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T IA )发作患者的抑郁和焦虑状态。方法分别测评66例T IA患者和60例健康对照者抑郁和焦虑状态,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结果 TIA组SDS、SAS测评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 T IA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和焦虑。  相似文献   

2.
刘德先  郭宏  井光花  王旸 《精神医学杂志》2007,20(3):135-136,139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抑郁症状的相关因素。方法共计102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存在抑郁症状的41名患者为研究组,而无抑郁症状的61名为对照组,问卷评定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艾森克个性问卷及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结果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抑郁症状检出率为40.20%。汉密顿抑郁量表总分与艾森克个性问卷的N维度呈正相关(r=0.27,P〈0.05),与E维度呈负相关(r=-0.23,P〈0.05)。研究组的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因子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2.50--10.62,P〈0.05)。结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部分患者存在较明显的抑郁症状,其与个性特征及社会支持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3.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由颅内动脉病变引起的一过性或短暂性、局灶性脑或视网膜功能障碍,临床症状一般持续10~15min,多在1h以内,不超过24h,且不遗留任何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体征。由于TIA持续时间短、不留后遗症,通常被认为是良性的。然而,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和临床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TIA的复杂性和危害性超出了人们的想象。近年来,科研工作者发现TIA发作后可能会遗留神经心理学改变,导致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本文就近几年关于TIA对认知功能的影响做了分析整理,综述了最新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4.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的神经心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是颈内动脉系或椎 -基底动脉系短暂性血液循环障碍而引起的神经功能缺损 ,它是脑卒中 ,尤其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先兆 ,也是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传统观念认为TIA在 2 4小时之内完全恢复 ,不遗留任何神经功能缺损。但近年来很多研究表明 :TIA发作后可产生明显的组织病理学改变和相关的行为、认知障碍 ,并且持续至 2 4小时以上 ,这将对TIA的传统观念产生异议。  相似文献   

5.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记忆功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观察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患者在症状消失后是否遗留记忆障碍;并探讨颈内动脉狭窄、TIA的病程,次数及持续时间的长短对记忆功能的影响。方法 35例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在末次发作后平均(8±6)天接受临床记忆量表(甲套)的测试,61名正常对照者也接受同样的量表测试。结果(1)TIA患者的记忆商(memory quotient,MQ),总量表分及其指向记忆、联想学习、图像自由回忆和人像特点联系回忆项的等值量表分与正常对照相比,均有明显下降,而两组在无意义图形再认项的评分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2)TIA组内伴颈内动脉狭窄者的总量表分和无意义图形再认项的等值量表分均明显低于无狭窄者(P<0.05)。(3)TIA的病程、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的长短与临床记忆量表的MQ及各项等值量表分之间均无明显的相关性(P>0.05)。结论(1)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在症状消失后可遗留不同程度的短时记忆障碍。(2)伴颈内动脉狭窄的TIA患者与无狭窄者相比短时记忆尤其是视觉记忆损害更重。(3)TIA患者的病程、发作次数及每次发作持续时间的长短对记忆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焦虑、抑郁及社会支持情况对其睡眠的影响.方法 在151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中,应用自评焦虑量表(SAS)、自评抑郁量表(SD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及匹兹堡睡眠指数(PSQI)评估他们的焦虑、抑郁、社会支持和睡眠情况,分析其相关性及前三者对睡眠的影响.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行4周内科治疗的同时,对伴有焦虑或(和)抑郁症状的给予帕罗西汀治疗,并评估治疗对睡眠质量影响.结果 151名患者中单独出现焦虑、抑郁症状的机率分别为33.8%、17.2%,二者共存的发生率为9.9%;存在睡眠障碍的(PSQI>7)占67.5%.PSQI与SAS、SDS、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得分均存在相关性(γ=0.68、0.52、-0.40、-0.39,P<0.05),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SAS、SDS、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均可影响睡眠质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治疗后发作次数、SAS、SDS的减少和对支持的利用度增加有利于睡眠障碍的改善(OR=0.214、2.350、1.946、0.318,P<0.05).结论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存在较广泛的睡眠障碍,焦虑、抑郁和社会支持可能与睡眠障碍相关,改善焦虑、抑郁症状可能有利于睡眠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重新认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被认为是脑卒中的先兆,可导致进展性卒中或完全性卒中。然而,传统的TIA定义已不符合当前的脑缺血概念。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需要对现有的TIA的定义、病理基础、处理原则及其脑保护作用进行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8.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脑血流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通过对脑血流(rCBF)SPECT检查,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局部脑血流变化。方法 对29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在发病6~48h内同时行头部CT及SPECT检查,并于发病48~72h后再次复查头部CT。另外对3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头部CT及SPECT检查。结果 SPECT检出阳性率为72.4%(21/29)。且神经功能缺损越重,rCBF的灌注缺损就越低。结论 在患者尚未发生脑组织结构异常的代谢和功能性损伤时,SPECT可灵敏的探测到损伤局部的脑血流变化,对估计患者的预后,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利用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方法观察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脑血管的结构异常情况,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 对136例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患者进行DSA检查,分析其临床资料及血管学资料.结果 在所有患者中,脑血管造影发现血管病变88例,在没有明确的血管病变的48例患者中,椎动脉发育不良16例,单纯胚胎型大脑后动脉10例.结论 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中脑血管造影检查阳性率高,提示在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脑血管狭窄特别是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狭窄为其重要病因;在无明确血管狭窄的患者中,椎动脉发育不良、胚胎型大脑后动脉可能是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重要病理、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伴焦虑、抑郁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多导睡眠图的特点。方法本研究对56例TIA患者进行临床评估、量表测评和多导睡眠图(PSG)检查,其中伴焦虑和(或)抑郁症状者33例(A组),不伴有焦虑、抑郁症状者(B组)23例。结果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显示A组PSQI总分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导睡眠仪(PSG)显示A组较B组觉醒时间延长,非快速眼动(NREM)期N1、N2期睡眠时间延长,N3期睡眠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伴焦虑、抑郁症状TIA患者觉醒时间延长,NREM期N1、N2期睡眠时间延长,N3期睡眠时间明显缩短。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采用静脉低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治疗后血浆t-PA、PAI-1在不同时间点的变化特点,评价其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试验的TIA住院患者42例,根据患者是否接受静脉低剂量rt-PA治疗分为rt-PA治疗组和阿司匹林对照组(每组21人),治疗组患者入院第1 d、2 d、3 d给予rt-PA 20 mg,静滴,1次/d,3 d后改为阿司匹林100 mg,口服,1次/d;对照组患者入院后即给予阿司匹林100 mg,口服,1次/d。两组患者均住院观察2周,有卒中危险因素者给予相应治疗。结果(1)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血浆t-PA水平均高于正常,但治疗组患者的t-PA在第1 d和第3 d明显高于入院时水平和对照组,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浆PAI-1水平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但均高于正常水平。(2)治疗组患者第1 d TIA发作控制率为80.96%,对照组为66.67%。治疗组有效控制率为95.24%,对照组为90.48%。(3)治疗组未见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结论(1)静脉低剂量rt-PA治疗TIA可有效提高纤溶系统活性,抑制血栓形成;(2)静脉应用低剂量rt-PA是控制TIA急性发作的有效方法之一,且起效快、副作用小、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调查我院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住院患者的糖代谢异常情况。方法 收集2007年7月~2009年3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经临床诊断为TIA的患者129例,记录患者临床资料及血糖等生化指标,对患者进行颅脑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或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血糖等生化指标检查。结果 本组129例TIA患者中,糖代谢异常72例(55.8%),其中糖尿病35例(27.1%),糖调节受损37例(28.7%);正常糖耐量57例(44.2%)。前循环TIA患者58例,糖代谢异常31例(53.4%);后循环TIA患者71例,糖代谢异常41例(57.7%),前后循环TIA患者糖代谢异常的频率无明显差异。结论 TIA患者合并糖代谢异常的比例较高,前、后循环TIA患者的糖代谢异常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别,通过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可以更准确地发现糖代谢异常。  相似文献   

13.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病,患者发病后早期卒中风险较高。近年来出现了一些TIA患者早期卒中风险预测的方法。为了更好地预测TIA患者的早期卒中风险,从而对患者进行分层管理和治疗,本文对TIA早期卒中风险预测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回顾。  相似文献   

14.
肢体抖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limb-shaking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LS-TIA)是一种少见的TIA类型,极易被误诊为局灶性运动性癫痫发作或锥体外系疾病,在此对其发病机制、诊断、责任血管及影像学改变、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期望对其临床诊治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定义的演变及最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一概念自从20世纪50年代被提出,其定义几经变革。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临床实践经验的积累,对TIA的认识已由关注其临床症状持续时间转变到关注其引起组织学损害过程。2009年6月,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美国卒中协会(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ASA)在《Stroke》杂志上发表新指南,完全取消了TIA定义中对症状持续时间的限制,提出TIA与脑梗死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存在脑组织梗死的证据。新指南同时提出了“急性神经血管综合症”的概念。本文主要对TIA定义的演变进行简单回顾,并对最新定义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住院患者颈动脉超声的改变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以及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S)与糖代谢异常的关系。方法 收集2007年7月~2009年3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经临床诊断为TIA的患者129例,记录患者临床资料,检查生化指标,对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 本组有92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CAS,发生率71.3%,其中70例检出有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斑块,78例有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加,16例有颈动脉中重度狭窄。年龄、高血压史、体质指数(BMI)、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TIA患者发生CAS的独立危险因素;伴糖调节受损TIA患者和伴糖尿病的TIA患者各颈动脉超声指标均高于正常糖耐量TIA患者(P<0.05);但糖调节受损TIA患者和糖尿病TIA患者之间以上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IA患者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CAS,CAS的发生与年龄、高血压史、BMI、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2hPG、HbA1c等危险因素有关。TIA患者合并糖代谢异常的比例较高,糖调节受损TIA患者其CAS程度与糖尿病TIA患者类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我院年龄在18~45岁青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进行TIA危险因素及预后研究,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回顾性的分析青年组(n =22)和中年及以上组(n =44)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两组患者的既往病史、TIA后7天内血管危险事件、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及相关检查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青年组的吸烟史高于中年及以上组(P<0.01);糖尿病史低于中年及以上组(P<0.01);体重、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高于中年及以上组(P值分别为0.03,0.022,0.04);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空腹血糖、血浆纤维蛋白原低于中年及以上组(P值分别为0.014,0.009,0.048);两组TIA后7天内动脉硬化性血栓(angiosclerosis thrombus,AT)事件及缺血性卒中事件的发生率在中年及以上组(45岁以上)人群中有增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推测青年TIA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体重、胆固醇、LDL-C及吸烟史;相对于青年TIA患者,糖尿病史和纤维蛋白原过高可能对45岁以上TIA患者产生更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评估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二级预防药物依从性的现状。   相似文献   

20.
BackgroundTIAregistry.org is an international cohort of patients with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 or minor stroke within 7 days before enrollment in the registry. Main analyses of 1-year follow-up data have been reported.5 We conducted subanalysis on the baseline and 1-year follow-up data of Japanese patients.MethodsThe patients were classified into 2 groups based on Japanese ethnicity, Japanese (345) and non-Japanese (3238), and their baseline data and 1-year event rates were compared. We also determined risk factors and predictors of 1-year stroke.ResultsCurrent smoking, regular alcohol drinking, intracranial arterial stenosis, and small vessel occlusion; and hypertension, dyslipidemia,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nd extracranial arterial stenosis were more and less common among Japanese patients, respectively. Stroke risk was higher and TIA risk was lower at 1-year follow-up among Japanese patients. The baseline risk factors for recurrent stroke were diabetes, alcohol drinking, and 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sis. Independent predictors of 1-year stroke risk were prior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and alcohol consumption.ConclusionsThe two populations of patients featured differences in risk factors, stroke subtypes, and outcome events. Predictors of recurrent stroke among Japanese patients included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and regular alcohol drinking. Strategies to attenuate residual risk of stroke aside from adherence to current guidelines should take our Japanese-patient specific findings into accou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