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气管插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 选取江苏省徐州市沛县人民医院重症科2014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40例气管插管患者为此临床观察的观察对象,并给予40例ICU气管插管患者优质护理,并观察40例患者经优质护理干预前后非计划拔管情况,并总结患者出现非计划拔管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结果 40例重症气管插管患者经优质护理干预后非计划拔管情况明显少于实施护理前,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优质护理能减少重症气管插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护理效果较好,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2.
陈晓英 《现代保健》2012,(21):37-38
目的探讨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患者气管插管意外拔管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措施,以期减少非计划性拔管(UEX),提高护理质量。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010年12月ICU非计划性拔管22病例患者的病历资料,综合分析其发生UEX的原因。结果:患者因素、护理因素、健康宣教不足、医疗因素、医务人员因素是导致UEX的主要原因。采取各种干预措施后,非计划性气管插管拔管例数及百分比均有逐年下降的趋势。结论:加强责任心,提高工作效率,加强患者健康宣教,正确使用镇静和镇疼剂,妥善固定气管插管,及时调整呼吸机参数,有效地肢体约束等综合措施可有效降低ICU非计划性拔管。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PDCA循环管理在气管插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运用PDCA循环管理体系对气管插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事件进行调查分析,然后以计划、实施、检查、处理的科学程序进行管理循环,即PDCA循环。结果: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从6.31%降至2%。结论:将PDCA循环管理应用于气管插管患者中,建立了一个良性循环模式,有效的降低了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率,规范了护理操作,提高了护理管理的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强化护理干预降低ICU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率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在我院ICU给予气管插管治疗的130例患者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65例患者。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患者给予强化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率。结果干预组患者非计划性拔管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临床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护理干预的实施,可以有效降低ICU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率,保证ICU患者的安全,值得在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5.
《临床医学工程》2015,(10):1397-1398
目的探讨综合性护理干预降低ICU小儿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5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140例气管插管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0例。对照组患儿实施气管插管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综合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儿在气管插管期间的非计划性拔管发生情况,并分析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的原因。结果观察组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为1.43%(1/70),对照组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为11.43%(8/7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计划性拔管发生原因包括痰液阻塞气道引起喉部痉挛而拔管2例,镇静药物用量不足,患儿烦躁不安而拔管4例,护理人员在为患儿翻身时造成了管道脱落2例,导管固定不牢脱管1例。结论对ICU气管插管患儿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非计划性拔管风险,保障患儿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针对性护理干预在重症医学科气管插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3月-2022年3月本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72例气管插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36例。对照组患者运用传统护理干预,研究组患者运用针对性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心理状态、睡眠质量、护理满意度、并发症发生率和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结果 干预前,两组患者心理状态、睡眠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患者SDS评分(33.29±6.47)分、SAS评分(33.31±6.54)分和PSQI评分(6.49±1.58)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97.22%高于对照组的77.78%(P<0.05)。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2.78%低于对照组的22.22%(P<0.05)。研究组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2.78%低于对照组的25.00%(P<0.05)。结论 重症医学科气管插管患者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可有效减少不良心理状态,维持良好睡眠情况,提高护理满意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和探讨根因分析法(RCA)在老年痴呆长期鼻饲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管理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通过对发生的70例鼻胃管非计划性拔管的护理不良事件进行 RCA,确定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并针对原因制定整改措施,比较2014年(RCA 实施前)与2015年(RCA 实施后)鼻饲管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结果实施 RCA 前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为3.33%,实施 RCA 后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1.53%,实施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RCA 能显著降低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提高护理管理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ICU气管插管患者非计划拔管率中的作用。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运用品管圈PDCA循环管理方法管理气管插管患者。结果:通过实施品管圈活动后,我院ICU气管插管患者的非计划性拔管率由活动前的2.28%降低至活动后的0.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对降低气管插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率效果显著,运用品质管理手法管理气管插管患者,提高了圈员的质量管理能力和积极性,确保了护理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降低ICU患者气管插管非计划拔管中的作用.方法:将我院2015年收治的60例ICU气管插管患者作为对照组,实施ICU的常规护理;将我院2016年收治的60例ICU气管插管患者作为观察组,实施品管圈管理方式.比较两组ICU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ICU患者的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ICU患者在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上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式护理有效的降低ICU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率,有效的提高临床护理质量,促进患者的康复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PDCA循环管理模式对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和患者家属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7月-2017年7月医院收治的行气管插管的患者8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4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采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对比两组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率,以及两组患者家属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率为4.55%,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2.73%(P0.05)。观察组患者家属总满意率为90.91%,高于对照组患者家属的72.73%(P0.05)。结论:在气管插管患者中,采取PDCA循环管理模式开展护理管理,能够显著减少非计划性拔管率,提高患者家属满意度,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七氟烷复合丙泊酚用于新生儿全麻诱导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新生儿,随机分为七氟烷组(s组)、七氟烷复合丙泊酚组(sP组)。s组吸入七氟烷诱导,sP组吸入七氟烷同时静注丙泊酚2.5mg/kg联合诱导。记录诱导前、插管前即刻、插管后1、3、5min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1K),以及插管时呛咳、体动反应。结果:SP组所有患儿及s组17例患儿均一次性气管插管成功,sp组一次插管成功率为100%(30/30),显著高于s组的56.7%(17/30,P〈0.01);S组有6例、sp组1例发生呛咳或有体动反应;SP组气管插管前即刻及插管后1、3min三个时间点MAP、HR均显著低于诱导前(P≮0.叭);S组插管后lminMAP、HR显著高于诱导前及插管前即刻(P〈O.01)。结论:七氟烷复合丙泊酚用于新生儿全麻诱导,可减少气管插管时的不良反应,提高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七氟醚和丙泊酚用于支撑喉镜老年患者声带息肉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择期拟行声带息肉手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七氟醚组(Sev组)和丙泊酚组(Pro组),每组45例。Sev组给予4%七氟醚吸入联合瑞芬太尼、琥珀胆碱静脉诱导气管插管,术中七氟醚吸入联合瑞芬太尼、琥珀胆碱静脉维持麻醉。Pro组给予丙泊酚1mg/kg联合瑞芬太尼、琥珀胆碱静脉诱导气管插管,术中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琥珀胆碱静脉维持麻醉。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麻醉前,插管前、插管后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的变化,比较两组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的差异。结果:麻醉前、插管后两组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插管前Pro组MAP、HR显著低于Sev组(P〈0.05);Sev组术后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均显著低于Pro组(P〈0.05)。结论:七氟醚用于支撑喉镜老年声带息肉手术的麻醉时,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轻,能显著缩短术后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在预防普外科意外拔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持续质量改进(CQI)活动小组,围绕普外科意外拨管问题进行讨论,整个活动运用持续质量改进方法,收集资料,评估改进前意外拨管现状,并进行原因分析,制定预期目标,采取相应预防意外拨管改进方案,对实施改进措施前后的防意外拨管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应用CQI后的意外拔管发生率比改进前显著下降(P〈0.01)。结论应用持续质量改进预防意外拨管,可明显降低普外科意外拨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牟峰  孙丽 《现代保健》2014,(15):142-145
目的:评价欧普乐喉罩通气在腹腔镜肝癌射频消融术全麻中应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选择40例择期全麻腹腔镜肝癌射频消融术患者,ASAⅡ~Ⅲ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欧普乐喉罩组(A组)和气管内插管组(B组)各20例。观察记录两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前(T0)、插入喉罩或气管导管前(T1)、插入喉罩或气管导管后即刻(T2)、插入喉罩或气管导管后5 min(T3)、拔除喉罩或气管导管后即刻(T4),5个时间点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与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并记录麻醉相关并发症。结果:B组T1与T4时点的SBP、DBP和HR水平均明显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呛咳、苏醒期躁动、术后咽痛、痰多等并发症明显少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欧普乐喉罩通气应用于腹腔镜肝癌射频消融术,较气管内插管全麻围术期循环功能更加稳定,麻醉相关并发症更少。  相似文献   

15.
曾文军 《现代保健》2014,(32):137-139
目的:探讨在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合并呼吸不全患者中实施预见性气管插管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对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本院抢救的70例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合并呼吸不全患者进行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每组35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非气管插管组)实施血液灌流,观察组实施血液灌流及预见性气管插管,分析并评估两组病例的临床抢救情况。结果:观察组抢救成功率与病死率分别为94.29%、5.71%,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4.29%、25.7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复能剂用量、昏迷时间及住院时间等方面要更具优越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两组治疗期间均有严重不适症状发生,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合并呼吸不全患者中实施预见性气管插管进行抢救有确切效果,适合在今后的临床上普及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瑞芬太尼或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麻醉诱导及插管后血浆组胺浓度及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将40名病人随机分为2组,诱导后2min行气管插管术。分别记录诱导前、诱导后2min及插管后5min的血浆组胺浓度(HC)、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收缩压与心率乘积(RPP)值。结果两组诱导后及插管后血浆组胺浓度有明显差异(P〈0.05),麻醉诱导后2组间的MAP及HR值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RPP值有差异(P〈0.05)。气管插管后2组间的HR值有差异,且组间的MAP及RPP均值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瑞芬太尼组麻醉诱导及插管引起的组胺释放明显低于芬太尼组.并且在抑制插管引起的心血管反应方面优于芬太尼。  相似文献   

17.
目的:喉罩和气管插管全麻均可应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观察两者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及并发症的影响,探讨两种通气方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40例择期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喉罩组(L组)和气管插管组(T组)各20例,比较两组麻醉期间血流动力学变化,并记录两组拔管期的不良反应及术后并发症等。结果:L组在喉罩置入和拔出后的HR、MAP无明显变化(P〉0.05)。T组插管后即刻拔管后即刻HR、MAP均显著升高(P〈0.05)。两组呼气末二氧化碳(PETCO2)、气道峰压(Ppeak)、气道平均压(Pmean)随气腹的影响变化一致,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拔管期间L组发生的体动、呛咳较T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组术后咽痛发生率显著低于T组(P〈0.05)。结论:在全麻妇科腹腔镜手术中喉罩可达到与气管插管一样满意的通气效果,易于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且全麻后恢复平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右美托咪啶在腹腔镜下结肠癌切除术患者全麻诱导期中的镇静效应及其对循环和呼吸的影响。方法 60例行结肠癌切除术择期手术成年人,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诱导开始后分别在10 min内给予右美托咪啶0.05μg/kg(D组)和咪唑安定对照组0.2 mg/kg(M组)静脉泵注。随后再静注芬太尼、异丙酚、维库溴铵行气管插管。记录诱导前(T1)、诱导开始后10 min(T2)、插管前(T3)、插管后即刻(T4)的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呼吸频率(RR)、心率(HR)、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结果 T2时点D组Ramsay评分值明显大于M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M组T2和T3时点心率明显高于D组(p<0.05)。与T1时比较,D组的SBP和DBP均显著下降(p<0.05),M组在T3时SBP和DBP显著下降(p<0.05)。结论右美托咪啶在结肠癌切除术患者全麻诱导中可减少气管插管血流动力学变化,提供良好的镇静效应。  相似文献   

19.
重症监护室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监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了解某院重症监护室(ICU)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医院感染情况,评价干预效果。方法收集2008年8月-2010年9月间ICU住院患者MRSA医院感染病例,对分离的阳性菌株用分子生物学方法验证。2009年9月-2010年9月,对ICU MRSA医院感染患者实施具体干预、监控,并与干预前一年的MRSA医院感染率进行比较,评价干预效果。结果ICU环境中MRSA检出率,干预前为29.90%(87/291),干预后为7.90%(23/29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910,P<0.05); ICU住院患者MRSA医院感染率,干预前为35.87%(113/315),干预后为14.66%(51/34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11,P<0.05)。干预前后ICU内的MRSA感染危险因素相同,主要是气管插管及使用呼吸机等侵入性操作、神经外科大手术、广谱抗菌药物的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和未采取隔离措施等。MRSA新发感染主要集中在入住ICU 2周后,入住时间越长,干预效果越不明显。结论ICU获得性感染MRSA发生率较高。早期强化干预措施,加强监测、控制,可有效降低MRSA医院交叉感染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氟比洛芬酯与曲马多对行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患者的超前镇痛效果。方法选择ASA分级Ⅰ~Ⅱ级全麻下行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组(A组),曲马多超前镇痛组(B组)和氟比洛芬酯术后镇痛组(C组)。A组于气管插管前静脉推注氟比洛芬酯1mg/kg;B组于气管插管前静脉推注曲马多2mg/kg;C组于手术结束时静脉推注氟比洛芬酯1mg/kg。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患者舒适评分(BCS)评定术后1、2、4、8、12、24h的疼痛程度,记录患者术后追加镇痛药剂量及不良反应的出现情况。结果除12、24h外,术后VAS各时点C组均高于A、B组(P〈0.05),而相同时点BCSC组均低于A、B组(P〈0.05)。A组与C组术后恶心呕吐、头晕、嗜睡的发生率低于B组(P〈0.05)。结论氟比洛芬酯与曲马多应用于腹腔镜子宫切除术的超前镇痛,效果确切、使用方便,但氟比洛芬酯不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