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了解农村留守儿童抑郁的特点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取自重庆、贵州两地乡镇的667名农村留守及非留守儿童(包括小学五年级、初二和高一共三个年级)进行抑郁水平及相关因素的调查.结果 在五年级和高一年级中,留守儿童的抑郁得分[(42.90±8.27)分,(43.66±8.16)分]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38.45±7.80)分,(42.17±6.90)分],而在初二组中差异不显著.父母外出打工时儿童的年龄阶段在高一学生中主效应显著(F(4,188)=7.50,P<0.01).各年级均显示父母在儿童2岁或2岁以下时离开,儿童的抑郁水平最高[分别为(44.39±8.44)分,(43.75±7.09)分,(49.04±9.63)分].父母在打工期间与儿童的联系频次在五年级学生中主效应边缘显著(F(4,169)=2.09,P=0.08),在高一学生中主效应显著(F(4,228)=2.83,P<0.05).在初二和高一年级中,联系频次低于每月一次的儿童抑郁水平显著高于其他组儿童(P<0.05).结论 为了保护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需要对其进行适当的心理干预.父母在儿童的早期最好避免与其长期分离,外出打工后要尽量加强与孩子的联系,将有助于缓解留守儿童的抑郁情绪.  相似文献   

2.
农村留守儿童抑郁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目的了解农村留守儿童抑郁的特点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对取自重庆、贵州两地乡镇的667名农村留守及非留守儿童(包括小学五年级、初二和高一共三个年级)进行抑郁水平及相关因素的调查。结果在五年级和高一年级中,留守儿童的抑郁得分[(42.90±8.27)分,(43.66±8.16)分]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38.45±7.80)分,(42.17±6.90)分],而在初二组中差异不显著。父母外出打工时儿童的年龄阶段在高一学生中主效应显著(F(4,188)=7.50,P<0.01)。各年级均显示父母在儿童2岁或2岁以下时离开,儿童的抑郁水平最高[分别为(44.39±8.44)分,(43.75±7.09)分,(49.04±9.63)分]。父母在打工期间与儿童的联系频次在五年级学生中主效应边缘显著(F(4,169)=2.09,P=0.08),在高一学生中主效应显著(F(4,228)=2.83,P<0.05)。在初二和高一年级中,联系频次低于每月一次的儿童抑郁水平显著高于其他组儿童(P<0.05)。结论为了保护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需要对其进行适当的心理干预。父母在儿童的早期最好避免与其长期分离,外出打工后要尽量加强与孩子的联系,将有助于缓解留守儿童的抑郁情绪。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索4~6年级小学生社交焦虑情况及与自尊和自我意识的关系.方法 分层随机抽取重庆市主城区的3所小学校(重点、普通及农民工小学各l所)的568名在校4~6年级小学生,采用儿童社交焦虑量表(SASC)、Pies-Harris 儿童自我意识量表、自尊量表(SES)对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①小学生总社交焦虑及两大因子得分显著高于中国城市常模(P<0.01);②女生的社交焦虑总分及害怕否定评价[(4.84±4.26)分,(3.08±2.91)分)]高于男生[(4.12±3.95)分,(2.54±2.63)分,P<0.05];随年级的增高,六年级学生害怕否定评价的得分[(3.22±2.82)分]高于五年级[(2.53±2.76)分,P<0.01]和四年级[(2.54±2.68)分,P<0.05];农民工小学、单亲家庭和收入相对低的家庭者社交焦虑得分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小学生总社交焦虑及两大因子与其自尊水平呈显著正相关( r=0.305,0.282,0.270),与自我意识及各因子呈不同程度的负相关(r=-0.202~-0.511),相关均达到显著性(P<0.01);④小学生害怕否定评价能被自我意识中的焦虑和合群解释占25.5%;社交回避及苦恼能被自我意识中的焦虑、合群和智力与学校情况解释占20.4%;总的社交焦虑能被自我意识中的焦虑和合群解释占28.2%.结论 4~6年级小学生有较高的社交焦虑水平;不同性别、年级、学校、家庭结构、家庭月收入的小学生社交焦虑水平存在差异,其社交焦虑与自我意识和自尊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高师贫困生自尊、主观幸福感的特点及关系.方法 采用自尊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快乐感量表对218名贫困生和216名非贫困生进行测查.结果 (1)高师贫困生的自尊、生活满意度、正性情感显著低于非贫困生[(27.56±4.13)分,(29.53±4.17)分,t =4.940,P <0.01;(15.53±5.10)分,(17.92±5.24)分,t =4.811,P <0.01;(23.96±5.97)分,(25.14±6.01)分, t =2.043,P <0.05],负性情感差异无显著性.(2)高师贫困生自尊、主观幸福感不存在性别差异,生活满意度年级差异有显著性,大一学生的生活满意度[(16.64±5.37)分]显著高于大二[(14.81±4.55)分]和大三学生[(14.76±5.09)分](F =3.547,P <0.05).(3)高师贫困生自尊与生活满意度、正性情感均呈显著正相关(r =0.448,r =0.449,P <0.01),自尊与负性情感呈显著负相关(r =-0.514,P <0.01).自尊水平越高,幸福感越强.结论 贫困生自尊和主观幸福感相对较低,自尊和主观幸福感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数学学习障碍(MLD)儿童父母的心理健康状况、自尊水平及应付方式.方法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自尊量表、应付方式问卷,对60例数学学习障碍儿童父母及60例学习正常儿童父母进行调查.结果 MLD儿童父母SCL-90总分、阳性项目、躯体化、抑郁、焦虑及恐怖因子分[(142.67±42.56)分,(31.68±16.28)分,(1.84±0.63)分,(1.75±0.68)分,(1.55±0.69)分],均高于正常儿童父母,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0.01).2组自尊量表评分分别为,MLD儿童父母(15.68±2.36)分,正常儿童父母(21.54±3.85)分,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应付方式问卷评分显示MLD儿童父母在问题、求助、合理化的因子得分显著高于正常儿童父母,而在自责、幻想、退避的因子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2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0.01).相关分析显示,MLD儿童父母解决问题应对方式与抑郁、精神病性因子程显著负相关(P<0.05或<0.01);求助与躯体化显著负相关;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与各因子显著正相关(P<0.05或<0.01).结论数学学习障碍儿童父母心理健康状况、自尊水平较差,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震后1年汶川地震灾区移居日照安康家园儿童的行为与情绪状况,并和当地儿童的行为与情绪比较.方法 对汶川地震后移居日照安康家园1年的513名儿童进行调查,得有效问卷487份,以在同校就读的日照本地儿童475名作为对照,采用儿童行为评定量表(CBCL)、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SCARED)、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DSRSC)评定儿童行为和焦虑抑郁情绪.结果 安康家园组和对照组在CBCL量表的行为总分[(26.73±6.28)分,(20.26±5.76)分,t=16.64,P<0.01]及退缩[(3.23±1.68)分,(2.02±1.43)分,t=12.91,P<0.01]、躯体主诉[(2.79±1.34)分,(1.67±1.22)分,t=13.55,P<0.01]、焦虑抑郁[(3.38±1.79)分,(1.95±1.21)分,t=14.48,P<0.01]、社交问题、注意问题、攻击行为、内向性行为、社交分、学校分等因子方而差异有显著性,两组在SCARED和DSRSC量表中的焦虑、抑郁总分及躯体化、广泛性焦虑、分离性焦虑和社交恐怖等因子方而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与非灾区儿童比较,移居外地1年后地震灾区儿童仍有较多的行为问题和焦虑抑郁情绪.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大学生自尊与社交焦虑之间的关系,以及理性分析策略在自尊与社交焦虑中的中介与调节效应.方法 采用方便取样方法,在北京某大学540名大学生中进行施测,其中女生376人,男生164人,完成自我意识量表一社交焦虑分量表、自尊量表及认知性情绪调节问卷-理性分析分量表.结果 理性分析策略的运用与自尊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12,P<0.01),与社交焦虑状况呈显著负相关(r=-0.10,P<0.05);自尊水平与社交焦虑呈显著负相关(r=-0.35,P<0.01).理性分析策略在自尊和社交焦虑之间的关系起部分中介作用(AR2 =0.124,P<0.05)及调节作用(F=30.717,P<0.01).结论 大学生的自尊水平与其社交焦虑水平显著负相关,理性分析策略在自尊与社交焦虑的关系起部分中介作用;并且理性分析策略能够增强自尊对社交焦虑的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农村留守和非留守初中生应对方式、个性与自尊的差别,并探讨应对方式、个性与自尊对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 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艾森克个性问卷少年版、自尊量表以及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湖南省五个县(市)5农村个乡(镇)中学2406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 留守初中生积极应对方式得分低于非留守初中生[(1.58±0.45)分vs(1.64±0.46)分,P=0.011],消极应对方式得分高于非留守初中生[(1.14±0.49)分v8(1.09±0.48)分,P=0.022];两者精神质[(4.96±3.26)分vs(4.83±3.23)分,P=0.357]、内外向[(16.39±3.87)分vs(16.61±4.06)分,P=0.592]、掩饰性[(2.77±3.76)分vs(12.84±3.71)分,P=0.447]得分差异无显著性,情绪稳定性得分[(10.94±4.83)分vs(10.46±5.03)分,P=0.020]差异有显著性;留守初中生自尊得分低于非留守初中生[(26.67±3.55)分vs(27.27±3.56)分,P=00.001];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与积极应对(r=-0.044)、消极应对(r=0.383)、精神质(r=0.331)、内外向(r=-0.113)、情绪稳定(r=0.548)、掩饰性(r=-0.292)以及自尊(r=-0.315)显著相关(P<0.05);情绪稳定(β=0.396)、消极应对(β=0.220)、精神质(β=0.118)、自尊(β=-0.146)、积极应对(β=0.074)和掩饰性(β=-0.071)进入了多元线性回归方程,能解释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变异的41.1%(F=150.602,P=0.000).结论 父母外出打工导致留守初中生更常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来处理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个性发展较不健康,自尊得分较低,不利于其心理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儿童期虐待、目睹家庭暴力对大学生自尊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儿童期虐待和目睹父母暴力对大学生自尊的影响.方法 采用儿童期虐待问卷(CTQ-SF)、目睹父母暴力行为调查问卷、自尊量表(SES)对412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1)有儿童期躯体虐待、情感虐待、情感忽视、躯体忽视或目睹父母暴力经历者自尊水平[依次为(28.04±4.31)分,(28.43±3.81)分,(28.55±3.70)分,(28.66±3.67)分,(28.15±3.87)分]比无儿童期躯体虐待、情感虐待、情感忽视、躯体忽视或目睹父母暴力经历者自尊水平低[依次为(29.02±3.41)分,(29.43±3.46)分,(30.77±3.18)分,(29.93±3.91)分,(29.30±3.5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儿童期躯体虐待、情感虐待、情感忽视、躯体忽视和目睹父母暴力与大学生自尊负相关(r=-0.134,-0.216,-0.359,-0.250,-0.170),相关均达到显著性(P<0.01).儿童情感忽视与儿童情感虐待相关性最高.结论 儿童期虐待和忽视以及目睹家庭暴力对个体自尊水平有负性影响,尤其是儿童情感忽视和虐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中学生日常烦恼因子与应对方式特点及其内在联系.方法采用中学生应对方式问卷与中学生烦恼问卷对657名中学生进行测查.结果在校园、学业、教师、家庭和自尊5个烦恼因子上,年级差异有显著性(F=2.295~2.944,均P<0.05),对初三年级的困扰高于其他年级.重点中学学生比普通中学学生更多采用问题解决应对[(2.49±0.88)分,(2.39±0.82)分];女生比男生更多使用求助和发泄应对[(2.00±0.91)分,(1.82±0.85)分;(2.18±0.92)分,(1.87±1.00)分].问题解决应对与学业、家庭呈显著负相关(r分别为-0.117、-0.149,P分别<0.05及<0.01).发泄、幻想应对与学业、教师、家庭、异性和自尊因子呈显著正相关(r=0.125~0.250,P<0.01),忍耐与学业和教师因子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105、0.136,P分别<0.05及<0.01)、幻想与校园因子呈显著正相关(r=0.133,P<0.01).结论日常烦恼与应对方式相关.应从学生、教师、学校、家庭等多层面入手对消极的应对方式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对高考学生和家长考前焦虑的作用.方法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状态焦虑问卷(S-AI)、Sarason考试焦虑量表(TAS)对高一学生315人和高三学生295人进行测试,同时对其父母进行SAS、S-AI测试;对高考学生57人及其父母102人进行心理干预前后测试.结果 高三学生及其父母的SAS、S-AI评分明显高于高一学生及其父母(t=2.422-3.975,P<0.05,P<0.01);高三学生TAS评分高于高一学生(P<0.01).学生与父母的SAS、S-AI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41,0.759,0.733,0.824,P<0.01).心理干预后高考学生的TAS得分明显下降,高考学生及家长的SAS、S-AI评分低于非干预的考生及家长[(41.12±10.13)分,(49.24±11.80)分;(43.05±9.97)分,(49.01±11.29)分;(53.28±9.87)分,(58.55±10.20)分;(52.47±9.91)分,(59.18±11.75)分,t=2.861~4.456,P<0.01].结论 高考学生及家长的焦虑程度较非高考学生及家长高;学生与家长的焦虑存在较高程度的相关性;对学生及其家长同时进行心理干预对缓解高考学生考前焦虑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中考和高考学生的考试焦虑程度与家长的焦虑水平的关联性.方法: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Sarason考试焦虑量表(TAS)对初一、初三、高一和高三共208名学生进行测试, 同时对学生家长进行SAS测试.结果: 初三和高三学生及其父母的SAS评分明显高于初一和高一学生及其父母, 初三学生的SAS评分高于高三学生, 差异有显著性(P<0.01,P<0.05);TAS评分在初三和高三学生差异不显著.结论: 升学考试的学生及父母的焦虑水平高于非升学考试的学生及父母; 中考学生的考试焦虑程度高于高考学生的焦虑程度.因此, 为缓解学生考试焦虑,对考生及家长采取恰当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干预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0~3岁时分别采用隔代养育、亲子养育的初中生的行为、情绪是否存在差异.方法 采用一般情况问卷(自拟)、青少年自评量表(YSR)、青少年生活事件自评量表(ASLEC)对某初中66名0~3岁时隔代养育初中生(研究组)和67名0~3岁时亲子养育的初中生(对照组)进行测评.结果 隔代养育经历初中生YSR量表的不适体诉、社交、思维、违纪行为、攻击行为、外向性分量表得分以及YSR量表总分同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不适体诉[(2.93±2.83)分,(2.00±2.35)分,t=2.08,P<0.05];社交问题[(3.56±2.20)分,(2.42±1.99)分,t=3.15,P<0.01];思维问题[(3.29±3.26)分,(2.16±2.29)分,t=2.30,P<0.05];违纪行为[(2.77±2.33)分,(2.01±1.60)分,t=2.19,P<0.05];攻击行为[(7.89±6.32)分,(5.96±4.66)分,t=2.01,P<0.05];外向性[(10.67±8.07)分,(7.97±5.61)分,t=2.19,P<0.05];YSR总分[(42.64±22.76)分,(33.61±19.25)分,t=2.47,P<0.05].在控制了生活事件量表总分的混杂因素的影响后协方差统计分析的结果显示,隔代养育经历初中生只在YSR量表的社交问题分量表得分同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454分,2.523分,F=7.351,P<0.01].结论 初中生的行为、情绪可能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婴幼儿期的隔代养育经历对初中生的社交方面存在着影响;隔代养育时祖辈对被养育儿社交能力的培养可能需要加强.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留守与非留守初中生领悟社会支持及家庭关怀度的差别,分析家庭关怀度、领悟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方法 采用自编的个人基本情况问卷、家庭关怀度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和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2406名湖南省农村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 留守初中生家庭关怀度以及各维度得分均低于非留守初中生,其中家庭关怀度[(4.79±2.32)分vs(5.08±2.46)分,P=0.014]以及适用度[(0.77±0.62)分vs(0.87±0.62)分,P=0.001]得分的差异有显著性;留守初中生社会支持总得分[(59.27±11.78)分vs(60.55±11.88)分,P=0.009]、家庭支持[(19.12±4.69)分vs(19.72±4.59)分,P=0.012]、其他支持[(20.29±4.59)分vs(20.69±4.57)分,P=0.033]得分低于非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各因子得分和总均分[(2.18±0.56)分vs(2.07±0.57)分,P=0.000]高于非留守初中生;留守初中生家庭关怀度指数与领悟社会支持显著性正相关(r=0.368,P<0.000);家庭关怀度总得分(r=-0.098)以及适应度(r=-0.123)、成长度(r=-0.074)和亲密度(r=-0.080),领悟社会支持三个维度家庭支持(r=-0.151)、朋友支持(r=-0.089)、其他支持(r=-0.137)得分及总分(r=-0.149)与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达到了显著相关的水平(P<0.01),家庭支持(β=-0.126)和适应度(β=-0.086)进入方程,能解释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变异的16.2%(F=20.049,P=0.000).结论 要促进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发展,父母、照顾者应给予留守初中生更多的家庭关怀,学校通过家访、家长会等给予其更多的帮助,社会给予其更多的关注,给其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通过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他们正确寻求社会支持和利用现有的社会支持解决生活中的难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上海市中学生问题性智能手机使用(problematic smartphone use,PSU)和心理健康的可能关联及学业压力在两者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 于2018年12月采用两阶段抽样的方法,在上海市5所初中和8所高中,共回收2 867份有效问卷,有效应答率为92.5%。调查内容包括对象基本情况、学业压力、问题性智能手机使用和心理健康情况。问题性智能手机使用情况采用中小学生PSU分类量表来评估,学业压力采用中国中学生学业压力量表(Academic Pressure Subscale,APS)评估,心理健康采用世界卫生组织心理健康指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Five-Item Well-Being Index,WHO-5)评估。采用双变量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检验PSU、学业压力、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采用中介效应分析,探索学业压力在PSU与心理健康关系中的中介作用。结果 初、高中生的问题性智能手机使用与学业压力显著正相关(初中生:r=0.27,P < 0.01;高中生:r=0.22,P < 0.01);学业压力与心理健康显著负相关(初中生:r=-0.52,P < 0.01;高中生:r=-0.49,P < 0.01);初中生社交网络使用和娱乐游戏使用与心理健康显著负相关(社交网络:r=-0.08,P < 0.05;娱乐游戏:r=-0.13,P < 0.01);高中生信息搜索使用与心理健康显著正相关(r=0.08,P < 0.01)。学业压力对社交网络使用与心理健康的联系存在遮掩效应,对娱乐游戏使用与心理健康的负向联系存在中介效应。结论 上海市中学生问题性智能手机使用与心理健康状况相关,不同维度PSU与心理健康的关联类型不同,且学业压力在其中存在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城乡高中生睡眠质量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应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及自拟基本情况调查表,抽取山东省济南市某中学和曲阜某中学高二年级各12个班学生共1407名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睡眠质量、焦虑、抑郁和学生家庭、学校相关因素调查及统计分析.结果 高中生睡眠障碍检出率为14.61%,其中城市为14.01%,农村为15.19%;PSQI总分为(4.21±3.02)分,城市为(3.87±3.12)分,农村为(4.55±2.89)分,农村高于城市,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PSQI总分与SAS与SDS标准分总分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与学习成绩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影响城市高中生睡眠质量的家庭因素主要有父母健康状况、父子关系、母子关系、父母关系、教养一致性、家庭学习环境、家庭周围风气(P<0.05或P<0.01),农村高中生主要有父亲健康状况、父子关系、父母关系、教养一致性、家庭学习环境、家庭周围风气、经济状况(P<0.05或P<0.01).影响城市高中生睡眠质量的学校因素主要为学习计划、作业完成情况、学习时间、师生关系、学校风气(P<0.05或P<0.01);农村高中生主要为学习计划、学习负担、完成作业情况、学习时间、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学校风气(P<0.05或P<0.01).结论 高中生睡眠障碍检出率高,农村高于城市.影响高中生睡眠质量的因素有焦虑抑郁情绪、学习成绩、家庭因素、学校相关因素等,城市与农村影响因素具有一定差异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中学生家长的集体主义-个体主义价值观对其养育目标的影响.方法 用改编的集体主义-个体主义价值取向量表(COLINDEX)和Kohn家长养育目标量表对378名中学生的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结果 在个体主义因素上,父亲得分[(3.23±0.73)分]比母亲得分[(3.05±0.44)分]高( F (1,359)=5.25,P <0.05),受大专及其以上教育的家长[(4.00±0.86)分]比受高中或中专教育的[(3.91±0.81)分]和初中及以下教育的[(3.83±0.97)分]得分高( F (2,363)=4.72,P <0.01).回归分析发现集体主义价值观对"责任适应"和"规范顺从"养育目标都有预测力( P <0.01);集体主义价值观和个体主义价值观都对"探索进取"养育目标有预测力( P <0.05; P <0.01).结论 高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家长期望子女能够承担责任,适应社会,有良好的行为规范,并且顺从父母的教导;高个体主义价值观的家长鼓励子女独立自主、探索进取.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不同监护类型留守儿童与一般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评估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为其干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抽取宁夏某县2所中学12~16岁学生共440人。其中留守儿童205名,非留守儿童235名。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和留守儿童一般资料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1)单亲监护、隔代监护、上代监护的留守儿童及一般儿童(即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比较,四种监护类型儿童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身体症状"四个因子上的得分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祖辈监护留守儿童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身体症状"因子上得分高于一般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上代监护留守儿童在"身体症状"因子上得分高于一般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亲监护留守儿童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身体症状"因子上得分高于一般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是真实存在的,亲情缺失或替代父母(即监护人)对儿童的心理关怀能否补偿或代替父母是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监护人应加强对留守儿童日常行为管理和生活照顾,学会和留守儿童进行互动和有效沟通,扮演好留守儿童父母缺位时的"替补"者角色,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怀和支持,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初中生记笔记习惯对学业成绩的影响.方法 采用自编的初中生记笔记习惯问卷评定412名初中生记笔记习惯的发展水平,主要运用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女生的记笔记习惯评分显著高于男生[(3.67±0.55)分,(3.19±0.80)分,P<0.001];重点班学生的记笔记习惯评分显著高于普通班学生[(3.56±0.64)分,(3.37±0.75)分,P<0.05].初中生在记笔记习惯5个维度及全问卷上的得分与其语文、数学、英语3科总分成绩均呈显著正相关(r=0.293,P<0.01;r=0.126,P<0.05;r=0.255,P<0.01;r=0.239,P<0.01;r=0.280,P<0.0l;r=0.280,P<0.01;);认识态度、完整性、课后整理对语文、数学、英语3科总分成绩有直接预测作用;语文成绩依次受完整性、认识态度和课后整理3因素的卣接影响,数学成绩依次受主动性、课后整理、完整性、认识态度4因素的直接影响,英语成绩主要受认识态度和完整性的影响.结论 初中生记笔记习惯对其学业成绩具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农村留守儿童的个性行为情绪状况.方法 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EPQ)、流调用儿童抑郁量表(CES-DC)、Rutter儿童行为量表教师问卷、儿童自我意识量表(PHCSS)、对900名7~16岁农村儿童进行调查,对留守组与非留守组儿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显示留守儿童EPQ的P分、N分[(5.25±2.56)分、(9.48±5.33)分]高于对照组[(4.79±2.16)分、(8.10±4.97)分],差异有显著性( P <0.05,P <0.01);留守组儿童个性偏差检出率为64.4%,高于非留守组的47.6%(χ2=21.25 P <0.01); 抑郁症状检出率40.4%,高于对照组的27.8%,差异有显著性(χ2=13.78,P <0.01).留守儿童CES-DC得分[(18.24±8.65)分] 高于对照组[(15.85±7.45)分],差异有显著性( P <0.01);留守组在躯体外貌、幸福与满足、A行为上得分低于对照组( P <0.05, P <0.01).年龄越大上述现象越明显.结论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卫生状况差于同龄非留守儿童,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个性缺陷和抑郁症状,及主观幸福感的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