应用对流电泳方法(CEP)作了e系统检测,并就其所得结  相似文献   

8.
单克隆抗体已逐步应用于多种传染病的诊断和病原的检定,近年来已相继有杂交瘤技术制备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亚型决定簇“a”“d”“r”单克隆抗体的报告。抗HBsAg单克隆抗体的应用,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诊断,HBsAg的结构和抗原亚型的检测,诊断试剂的改进,都具有重要意义,我们于1983年1月开展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的研究,现已获得稳定分泌抗HBsAg单克隆抗体的细胞株8株,并将提纯的单克隆抗体应用于血清样品的检测,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试验方法和结果报告如下。方法与结果①细胞融一合、杂交瘤细胞  相似文献   

9.
1972年瑞典学者 Magnius 和 Espmak 在研究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时,发现两个肝炎表面抗原阳性患者的血清中有一条新的沉淀带出现,经过研究与表面抗原决定簇 a、d、y、w、r 均不同,且与核心抗原也不同,而命名为 e 系统,并证明 e 系统不存在于 HBsAg 阴性人血中,随后又有人证明 e 系统持续存在,标志乙型肝炎患者预后不佳,而有传染性。抗—HBe(eAb)存在,则无传染性,预后较好。1977年 Bealsley 提出 eAg、eAb 的分布与 HBsAg 的滴度有关,本文着重探讨 HBsAg 滴度与 eAg 检出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了明确乙型肝炎病毒"a"决定簇的变异对乙肝表面抗原(hepatitis B virus surface antigen,HBsAg)定量的影响。方法收集广州血液中心无偿献血者的乙肝HBsAg阳性血清标本,共41例;采用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对乙肝HBsAg进行定量,根据HBsAg定量结果将标本分为两组:低HBsAg组(0.05~100 IU/mL)和高HBsAg组(100 IU/mL);提取乙型肝炎病毒DNA,采用高灵敏度巢式PCR扩增病毒DNA的S区,对S区"a"决定簇氨基酸序列进行比对。结果 41例乙肝HBsAg阳性标本中,以B基因型为主,占75.6%;C基因型占24.4%;对HBV病毒S区"a"决定簇氨基酸置换位点和置换率进行分析,没有发现低HBsAg组(0.05~100 IU/mL)和高HBsAg组(100 IU/mL)存在特异性的氨基酸置换位点。低HBsAg组与高HBsAg组S区中"a"决定簇的氨基酸置换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肝病毒"a"决定簇的变异并不是影响HBsAg定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肖蕾  曾国兵  王战会 《热带医学杂志》2007,7(11):1068-1070,1067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阴性HBV感染的发生与HBsAg‘a’决定簇区变异的关系。方法对7例HBsAg阴性HBV感染者的HBVS基因区序列进行分析,并与GenBank/EMBL/DDBJ数据库中的不同基因型参考序列进行比较,分析‘a’决定簇区氨基酸的变化情况。结果7例感染者中5例为adr/C型,2例为adw/B型,未发现其它亚型及基因型的存在。3例感染者的毒株在主要亲水区(MHR)内未发现氨基酸变异,另外4例感染者的毒株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氨基酸替代,包括单点和联合突变,变异位点包括Q101K、T116I、K122N、T126N、Q129R/N、T131A、C138Y、N146S、C147F。结论HBsAg‘a’决定簇区变异不是形成HBsAg阴性HBV感染的唯一原因,但确是形成HBsAg阴性感染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是一种大异质性分子,1971年才清楚地确定其之亚型决定簇的存在,且具多种抗原特征,1976年WHO统一命名为:ayw_1、ayw_2、ayw_3、ayw_4、adr、ayr、adw_2、adw_4、adyw、adyr.此外,近年来还陆续发现t、x、q、n、j、k等抗原决定簇,而使HBsAg亚型更具复杂  相似文献   

13.
乙型肝炎表面抗元(HBsAg)的多种亚型是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的表现,也被视为HBV不同病毒株的一种标志。在一定地区或民族中HBsAg亚型具有一定稳定不变的特性。检测亚型对了解该地区或民族中肝炎传染来源和人群中不同亚型的变迁,对乙型肝炎免疫学特性  相似文献   

14.
用小鼠骨髓瘤细胞(Sp 2/0) 与HBsAg免疫过的BALB/C小鼠脾细胞融合,获得11株产生抗-HBs的杂交瘤细胞系,其中10株分泌抗-a决定簇的MCA (单克隆抗体),用ID法测得对adr、adw和ayw亚型滴度可达1/100~1/3,200。另一株分泌抗-d决定簇的MCA,对adr和adw亚型ID法滴度为1:1,6004~1:3,200,而对ayw则不起反应。对其中的5株细胞分泌的MCA免疫球蛋白进行亚类分析,证明一株为IgG2a,4株为IgG1。  相似文献   

15.
徐俊  郭楠 《疑难病杂志》2010,9(5):365-367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检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方法收集经检查HBsAg阴性的血清983份,采用雅培ArchitectⅠ2000电化学发光仪定量检测HBsAg;巢式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乙肝病毒S区、C区、X区。诊断为隐匿性乙肝病毒感染者,巢式PCR扩增病毒PreS/S区,产物直接测序并与标准病毒序列对比分析病毒株变异。结果经雅培ArchitectⅠ2000复检HBsAg弱阳性率为6.5%(64/983),HBsAg滴度中位数为0.17 U/ml;60.9%(39/64)病毒2个区扩增阳性,4.0%(39/983)为隐匿性HBV携带者血清;35.9%(14/39)病毒PreS/S区段扩增阳性,未发现"a"决定簇内的变异株。结论目前经常规检测HBsAg为阴性的血液,用敏感性更高的试剂仍能检测出HBsAg及HBV DNA。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中用纯化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adr”免疫Balb/c小鼠的脾细胞与SP 2/0骨髓瘤细胞在PEG作用下融合。以ELISA和RIA法检测抗体,获得9孔抗-HBs阳性的杂交瘤,经过5次有限稀释,建立4株单克隆细胞。选其中一株SH_1D_9杂交瘤细胞进行体外连续传代,接种小鼠腹腔,抗-HBs滴度在组织培养上清液中为1∶10,000,小鼠腹水为1∶50,000。经特异性、稳定性鉴定,证明其抗-HBs对HBsAg具有持续的和良好的亲和性,正常人血清无交叉反应,经亚型及Ig亚类鉴定为抗-HBs“a”亚型决定簇,IgG型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染色体平均为104个。本文并对HBsAg免疫Balb/c小鼠采取的不同方案及建立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的实验方法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17.
乙型肝炎病毒(HBV)属嗜肝DNA病毒科,外形是直径 为42nm的球形颗粒,由外膜和内膜组成。外膜主要有乙肝 表面抗原(HBsAg)组成,HBsAg有多个抗原决定簇,血清 学上分为多个不同的亚型,常见的为adr、adw和ayw。机体 内HBsAg如为阳性,则表示体内感染HBV,因此,HBsAg是 诊断乙型肝炎的特异性指标。如采用夹心法检测人血清(血 浆)中的HBsAg,即用抗-HBs单克隆抗体包被固相板,加 入待测样本和酶标记抗-HBs,当样本存在HBsAg时,可形 成夹心复合物,经过洗涤后的板条,加入底物液A(含 H2O2)、底物液B(含TMB)在酶的催化作用下产生显色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标志物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与乙肝表面抗体(HBsAb)同时阳性的原因.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lSA)检测每天受检标本,收集HBsAg与HBsAb同时阳性标本,再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技术(TRFIA)定量测定HBsAg与HBsAb.结果 HBsAg与HBsAb同时阳性48例,在3965例乙肝病毒阳性标本中占1.21%,而48例HBsAg与HBsAb同时阳性标本中其肝功能异常 39例,异常率为81.3%.结论 出现HBsAg与HBsAb同时阳性模式,可能与不同HBsAg亚型双重感染、S基因"a"决定簇变异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南宁市2008~2009年度流行性感冒的病原学监测结果,探讨其季节性H1N1亚型流感病流行情况和HA1基因变异规律及进化趋势。方法根据流感病原学监测和疫情挑选2008~2009年中分离到的季节性H1N1亚型毒株20株(每年10株),提取病毒RNA,采用RT-PCR扩增病毒HA基因后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利用VectorNTI 9.0分析处理,并与WHO推荐疫苗株进行比对,用Mage 4.1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 2008~2009年南宁市季节性流感流行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H1N1成为2008年度的优势毒株。进化树分析表明,南宁市2008~2009年毒株被分为2个分支(Ⅰ和Ⅱ),A/Solomon/3/2006和A/Brisbane/59/2007分别分布在分支Ⅰ和Ⅱ内。对H1N1HA1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20份毒株二硫键和糖基化位点比较保守,受体结合位点(RBS)和抗原决定簇位点相对活跃,其中RBS 188、189、222、224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异。与A/Solomon/3/2006相比,2008年毒株抗原决定簇存在4个氨基酸的替换并且分布在两个抗原决定簇区域,2009年毒株除A/nanning/473/2009外,抗原决定簇区氨基酸变异未达到4个。结论南宁市2009年H1N1流感病毒HA1基因特性与A/Brisbane/59/2007疫苗株接近,2008年毒株与两疫苗株相比变异较大,这可能是导致2008年南宁市H1N1亚型流感病毒流行强度明显增加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在意大利南部,接触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的44人(包括带病毒母亲的婴儿)HBsAg转为阳性。44人均经标准法自动或被动免疫。经免疫接种者中,32人的感染由于出现病毒复制的标记物得到进一步证实。一名婴儿病情严重,分离出的病毒是一脱逸(escape)变异体,与其母亲分离物的序列不同。在核苷酸587位上发生鸟苷到腺苷的点(point)突变,结果是在HBsAg高抗原性α决定簇中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