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利用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探讨两种常见的单糖-D-甘露糖和葡萄糖对溃疡性结肠炎的影响.方法 6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成6组:对照组、D-甘露糖组、葡萄糖组、DSS组、DSS+D-甘露糖组和DSS+葡萄糖组,每组10只,分别自由饮无菌水、20%D-甘露糖、20%葡萄糖、3.5%DSS...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小鼠结肠炎模型,予以抑制白介素-1β(IL-1β)的表达,分析IL-1β与溃疡性结肠炎(UC)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方法:建立与人UC相似的葡聚糖硫酸钠(DSS)小鼠结肠炎动物模型,雌性BALB/c小鼠40只分为4组(n=10):正常对照组、DSS模型组、美沙拉嗪治疗组、地塞米松治疗组。正常对照组小鼠自由饮用蒸馏水7天,其余3组小鼠饮用5% DSS溶液7天。从给DSS第3天开始,美沙拉嗪治疗组胃管注入美沙拉嗪20mg·kg-1,每天3次,共5天;地塞米松治疗组给予地塞米松0.1mg·kg-1(0.2mL),腹腔注射,每天1次,共5天。ELISA检测血清IL-1β浓度、RT-PCR、Western Blot检测结肠黏膜IL-1β表达变化,观察各组小鼠治疗前后疾病活动指数、结肠病理大体形态评分、组织学病理评分。结果:血清及局部组织检测提示IL-1β在正常对照组中微弱表达,在DSS模型组中表达明显上调,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地塞米松组、美沙拉嗪组IL-1β表达低于DSS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地塞米松治疗组、美沙拉嗪治疗组小鼠结肠炎症状明显改善。结论:IL-1β在小鼠UC中表达上调,参与疾病的发生发展,抑制其表达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相似文献   

3.
目的 :检测成人急性白血病血清甘露糖结合凝集素(Mannose-binding Lectin,MBL)、甘露糖结合凝集素相关丝氨酸蛋白酶-1(mannose-bindinglectinassociatedserineprotease-1,MASP1)和甘露糖结合凝集素相关丝氨酸蛋白酶-2(mannose-bindinglectinassociatedserineprotease-2,MASP2)水平并研究其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成人急性白血病患者及正常健康人血清MBL、MASP1和MASP2水平,采用ROC曲线分析血清MBL、MASP1和MASP2在诊断成人急性白血病时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结果 :白血病组和对照组研究对象在MBL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白血病组患者血清MASP1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健康人,而血清MASP2显著高于对照组健康人。复发白血病患者血清MBL水平显著低于初发白血病患者,MASP2显著高于初发白血病患者,而两组间血清MASP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s回归分析表明血清MBL、MASP1、MASP2水平和成人白血病均有...  相似文献   

4.
温美丽  侯恒 《中国医疗前沿》2010,5(20):15-16,40
目的观察酪酸梭菌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结肠粘膜中ITF、NF-κB和TNF-α表达的影响,了解酪酸梭菌治疗UC的效果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用3%的DSS建立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的模型。6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空插灌胃针)组、阴性对照(生理盐水)组、阳性对照(美沙拉嗪)组、酪酸梭菌低剂量(106CFU/ml)组、高剂量(107CFU/ml)组。观察小鼠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和肠道病理形态改变,以检测各处理组的效果;免疫组化法检测结肠组织中ITF和NF-κB的表达;放射免疫法检测TNF-α的表达。结果酪酸梭菌可以影响急性期UC小鼠的一般情况,降低DAI积分,减轻肠道的组织学损伤程度;与模型组和阴性对照组相比,结肠中ITF的表达升高(P〈0.05);NF-κB和TNF-α的表达下降(P〈0.05),其中低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效果相当(P〉0.05)。结论酪酸梭菌对急性UC有治疗作用,疗效与剂量有一定的相关性,其部分机制可能与酪酸梭菌增加ITF的表达,抑制NF-κB和TNF-α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UC)及溃疡性结肠炎相关性结直肠癌(UCACRC)组织中血管生成相关因子的表达及其与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应用DSS与水循环交替口服诱导反复发作的UC小鼠模型(n=23),1,2-二甲肼(DMH)/DSS联合法建立UCACRC小鼠模型(n=23),同时设立对照组(n=20)。分时段处死小鼠,观察其结肠组织的改变,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3组小鼠的UC组织、UCACRC组织及正常结肠组织中血管生成素(Ang-2)、缺氧诱导因子(HI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Flk-1的表达水平。结果单纯使用DSS可建立UC小鼠模型。第9个周期末处死的小鼠中,UC组仅有15.38%(2/13)发生低度不典型增生,而加用DMH的UCACRC组不典型增生和癌变率可达92.31%(12/13)。Ang-2、HIF、VEGF、Flk-1在UC组织、UCACRC组织中呈高水平表达,其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结肠组织(P均<0.05),且循环周期越多,表达水平越高;但UC组织和UCACRC组织比较,4种血管生成相关相关因子表达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Ang-2、HIF、VEGF、Flk-1在UC及UCACRC的血管生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与炎症及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健脾化滞方对急性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小鼠的治疗作用,并基于小鼠血清及结肠组织炎症因子表达水平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76只健康雄性C57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美沙拉秦组及健脾化滞方低、中、高剂量组。通过饮用3%葡聚糖硫酸钠(DSS)溶液建立急性UC小鼠模型,健脾化滞方低、中、高剂量组小鼠分别灌胃给予145.8、291.5、583.0 g/L健脾化滞方溶液,美沙拉秦组小鼠灌胃给予10 g/L美沙拉秦溶液。观察各组小鼠症状,进行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小鼠结肠组织病理变化,并采用速率法和终点法检测小鼠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直接胆红素(DBil)、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总胆汁酸(TBA)、肌酐(Cre)、尿酸(UA)、尿素氮(BUN)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测定小鼠血清与结肠组织中白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10的水平。结果:健脾化滞方可有效改善急性UC小鼠便血、腹泻等临床症状,改善其体质量的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奇任醇在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UC)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将C57BL/6小鼠随 机分为UC+双蒸水灌胃组和UC+奇任醇治疗组。所有小鼠连续7 d在饮水中加入DSS建立UC模型,第0天到第7天双蒸水或 奇任醇灌胃给药。每日观察小鼠体质量、直肠出血和粪便性状等临床指标并进行疾病活动度指数评分(DAI)。7 d后处死小鼠, 观察结肠组织形态和长度,行组织病理学分析。取肠系膜淋巴结制成单细胞悬液并体外用抗CD3和抗CD28刺激活化,分析细 胞培养上清中分泌的细胞因子IFN-γ、IL-17A、IL-6 和TNF-α的含量,流式细胞术检测肠系膜淋巴结细胞的凋亡百分比。结果 奇任醇可以抑制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发展,减轻结肠损伤,抑制炎症细胞因子的分泌,诱导淋巴细胞的凋亡。结论 奇任醇可以缓解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这种作用可能与抑制炎症细胞因子分泌和诱导炎性淋巴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抗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单抗对结肠炎小鼠结肠NF-κB p65、IκBα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制备小鼠急性溃疡性结肠炎(UC)的模型,应用抗MIF单抗干预,观察抗MIF单抗对小鼠UC发病的干预作用。该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UC模型组、抗MIF单抗干预组和生理盐水组。造模及药物干预期间观察小鼠一般情况并行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第8天断颈处死全部小鼠,行结肠大体损伤评分,HE染色光镜下观察结肠病理改变,免疫组化染色观察NF-κB p65、IκBα在结肠组织炎症细胞的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组相比,UC模型组中NF-κB p65的表达显著增加,而IκBα的表达稍增加,在抗MIF单抗治疗后,NF-κB p65的水平明显低于UC模型组,并且IκBα含量增高。结论抗MIF单抗对DSS诱导的急性UC的小鼠具有保护作用,减低了小鼠结肠组织NF-κB p65的表达水平,提高IκBα的表达水平,从而达到抑制UC小鼠结肠组织NF-κB通路的过度激活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片仔癀对溃疡性结肠炎(UC)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4只BALB/c小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治疗组各8只,采用饮用3%葡聚糖硫酸钠(DSS)的方法建立UC小鼠模型。治疗组给予234 mg/kg的片仔癀溶液灌胃,正常组和模型组均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灌胃。测量小鼠的体重、疾病活动指数(DAI)、结肠长度和形态病理变化情况,采用ELISA检测小鼠血清中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6(IL-6)和钙卫蛋白(CP)的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的体重明显减轻,DAI明显增加,结肠明显缩短(P均<0.05);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小鼠体重明显增加,DAI明显减轻,结肠明显变长(P均<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血清中IFN-γ、IL-6和CP的水平显著升高(P<0.05);而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中IFN-γ、IL-6和CP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结论片仔癀对UC有显著的治疗作用,降低血清中IFN-γ、IL-6和CP含量可能是片仔癀治疗UC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乙酸,右旋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odium sulfate, DSS),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iri)小鼠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动物模型,通过病理学对比观察,选择最佳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方法将40只清洁级BALB/c小鼠随机分为4组,实验组中I组采用乙酸刺激法诱发溃疡性结肠炎,II组采用饮用3.5% DSS溶液诱发结肠炎,III组采用幽门螺杆菌感染小鼠诱发溃疡性结肠炎,对照组饮用蒸馏水。观察小鼠每日的体重,大便性状和隐血情况,以及结肠大体形态和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乙酸,右旋葡聚糖硫酸钠均可引起小鼠疡性结肠炎。结论DSS诱发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较理想的UC动物模型,可作为研究UC发病机制和药物治疗较理想的工具。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内毒素诱导葡萄膜炎(EIU)视网膜中补体系统的活化情况。方法将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通
过玻璃体腔注射内毒素建立EIU小鼠模型。建模24 h后,分离对照组和实验组小鼠的视网膜,分别提取总蛋白和总mRNA。采
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视网膜中补体经典途径(C1qb、C4b)、血凝素途径(MASP1、MASP2)和替代途径(CFB、C3)、末端通路
(C5)中关键因子mRNA 的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视网膜中补体系统经典途径和替代途径中的关键因子(C1q、
C4、C3)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正常小鼠视网膜细胞可表达大部分补体系统成分的基因。同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小鼠视网膜
中C1qb、C4b、CFB、C3的mRNA表达水平升高;MASP1、MASP2在视网膜上表达量很低,实验组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同时
实验组C1q、C4、C3的蛋白水平比对照组也明显升高。结论EIU小鼠在炎症高峰期补体系统尤其经典途径和替代途径被激活,
激活的补体系统可能在EIU的病理过程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甘露糖凝集素(MBL)基因外显子I区54位密码子(ExonI54)点突变情况,分析血浆MBL及C反应蛋白(CRP)含量与ICVD的相关性。方法ICVD组患者100例,健康对照组60例,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产物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法测试MBLExonI54点突变,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MBL水平,用免疫比浊法测定CRP水平。结果ICVD组血浆MBL基因点突变频率分别为GGC84.0%、GAC16.0%,MBL平均含量为(3372±661)μg/L,CRP平均含量为(7.5±4.9)mg/L,健康对照组MBL基因点突变频率分别为GGC84.2%,GAC15.8%,MBL平均含量为(2065±196)μg/L,CRP平均含量为(2.2±1.3)mg/L。ICVD组与对照组基因点突变频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CVD组MBL水平、CRP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均P<0.01),CRP与MBL水平成正相关(γ=0.5,P<0.01),结论ICVD患者MBL点基因突变频率与健康者无显著差异。MBL和CRP可能参与ICVD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一种新的MBL基因突变检测方法,并分析反复呼吸道感染儿童中突变频率及发病相关性。方法:PCR扩增MBL基因第一外显子区段,核酸外切酶和碱性磷酸酶降解,清除PCR产物中残余引物和dNTPs,经引物延伸反应荧光素(R110或TAMRA)标记终止碱基特异性掺入引物的3′-末端,测定荧光偏振值判断掺入碱基及突变类型。用所建立方法检测46例反复呼吸道感染(RRTI)患儿和50例健康对照的MBL突变。结果:所建立方法检测MBL突变经测序验证完全正确。在临床RRTI患儿及对照组中发现54位密码子G>A突变,健康儿童中野生纯合型(G/G)39例(78.00%)、杂合型(G/A)8例(16.00%)、纯合突变(A/A)3例(6.00%);RRTI患儿中野生纯合型(G/G)18例(39.13%)、杂合型(G/A)22例(47.83%)、纯合突变(A/A)6例(13.04%);RRTI患儿组A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儿和对照组均未检测到52和57位密码子突变。结论:MBL 54G>A突变与RRTI发病风险相关,所建立的MBL基因多态性快速检测方法可用于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辅助诊断和高风险人群的筛查。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浆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BL)相关丝氨酸蛋白酶2(MASP2)水平在儿童上呼吸道感染(上感)中的意义。方
法取103 例上感患儿和35 例健康体检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测定其血浆MASP2 和C反应蛋白(CRP)浓度并进行白细胞计数
(WBC)。根据CRP和WBC值、感染不同时期及有无治疗,上感儿童分为CRP升高组(n=48)与正常组(n=54)、WBC升高组(n=
61)与正常组(n=40)、感染早期未用药组(n=68)与感染中后期已用药组(n=35),对各组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上感组
MASP2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CRP升高组血浆MASP2浓度与CRP值正相关(r=0.310,P<0.05),WBC升高组MASP2
水平与WBC值显著正相关(r=0.392,P<0.01),感染早期未用药组MASP2 浓度显著高于感染中后期已用药组(P<0.01),
MASP2、CRP、MBL2基因具有共同的转录因子HNF-4α结合位点。结论MASP2蛋白可能为急性期蛋白,血浆MASP2水平可作
为辅助诊断小儿上感的一个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5.
PcDNA4/His C-MBL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在CHO细胞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构建PcDNA4/HisC-MBL表达载体,在哺乳细胞中表达人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BL)。方法 应用PCR从含有中国人野生型MBLcDNA的质粒pGEM-MBL中扩增目的基因片段,将其克隆至PcDNA4/HisC真核表达载体。经酶切及测序鉴定后,以电穿孔法转染CHO细胞,以RT-PCR分析其mRNA表达,通过Ni-NTA琼脂糖柱层析纯化目的蛋白并以SDS-PAGE和Western-blotting鉴定,以其为免疫原免疫小鼠后取鼠血清进行ELISA检测分析目的蛋白的免疫活性。结果 从pGEM-MBL中扩增得到约750bp的cDNA片段,构建成重组载体经酶切出现约5100和750bp片段,测序鉴定与预期的完全一致。RT-PCR证实转染细胞有MBLmRNA表达,纯化蛋白经SDS-PAGE电泳可见约29000、58000和87000条带,其中29000蛋白带可与6-His抗体反应。纯化蛋白免疫小鼠所获抗血清ELISA效价是1:819200,与天然人MBL和重组MBL三聚体糖识别域反应的ELISA效价均为1:25600。结论 获得了表达中国人MBL的CHO细胞株和重组人MBL,为MBL分子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初步探讨甘露糖结合凝集素(MBL)在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VC)和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RVVC)发病过程中的免疫机制。方法:选取2006年1月~2007年7月健康体检的女性、VVC患者、RVVC患者各20例,采集阴道灌洗液,半定量RT-PCR测定MBL-mRNA表达情况。结果:阴道局部MBL-mRNA的表达VVC患者显著高于正常人群,而RVVC患者显著低于正常人群。结论:VVC患者阴道局部MBL-mRNA高表达说明MBL参与了局部免疫反应,其在免疫防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阴道局部MBL-mRNA的低表达可能和RVVC反复发作不易治疗有关,提示有必要对MBL水平低下者进行MBL临床治疗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肺炎链球菌感染儿童血浆甘露糖结合凝集素表达水平的变化,比较健康组和肺炎链球菌感染组血浆MBL浓度的差异。方法血浆MBL浓度的检测采用ELISA法。统计分析采用SPSS软件11.0版。不同人群间MBL浓度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结果MBL浓度分布为非正态分布资料,105例健康儿童血浆MBL浓度范围为3ng/ml-6,025ng/ml和49例肺炎链球菌感染儿童血浆MBL浓度范围为0—6,544ng/ml,中位数分别为1,057ng/ml和1,307ng/ml,肺炎链球菌感染儿童血浆MBL浓度明显高于健康儿(Z(=2.236,P=0.025)。健康组和感染组血浆MBL浓度低于200ng/ml的个体分别占5.71%和10.2%,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Х^2=1.02,P〉0.05)。结论本研究未能证明肺炎链球菌的易感性与血浆MBL浓度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甘露糖结合凝集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甘露糖结合凝集素(MBL)是先天性免疫系统的重要成分之一,在免疫防御中发挥多重作用。MBL基因多态性与多种疾病易感性、严重程度以及预后密切相关。在免疫系统尚未成熟的儿童,或同时存在原发或继发免疫缺陷的患者,低表达MBL基因型与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相关性尤其显著。因此,MBL的检测和替代治疗即将应用于个体化医疗。作者就MBL在疾病和健康中的作用、检测方法学的进展及MBL相关的治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甘露糖结合凝集素(MBL)的血清水平及其基因变异情况,探讨MBL在SLE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以30名健康献血员为对照,以40例SLE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固相ELISA方法检测MBL的血清水平。根据MBL2*LXPA(基因库X15422)单倍体序列设计了MBL外显子1区和启动子区的引物和荧光标记的寡核苷酸杂交探针,通过L ight Cyc ler实时PCR技术检测2组标本的基因变异情况。结果(1)SLE患者的MBL血清水平显著低于健康献血员(107.2μg/L对290.2μg/L,P<0.01)。(2)MBL基因外显子1区的突变以第54位密码子的突变为主,其突变率在SLE患者为37.1%(15/40),对照组为13.3%(5/30),两组比较χ2=3.914,P<0.05。(3)健康献血员和SLE患者在H/L位点均存在多态性,两组的L频率相当。(3)发生第54位密码子突变的SLE患者血清MBL水平显著下降,发生突变者与未发生突变者分别为141.7μg/L,49.8μg/L,两者比较P<0.01;两者的SLE活动指数(DAI)积分分别为12.87和7.44,P<0.01,且SLEDAI积分与MBL血清水平呈负相关(r=-0.48),启动子区H/L多态性与SLEDAI无关。结论发生MBL基因第54位密码子突变可能是SLE发病的易感因素;MBL的血清水平可能是SLE疾病活动性的潜在生物标记。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初步探讨甘露糖结合凝集素(MBL)在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VC)和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RVVC)发病过程中的免疫机制。方法:选取2006年1月~2007年7月健康体检的女性、VVC患者、RVVC患者各20例,采集阴道灌洗液,半定量RT-PCR测定MBL-mRNA表达情况。结果:阴道局部MBL-mRNA的表达VVC患者显著高于正常人群,而RVVC患者显著低于正常人群。结论:VVC患者阴道局部MBL-mRNA高表达说明MBL参与了局部免疫反应,其在免疫防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阴道局部MBL-mRNA的低表达可能和RVVC反复发作不易治疗有关,提示有必要对MBL水平低下者进行MBL临床治疗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