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低剂量胸部CT扫描在结核相关性不孕症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经病理诊断为结核病且临床确诊为结核性不孕症的患者126例纳入研究(TB组),对照为130例经病理证实非结核性不孕症患者(NTB组)。以病理诊断为参考,对比低剂量胸部CT、常规胸部CT与胸部X线片诊断结核肺部征象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同时对比三种检查的图像质量与辐射剂量。结果低剂量CT和常规CT比X线胸片显示结核肺部征象的能力更强,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两种CT之间显示能力没有明显差异(P0.05)。X线胸片剂量当量和管电流量分别为(0.2±0.1) mSv、(80±20) mAs,常规CT剂量当量和管电流量分别为(3.6±0.4) mSv、(1084±324) mAs,低剂量CT剂量当量和管电流量分别为(0.8±0.2) mSv、(339±126) mAs。X线胸片与两种CT的剂量当量和管电流量对比均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常规CT与低剂量CT的辐射剂量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低剂量CT与常规CT的图像质量对比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针对结核性不孕症患者,低剂量胸部CT和常规胸部CT比胸部X线片能提供更多影像征象的支持,且低剂量CT较常规CT大大降低了辐射剂量,可以作为X线胸片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2.
目的:选择合适的技术参数,保证新生儿CT检查的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常规剂量组(120kV 160mAs)和人为降低剂量组(120kV 50mAs),使用美国GEProSpeed AI型螺旋CT,对60例高度怀疑颅脑病变的新生儿头颅低剂量扫描。结果:低剂量图像不影响诊断,完全符合诊断要求。结论:新生儿采用50mAs低剂量螺旋CT检查,可以完全保证新生儿CT检查受辐射安全性,对于CT的安全、合理使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不同低剂量多层cT在鼻咽部检查中的图像质量,建立合适的低剂量扫描条件,以达到临床诊断要求的同时,减少受检者接受的放射剂量。方法:前瞻性将360例鼻咽部cT平扫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即常规剂量组(120kV,250mAs)、低剂量1组(120kV,100mAs)、低剂量2组(90kV,100mAs),分析此三组鼻咽部cT图像质量和患者所接受的辐射剂量。结果:鼻咽部低剂量多层cT检查的图像质量能够达到诊断要求,能够清晰显示鼻咽壁、咽隐窝、咽鼓管咽口、咽旁间隙及卵圆孔等结构。三组CT剂量加权指数分别如下:常规剂量组为38.1mGy,低剂量1组为15.2mGy,低剂量2组为7.1mGy。三组cT剂量加权指数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低剂量2组的CT检查图像质量既可满足临床诊断要求,又可减少受检者接受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4.
朱大玲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34):5458-5459
目的:探讨螺旋CT扫描技术在早产儿颅脑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与防护价值。方法:对40例高度怀疑颅内病变的早产儿分别行常规剂量(120 Kv,150 mAs)及低剂量(120 Kv,50 mAs)CT扫描,观察比较其对病变的定量、定性诊断的差异及其辐射剂量的差异。结果:与常规剂量CT扫描相比,低剂量CT扫描对病变的定量与定性诊断无明显差异,而辐射剂量大幅度下降。结论:低剂量CT扫描技术适用于早产儿颅脑病变的检查,有利于患儿颅脑部的辐射防护。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低剂量与常规剂量CT灌注成像在乳腺癌病灶检查中的差异,探讨MDCT低剂量灌注扫描的可行性。方法:乳腺癌患者共51例,其中常规剂量组(管电量100 mAs、对比剂注射流速6 mL/s)26人,低剂量组(管电量50 mAs、对比剂注射流速4 mL/s)27人。管电压均为120 kV,延迟8 s,准直器宽度2.5 mm,层厚2.5 mm,4层,循环时间为2 s,扫描持续时间50 s。利用Basama体部灌注软件,作出时间密度曲线(TDC),计算常规剂量组与低剂量组病灶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及平均通过时间(MTT)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乳腺癌MDCT灌注成像在低剂量组与常规剂量组中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在进行乳腺癌CT灌注成像时可用低剂量扫描代替常规剂量扫描,用低造影剂注射速率代替高造影剂注射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16排CT对副鼻窦低剂量扫描的可行性,寻找合适的低剂量扫描条件。方法:从2008-01—2010-01,将210名来科检查的患者随机分4组(其他条件不变):125mAs标准组29人、50mAs低剂量第1组95人、30mAs低剂量第2组62人、20mAs低剂量第3组24人。使用CTDIvol值评价各组受到的剂量。测量各组剂量、采用不同算法(软组织算法和骨算法)时图像的SD值,并对各组扫描图像的质量进行评价。评价指标:上颌窦开口、中鼻甲、下鼻甲、钩突、筛泡、筛漏斗。评价标准:清晰显示2分,显示但不清晰1分,未见显示0分。左右分别评分。对以上数据分别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扫描剂量加权指数(CTDIvol)与扫描剂量呈正性相关,1~3组患者所受剂量与标准组比较,剂量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图像噪声SD值骨算法1组与标准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软组织算法1~3组与标准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图像质量评分1~3组与标准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降低管电流条件,受检者所受剂量的减少有统计学意义,50mAs低剂量1组图像噪声及质量与标准组比较均无明显降低,能够满足诊断要求。选择合适的扫描条件,16排CT低剂量检查副鼻窦,完全可行。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肺部结节随访时低剂量CT较常规CT在肺癌筛查中的价值。方法 21名测试者分别行低剂量CT和常规CT检查,所有测试者的检测图像分别由5名专业医师进行独立评估。结果 低剂量CT和常规CT对肺癌的筛查无显著差异。结节病变检出率一致性接近82%(P<0.001),病变确诊率一致性超过96%(P<0.001)。低剂量CT的肺部辐射剂量范围为1.5~3.6 mSv,仅为常规CT肺部辐射剂量的1/6左右。结论 在肺部结节随访中,低剂量CT能够作为常规CT的有效替代方式,并可减少诊疗过程中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螺旋CT低剂量扫描对肺结节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从本院收治的肺结节患者中抽取6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取自2020年4月~2022年10月。入院后对患者进行常规剂量与低剂量的螺旋CT扫描,对比不同剂量下螺旋CT的诊断效果。结果:两种剂量螺旋CT扫查出的肺结节数量与直径等指标结果相当,差异不明显。与低剂量扫查相比,常规剂量扫查出的微小结节与小结节数量更多,P>0.05,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关于大结节的扫查结果相同。关于征象的检出情况,2种剂量在毛刺、分叶、钙化、空洞方面的检出率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支气管充气征与胸膜粘连的检出情况,两种剂量结果一致。对比辐射剂量,低剂量组为(6.3±1.6)mGy,常规剂量组为(9.5±1.9)mGy,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螺旋CT诊断肺结节时可选择低剂量,诊断结果与常规剂量扫查差异不大,而且对患者的伤害更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冠脉CTA检查方式与辐射剂量的关系,以保证检查成功情况下尽可能减少辐射剂量,指导和规范冠脉CTA检查的正当化和最优化。方法分析北京市30家三级医院用于冠脉CTA成像的机型、扫描方式对辐射剂量的影响。根据CT机型和扫描模式进行分组:根据CT机型分成普通64排CT组、后64排CT组两组;按冠脉CTA扫描模式分为前瞻性心电门控序列扫描组、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组和单心动周期大螺距扫描组三组,分别统计两组机型及三组扫描方式冠脉CTA检查的CT剂量指数(CTDI)、剂量长度乘积(DLP)和有效剂量(ED),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别分析不同机型和不同扫描方式辐射剂量的差异。结果后64排CT组的CTDI、DLP、ED三种参数的统计结果分别为(27.61±19.61)mGy、(412.56±328.74)mGy·cm、(5.78±4.60)mSv,均低于普通64排CT组(57.09±27.58)mGy、(950.93±552.91)mGv·cm、(14.53±8.81)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瞻性心电门控序列扫描组的CTDI、DLP、ED三种参数的统计结果分别为(17.98±11.27)mGy、(229.63±158.31)mGv·cm、(3.24±2.20)mSv,均低于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组(50.89±25.01)mGy、(839.80±469.56)mGy·cm、(12.40±7.42)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后64排CT和低剂量扫描模式均可以有效降低冠脉CTA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低照射剂量腰椎间盘CT扫描临床应用。方法 100例椎间盘检查患者行330mAs、250mAs、165mAs腰椎间盘CT扫描,并做了三种剂量图像的质量评估。并观察了所见到的椎间盘病变。结果 当扫描由330mAs减至165mAs时,对种扫描方法所得的CT图像质量评分后行配对t检验,显示三种扫描方法所得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腰椎间盘可以用低剂量CT扫描,而不影响影像的诊断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步进式扫描应用于腰椎CT扫描以降低辐射剂量的可行性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体模进行基础研究,设计出可应用于腰椎扫描的新程序并得出相应扫描参数。将需行腰椎扫描的患者200例,随机分为步进式扫描组(实验组A、B)和螺旋扫描组(对照组C、D),各50例。实验组应用步进式扫描新程序进行扫描,A组为常规剂量扫描,管电压120 kV,管电流300 mAs;B组为低剂量扫描,管电压120 kV,管电流200 mAs。对照组应用螺旋扫描,C组为常规剂量扫描,管电压120 kV,管电流300 mAs,螺距0.993;D组为低剂量扫描,管电流200 mAs,余参数同C组。各组均采用标准重建算法,准直128×0.625,重建层厚1 mm,重建层间隔0.5 mm,FOV 180 mm。分别记录各组辐射剂量指数(CTDI)及有效剂量(ED),原始图像及重建图像均传输至PACS,由诊断医师对所扫图像的质量进行盲法评分(5分制)。应用SPSS统计软件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辐射剂量和质量评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实验组病人所受辐射剂量均低于对照组,实验组A剂量(7.16 mSv)低于对照组C(7.96±0.2 mSv)10%,实验组B剂量(4.77 mSv)低于对照组D(5.55±0.1 mSv)14%(P<0.05),实验组B剂量(4.77 mSv)低于对照组C(7.96±0.23mSv)40%。实验组A图像质量与对照组C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B图像质量优于对照组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B与对照组C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步进式轴扫应用于腰椎扫描存在可行性,并可大幅度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低剂量CT扫描在颅面部外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60例颅面部外伤患者分为4组,其中1组行常规剂量扫描,其余3组行不同低剂量CT扫描,比较常规剂量组(120kV,220mA)和低剂量组(120kV,160、80、60mA)共4组的图像质量及患者所受辐射剂量。结果:低剂量(160、80mA)CT扫描所得CT图像较好,60mA组患者所受辐射剂量较低,比常规剂量组单次扫描权重剂量指数分别降低了33%、67%和73%;低剂量(160、80mA)与常规剂量组所得图像质量比较无明显差异,60mA组与常规剂量组所得图像质量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可利用低剂量(80mA)对颅面部外伤进行扫描,所得的图像对疾病的诊治无影响。  相似文献   

13.
王赢 《现代保健》2013,(23):77-78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检查时多层螺旋CT扫描的最适宜剂量。方法:选取120例COPD患者分成常规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分别进行常规剂量和低剂量扫描,对照分析其质量。结果:120例受检查者,两种扫描方法均能使影像图像达到满意要求。而且低剂量扫描的辐射剂量明显降低。结论:COPD患者行多层螺旋CT扫描时,低剂量扫描可满足临床诊断要求,又可明显降低对患者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双源CT低剂量适应性序列扫描技术在心律不齐患者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3年4月在我院行双源CT冠状动脉CTA检查的心律不齐患者128例,分成A组(常规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n=84)和B组(低剂量适应性序列扫描,n=64)。对比两组双源CT冠状动脉CTA的图像,比较两组患者的辐射剂量差异。结果根据冠状动脉血管显像的情况,A组诊断冠状动脉整体≥50%狭窄的特异性、敏感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B组进行比较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有效剂量为(8.0±0.1)mSv,明显高于B组(3.0±0.7)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9.824,P=0.00)。结论应用双源CT适应性序列扫描技术对心律不齐患者进行CTA检查时,可以明显降低辐射剂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在扫描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中,选择适当的扫描参数以减少伪影的产生,降低婴幼儿在扫描中受到的辐射。方法:使用64排螺旋CT扫描机,采用造影剂跟踪(Blous tracking)技术,对35例婴幼儿先心病患者行CT检查。结果:35例患儿所有图像均显示心脏各心腔、肺动脉、静脉和升、降主动脉对比剂充盈良好,图像显示清晰。上腔静脉对比剂密度适中,各血管CT值近似,未见硬化伪影,心脏各房室及血管对比剂充盈饱满,边界清晰,无明显伪影,对影像重组无影响。结论:适当调整扫描参数,可减少硬化伪影的产生和伪影对图像重组的影响。遵守"合理使用低剂量(ALARA)"原则,在获得可诊断的图像同时减少CT扫描辐射对婴幼儿的伤害。  相似文献   

16.
目的回顾性比较双源CT Double flash螺旋扫描模式与普通螺旋扫描在评价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方法对101例患者应用Double flash螺旋扫描模式行冠状动脉CT扫描,114例患者应用普通螺旋扫描,分析2种扫描模式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有效辐射剂量(ED)和图像质量;图像质量评价采用4分法:1分为优秀,4分为不能诊断;由2位高年资医师以双盲法单独对所有的冠状动脉段图像进行评价。结果 Double flash螺旋扫描的ED和CTDIvol分别为(1.67±0.39)mSv和(4.92±1.32)mGy,普通螺旋扫描的ED和CTDIvol分别为(5.08±1.419)mSv和(31.68±15.45)mGy,2种扫描模式的ED和CTDIvo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ouble flash螺旋扫描不可诊断节段比率为0.57%(7/1219)低于普通螺旋扫描冠脉不可诊断节段比率0.72%(10/1381),但2种图像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0%和30%两个时相图像伪影互补17.8%(18/101)。结论 Double flash扫描模式可明显降低辐射剂量,保证较高诊断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利用双源CT的大螺距模式对主动脉全程扫描成像,对照评价其图像质量和有效辐射剂量,旨在研究双源CT大螺距模式行主动脉全程扫描的可行性。方法:将接受主动脉CT血管造影(CTA)的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62例,B组58例。A组使用大螺距扫描模式,B组使用常规扫描模式;图像质量评价分客观和主观两种方法,客观评价包括图像噪声及信噪比,主观评价由2名放射科医生独立完成。辐射剂量统计使用设备自带的数据记录。结果:大螺距模式主观图像质量评分(2.66±0.51)较常规扫描组(2.14±0.47)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29,P〈0.01);客观图像质量无明显差异;扫描时间大螺距模式组(1.61±0.23)s,比常规扫描组(6.52±1.41)s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041,P〈0.01);大螺距组有效辐射剂量(3.97±1.07)m Sv,对比常规扫描组(15.18±2.58)m 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22,P〈0.01)。结论:大螺距模式主动脉全程扫描图像质量可以满足主动脉病变的诊断,具有扫描时间短、辐射剂量低及运动伪影少等优势,可替代主动脉检查常规扫描模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256层CT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与辐射剂量,探讨前门控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200例患者分为前瞻性心电门控检查组(A组)与回顾性检查组(B组)2组,每组患者100例纳入研究。2组分别行前瞻性心电门控与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扫描前均控制心率≤70次/min,分析组间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并比较组间的辐射剂量。结果:在2组800支冠状动脉血管中,A组图像质量优秀或良好者达~1196.2%(385/400),B组为97.3%(389/400),A组卜jB组冠脉图像质量无明显差异;其平均辐射剂量A组为(2.9±0.5)mSv,B组为(10.2±2.4)mSv,A组与B组相比平均辐射剂量减少73%。结论:256层CT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可获得满足诊断需要的图像质量,且显著降低了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图像域迭代重建算法(iterative reconstruction in image space,IRIS)与滤波反投影法(filtered backprojection,FBP)对肝脏CT图像质量和扫描剂量的影响。方法:采用西门子emotion 16层螺旋CT,在上腹部常用扫描管电压130 kV条件下,曝光量分别采用250、230、210、190、170、150、130、110、90、70、50、30、20 mAs对尸体标本进行上腹部扫描,采用IRIS与FBP分别对扫描后的原始数据进行重建。以130 kV、250 mAs FBP重建图像作为对照,比较不同扫描剂量条件对肝脏图像质量的影响,探讨IRIS对降低肝脏CT扫描剂量、提高肝脏CT图像质量的作用。结果:在相同扫描条件下,IRIS重建图像质量优于FBP重建图像质量;在同等图像质量的前提下,IRIS可以降低40%的扫描剂量。结论:与FBP相比,IRIS可以显著降低扫描剂量,提高肝脏CT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低剂量CT引导下经皮氩氦刀微创治疗肺部肿瘤的可行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法,采用常规剂量引导的对照组与采用低剂量引导的试验组各20例;记录两组间CT引导下氩氦刀冷冻术中的影像学特性、表现与CT引导下辐射剂量的差异性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不同剂量CT引导下肿瘤影像学特性、术中并发症(出血、气胸)图像质量评价影像学表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噪声与伪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15mA引导扫描时候,单次扫描CT剂量加权指数(CTDIvol)从常规的17.95mGy降低至2.26mGy,对照组CT下引导肺部肿瘤扫描的剂量长度乘积(DLP)为(6426.5±4352.21)mGy.cm;试验组DLP为(2492.68±1179.52)mGy.cm;DL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p<0.05)。结论低剂量CT引导下经皮氩氦刀微创治疗肺部肿瘤方法,减低患者辐射剂量,可确保手术顺利实施的整个过程,值得同行借鉴与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