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4 毫秒
1.
张丽  林雪峰  陈刚  李阅 《中国校医》2005,19(3):308-309
目的观察碧兰麻在牙体牙髓病治疗时及局部浸润麻醉拔除磨牙的麻醉效果。方法将220例颗牙随机分成利多卡因组和碧兰麻组,行局部浸润麻醉和阻滞麻醉并观察麻醉效果。结果碧兰麻组麻醉效果优良率明显高于利多卡因组,无任何不良反应。急性及慢性牙髓炎麻醉效果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碧兰庥用于牙髓炎行牙髓摘除术时单侧麻醉具有起效快、毒性低、效果好等优点,可广泛用于牙体牙髓病的治疗,局部浸润麻醉在上颌磨牙和下双尖牙的拔除术中,可以取代利多卡因的传导阻滞麻醉。  相似文献   

2.
王超  窦文军  刘刚 《中国校医》2006,20(3):325-326
目的 探讨碧兰麻在拔牙术中的麻醉效果及方法。方法 随将门诊患者分为试验组(碧兰麻麻醉),对照组(2%利多卡因麻醉),试验组用局部浸润麻醉,对照组除下颌后牙用阻滞麻醉外其余用浸润麻醉。结果对照组与试验组的麻醉效果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但下颌前牙区,麻醉效果Ⅰ级试验组多于对照组.下颌后牙区试验组麻醉效果Ⅱ级多于对照组,因判断效果Ⅰ、Ⅱ级均为显效并可顺利拔牙。结论拔牙术中碧兰麻浸润麻醉效果肯定,不论上颌牙下颌牙均取得满意的麻醉效果;同时患者心理压力减轻,注射时痛苦减少。麻醉并发症减少,麻醉范围局限。故临床上为理想的拔牙麻醉剂。  相似文献   

3.
目的验证The Wand无痛口腔局麻注射仪搭配碧兰麻在口腔局部麻醉中的效果。方法155例门诊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The Wand无痛口腔局麻注射仪搭配碧兰麻组)75例(109颗牙)和对照组(传统针管式注射2%盐酸利多卡因组)80例(89颗牙)。麻醉后由患者评定注射疼痛10点视觉模拟标尺表(VAS)值,医生评定、记录麻醉效果。比较两组在拔牙、活髓牙体预备和牙髓治疗过程中的麻醉效果。结果在牙髓治疗中,实验组麻醉完全率为88.4%、对照组47.6%;在牙体预备中,实验组麻醉完全率为92.0%、对照组80.5%;在牙齿拔除中,实验组麻醉完全率为90.9%、对照组66.7%。实验组在各项口腔治疗中局部麻醉完全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The Wand无痛口腔局麻注射仪搭配碧兰麻具有起效快、持续时间长、无明显注射疼痛、麻醉效果好、操作简便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周春武  何方林 《职业与健康》2010,26(16):1912-1913
目的比较罗哌卡因与利多卡因局麻行根管治疗术的镇痛效果。方法采用统一的临床效果评定标准。对160例局部麻醉下行上下颌第1、第2磨牙根管治疗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比较2种不同麻醉药的起效时间、持续时间和镇痛效果。结果罗哌卡因组较利多卡因组虽麻醉起效时间比较长(P〈0.01),但麻醉的镇痛效果却更好(P〈0.01),而且麻醉的持续时间也比较长(P〈0.01)。结论罗哌卡因麻醉药,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临床应用上均比利多卡因更具有优越性和安全性,是一种很好的麻醉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利多卡因阻滞麻醉混合必兰局部浸润麻醉拔除下颌磨牙的麻醉效果。方法:将6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每组20例。第一组2%利多卡因5 mL行下牙槽、颊、舌神经一次性阻滞麻醉;第二组必兰1.7 mL行颊、舌侧浸润麻醉;第三组行混合麻醉,即第一组+第二组。结果:第三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其余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多卡因阻滞麻醉混合必兰局部浸润组麻醉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陈强 《中国保健营养》2013,23(3):1406-1406
目的 观察探讨利用碧兰麻与利多卡因在治疗牙髓病方面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2011年9月--2012年9月我院口腔科收治的76例(99颗患牙)牙髓病病人作为临床观察对象.并将其随机均分为观察组(38例,43颗患牙)和对照组(38例,46颗患牙).观察组给予碧兰麻麻醉治疗,对照组给予利多卡因麻醉治疗.结果 在麻醉起效方面,观察组的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在不良反应率方面,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利用碧兰麻麻醉治疗办法治疗牙髓病起效迅速,不良反应较低,总体效果显著,可作为治疗牙髓病的有效药物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云南白药胶囊对智齿拔除术后临床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双侧下颌水平阻生智齿患者48例,一侧智齿拔除后常规给予甲硝唑和阿莫西林,另一侧智齿拔除后除甲硝唑和阿莫西林外加用云南白药胶囊,对比两侧术后反应。结果:术后24h,云南白药组局部肿胀消退者18例,对照组3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72h,云南白药组局部肿胀消退者41例,对照组33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云南白药组局部肿胀消退者48例,对照组42例,两组疗效无明显差异。结论:阻生智齿拔除术后给患者服用云南白药胶囊可明显减轻术后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下颌阻生齿运用微创拔牙术时实施必兰浸润麻醉与利多卡因阻滞麻醉的效果.方法:我院选择2014年10月~2016年10月间诊治的52名双侧阻生齿拔除的患者,每个患者两侧的阻生齿治疗麻醉的方法不同,分别为必兰浸润麻醉和25%利多卡因阻滞麻醉,运用高速涡轮机微创拔牙,比较两种麻醉方法的临床效果、术中疼痛程度、麻醉显效时间、无痛持续时间以及手术前后收缩压差变化.结果:必兰浸润麻醉组的显效率明显高于利多卡因阻滞麻醉,前者牙髓、牙槽麻醉时间以及软组织麻醉显效时间均短于后者,两种麻醉方法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必兰浸润麻醉后患者的主观疼痛评分明显优于利多卡因阻滞麻醉组患者,前者术后收缩压明显比后者小,两组患者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必兰浸润麻醉后患者的无痛持续时间明显比利多卡因阻滞麻醉组长,两组麻醉方法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颌阻生齿微创拔牙术麻醉时选择必兰浸润麻醉的操作简便,麻醉效果较好,是一种优先选择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比较碳酸利多卡因与盐酸利多卡因经硬膜外腔神经阻滞行剖宫产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例准备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Ⅰ组100例应用1.73%碳酸利多卡因硬膜外阻滞麻醉下完成剖宫产手术。Ⅱ组100例应用2%盐酸利多卡因硬膜外阻滞麻醉下完成剖官产手术。术中观察计录麻醉起效时间、痛觉消失时间、麻醉持续时间。结果两组问麻醉平面起效时间、痛觉消失时间Ⅰ组显著短于Ⅱ组,麻醉持续时间Ⅰ组显著长于Ⅱ组(P〈0.01)。结论1.73%碳酸利多卡因用于剖宫产术的麻醉,起效迅速、痛觉消失快、麻醉持续时间长、肌松效果好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碳酸利多卡因应用于临床麻醉中的阻滞作用。方法将40例疝修补手术病人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20例,A组局麻药选择盐酸利多卡因,B组选碳酸利多卡因。围术期监测两组病人的麻醉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等项目。结果B组麻醉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均优于A组(P〈0.01=;其余项目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临床麻醉(硬膜外麻醉)使用碳酸利多卡因,麻醉效果满意。但要注意其局麻药毒副作用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祝康 《现代保健》2014,(4):44-46
目的:为了进一步探讨应用高速涡轮手机拔除阻生智齿临床实际效果,并与传统的拔牙方法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从而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选取2010年12月-2012年12月本院收治的阻生智齿患者124例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回顾性研究。将患者按随机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传统拔牙组(n=62)和高速涡轮手机组(n=62),比较两组相关临床指标。结果:(1)在拔牙时间、肿胀度、张口受限度、拔牙窝完整性上,高速涡轮手机组均显著优于传统拔牙组(P〈0.05);(2)高速涡轮手机组的心理畏惧情况显著优于传统拔牙组(P〈0.05);(3)高速涡轮手机组的临床满意度显著高于传统拔牙组(P〈0.05)。结论:在临床拔除阻生智齿的实践过程中,采用高速涡轮手机的方法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是临床除阻生智齿的可靠选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七氟醚复合氯胺酮麻醉在小儿疝气修补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48例行疝气修补术的患儿随机均分为两组。A组给予七氟醚联合氯胺酮麻醉,B组仅给予氯胺酮。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_2)变化情况及术中、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A组的起效时间、麻醉时间、苏醒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均明显短于B组(P0.05);A组麻醉后、手术切皮时MAP明显低于B组(P0.05或P0.01);A组手术切皮时HR明显低于B组(P0.01)。结论:七氟醚联合氯胺酮对于小儿疝气修补术麻醉在临床上为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式。  相似文献   

13.
金先红 《现代保健》2012,(18):39-40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腰一硬联合麻醉应用于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PKRP)的效果,并与左旋布比卡因的麻醉效果进行比较。方法:将人选的68例行PKRP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4例,I组行罗哌卡因腰一硬联合麻醉,Ⅱ组行左旋布比卡因腰一硬联合麻醉,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结果:I组的麻醉阻滞起效时间慢于Ⅱ组(P.〈0.05),I组最大运动阻滞时间明显长于Ⅱ组(P〈0.05),I组膀胱痉挛发生率明显低于Ⅱ组fP〈O.05)。结论:罗哌卡因腰一硬联合麻醉应用于PKRP安全性高,且有较好的麻醉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盐酸利多卡因、盐酸左布比卡因、甲磺酸罗哌卡因在剖宫产患者硬膜外腔的弥散效果。方法:择期拟行剖宫产手术的患者90例,年龄20—35岁,无连续硬膜外腔麻醉禁忌证,既往无椎管内麻醉史,ASA分级Ⅰ~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n=30):2%利多卡因组(A组)、0.5%左布比卡因组(B组)、0.894%罗哌卡因组(C组)。三组均采用2%利多卡因3ml作为实验量,追加量3-5ml/次,间隔5min分次给予,阻滞范围达S3-5-T8-6时停止给药,开始手术。比较各组手术开始时局麻药用量,观察胎儿娩出后10min各组感觉平面阻滞范围,肌松程度、新生儿阿氏评分。结果:A组及C组手术开始时用药量均显著低于B组(P〈0.05);胎儿娩出后10min,C组感觉平面阻滞范围显著高于B组(P〈0.05),但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中肌松效果B、C组均显著优于A组(P〈0.05),B组和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新生儿阿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利多卡因与罗哌卡因在剖宫产患者硬膜外腔的弥散效果均优于左布比卡因,但罗哌卡因的肌松效果显著优于利多卡因,三种局麻药上述用量时对新生儿阿氏评分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卵巢囊肿腹腔镜切除术临床路径实施情况的分析,评价临床路径应用于麻醉过程中的实际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3年6月卵巢囊肿患者在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下行腹腔镜切除术的200例患者,以其平均麻醉时间、麻醉费用等作为评价指标,对比分析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情况。结果:临床路径实施组麻醉时间,麻醉费用低于对照组(P〈0.05);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卵巢囊肿腹腔镜切除术中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实施在临床路径可以明显提高手术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并比较全麻及腰硬联合麻醉应用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效果以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64例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将其具体依照随机数字法分为A组(腰硬联合麻醉32例)和B组(气管插管全麻32例),对两组的麻醉效果、麻醉后不良反应以及血液动力学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①在麻醉诱导后、行气管插管后即刻、切皮阶段以及拔出气管导管时等不同时段,A组的心率、血压与B组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36,t=5.227,t=6.003;P<0.05);②A组的麻醉用药量、阻滞起效、麻醉效果以及阻滞完全时间4方面与B组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77,t=4.956,t=7.328,t=6.887;P<0.05);③术后镇痛比较,A组要优于B组(x2=22.337,P<0.05);④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A组则显著低于B组(x2=15.321,P<0.05)。结论:腰硬联合麻醉应用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效果较好,且不良反应较少,同时患者的血液动力学相对稳定,可在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不同容量罗哌卡因与利多卡因混合液用于超声引导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60例择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两组,每组30例,分别应用0.3%罗哌卡因和1%利多卡因混合液20ml和30ml实施超声引导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阻滞完成后每隔5min测定臂丛各分支的感觉阻滞效果,30min后测定臂丛各分支的运动阻滞程度。记录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外科麻醉成功率、并发症及麻醉维持时间。结果A、B组的外科麻醉成功率[93.3%(28/30)比96.7%(29/30),P〉0.05]、感觉阻滞起效时间[10(5)min比5(5)min,P〉0.05]、运动阻滞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的麻醉维持时间比B组短(P〈0.05)。结论0.3%罗哌卡因与1%利多卡因混合液20ml及30ml用于超声引导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具有相似的麻醉成功率和起效时间。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静注利多卡因对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患者镇痛和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3年4月在本院肝胆外科择期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的146例患者,按照入院号的奇偶性将其分为利多卡因组和生理盐水组各73例,利多卡因组采用利多卡因静注,生理盐水组采用等量生理盐水。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七氟醚用量、术后首次排气和排便时间、住院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术后不同时点,采用VAS法对患者疼痛情况进行评分,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对血液标本中利多卡因进行监测。结果:利多卡因组患者术中七氟醚用量明显少于生理盐水组,首次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生理盐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多卡因组患者术后2、6、12、24 h时VAS评分均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48 h和72 h时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利多卡因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4.1%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的1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适剂量的利多卡因静注有助于改善腹腔镜胆管探查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减少全麻药物用量,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利于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