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通过检测冠心病患者血浆凝血、纤溶指标及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分析其相关性。方法 连续性纳入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105例冠心病患者为对象进行研究。选取同期在我院检查的100例健康人为对照组。检测两组血浆凝血、纤溶指标及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研究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凝血酶调节蛋白、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纤溶酶-纤溶酶抑制物复合物、低密度脂蛋白高于对照组,而抗凝血酶及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 0. 05)。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与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凝血酶调节蛋白、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及纤溶酶-纤溶酶抑制物复合物水平呈正相关(r=0. 284,P=0. 038; r=0. 290,P=0. 029; r=0. 265,P=0. 046; r=0. 562,P 0. 001; r=0. 538,P 0. 001),而与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水平呈负相关(r=-0. 277,P=0. 041)。低密度脂蛋白与抗凝血酶水平无相关性(r=0. 183,P=0. 231)。结论 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凝血酶调节蛋白、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及纤溶酶-纤溶酶抑制物复合物、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水平的检测可能用以辅助低密度脂蛋白对冠心病的预测。  相似文献   

2.
目的:妊娠妇女的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易发生凝血和纤溶系统的障碍.本研究旨在探讨目前最新的凝血标志物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hrombin-antithrombin complex,TAT)、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物的复合物(plasmin-α2 plasmin inhibitor complex,PIC)、组织型纤溶酶...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脑梗死患者高凝状态的关系。方法:测定114例脑梗死患者和110例健康对照组的同型半胱氨酸、凝血酶原片段1 2、纤维蛋白肽A、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抗凝血酶-Ⅲ、蛋白C、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纤溶酶原、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活性、叶酸、维生素B12。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脑梗死患者叶酸、维生素B12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患者组凝血、抗凝血、纤溶系统各项指标均发生显著性改变(P<0.01),其水平均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显著相关。结论:由于叶酸、维生素B12缺乏所致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脑梗死患者凝血、抗凝血、纤溶系统的异常显著相关,对促进血栓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常合并代谢综合征,使动脉粥样硬化(AS)的发生率增加.噻唑烷二酮类(TZD)作为一种胰岛素增敏剂,通过激活过氧化物酶体增生激活受体γ(PPARγ)通过改善糖、脂代谢紊乱,升高脂联素水平,降低血压,改善凝血和纤溶异常,降低C反应蛋白(CRP)水平,减轻血管的炎症反应,降低血小板膜表面CD40L的表达起到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凝血-纤溶失衡与颅脑损伤严重程度的关系及对急性创伤性凝血病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衢州市人民医院2017年1月-2020年10月接诊的145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价严重程度,分为重度组(42例)和非重度组(103例).以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与纤溶酶-α2纤溶酶抑...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D-二聚体(D-dimer,D-D)、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hrombin-antithrombin complex,TAT)、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lasmin-antiplasmin complex,PAP)含量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e,AECOPD)诊断的临床意义,为AECOPD治疗过程提供血清学依据.方法 观察组选取符合AECOPD诊断标准患者,对照组选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缓解期患者.分别采静脉血,进行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小板计数、TAT、PAP、D-D 7项指标的定量测定.结果 AECOPD患者血浆中D-D、TAT、PAP的含量与对照组中的D-D、TAT、PAP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ECOPD患者存在显著凝血纤溶功能失衡状态,在诊治AECOPD患者时,要充分考虑到患者存在的凝血纤溶功能异常,注意监测相关凝血纤溶指标,对防治AECOPD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纤溶酶-a2纤溶酶抑制物复合物(PAP),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血栓调节蛋白(TM)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根据患者病程分为早期DIC组29例、DIC组34例,用化学发光法检测PAP、TAT和TM量,并与32名健康人对照。结果 DIC早期组与DIC组PAP、TAT、TM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IC组与DIC早期相比,PAP、TAT、TM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AP、TAT和TM是反映体内凝血、抗凝及纤溶系统激活的敏感性指标,对DIC早期诊断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HD)中凝血纤溶系统标志物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检测CAHD患者的凝血纤溶系统标志物[抗凝血酶Ⅲ(ATⅢ)、蛋白C(PC)、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PAI-1)、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活性(TAFI:A)]和传统测定物肌钙蛋白(IcTnI)。结果凝血纤溶组与传统检定组相比,阳性确诊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凝血纤溶系统的4种标志物对于CAHD的诊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背景介绍 Xigris(重组人活化蛋白C)是利用基因工程生产的人活化蛋白C分子,活化蛋白C是人体本身存在的蛋白质,其作用是帮助维持脓毒症过程中体内凝血反应和纤溶(纤溶是分解体内血凝块的作用)抑制等反应的平衡。此外,严重脓毒症病人用Xigris治疗后,反映体内炎症水平的白细胞介素-6(IL-6)的水  相似文献   

10.
颅脑创伤相关性凝血障碍发病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颅脑创伤患者中,凝血功能障碍较为常见.该病发病机制复杂,主要包括了凝血系统异常、低灌注、血液稀释、代谢性酸中毒、低体温、炎症反应等多种因素.其中,凝血系统异常又包括了组织因子释放、纤溶亢进和血小板异常.近年来,组织因子释放激活外源性凝血途径的主导地位受到挑战,低灌注及其相关蛋白C通路的地位日益受到重视.在凝血障碍后期,炎症反应的作用也逐渐受到关注.本文将就上述颅脑创伤相关性凝血障碍发病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凝血及纤溶分子标志物的变化情况。方法:正常对照组35例,子宫肌瘤组18例,恶性肿瘤组86例,其中肺癌19例,食管癌19例,胃癌22例,结直肠癌26例。采用双抗体夹心酶免疫法(ELISA)检测患者凝血及纤溶分子的血浆含量,并进行比较。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各种恶性肿瘤术前组织因子(TF)、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u-PAR)和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AP)的血浆含量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恶性肿瘤组TF、TAT、u-PAR及PAP水平有所下降,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子宫肌瘤组术前各指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恶性肿瘤存在明显的凝血、纤溶激活状态。TF、TAT、u-PA、u-PAR及PAP可以作为良、恶性肿瘤鉴别的辅助指标,u-PA、u-PAR可以作为判断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心绞痛和脑血栓患者止血与凝血分子标志物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检测心绞痛、脑血栓患者止血与凝血的分子标志物,探讨其止血与凝血功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了42例心绞痛和40例脑血栓患者及30例正常人血浆中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维蛋白降解产物D-二聚体(D-D)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含量.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心绞痛和脑血栓患者以上指标均显著升高(t=2.17,2.32,P<0.05),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TAT和D-D较稳定型明显升高(t=2.41,2.38,P<0.05);脑血栓患者急性期以TAT升高为主,而亚急性期D-D含量明显高于急性期和慢性期(稳定期)(t=2.24,2.28,P<0.05).结论 心绞痛、脑血栓患者存在凝血系统激活、继发性纤溶亢进及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  相似文献   

13.
脓毒症与凝血功能异常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凝血功能异常是急危重症患者常见的并发症。脓毒症时,组织因子诱导的外源性凝血途径激活,凝血机制增强,抗凝机制和纤溶系统受抑制,导致微循环血栓形成,器官微循环紊乱而加重器官功能障碍,与死亡率升高密切相关。多种炎症介质参与凝血机制的启动,在炎症过程中也经常有许多凝血蛋白的参与。作者以急危重症患者普遍存在凝血功能障碍为基础,探讨脓毒症时炎症反应和凝血机制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血栓前状态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患者凝血、抗凝、纤溶功能指标的改变及其在妊高征血栓前状态(PTS)中的诊断意义。方法:应用ELISA法测定85例妊高征患者血中凝血酶原片段F1+2、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SFMC)、D-二聚体(D-Dimer),并在ACL-200全自动血凝仪上同时测定纤维蛋白原(Fbg),抗凝血酶Ⅲ(AT-Ⅲ)、蛋白C(PC)、纤溶酶原(PLG)及α2-纤溶抑制物(α2-PI)。结果:妊高征患者F1+2、TAT、SFMC含量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且随病情加重含量有升高趋势;而AT-Ⅲ、PC活性均显著下降(P<0.05或P<0.01),病情越重降低越明显;妊高征组与对照组比较,除PLG外,Fbg、α2-PI、D-dimer显著性增高(P<0.05或P<0.01),中度及重度妊高征组增高更明显。结论:妊高征患者凝血功能增强,抗凝及纤溶功能减弱,处于明显的血栓前状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血浆中纤溶相关因子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关系.方法:临床对照实验研究连续106例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es retinopathy,DR)者51例(DR组),无DR者55例(无DR组),正常对照组47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浆中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oluble thrombomodulin,STM)、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issue plasminogen-activator,TPA)、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plasminogen-activator inhibitor,PAI)和纤溶酶-a2-抗纤溶酶复合物(plasmin-a2-antiplasmin complex,PAP),用发色底物法检测蛋白C(protein C,PC).结果:2型DR患者血浆中纤溶相关因子明显高于无DR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在DR组和无DR组STM与PC呈负相关(r=-0.49,-0.45),STM与PAP呈正相关(r=0.47,0.46).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纤溶相关因子增高,参与凝血和纤溶系统活化,与DR的形成、发生和发展有密切关系.测定血浆中纤溶相关因子对于DR的早期诊断、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周春季 《中国医刊》2013,48(4):43-45
目的 探讨高血压急症体内炎症反应、内皮功能、凝血和纤溶特点.方法 以25例高血压急症患者(HE组)、25例高血压亚急症患者(HU组)和25例血压正常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检测WBC、CRP、纤维蛋白原、可溶性血管黏附分子(sVCAM)-1、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sICAM)-1、凝血酶原片段1+2(F1+2)和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AP).结果 HE组白细胞、CRP、纤维蛋白原、sVCAM-1、F1 +2和PAP水平明显高于HU组和对照组,HU组和对照组之间无差异.收缩压与各生物标志物不相关.结论 HE患者炎症反应增加,存在内皮功能障碍和凝血、纤溶紊乱,对于深入认识高血压危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血栓调节蛋白是一种跨膜糖蛋白,广泛存在于血管内皮细胞表面,它与凝血酶具有较高的亲和力,二者结合后可大大激活抗凝血物质蛋白C的活性,从而使蛋白C转化为活化的蛋白C,在凝血和纤溶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血栓调节蛋白作为凝血和纤溶的调节蛋白, 与肝脏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它既可以作为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一个标志物,又可以作为肝脏疾病病情进展及预后判断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索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血浆出凝血分子标志物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将67例DIC患者根据病程分为DIC早期(初发高凝血期)、中期(消耗性低凝期)和晚期(继发性纤溶亢进期),测定其常规血凝学指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67例DIC患者血浆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抗凝血酶(AT)、D.二-聚体(D-D)、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凝血酶原片段F1+2、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AP)含量,并与38例正常人对照。结果DIC早期F1+2、D-D、TAT含量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GMP-140、PAP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AT活性显著降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DIC中晚期F1+2、D-D、TAT、GMP-140明显升高,AT活性明显降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以直线相关分析,D-D与F1+2、GMP-140、TAT在DIC患者中有显著性相关(r=0.871,P〈0.05;r=0.763,P〈0.05)。结论 出凝血分子标志物能早期反映体内凝血、抗凝及纤溶系统激活的敏感性指标.在DIC早期诊断中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本文检测19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多项凝血、抗凝及纤溶指标,并与29例年龄相近之健康对照进行比较研究。检查发现 AMI 患者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抗凝血酶Ⅲ及纤维蛋白原显著增高(P<0.05),因子 X(Fx)呈双向性变化,血纤维蛋白降解产物、血浆素原活化素抑制物显著增高(P<0.01),血栓弹力图明显异常(56.3%)。而许多常规指标的变化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对6例AMI 患者进行上述指标动态观察,发现了时限性的变化规律。研究提示,AMI 存在多项凝血、抗凝及纤溶异常,这些检测对患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0.
脓毒症凝血与纤溶改变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脓毒症时凝血紊乱是致死的重要原因。其改变机制包括:炎症介质释放,组织因子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内皮细胞活化加重炎症反应与高凝状态,抗凝血酶、蛋白C等抗凝物受损,Ⅰ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PAI-1)致纤溶受抑等。凝血与纤溶失衡,致凝血酶生成、纤维蛋白沉积,引起DIC和器官功能不全。奉文将就脓毒症中凝血及纤溶的改变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