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孜 《北京中医》1991,(2):49-52
阳和汤出自清代外科名医王洪绪所著《外科全生集》一书,由熟地、白芥子、鹿角胶、肉桂、炮姜、麻黄、生甘草等七味药组成,具有温阳补血、散寒通滞之功,为治疗外科一切阴疽证的著名方剂。王氏在阴疽治法中强调“阴疽色不明而散漫者乃气血两虚也。患之不痛而平塌者毒痰凝结也,治之之法,非麻黄不能开其腠理,非肉桂、炮姜不能解其寒凝。此三味虽酷暑不可缺一也,腠理一开,寒凝一解,气血乃行,毒亦随之消矣。”用于阳虚阴寒之证,  相似文献   

2.
阳和汤系清王洪绪拟自汉·华元化撰《治缩脚疽方》内服剂加白芥子而成,载《外科全生集》为治阴疽的著名方剂,它的药物组成是:熟地30克肉桂3克麻黄1.5克鹿角胶9克白芥子6克姜炭1.5克生甘草3克煎服。作者在阴疽治法中强调“阴疽色不明而散漫者乃气血两虚也,患之不痛而平塌者毒痰凝结也,治之之法,非麻黄不能开其腠理,非肉桂、炮姜不能解其寒凝。此三味虽酷暑不可缺一也,腠理一开,寒凝一解,气血乃行,毒亦随之消矣。”阳和汤有温阳补血、散寒通滞之功,取名“阳和”是形容其作用有如阳光一照,寒凝顿解之意。  相似文献   

3.
余对本症系按骨疽施治,根据清·王洪緒著《外科全生集》說:“……此等症候,尽属阴虚,无論平塌大小,毒发五肤,皆曰疽。”又說:“初起之形,闊大平塌,根盘散漫,不肿不痛,色不明亮,此疽中最险之症。”指出患之不痛而平塌者,毒痰凝結也。治之必須开其腠理,解其寒凝,气血乃行,毒亦随之而消,自无不愈。余遂拟定“蜂房散”以治此症,收效显著。处方:蜂房二两血余炭二两蛇退  相似文献   

4.
阳和汤在外科临床应用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阳和汤出自清代外科名医王洪绪《外科全生集》,由熟地、白芥子、鹿角胶、肉桂、炮姜、麻黄、生甘草等7味药组成。具有温阳补血、散寒通滞之功,为治疗外科一切阴疽证的著名方剂。王洪绪在阴疽治水法中强调“阴疽色不明而散漫者乃气血两虚也,患之不痛而平塌者毒痰凝结也,治之之法  相似文献   

5.
阴疽在外科书中均称“无头疽”,现代医学谓是“深部脓疡”。明陈实功《外科正宗》治法总论第二说:“痈疽虽属外科,用药即同内伤。脉虚病虚,首尾必行补法;表实里实,临时暂用攻方……。”清王洪绪《外科症治全生集》的痈疽总论篇说:“既患寒疽,酷暑仍宜温暖,如生热毒,严冬尤喜寒凉。”祁广  相似文献   

6.
阳和汤出自清·王洪绪编著的《外科证治全生集》。王洪绪,字维德,别号林屋散人,又号定定子,吴县人,出生中医世家。有感于当时世医治疗“阴疽”不辨阴阳,多用寒凉及引经药物,枉死者甚众,遂将自家祖传秘方“阳和汤”公诸于世,普救苍生。正如其自叙中所云:“药不对症,枉死者多??概不论阴虚阳实,惟多用引经之药,以致乳岩、横痃,患成不救;瘰、恶核,溃久转怯。竟不知为引经之药所误,反诿咎于白疽本不可救,不亦谬欤!夫红痈乃阳实之症,气血热而毒滞;白疽乃阴虚之症,气血寒而毒凝,二者俱以开腠理为要。腠理开,红痈解毒即消,白疽解寒立愈。若凭经而不辨症,药虽对经,其实背症也。世之患阴疽而致毙者颇多,苟其阴阳别治,何至有死症乎?”[1]现将阳和汤的方药特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药物组成:熟地黄30克,白芥子6克,鹿角胶lO克,姜炭、麻黄各1.5克,肉桂、甘草各3克,水煎服。本方系《外科证治全生集》作者王洪绪所创。孟河马培之氏在评注该书时、颇有微词,但对此方有“治阴疽无出其右”之说。由于疽症属于阴寒,患部皮色不变,根盘平塌,其毒深伏于里。王氏主张以温通腠理为治疗大法。“诸疽白陷者,乃气血虚寒凝滞所致。其初起毒陷阴分,非阳和通腠,何能解其寒凝?已溃而阴血干枯,非滋阴温畅,何能厚其脓浆”?药物主用麻黄、姜、桂,且谓:“非麻黄不能开其腠理,非肉桂,炮姜不能解其寒  相似文献   

8.
阳和汤临床运用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阳和汤由清代外科名医王洪绪创立 ,首载于《外科全生集》。方由熟地、肉桂、麻黄、鹿角胶、白芥子、炮姜炭、生甘草组成。主治贴骨疽、脱疽流注、痰核、鹤膝风等属阳虚寒凝、气血不畅的病证。本方组方严谨 ,配伍周到 ,重用温阳之品。王氏云 :“非麻黄不能开其腠理 ,非肉桂、炮姜不能解其寒凝 ,此三味虽酷暑不可缺一也 ,腠理一开 ,寒凝一解 ,气血乃行 ,毒亦随之消矣。”笔者运用此方加味 ,治疗多种病证每获良效 ,举例如下。1 肺癌骨转移李某 ,男 ,64岁 ,2 0 0 0年 3月初诊为左肺肺癌 ,因年高体弱 ,未行放、化疗。同年 9月因左胸及腰部疼痛来…  相似文献   

9.
<正> 清热解毒法是疡科治疗的总法.它是根据《内经》:"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和《医宗金鉴》:"疮疡原是火毒生"的基础上,针对病因,立法施治,以使热清毒解,痈疽皆平.清热解毒法,广泛应用于外科的各种病症中,又自始至终应用于每一病症的各个阶段中.因此,掌握和运用清热解毒法,就显得极为重要.长期以来,不少医家认为:痈属阳,属热;疽属阴,属寒(王洪绪《外科证治全生集》认为:"痈有火毒之滞,疽为寒痰之凝.")将附骨疽(骨髓炎)  相似文献   

10.
痈疽治验2则     
痈疽是外科中常见后证,因其内陷变证较为多见,故病情较重,笔者在临床中以内治的同时并用祖父的外用药配方,自制几种外用药如"红升丹一化腐生肌膏"和"生肌化毒膏";疗效颇有独到之处,治疗痈疽2例收到满意疗效。例1:陈某某,女,48岁,1988年7月28日初诊。患背疽10余日,肿痛日甚,神疲纳呆。其后背正中下有一5cmx8cm溃疡面,肿平塌,肿块中心上溢少量脓性粘液分泌物,红肿随炎症向周围扩大,其色黯红,胀重疼痛,脓痛不化,脓液稀少,恶寒发热,头痛口渴,精神痿靡,舌质痰苔白腻,脉虚数无力,此乃气血两虚,正不胜邪之候,拟益气健…  相似文献   

11.
在外科疾病发病过程中,由于风、寒、暑、湿、燥的邪毒均能化热生火,所以疾病的发生,尤以“热毒,“火毒”最为常见,为痈、疽、疗、疖等病的主要致病之因。人身的气血,相辅而行,循行全  相似文献   

12.
<正> 阳和汤由清代外科名医王洪绪所创,原方由麻黄五分、熟地一两、肉桂一钱去皮、鹿角胶三钱、白芥子二钱、炮姜炭五分、生甘草一钱等七味药物组成,主治“流注、贴骨疽、鹤膝风、横痃、骨槽、风湿、乳岩瘰疬、恶核、瘿瘤、石疽”等多种外科疾病。由于原书有“此等症候,尽属阴虚”语,以致后人对该方的配伍结构及主治功效产生歧义,多以熟地为君,滋阴养血为其主要功能。其实王氏所谓“阴虚”,乃指病变局部皮色而言,是阳虚寒凝,气血不流通之故,治则“非麻黄不能开其腠理,非肉桂、炮姜不能解其寒凝,虽酷热不可缺一也……腠理一开,寒凝一解,气血乃行,毒也随之消矣”。可见本方的主要功能应  相似文献   

13.
乳痈分内吹、外吹两种,妇女妊娠期发生的名内吹,产后发生的名外吹,本文讨论外吹,即现代医学的急性乳房炎。患者常为产后哺乳期妇女,初产妇尤多见。乳痈发病原因,中医学认为:①毒邪侵袭:《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论内外吹乳:“外吹者,由乳母肝胃气浊,更兼子吮乳睡熟,鼻孔凉气袭入乳房与乳凝结肿痛……”《疡科心得集》辨乳痈乳疽论:“有因新乳之子……含乳而睡,热气吹入乳房,凝滞不散,以致结核化脓而成者。”上面所说“凉气”、“热气”,即通常所称“毒邪”,实即致病细菌。热气即热毒;凉气类寒,寒郁化热亦成热毒;可认为二者指的都是热毒之邪,此为乳  相似文献   

14.
刘镓毓  丛纲 《河南中医》2020,40(1):25-28
王维德确立了外科疾病以阴阳为纲的辨证论治法则。其对痈疽的阴阳辨证,不仅局限于皮肤颜色不同,还从病位深浅、皮肤温度、肿胀形式、肿胀范围、肿块硬度、疼痛感觉、脓液稀稠等方面进行完善。在治疗上,王维德强调:"首贵止痛,痛息则毒散""以消为贵,以托为畏",代表方剂为醒消丸。但不单是以消法贯穿始终,还根据皮损的颜色、肿胀的程度、脓液的稀稠以及病情的演变辨证使用消法和托法。王维德认为,痈与疽的发病机理截然不同,应分而治之。红痈乃阳热实证,白疽乃阴虚寒证,其病机为气血寒而毒凝,应以温补之法治疗,首倡阳和解凝散寒的治疗原则,代表方剂为阳和汤。王维德对于疔毒的治疗,不但主张施以针刺,还选用拔疔散以托毒外出,以免脓毒旁窜深溃。王维德多以清热解毒之法治疗水痘;对天花的治疗则根据病情不同,处以不同方药,病情初期,发热症状明显,可用清热解毒之品,后期热证消散,而出现寒证表现,当停止使用寒凉药物,而改用温补之法。  相似文献   

15.
《外科精要》是宋代著名旴江医家陈自明所著,该书总结痈疽的病因为内因、外因和不内外因,病机为热毒之气熏蒸,令肉腐血化为脓.治疗上内治以消、托、补为法,善用宣热拔毒之法使毒势消散,不致内攻,且在悬痈预后成漏论治中,首次提出冷漏的概念,主张以温法治之;外治强调脓成宜切开,善用膏方贴敷及灸法治疗.通过对痈疽之悬痈证治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6.
肿瘤大致属于中医的积聚、乳岩、石疽、石瘕等范畴。癌毒结滞、蓄而不化是肿瘤发病的根本原因.《中藏经·卷中·论痈疽疮肿》指出“夫痈疽疮肿之所作也,皆五脏六腑则生矣.”来·杨士没更是明确指出:“癌者……毒根深藏。”然而不难发现,医家在运用中多把癌毒归为热毒,解毒也常指清热解毒,而忽略了部分痛毒的阴寒之性。从阴阳依存互立的角度讲,有热毒,必有寒毒。金·宾汉卿《疮疡经验全书》中说:”乳岩,此毒阴极阳衰。”已说明了癌毒的阴寒之性.隋·巢元方在《请病源候论》中指出石疽:“此由寒气客于经络,与气血相搏,血涩结而…  相似文献   

17.
名老中医张瑞丰临证经验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瑞丰辨治经验:郁证之郁、火、痰(湿)实而为标,而脏腑阴阳之虚是发病内因,或气虚(心、胆、脾为主),或阴血不足(心、肝、肾为主),虚则脏腑功能失调,终致神明紊乱而病成。治疗疏肝理气贯穿始终,或滋阴、或补阳治脏腑之虚以求本。脱疽是气虚瘀毒阴亏所致,气虚贯穿该病的全过程。寒湿侵袭所致脱疽存在气虚;肝肾阴亏、虚火灼阴形成的脱疽,也不可忽视气虚因素。补气化瘀、解毒益阴为治脱疽大法,方用活血通脉汤化裁。乳痈形成多为阳明积热所致,而肝气郁结,营养过常为阳明积热之因,治当清泻阳明、疏肝理气,方用清泻消痈汤化裁。瘿瘤为气结痰聚,理气化痰散结是其治则,消痰酊(丸)治之。附骨疽发病在于体虚骨弱,治宜补益肾气,慢性者遵此意,急性者也不可只是一派寒凉,方用张氏解毒汤加减。  相似文献   

18.
“仙方活命饮”见于《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其功用正如该书所云:“此方治一切痈疽,不论阴阳疮毒,未成者即消,已成者即溃,化脓生肌,散瘀消肿,乃疮痈之圣药,诚外科之首方也……”。  相似文献   

19.
“流注”是发于肌肉深部的多发性脓疡,为外科常见病,施治得当,能使肿疡初起得到消散,免受溃脓及开刀之苦。《医宗金鉴》评介仙方活命饮时谓“此方治一切痈疽,不论阴阳疮毒,未成者则消,已成者即溃,化脓生肌,散瘀消肿,乃疮疡之圣药,诚外科之良方也。”犀黄丸方载王洪绪《外科证治全生集》,王氏称其能“治乳岩、横痃、瘰疬、痰核、流注、肺痈、小肠痈等症”。笔者常以二  相似文献   

20.
王茂松 《山西中医》2000,16(5):45-45
阳和汤出自王洪绪《外科全生集》,是外科内服药中的名方 ,有和阳通滞、温补气血之功 ,用治一切阴疽 ,效如桴鼓。笔者临证在辨证论治的观点指导下 ,试用本方治疗痹证、痛经等 ,每获佳效 ,现介绍如下。1 阳和汤主治证候阳和汤原方药物组成 :熟地一两 ,白芥子二钱 ,鹿角胶三钱 ,肉桂一钱 ,炮姜炭五分 ,麻黄五分 ,生甘草一钱。主治 :“膝风、贴骨疽及一切阴疽”。《外科辑要》中 ,将其适用范围论述得更加具体 ,指出 :“治阴毒白疽 ,平塌色暗 ,不肿不痛者 ,及脱疽 ,流注 ,鹤膝 ,横痃 ,骨槽 ,乳岩 ,瘰疬 ,失荣 ,石疽 ,一切阴证 ,兼治寒凝疼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