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评价国产西罗莫司药物洗脱支架(Partner)完成Crush技术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Medina分型为1.1.1),主支和分支均选择Partner支架完成Crush技术,术后6月进行冠状动脉造影随访。结果共30例患者入选,冠脉分叉病变31处。患者平均年龄(61.7±11.2)岁,其中男性占66.7%。31处分叉病变分布:前降支与对角支51.6%,左主干与前降支和回旋支32.3%,右冠脉左室后侧支与后降支9.7%,回旋支与钝缘支6.5%。非顺应性球囊高压扩张占58.1%,最后完成球囊对吻技术96.8%。主支和分支置人支架(1.50±0.55)枚和(1.10±0.34)枚,支架长度为(37.2±1.2)mm和(21.6±0.83)mm,支架直径为(3.27±0.51)mm和(2.76±0.48)mm。近期随访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率为3.3%。结论西罗莫司洗脱支架Partner完成Crush技术治疗冠脉分叉病变是安全、有效的,而且相对低的医疗费用使国产西罗莫司洗脱支架Partner在复杂病变中的应用更具有吸引力。  相似文献   

2.
Zhang LR  Xu DS  Liu XC  Wu XS  Ying YN  Dong Z  Sun FW  Yang PP  Li X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39(12):1117-1123
目的 在冠状动脉CT图像上分析测量成人血管直径与血管分叉的生体信息,进一步加深对冠状动脉应用解剖的认识.方法 选择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扫描图像质量优秀、血管完全正常的526例成人为观察对象,测量左主干及前降支、回旋支、右冠状动脉自开口至直径2 mm处每间隔1 cm处的管腔直径,计算管腔渐变率;测量大的对角支、钝缘支、锐缘支、后降支、左室后支(直径大于2 mm)开口直径,与同平面交角的主支血管直径和其上方1 cm处主干血管的直径以及分叉的角度.结果 前降支管径从开口的平均3.92 mm经过13 cm后移行为2.10 mm,呈逐渐变细的趋势,所有管腔的平均变化率为7.7%(男性7.0%,女性8.4%),管腔在距开口3 ~5 cm处变化率最大,达8.0%~10.0%;回旋支管径从开口平均的3.57 mm经过13 cm后移行为2.10 mm,呈逐渐变细的趋势,所有管腔的平均变化率为9.7%(男性9.6%,女性9.7%),开口至近端3 cm处管径变化率约3.0%,其后各点变化在8.3%~10.7%;右冠状动脉管径从开口平均的3.97 mm经过18 cm后移行为2.15 mm,呈逐渐变细的趋势,所有管腔的平均变化率为5.1%(男性4.9%,女性5.3%),开口至10 cm处管径变化率<4.0%,其后变化率加大,在6.1%~15.2%之间.前降支与对角支、回旋支与钝缘支、右冠状动脉与后降支(左室后支)、右冠状动脉与锐缘支的夹角分别约为50°、55°、66°和76°.结论 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可在生体上测量冠状动脉,获取三支主干血管的渐变率与最大渐变部位以及冠状动脉血管分叉的数据,进一步加深对冠状动脉应用解剖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冠脉分叉病变是指冠脉主支、分支部位分别或同时存在的冠脉严重狭窄的病变,主要包括前降支-对角支、回旋支-钝缘支、右冠状动脉远端分叉和左主干分叉病变,约占所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16%,分支血管直径较大≥2.5mm,病变累及分支血管开口部位或近段时,主支和分支均置入支架,即双支架技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Jailed球囊技术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主支血管支架加分支血管备选T-支架处理中的作用。方法对57例接受主支血管支架加分支血管各选T-支架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过程记录的DICOM格式的造影录像进行分析,测定治疗前后主支血管病变处与分支血管开口的最小直径、主支与分支血管夹角,计算术前和术后变化差值,并作Jailed球囊与Jailed导丝组之间的比较。结果共有57例60个分叉病变接受Jailed导丝(39例)或Jailed球囊(侣例)分支保护下的主支血管支架植入手术。Jailed导丝组发生分支血管闭塞3例,TIMI血流≤2级的5例,Jailed球囊组分支血管闭塞1例。分支血管开口最小直径术后与术前变化差值、Jailed导丝组为(-0.34±0.39)mm,lailed球囊组为(0.08±0.64)mm,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3.144,P0.01)。分叉血管夹角术后Jailed导丝组缩小,Jailed球囊组增大,变化值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3.82±9.04)°、(3.54±7.76)°;t=3.102,P0.01]。结论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主支血管支架加分支血管备选T-支架治疗中,Jailed球囊技术有利于防范分支血管开口严重挤压甚或闭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应用切割球囊联合主支血管单支架置入术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入选自2012-01至2014-01我院心内科113例住院患者,共121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应用切割球囊对主支血管和分支血管分别进行预扩张处理后,再对主支血管进行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观察手术成功率、分支血管血流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9个月后随访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情况。结果:应用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软件测量支架置入前、后主支血管最小管径分别为(2.12±1.07)mm和(3.24±0.87)mm,分支血管最小管径分别为(1.44±0.73)mm和(1.82±0.64)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手术成功率为100%。入选患者中11处(9.1%)分叉病变发生分支血管近端夹层,5处(4.1%)分叉病变出现分支血管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血流2级,其中1处(0.8%)分叉病变发生分支血管闭塞。平均随访时间(8.3±3.1)个月,其中1例(0.8%)靶病变再次血运重建治疗,无心原性死亡及心肌梗死事件发生。结论:应用切割球囊联合主支血管单支架置入对治疗分支血管存在明确病变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经皮穿刺桡动脉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和支架术123例报告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和介入材料的选择.方法选择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成功的123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88处左冠状动脉病变中,56例使用了Judkins左冠导管,16例使用了Voda左冠导管,14例使用了Amplatz左冠导管,另2例分别使用了Amplatz左冠导管和MAC导管.45处右冠状动脉病变中,26例使用了Judkins右冠导管,12例使用了Amplatz右冠导管,6例使用了Amplatz左冠导管,1例使用了MAC指引导管.结果共对123例患者的138处病变(左主干1例,左前降支53例,左回旋支34例,右冠状动脉45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血管5例)进行了治疗.其中,对4处病变进行了单纯的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65处进行了直接支架术,69处进行了PTCA加支架术.123例中119例获得成功(96.7%).支架置入前后血管平均狭窄程度分别为83.4%和5.8%.共置入支架131枚,其中2.5mm的11枚,2.75 mm的5枚,3.0 mm的50枚,3.5 mm的51枚,4.0mm的13枚,5mm的1枚.结论经桡动脉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一种安全而成功率高的方法,是介入治疗的一种新路径,且具有止血容易、并发症少、患者痛苦小和易于接受等特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左冠状动脉窦(左冠窦)且走形于主肺动脉间的临床特点。方法:纳入2014年4月至2016年12月在浦东新区周浦医院进行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和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左冠窦且走形于主肺动脉间的患者共32例,对其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T显示冠状动脉近段与主动脉壁夹角为5°~29°,平均夹角为14.19°±4.66°;32例患者中,冠脉造影显示右优势型者23例(71.87%),同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18例(56.25%);血管内超声显示患者右冠状动脉平均受压长度为(13.59±4.99)mm,受压管腔平均最小横截面积为(10.24±3.49)mm2;管腔面积狭窄指数为0.496±0.125,管腔偏心指数为0.717±0.168。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左冠窦者好发于男性,主动脉夹角与冠状动脉近端管腔狭窄率呈负相关(r=-0.85,P0.01)。结论:冠状动脉CT成像可以明确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左冠状窦且走形于主肺动脉之间的冠状动脉畸形。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Jailed球囊技术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主支血管支架加分支血管备选T-支架处理中的作用。方法对57例接受主支血管支架加分支血管备选T-支架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过程记录的DICOM格式的造影录像进行分析,测定治疗前后主支血管病变处与分支血管开口的最小直径、主支与分支血管夹角,计算术前和术后变化差值,并作Jailed球囊与Jailed导丝组之间的比较。结果共有57例60个分叉病变接受Jailed导丝(39例)或Jailed球囊(18例)分支保护下的主支血管支架植入手术。Jailed导丝组发生分支血管闭塞3例,TIMI血流≤2级的5例,Jailed球囊组分支血管闭塞1例。分支血管开口最小直径术后与术前变化差值Jailed导丝组为(-0.34±0.39)mm,Jailed球囊组为(0.08±0.64)mm,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3.144,P<0.01)。分叉血管夹角术后Jailed导丝组缩小,Jailed球囊组增大,变化值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3.82±9.04)°、(3.54±7.76)°;t=3.102,P<0.01]。结论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主支血管支架加分支血管备选T-支架治疗中,Jailed球囊技术有利于防范分支血管开口严重挤压甚或闭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血管内超声(IVUS)研究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处斑块分布特点。方法:研究入选45例患者52处分叉病变,根据分支发出的部位将主支血管四等分,比较四个象限的斑块面积和面积百分比,采用逐步回归分析确定影响斑块分布位置的因素,应用重塑指数和血管代偿比率评估主支血管分叉近端和远端的血管重塑模式。结果:主支血管分叉近端斑块偏心指数明显低于主支血管分叉远端(1.86±0.64vs9.52±2.78,P<0.05)。主支血管分叉近端斑块面积在四个象限内无明显区别(2.31±1.05)mm2vs(2.46±0.97)mm2vs(2.24±0.98)mm2vs(2.44±1.05)mm2(P>0.05),主支血管分叉远端斑块面积在分支对侧管壁明显大于分支侧[(2.61±1.20)mm2,(2.66±1.85)mm2vs(0.74±0.66)mm2,(0.68±0.58)mm2]。主支血管分叉远端斑块与分支的角度和分叉角度正相关(R=0.793,R2=0.628)。主支血管分叉近端血管重塑指数(1.05±0.10vs0.94±0.08,P<0.05)和血管代偿比率[0.07±0.15vs-(0.17±0.26),P<0.05]明显大于主支血管分叉远端。结论:分叉病变主支血管分叉两侧斑块分布和血管重塑模式明显不同。主支血管分叉近端血管多呈正性重塑,斑块呈向心性360°环周分布。主支血管分叉远端血管多为负性重塑,斑块分布呈偏心性,主要分布在分支开口的对侧管壁,斑块相对于分支开口的角度与分叉角度正相关,分叉角度接近直角时,斑块分布在分支开口的对侧壁(180°±),分叉角度为锐角时,斑块分布在分支开口的旁侧壁(90°±和270°±)。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药物涂层球囊应用于冠状动脉分叉病变边支血管保护的可行性分析。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16年3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20例,Medina分型1,1,1;1,0,1;0,1,1,分别为11、5、4例。行PCI,于主支血管置入药物洗脱支架,边支血管用药物涂层球囊主动保护技术处理,术后即刻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术后6个月临床随访,统计患者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结果20例患者PCI成功率为100%。20例患者主支置入药物洗脱支架,边支血管用药物涂层球囊主动保护技术处理,主支血管最小管腔直径由术前(1.49±0.46)mm增加至术后(3.20±0.53)mm(P=0.001),分支血管由术前(1.36±0.66)mm增加至术后(1.78±0.61)mm(P=0.048)。术后6个月患者无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结论药物涂层球囊主动保护技术应用于冠状动脉分叉病变边支血管保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EXCEL雷帕霉素洗脱支架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共56例病人有57处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其中前降支/对角支30例,左回旋支/钝缘支17例,右冠脉/后降支8例,前降支/回旋支1例)接受主支血管EXCEL雷帕霉素洗脱支架和分支血管球囊扩张术,回顾性分析其结果。结果:手术即刻成功率100%,住院期间无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6~18个月随访[临床随访率100%,造影随访38例(67.9%)]结果显示:MACE发生1例(1.8%,1/56),为造影证实的支架内再狭窄70%,并实施了再次PCI。造影再狭窄率为5.3%(2/38)。结论:EXCEL雷帕霉素洗脱支架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应用改良Crush技术置入双国产药物洗脱支架(DES)处理左主干Ⅳ型分叉病变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应用改良Crush技术处理患者左主干Ⅳ型分叉病变29例。即在左主干及分支中置入药物洗脱支架,主支支架部分压住分支支架2~3mm,并行对吻扩张。记录手术操作及住院相关资料,定量冠状动脉造影记录术前、术后及随访时冠状动脉资料。结果所有病例均以改良Crush术式完成国产DES置入术,并全部完成最终对吻扩张。平均操作时间36·2±9·4min,平均透视时间为18·3±3·5min。其中13例经桡动脉路径完成,16例经股动脉完成;17例(58·6%)患者为前降支开口病变,12例(44·8%)行球囊预扩张;23例置入PARTNER支架,6例置入EXCEL支架;主支支架直径为3·76±0·25mm,长度为18·19±3·40mm。本组病例无严重介入相关并发症发生。平均临床随访时间为14·2±5·2个月,无猝死、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发生,无再狭窄及靶病变血运重建。14例(48·3%)进行冠状动脉造影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1·5±2·7个月。定量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基线开口狭窄率为78·4%,平均靶病变长度为13·20±4·71mm,主支支架即刻获得管腔为1·92±0·22mm,晚期管腔丢失为0·06±0·10mm,无主支支架再狭窄发生;边支晚期管腔丢失为0·21±0·12mm,无再狭窄发生;左主干晚期管腔丢失为0·09±0·12mm。结论Crush技术置入双国产DES处理左主干Ⅳ型分叉病变手术成功率高,具有很好的安全性和临床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左冠状动脉主干末端分叉狭窄患者行择期改良T支架技术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心内科2004年1月~2007年11月间,行改良T支架技术治疗的16例左冠状动脉主干末端分叉狭窄患者的临床情况、冠状动脉病变特点、介入治疗特点、住院期间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和术后6个月心绞痛和生活质量情况。结果16例患者年龄46~68岁,男性13例,合并糖尿病7例,有心肌梗死病史6例。左冠状动脉主干直径3.5~5.0mm,前降支(taD)直径2.75~3.5mm,回旋支(LCX)直径2.75~3.5mm,LAD病变长度13—22mm,LCX病变长度13~20mm。LAD支架释放压力12—20个大气压,LCX支架释放压力12~18个大气压,对吻球囊技术100%,2例经桡动脉途径、14例经股动脉途径成功完成改良T支架置入术,PCI即刻成功率为100%,手术时间40~60(平均48)min。住院期间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6个月临床随访心绞痛显著缓解,生活质量显著提高。结论改良T支架技术治疗左冠状动脉主干末端分叉病变,成功率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支架术后血流与血管直径的相关性。方法:对192例行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患者的224支靶血管进行定量冠状动脉造影(QCA)分析和术前术后TIMI帧数分析。术前术后TIMI帧数差值进行三分位数分组,≤2为"慢血流组",3~9为"正常血流组",≥10为"快血流组"。同时根据参考血管直径分成大血管组(≥4 mm)、正常血管组(2.76~4.0 mm)、小血管组(≤2.75 mm)。对3组的冠状动脉病变特征和基线资料进行比较。比较不同直径血管的病变特征。对术后血流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慢血流组、正常血流组和快血流组患者靶血管参考血管直径分别为(3.4±0.7)mm、(3.2±0.7)mm和(3.2±0.7)mm,P0.05。大血管在慢血流组、正常血流组和快血流组的比率分别为29%(23/78)、10%(8/80)和14%(9/66),P0.01。≥4 mm血管组和4 mm血管组的斑块面积分别为(23±11)mm2和(15±8)mm2,P0.01。多元回归分析PCI术后血流状态的危险因素为年龄(P0.05)和参考血管直径(P0.01)。结论:PCI术后血流与冠状动脉血管直径相关。血管直径越大发生介入术后慢血流的几率越高。  相似文献   

15.
经外侧裂脑岛叶入路至基底核区的显微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外侧裂脑岛叶入路至基底核区的相关显微解剖。方法对13例(26侧)成人男性尸头标本进行外侧裂、大脑中动脉(MCA)及岛叶、基底核区的显微解剖与测量。结果①外侧裂干部平均长度为(41.5±5.3)mm,分支的长度为:前水平支(26.3±6.2)mm,前升支(36.0±10.1)mm,后支(43.0±7.1)mm。②MCA分叉到颈内动脉发出MCA处平均(18.7±8.9)mm;颈内动脉分叉处到岛阈的距离平均(24.4±4.8)mm。MCA分叉在岛阈内侧的18侧,在岛阈外分叉的8侧。MCA各段平均长度及直径:MI段(22.9±6.5)mm,(2.0±0.4)mm;M2段(26.8±10.8)mm,(1.6±0.4)mm;M3段(19.0±7.4)mm,(1.3±0.3)mm。③本组标本豆纹动脉均发自M1段及大脑前动脉A1段;有2组豆纹动脉的23侧,有3组豆纹动脉的3侧。其中内侧组距颈内动脉6.0~12.0mm,外侧组距大脑中动脉分叉5.0~23.0mm。④岛叶额盖宽(28.3±0.9)mm,顶盖宽(28.6±0.7)mm,颞盖宽(38.3±1.1)mm;短回长度为(28.8±3.5)mm,长回长度为(42.6±5.2)mm,岛叶中央沟长度为(38.9±5.1)mm。结论熟悉经外侧裂脑岛叶人路的解剖,有利于岛叶、基底核区肿瘤手术路径的选择和术中重要血管及结构的保护;高血压基底核出血可以经外侧裂脑岛叶短回的乏血管区造瘘,清除血肿。  相似文献   

16.
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评估心脏静脉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评价心脏静脉的可行性及可靠性。方法:选择行冠状动脉CTA检查并经影像学和临床其他检查最终证实为无冠状动脉疾病及心肌病患者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36~86岁)。将其冠状动脉CTA图像数据进行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和容积再现(VR)等图像后处理,采用血管分析软件测量冠状窦(CS)、心大静脉(GCV)、心中静脉(MCV)、左室后静脉(LPV)、侧静脉(LV)近端直径,心中静脉、后静脉及侧静脉从冠状窦口至心大静脉肉眼可辨别的最远端管腔中心线的长度,对冠状静脉血管图像质量进行评分(0~3分)。结果:心大静脉、心中静脉及左室后静脉及侧静脉近端的直径分别为(8.4±1.1)mm、(5.8±2.2)mm、(2.9±1.1)mm、(4.6±1.2)mm。冠状静脉窦口上下径为(14.4±3.5)mm,前后径为(8.7±2.2)mm。所有患者均可见冠状静脉窦、心大静脉及心中静脉,大多数患者可见2~3支左室后静脉,心小静脉显示率为13.3%(4/30)。结论: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CTA)在评价冠状动脉的同时可以评价心脏静脉系统,可以作为无创显示冠状静脉系统的一种较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单纯应用药物涂层球囊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入选我院心内科31例分叉病变患者(主支狭窄50%,分支开口狭窄70%;分支血管参考直径≥2mm),单纯应用药物涂层球囊处理分支血管,观察手术成功率、分支血管血流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术后9个月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记录随访过程中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结果 31例患者33个分叉病变中位于前降支/对角支占57.58%,回旋支/钝缘支占30.30%,右冠状动脉/后降支或左室后支占12.12%。31例患者均成功完成分叉病变介入治疗,手术成功率100%,并且全部患者均经桡动脉途径完成。其中2列患者出现分支血管夹层(1例TIMI血流2级)进行补救性药物洗脱支架植入。围手术期及术后临床随访(门诊或电话随访),无死亡或心肌梗死等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74.19%的患者完成了冠状动脉造影复查,仅1例行靶病变再次血运重建(TLR)。分支晚期管腔丢失(LLL)为(0.13±0.25)mm。结论单独药物涂层球囊策略处理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分支血管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