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2 毫秒
1.
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肠外营养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EEN)与全肠外营养(TPN)对患者营养状况的改善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86例接受根治性全胃切除的胃癌患者随机分为EEN组和TPN组。EEN组手术后第1天开始分别给予营养支持,于术前1天、术后8天检测体重、血常规、肝功能、前白蛋白和C-反应蛋白,并观察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平均住院费用。结果:EEN组体重、白蛋白、前白蛋白下降幅度和白细胞、转氨酶、C-反应蛋白升高幅度均少于TPN组。EEN组患者吻合口瘘、肺部感染、切口愈合不良等并发症发病率低于TPN组。EEN组的平均住院费用低于TPN组。结论:术后EEN较TPN能改善全胃切除术后患者的营养状况,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减少经济费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癌全胃切除术后肠内营养对血浆游离脂肪酸的影响。方法将30例胃癌行全胃切除术后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EN)组,术后第1天即开始行肠内高营养;对照(TPN)组,术后即给予全肠外营养,共9d。分别于术前及术后第1、5、9天,采静脉血,监测血浆中游离脂肪酸(C16:0、C18:0、C18:2、C20:4)。结果术前及术后d1两组无差异(P>0.05);d5、d9两组游离脂肪酸(FFA)均升高,C16:0、C20:4两组比较差异最明显(P<0.01);手术前后两组各自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手术创伤后血浆中游离脂肪酸浓度降低,术后EN能更快予以补充,并且优于TPN。  相似文献   

3.
全胃切除术后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的Meta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以肠内营养(EN)和肠外营养(PN)治疗为对比,评价全胃切除术后采用不同营养支持方式的有效性、经济性和安全性. 方法:检索国外文献Pubmed数据库,同时检索国内文献CNKI、维普和万方数据库,鉴定为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Man 5.1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共纳入23个随机对照试验(RCT),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PN组比,EN组可提高胃癌全胃切除术的血红蛋白[WMD=3.66,95% CI(1.21,6.11)]和转铁蛋白含量[WMD =0.22,95% CI(0.13,0.31)],缩短术后住院时间[WMD=4.95,95% CI(-6.54,-3.37)],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OR=0.38,95% CI(-6.54,-3.37)]. 结论:采用EN对全胃切除术后进行营养支持,能有效地改善病人的营养状况,缩短病人的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我们对12例经腹全胃切除的病人进行了术后肠内营养支持,使用的营养液为安素(Ensure)。12例中,男性11例,女性1例;年龄25~52岁,平均年龄47岁。残胃癌2例,贲门癌2例,胃体癌8例。2例为食管、空肠Roux-Y端端吻合,10例为食管、空肠R...  相似文献   

5.
肠内和肠外营养对胃癌病人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0 引言 胃癌病人常有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和免疫功能低下,肠内、肠外营养支持治疗对胃癌术后病人减少并发症、促进恢复、提高肿瘤病人对治疗的耐受性都有一定的作用.我们于2001年至2003年9月对入住我院的28例胃癌切除病人采用肠内、外营养支持治疗,对并发症的影响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因胃癌行全胃切除的老年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对2003年6月-2005年6月因胃癌行全胃切除的66例老年患者,术后随机分为早期肠内营养(EEN)组34例与肠外营养(PN)组32例,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EEN组与PN组的术后营养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EEN组较PN组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早、住院时间短。结论术后FEN支持治疗有较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有利于老年全胃切除患者肠道功能恢复,缩短患者住院时间,费用低廉,实施方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进展期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联合应用的可行性、安全性和临床效果。方法62例进展期胃癌患者术后第一天随机分为(1)肠外营养(PN)组;(2)肠内和肠外联合营养(EN-PN)组;(3)对照组。观察在治疗过程中3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平均住院天数及营养评定的各项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EN-PN组和PN组(P<0.05)。对照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及平均住院天数较EN-PN组和PN组明显延长(P<0.05),而EN-PN组与其余两组比较显著缩短(P<0.05)。EN-PN组和PN组术后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和转铁蛋白在营养支持后均明显升高(P<0.05),体重下降缓慢,负氮平衡均得到有效纠正。结论进展期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及肠外营养联合应用安全、可行,在改善机体营养状况方面与全肠外营养相似,并有促进和维护胃肠道功能的作用,同时费用较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胃癌根治术后经鼻肠营养管早期肠内营养(early enteral nutrition EEN)的疗效.方法 将61例胃癌术后患者随机分成早期肠内营养组31例和全胃肠外营养(total pareteral nutrition TPN)组30例.比较两种营养支持的疗效.结果 EEN组与TPN组相比,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显著提前(P<0.05),术后住院时间显著缩短(P0.05),体重消耗值显著减少(P<0.05),营养结束后第2天的血清总蛋白、清蛋白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经鼻肠营养管EEN比TPN优越,简便易行,宜予推广.  相似文献   

9.
龙训辉  王齐国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23):6331-6332,6335
目的 比较老年胃癌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EN)和肠外营养(PN)支持的效果.方法 51例老年胃癌全胃切除手术患者术后随机分为PN组(n=25)和EN组(n=26).在营养支持前后检测氮平衡和营养指标,并观察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和费用、肠道功能指标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营养支持后,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以及氮平衡4项指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第一次排便时间、住院天数和日平均费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EN组显著低于PN组.两组患者术后无死亡或吻合口瘘等严重并发症.结论EN能更好的改善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和肠道功能,并且花费较低,优于PN.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因胃癌行全胃切除的老年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对2003年6月~2005年6月因胃癌行全胃切除的66例老年患者,术后随机分为早期肠内营养(EEN)组34例与肠外营养(PN)组32例,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EEN组与PN组的术后营养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EEN组较PN组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早、住院时间短。结论术后EEN支持治疗有较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有利于老年全胃切除患者肠道功能恢复,缩短患者住院时间,费用低廉,实施方便。  相似文献   

11.
294例全胃切除病人术后的营养支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全胃切除病人术后营养支持。方法:1994年5月至1997年5月行全胃切除的病人113例(A组),术后主要依赖肠外营养;1997年6月至1999年3月行全胃切除的病人86例(B组),术后早期给予肠内营养;1999年4月至2001年5月行全胃切除的病人95例(C组),术后早期给予肠内营养,而且总热量摄入减少。结果:各组病人术前及术后体重,血红蛋白,总蛋白,白蛋白无显著差异,B组及C组病人术后肠蠕动恢复时间及营养支持费用显著少于A组病人,而C组病人术后营养支持费用又显著低于B组病人。结论:全胃切除病术后合理的肠内营养有助于胃肠道功能恢复,不仅减少医疗费,而且降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吴伦清  陆光成  潘宇 《现代保健》2013,(19):135-137
目的:研究胃癌术后肠内肠外营养支持对患者营养况的影响。方法:将需要营养支持的胃癌患者78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肠内组(EN)和肠外组(PN),两组营养支持均等热量、等氮量。记录两组患者手术前和手术后的基本营养状况,及两组患者手术后并发症的情况。结果:(1)EN组体重、上臂围(MAC)、上臂肌围(AMC)、三头肌皮褶厚度(TSF)和、血红蛋白(Hb)均高于PN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PN组血浆白蛋白(ALB)、总淋巴细胞(LYM)下降较EN组明显(P〈0.05);(3)术后并发症发生率EN组为10.52%,PN组为23.6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术后EN在改善患者营养方面优于PN,并且EN可降低胃癌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手术后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针刺导管空肠造口术肠内营养在胃癌外科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针刺导管空肠造口术(NCJ)肠内营养在胃癌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66例胃癌手术患,其中40例行全胃切除术、26例行近端胃大部切除术;术中附加NCJ,术后给予肠内营养支持。结果 肠内营养支持术后血清白蛋白和前白蛋白水平明显高于术前,手术前、后谷氨酰转肽酶和总胆红素差异无显性。结论 NCJ肠内营养适合胃癌手术后营养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Meta分析方法系统评价肠内营养(EN)与肠外营养(PN)对危重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检索Pub Med、Embase、Springerlink、Medline、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建库至2016年4月22日),纳入有关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RCT),以总并发症发生率、总感染率、肺炎发生率、尿路感染率、脓毒症及其他感染发病率、死亡率、住院时间等为效应指标,由两名研究者独立对入选文献的质量和研究结果进行摘录,应用Review Manager 5.3进行Meta分析。结果 :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肠外营养相比,肠内营养显著降低了总感染发生率(OR=0.54,P=0.04)、肺炎发生率(OR=0.65,P=0.04)及脓毒症及其他感染发生率(OR=0.59,P=0.04),两者在总并发症发生率、尿路感染率、死亡率及住院时间均无显著差异。结论 :肠内营养能显著降低危重症病人感染的发生,特别是降低肺炎、脓毒症及相关性炎症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间置空肠代胃在胃癌全胃切除术后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胃癌行全胃切除后I或Ⅱ型间置空肠代胃生理功能。方法:31例胃癌行全胃切除术,其中胃底贲门癌经胸腹联合切除8例,行I型间置空肠代胃吻合3例,Ⅱ型间置空肠代胃5例;胃体癌经腹切除者23例,其中I型吻合13例,Ⅱ型10例。结果:两组均无手术死亡率及吻合口瘘发生。术后1个月至6个月作钡餐检查,见间置空肠袢均呈不同程度的“囊袋”扩张。30-60min I型和Ⅱ型排空时间分别为62.5%和66.7%,80-120min内分别为37.5%和33.3%。饮食恢复正常,血浆总蛋白56-75g/L,占74.2%(23/31),46-55g/L 25.8%(8/31)。血红蛋白110-160g/L占38.7%(12/31),96-105g/L 61.3%(19/31).体重比发病前减轻3-5kg,从事较轻的体力劳动者9例。按Visik分级,全组患者生活质量达到Ⅱ-Ⅲ级之间。结论:临床Ⅱ,Ⅲ期的胃上部癌应选择行全胃切除术,而全胃切除术后间置空肠I型或Ⅱ型代胃能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王钢  刘磊  陆建明  周纲 《中国医师杂志》2004,6(11):1484-1485
目的 探讨不同营养支持方式对胃切除术后胃功能性排空障碍的治疗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 63例胃功能性排空障碍患者的治疗。 63例患者中 ,3 0例给予胃动力药物和静脉营养治疗 ,3 3例给予胃动力药物和肠内营养治疗 ,对两组患者的胃肠减压量和胃排空功能的恢复时间进行比较。结果 肠内营养组患者胃排空功能的恢复明显早于静脉营养组 ( P <0 0 5 ) ,胃肠减压量在治疗 1周后明显少于静脉营养组 (P <0 0 5 )。结论 肠内营养对胃排空功能的恢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对功能性胃排空障碍患者应尽量采用肠内营养支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胃潴留早期鼻空肠内营养支持治疗,以降低感染性并发症和死亡率的发生.方法采用双盲对照法将60例胃潴留患者分成2组,治疗组32例,使用聚氨脂材料的Freka鼻肠管进行营养支持;对照组只予以静脉营养,逐渐增量口服进食肠内营养.结果治疗组患者经过鼻空肠内营养支持治疗,与对照组比较,感染性并发症有所下降,死亡率明显缩短(P<0.05),治疗费用明显减少,住院天数明显缩短(P<0.001).结论鼻空肠内营养是胃潴留短期营养支持治疗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消化道恶性肿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EN)和肠外营养(PN)联合应用对患者恢复的影响,并与完全胃肠外营养(TPN)进行比较。方法 将2002年1月-2004年3月择期行消化道恶性肿瘤手术的患者65例随机分为二组:EN-PN组(35例)和TPN组(30例),于术后24小时开始营养治疗。分别于术前和术后第7天测定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转铁蛋白(TFN)及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同时测定血清内毒素水平和尿乳果糖/甘露醇(L/M)评价肠黏膜通透性,测定血清IgA、IgG、IgM、CD4、CD8及CD4/CD8评价免疫功能,比较二组患者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平均住院时间。结果 术后第7天,EN-PN组的尿L/M、血清内毒素、IL-6及TNFα水平均明显低于TPN组(P〈0.05),而EN-PN组的IgG及CD4/CD8水平均明显高于TPN组(P〈0.05),EN-PN组TFN及PA明显高于TPN组(P〈0.05),EN-PN组患者感染并发症和住院时间亦明显降低(P〈0.01)。结论 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术后早期应用肠内和肠外营养相结合的营养方式是安全有效的,可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促进患者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