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辛以润之”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以润之”作为临证治则 ,始见于《内经》,如《素问·脏气法时论》曰 :“肾苦燥 ,急食辛以润之。”《素问·至真要大论》亦云 :“寒淫于内 ,治以甘热 ,佐以苦辛 ,以咸泻之 ,以辛润之 ,以苦坚之。”一般来说 ,辛味药物最基本和直接的效用是宣通、发散 ,如麻黄发表散寒 ,桂枝通阳化气 ,陈皮行气解郁 ,川芎活血行气 ,正如《内经》所说 ,“辛散”、“辛甘发散为阳”。由于辛味之品并非具有直接的滋阴润燥作用 ,且在临床上 ,对于津血亏损证 ,辛味药物又常被视为慎用品 ,甚至为忌品。因此 ,“辛以润之”多引起初学中医者疑惑和费解。在此 ,笔者…  相似文献   

2.
“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小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语出《素问·脏气法时论》,系《内经》五脏苦欲补泻理论之一。何谓肾燥?辛味药何以能润?这是一向有争论和难以理解的问题,大凡燥证,则有内、外之分,肾燥乃属内  相似文献   

3.
“辛以润之”,意即津血枯燥之证,用辛味药物滋润它。这种治疗观点,始见于《内经》,如《素问·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亦云:“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成泻之,以辛润之,以苦坚之”。一般来说,辛味药物最基本和直接的效用是宣通、发散,如麻黄发表散寒,桂枝通阳化气,陈皮行气解郁,川芎活血行气。《内经》指出“辛散”,“辛甘发散为阳”此之谓也。由于辛味之品并非具有滋阴润燥作用,且津血亏损之证,辛味药物于临床上常被医者视为忌品。因此,“辛以润之”多引起初学中医者疑惑和费解。于此笔者仅就“辛味”是如何发挥“滋润”效用这一问题,谈谈一孔之见,以就正于同道。辛是何以发挥“润”的效用呢?简言之,“辛以润之”效用,乃是通过其宣通发散的功能以改善因为气机郁滞而导致津血运  相似文献   

4.
关于中药“辛润”理论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润”为中药五味理论中一个有所争论和难以理解的问题。“辛润”之说,出于《素问·脏气法时论》,原文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辛味药润何种燥证?辛润的代表药物是何  相似文献   

5.
中药有四气五味的区别,气味相近的药物具有类似的效能。《素问·藏气法时论》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张洁古《珍珠囊》曰:“辛能散结润燥。”都说明了辛味药物具有润燥的功能。如何理解“辛能润燥”呢?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中药学》是这样解释的:“某些滋补药,如菟丝子等,都有辛味。”(1978年12月第一版第7页)这就是说,有些辛味药物,由于本身具有濡润滋补的作  相似文献   

6.
辛润与苦坚     
药性入门后,有人常对辛润、苦坚提法生疑费解。认为辛味既然以其能行能散,苦味以其能燥能泄构成作用规律,为何又言辛润苦坚。寻求答案,可翻阅《素问·藏气法时论》:“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肾欲  相似文献   

7.
辛味药能散、能行、能润,有解表发汗及行气活血作用。辛能散、能行,何以能“润”? 辛味药具有“润”之功能,最早见于《内经》。如《素问·藏气法时论》云:“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王冰亦云:“辛能润能散”。盖肾为水脏,主水而藏精,燥则不润,故恶燥。辛能开腠理,使在内之津液通于外,在下之津液通于上,故宜急食辛以润之。如肾阳不足,无火以蒸液化津,就会出现各种燥象,此时可用辛温助阳之附子,肉桂辈以鼓舞肾阳蒸化津液而濡润机体。诚如张景岳在《类经》中所指出的:“肾为水脏,藏精者也。阴病者苦燥,故宜食  相似文献   

8.
<正> 辛味药具有升、散、通、行的效用,这是现今较为一致的看法。前人认为辛还有“润”的作用,然对辛能“润”的效用,至今认识尚不一,笔者想就此略谈粗浅之见。辨辛能“润”的机制辛能“润”之说,首见于《素问·藏气法时论》:“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历代本草和医书多爰引《素问》之说。如金代张元素云:“辛能散结润燥。”清代汪昂亦云:“辛者能散能润能横行。”但对辛能  相似文献   

9.
彭建中 《河南中医》1997,17(1):51-51
辛润肾燥新解彭建中北京中医药大学(100029)主题词医古文考证肾疾病/中医药疗法《素问·脏气法时论》云:“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后世据此概括为辛润肾燥,即辛味之药可治肾燥之症。然观诸家药例,却各不相同。张元素以知母、黄柏为辛润药;张介宾以附子、肉...  相似文献   

10.
燥证琐谈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燥证 ,是一类以津液减少、甚至枯涸为主要病理机制 ,以干燥性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病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将燥邪为病的特点概括为“燥胜则干” ;《素问·至真要大论》则提出“燥者濡之”的治疗原则。另外 ,对津液的生成敷布、五脏与五液的关系、肾在津液代谢中的作用等 ,《内经·素问》都有重要的阐述。但总体来看 ,《内经》对燥邪为病的论述似较简略 ,不尽详明处亦或有之。如病机十九条惟燥阙如 ,以至后人不免有“六气之中 ,惟燥气难明”的感慨。清代温病学派对燥邪为病多有阐发 ,很大程度上发展了《内经》的燥证理论 ,对燥邪的性质和致…  相似文献   

11.
辛润辨略     
《内经》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如何理解这段经文的辛润之说?历有争论。笔者兹析于下。一、理论辨析“燥者润之”,此为常理。然何“食辛以润之”呢?张介宾《类经》释:“肾为水脏,藏精者也,阴病者苦燥,故宜食辛以润之。盖其能开腠理致津液者,以辛能通气也。水中有真气,唯辛能达之,气至水亦至,故可以润肾之燥。”可谓深得经旨。将辛润理论作为一种治法来理解,指的是对某些燥证用辛味药治疗,其机理  相似文献   

12.
杨利 《浙江中医杂志》2001,36(12):510-511
《素问·奇病论》:“病生在肾 ,名为肾风”,指出肾风证之病位在肾 ;其病象则见于《素问·风论》中所云 :“肾风之状 ,多汗恶风 ,面然浮肿 ,脊痛不能正立 ,其色 ,隐曲不利 ,诊在肌上 ,其色黑”。在《素问·评热病论》则指出本证以虚为主 ,“虚不当刺”。本证在肾 ,而以风名之 ,何也 ?因风主动泄 ,其体寒 ,其用温 ,其化燥 (何舒《灵素阶梯》)。即风邪有内统寒温、燥毒之性 ,随着人体内阴阳偏盛偏衰而发作成病 ,有穿透之能 ,引邪聚毒 ,伤于肾之膜原 ,故曰肾风 (彭子益《圆运动中医学》)。今将任继学老中医临床上治疗肾风之经验介绍如下。1…  相似文献   

13.
藿香正气散化湿特点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湿有内外之分,湿之与水,异名同类,湿为水之渐,水为湿之积,早在《内经》即提出:“湿淫于内,治宜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素问·至真要大论》)“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素问·藏气法时论》)等治湿之原则,总不外苦燥和淡渗。藿香正气散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广藿香、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半夏曲、白术、陈皮、姜厚朴、桔梗、炙甘草、生姜、大枣组成,功擅治湿,可适用于湿邪为患的多种病证,被历代医家尊为“....  相似文献   

14.
<正> 一、泻下剂的涵义是什么?因何立法? 答泻下剂是指凡以泻下药物为主组成,具有攻逐里实等作用,用来治疗里实证的方剂。所谓攻逐里实:主要是通过泻下大便,以排除胃肠内的积滞(如宿食、燥屎等),荡涤实热,攻逐体内积水等等。临床常用于治疗里实证。里实证包括范围很广,本类方剂仅适用于寒热积滞,水饮内停一类病证。泻下剂是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实者,散而泻之”及《素问·至真要大论》:“留者攻之”的原则而立法的。属于“八法”中的“下法”。二、泻下剂有何临床意义?应用时需注意哪些问题?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肾病属中医学“消渴”、“水肿”、“腰痛”等范畴。笔者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燥者润之”的大法治之。立足一个“润”字,巧用辛味药物,通过辛可致润和辛可助润实现辛能行津、行气、行血的功效。  相似文献   

16.
秋燥系好发于秋季的一种外感热病。本病由燥热病邪致病,初发即具肺卫津干气燥之特点,临证可见咽干、鼻燥、干咳少痰、皮肤干燥等一派燥象。本病病情轻,传变少,病程短,易于痊愈,属于新感温热类疾病。一、秋燥源流关于燥证的记载始见于《内经》,《素向·阴阳应象大论》云:“燥盛则干”,指出了燥气之特点;《素向·至真要大论》云:“燥者濡之”,进一步指出了治疗大法,但其时并无“秋伤于燥”之说。金元时期,对燥邪致病的理论与施治已有发展。如金刘河间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依据燥证特点补出“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的病机概括,李东垣并创立了治燥诸方,如导气除燥汤、润肠丸等。但此时诸家所论之燥为热胜则燥,  相似文献   

17.
刘完素燥证论治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关于燥证 ,《内经》缺如。自金代刘完素补入 ,后世医家论燥证者 ,代不乏人。然笔者认为 ,时至今日仍有探析完素论燥微旨之必要 ,以知治燥之法 ,进而或可悟邪气为病之机理。《素问·至真要大论》虽曰 :“夫百病之生也 ,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但于分论各气为病机理时 ,却独缺燥病。完素补之曰 :“诸涩枯涸 ,干劲皴揭 ,皆属于燥” (《素问玄机原病式》,以下引文未注明出处者皆同此 )。其自注云 :“涩 ,物湿则滑泽 ,干则涩滞 ,燥湿相反故也。如遍身中外涩滞 ,皆属燥金之化 ,故秋脉涩”;“枯 ,不荣王也。涸 ,无水液也。干 ,不滋润也。劲 ,不柔合…  相似文献   

18.
浅论“甘温扶阳法”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温扶阳”为中医临床上最重要的治法之一,因其用途广泛,疗效卓著,自成体系,法中有法,故倍受历代医家推崇。其论最初源出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素问·至真要大论》中也说“寒者热之……劳者温之……损者温之”。这些都起到了阐明要旨...  相似文献   

19.
辛润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对于这段经文的辛润之说,如何理解?历有争论,莫衷一是,后学则每为之困惑。为此,作者进行了探讨,现介绍如下。辛润之说首倡于《内经》。原文说:“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是燥证,故须润之,此为常理。但何能以辛为之润呢?这是不容易理解的。但原文紧接着有“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数语。笔者认为,此虽寥寥数语,却也是解答了疑问的。所以甚至有人认为这九个字不是原文而为读批注文呢。张介宾在《类经》中说:“肾为水脏,藏精者也,阴病者苦燥,故宜食辛以润之。盖其能开腠理致津液者,以辛能通气也。水中有真气,唯卒能达之,气至水亦至,故可以  相似文献   

20.
我室导师江尔逊老中医精于六经气化学说,并娴熟地运用于临床实践,救治疑难重证,屡获良效。兹将江老运用阳明厥阴从化规律的经验整理简介如下: (一) 阳明从太阴注意醒脾渗湿阳明标本中气分配规律是:“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素问·六微旨大论》),即阳明以燥为本,以阳热为标,以湿为中见之气。阳明从化规律是:“不从标本,从乎中也”(《素问·至真要大论》),即既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