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痹者,指筋骨、肌肉、经脉、气血凝滞不畅,其证多为肢体、关节等处疼痛,酸楚、重着,麻木无力等症侯时称之为痹证,据其病变部位有肢体痹,经络痹,脏腑痹,脑络痹, 痹等之分.依其病理特性有行痹,着痹,痛痹,热痹, 痹之异.  相似文献   

2.
論痹第三十三 [原文]痹者,風寒暑濕之氣中於人[1] 臟腑之為[2] 也.入腑則病淺易治;入髒,則病深難治.而有風痹,有寒痹,有濕痹,有熱痹,有氣痹,而又有筋、骨、血、肉、氣之五痹也.大凡風寒暑濕之邪入於肝,則名筋痹;入於腎,則名骨痹;入於心,則名血痹;入於脾,則名肉痹;入於肺,則名氣痹.感病則同,其治乃異.  相似文献   

3.
《医宗必读》为明末清初医学大家李中梓所著,其论本之《黄帝内经》,兼通仲景、河间、东垣、丹溪等诸家之长."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李氏提倡用药多行温补、痛戒寒凉,传承和发展了易水学派.李氏认为痹证以风寒湿三邪致行痹、痛痹、着痹为纲,又以五体痹、脏腑痹之部位为目.同时,痹属虚实夹杂之证,风寒湿邪轻重有别,需分清主次,攻补...  相似文献   

4.
现代医学所论之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和新陈代谢病的痛风 ,以症状辨之 ,在祖国医学则统于痹门、风门中论及。痹症极为复杂 ,其法甚多 ,含义亦广 ,诸如风寒湿所致之周身及关节疼痛 ,肌肤麻木 ,均以痹症言之。《素问·痹论篇》之“风寒湿之气杂至 ,合而为痹”。又云“其风气胜者为行痹 ,寒气胜者为痛痹 ,湿气胜者为着痹”。以痹症之证候而言分为行痹 (痛处行而不定 ) ,痛痹 (掣痛苦楚 ) ,着痹 (定而不移 )。以邪侵部位之深浅 ,而分别之 ,则有骨痹 ,筋痹 ,脉痹 ,肌痹 ,皮痹等。以病因辨之则有 ,风痹、湿痹、寒痹、热痹、血痹等…  相似文献   

5.
痹者,指筋骨、肌肉、经脉、气血凝滞不畅,其证多为肢体、关节等处疼痛,酸楚、重着,麻木无力等症侯时称之为痹证,据其病变部位有肢体痹,经络痹,脏腑痹,脑络痹,痹等之分。依其病理特性有行痹,着痹,痛痹,热痹, 痹之异。  相似文献   

6.
<正> 喉痹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之喉痹包括多种咽喉疾病.将由于内外邪毒结聚,脏腑气血失调,经脉痹阻不通所致的咽喉病,统称为喉痹.其中也包括喉痈、喉风、乳蛾、白喉、口腔等疾病在内.其范围广泛,界限混淆不清,不易于辨证治疗,也不便于对这些疾病的更进一步认识.有鉴于此,后世医家逐渐将喉痹的范围缩小.目前所称的喉痹,指狭义而言.即专指咽喉红肿疼痛,或微红干痒,吞咽不利,异物梗塞感等为主要症状的急慢性咽喉  相似文献   

7.
毒痹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痹"最早出现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中,<足臂十一脉灸经>中有"疾痹"的记载,<内经>系统地论述痹证,痹病首见于<扁鹊心书·痹病>.中医将痹病按病因分为风痹、寒痹、湿痹、热痹;按病变部位,分为五体痹(皮痹、肌痹、脉痹、筋痹、骨痹)和五脏痹(肺痹、心痹、肝痹、肾痹、脾痹).历代医家对此阐述丰富."毒"是泛指对机体生理功能有不良影响的物质,有外来之毒和内生之毒,外来之毒如细菌、病毒、各种污染等;内生之毒是指机体新陈代谢中产生的废物堆积、停滞所滋生的毒邪."毒"是脏腑功能失调和气血运行失常导致体内的生理或病理产物不能及时排出体外,蕴积体内过量,以致邪气充盛、败坏形体而转化为毒.毒邪浸淫人体,造成诸多危害,导致脏腑、经络、营卫、气血之间关系失常,引起人体阴阳失衡,诸病蜂起,即所谓"无邪不有毒,热从毒化,变从毒起,瘀从毒结".  相似文献   

8.
一、文献温习在祖国医学文献中记述有关"风湿性关节炎"的症状者颇多.如内经素问痹论说:"痹之安生?岐伯对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意即风、寒、湿三气,乘隙错杂侵入人体,使人经络雍塞,气血凝滞,发为痹症.但风、寒、湿三气之中于人,三者之轻重程度,亦有所不同,所以又说:"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并根据痹症的若干主要症状,分为骨痹、筋痹、脉痹、肌痹、皮痹等名  相似文献   

9.
对"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之"合"字,应如何理解,认为不仅仅要把"合"字解释为"混合"或"杂合"之意,还要根据<内经·痹论篇>中关于与风寒湿三气合者则为痹,不与风寒湿三气合者则不为痹的重要思想,并结合<内经>以内因为主导的发病学观点,把"合"字深入理解为"合之"而为痹更宜."之"代致病的诸多体内因素.如合营卫失调可为风寒湿痹;合脏腑虚损可为脏腑痹等.正缘有诸多各异的组合,才会发生各类不同的痹.  相似文献   

10.
介绍焦树德教授以补肾祛寒法治疗痹、大偻经验.他认为痹、大偻比一般的风、寒、湿痹更为复杂,病情更深重.寒湿之邪深侵入肾累及肝,使痹不同于其他痹证,而寒邪入侵肾督,阳气不得开阖,是形成大偻之因.用补肾祛寒法为痹、大偻两病治疗大法,方以补肾祛寒治汤加减 (主要由续断、补骨脂、淫羊藿、骨碎补、羌活、独活、防风、炙麻黄、苍术等组成 ).具体治疗有不同侧重,但补肾祛寒法贯穿于两病治疗全过程.  相似文献   

11.
寒证包括表寒、里寒、虚寒和实寒等.表寒留于肌表,留著关节而致痹病;里寒之邪直中脏腑,伤肾入骨,致骨重不举,瘦削疼痛,久而关节肢体变形,成为尪痹难愈之疾;虚寒则阳气推动无力和气化、温煦功能不足而出现关节疼痛;实寒客于体内,阻遏阳气,阴寒凝泣,不通则痛而致痹病.治疗痹病之古今常用方剂均使用祛寒或温热之品.寒证与类风湿关节炎的关系密切,是其重要发病机制之一.临床处方用药应考虑祛寒或温阳之品,从而达到有效治疗并预防其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2.
旷惠桃教授以经方当归四逆汤为基础,创制养血通痹汤,临床随证加减,治疗气血亏虚、寒湿阻络之尪痹;阳虚体质,感受寒邪之痛痹;风寒湿邪,乘虚侵袭,留滞肩臂之肩痹;血虚寒凝,寒湿痹阻肢末,气滞血瘀之脉痹;肝肾亏虚,气血不足,复感寒邪,阻滞局部关节之骨痹等,皆获佳效。体现了其"温养治痹"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3.
辨证论治风湿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恩厚 《河北中医》2003,25(4):278-279
风湿病属中医学痹证、风证等范畴。它包括现代医学所论的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以及骨质退化性病变等。痹证颇为复杂 ,其说甚多 ,涵义亦广。大凡风、寒、湿所致周身之关节疼痛 ,甚或强直变形 ,肌肤麻木不仁 ,均属痹证范畴。根据痹证的典型证候可分为行痹、痛痹、着痹。以病因辨之则有风痹、湿痹、寒痹、热痹、血痹等。以邪侵入人体部位分辨则有筋痹、骨痹、脉痹、肌痹、皮痹等。以脏腑受邪分辨则有心痹、脾痹、肺痹、肝痹、肾痹、胸痹、胞痹等。列入风湿门中又有痛风、鹤膝风、白虎历节风等。古文献记载名类繁多 ,举不胜举。笔者积 3…  相似文献   

14.
痛风停胶囊配合金黄膏外敷治疗痛风3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痛风是嘌呤代谢障碍、血尿酸增高伴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急性发作时以关节急性炎症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于中医之"痹病"范畴,辨证多属风湿热痹,白虎桂枝汤为治风湿热痹之主方,我们在此基础上加入苗药青风藤、大血藤、肥猪苗等制成胶囊,运用于痛风急性关节炎期,并配合外敷金黄膏,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正> 痹,闭塞不通之意。多由风、寒、湿三气杂至,壅滞经络,血气运行不畅而致。因本篇系统的论述了痹之病因、病理、分类、证候、治法及预后等,故名痹论。吴崐注:“篇内悉详诸痹之证。”又高世栻说:“痹,闭也,血气凝涩不行也。有风寒湿三气之痹,有皮肌脉筋骨,五脏外合之痹,六府有俞,五脏亦有俞;五脏有合,六府亦有合,故有五脏六府之痹。荣卫流行,则不为痹,痹之为病,或痛、或不痛、或不仁、或寒、或热、或燥、或湿,举而论之,故曰《痹论》。”  相似文献   

16.
华佗论五痹     
《光明中医》2012,(7):1319
痹者,风寒暑湿之气中于脏腑之也。有风痹,有寒痹,有湿痹,有热痹,有气痹,而又有筋、骨、血、肉、气之五痹也。大凡风寒暑湿之邪,入于肝则名筋痹,入  相似文献   

17.
黄芪桂枝五物汤出自<金匮·血痹虚劳篇>,由黄芪、白芍、桂枝、生姜、大枣五味药组成.具有益气活血、温阳行痹之功,临床多用于血痹、风痹及中风后遗症等.笔者以本方加味,用于妇科临床,治疗带下病,每能应手取效.现摘案例如下,以求正于同道.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黄帝内经》及其后世医家关于肾痹理论思想进行粗略整理。肾痹是由骨痹日久不愈,复感寒湿之邪,寒湿之邪循经内传于肾而成。肾痹既有骨节重痛等骨痹的症状,又可出现小腹胀、遗尿等肾气痹阻的表现,说明其病机是寒湿痹阻在肾,甚则已伤肾阳。治疗上以祛风除湿散寒为主,兼以补肾。  相似文献   

19.
痹证是中医内科的一大病种,包括了现代医学的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大多数风湿免疫性疾病.痹证作为一个病被详细论述首先见于《内经》,提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1 ]33."五脏痹"、"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1]33的重要理论.  相似文献   

20.
热痹属中医学“痹证”之范畴.中医历代医家对风、寒、湿痹论述较多,而有关热痹的论述相对较少.但在临床上热痹病人并不少见,其病情变化快,关节肿痛症状明显,且致残率较高,故而了解热痹的证型特点并对其进行辨证施治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热痹的病因病机、证型特点、辨证施治方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