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规律研究现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食管壁内有丰富的淋巴组织,淋巴道转移是食管癌主要转移方式,而淋巴结转移状况又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食管肿瘤局部病变早期就可出现转移,肿瘤多先转移至邻近食管旁淋巴结,再转移到区域和远处淋巴结。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既有一定规律性,也存在播散的广泛性、跳跃性等。因此研究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可规范食管癌纵隔淋巴引流区清扫,为术后选择综合治疗方案和放疗范围等提供理论依据,并较为准确地提示预后。  相似文献   

3.
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相关因素。方法 对204例食管癌根治标本进行统计,分析各主要临床病理改变与淋巴结转移关系。结果 204例食管癌中有淋巴结转移者89例,淋巴结转移率为43.6%。胸中段癌淋巴结转移率为48.0%,胸上段癌和胸下段癌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32.0%和26.9%。髓质型和溃疡型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47.6%和56.0%,除缩窄型外其他类型转移率最高者为21.4%。男性患者淋巴结转移率为54.3%,女性淋巴结转移率为28.4%。浸润至黏膜层和黏膜下层者,未发现淋巴结转移,浸润至浅肌层、深肌层、纤维膜者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28.6%、45.6%和48.8%。以上四种因素中前后两者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淋巴结转移率与年龄无关,也不随肿瘤大小的增加而增加。结论 男性食管胸中段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率较高,尤其当肿物为髓质型和溃疡型时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4.
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研究(附1063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傅俊惠  连锦州 《癌症》1996,15(4):283-284
本文对1977年至1989年1063例食管癌切除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了分析。全组男性827例,女性236例。共检出淋巴结转移536例,转移率50.4%。术后总的五年生存率为33.5%,N0、N1的五年生存率分别为49.3%和16.4%。对肿瘤大小、浸润深度、组织学类型、术前放疗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作了分析,探讨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规律和特点,对如何提高食管癌手术根治性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胸段食管癌根治术后预防性照射的范围对长期生存的影响。 方法 回顾分析2000— 2007年间 201例胸段食管癌根治术后行预防性照射患者资料,比较照射范围差异对生存影响,并对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行Cox模型多因素分析。Kaplan Meier法计算OS率,Logrank检验差异。结果 5年随访率为97.0%。全纵隔、全纵隔+胃左区、全纵隔+双锁骨上区、中上纵隔+双锁骨上区、全纵隔+双锁骨上+胃左区照射的 5年OS率分别为21.7%、37.1%、38.7%、34.8%、19.8%( P=0.406),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仅仅术后N分期为预后影响因素(P=0.009)。预防性照射后锁骨上淋巴结转移11例、中上纵隔淋巴结转移34例、腹腔淋巴结转移10例。结论 胸段食管癌根治术后预防性照射范围应包括中上纵隔和双锁骨上区。  相似文献   

6.
食管癌患者出现淋巴结转移是否对预后构成较大的威胁?回答是肯定的。但是对食管癌淋巴结转移规律的研究国内尚较少。在日本,目前对胸段食管癌多采用三领域淋巴结廓清。但是由于解剖学的困难和术后并发症较多等原因,国内较少开展。本文旨在通过分析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规律,提出适合我国并能达到根治的淋巴结廓清范围。对象和方法 1987年1月到1992年1月5年间我院对可根治的食管癌患者进行了标准根治术。按日本食道癌临床和病理处理规约对术中清扫的淋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食管癌淋巴结转移情况方法食管癌病例383例,男273例,女110例;颈段6例,胸上段58例,胸中段267例,胸下段52例。均行根治术,常规病理检查,统计其淋巴结转移情况及治疗情况。结果383例患者中148例显示淋巴结阳性,淋巴结转移率38.6%;共清扫淋巴结3317枚,阳性淋巴结349枚,淋巴结转移频度10.5%。按肿瘤对食管壁的浸润程度,不同的原发灶T分期间淋巴结转移频度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按病变位置,食管中下段间淋巴结转移频度差异有显著意义(P=0.00);按病理分级,Ⅱ、Ⅲ级间淋巴结转移频度差异有显著意义(P=0.02);按X线显示的病变长度〈3cm、3~5cm、〉5cm组的淋巴结转移频度,前两者间差异无显著意义(P=0.145),后两者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0.00)。结论食管癌淋巴结转移频度与肿瘤在食管壁浸润深度及病变长度呈正相关,根椐术后淋巴结转移情况,术后放疗的价值和方法应重新研究。  相似文献   

8.
食管癌术后复发转移的类型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44,自引:0,他引:44  
Chen J  Sang M  Chen Y 《中华肿瘤杂志》1998,20(4):293-295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复发转移的类型及影响生存的预后因素。方法对食管胸段鳞癌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的18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复发转移的中位生存时间为303天。复发转移类型:淋巴性转移137例,血行性转移11例,混合型转移29例,吻合口复发8例。本组半年及1,2,3,4年生存率分别为70.0%、47.1%、19.8%、12.2%和0%。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手术方式及不同治疗方案是影响生存率的预后因素。结论肿瘤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反映了肿瘤的生物学行为。提倡颈部吻合术,颈清扫术仅限于少数患者。放疗+化疗可能延长复发转移患者的生存期,较有效的化疗方案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螺旋CT对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探讨食管癌转移淋巴结的分布规律。方法 1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食管癌患者术前行CT扫描,判断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评估CT对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重点观察记录CT、病理同时检出的74例食管癌患者转移淋巴结的分布特征。结果 CT对117例食管癌患者淋巴结转移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86.0 %、80.6 %、84.6 %。食管癌转移淋巴结胸上段以最上纵隔组[8/14(57.1 %)]、气管旁组[4/14(28.6 %)]最多;胸中段以气管旁组[21/41(51.2 %)]、主肺动脉窗组[17/41(41.5 %)]、隆突下组[15/41(36.6 %)]为最多;胸下段以贲门旁[7/19(36.8 %)]、胃左动脉旁[5/19(26.3 %)]为最多。结论 螺旋CT检查可以较准确地评估食管癌转移淋巴结的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10.
1146例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和淋巴结转移数的临床意义。方法:以1146例胸段食管鳞状细胞癌单纯手术切除的临床病理资料,应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Spearnam相关分析进行研究。结果:全组1146例食管癌中淋巴结转移380例(转移率33.2%);共清除淋巴结4270个,其中转移807个(转移度18.9%)。肿瘤侵及深度为Tis、T1、T2、T3和T4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0、20.0%、25.7%、37.3%和50.0%(P<0.001)。肿瘤长度为<3.0、3~5.0、5.1~7.0cm和>7.0cm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2.8%、29.6%、37.3%和46.8%(P<0.001)。细胞分化程度为高中分化和低分化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32.4%和48.2%(P=0.014)。以上3种因素对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均有统计学差异。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和病理形态分型对淋巴结转移的影响没有统计学意义。淋巴结转移数为0、1和≥2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59.79%、33.38%和9.35%;三组间的的生存率差别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淋巴结转移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肿瘤侵及深度、肿瘤长度和肿瘤细胞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数能够反映食管癌切除术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胸段食管癌转移淋巴结数量与生存率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胸段食管癌转移淋巴结数最与食管癌预后的关系.方法 分析1995年7月至2005年7月在山西省肿瘤医院行胸段食管癌根治术的患者1140例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生存情况分析.结果 淋巴结转移数量与食管癌的生存率呈负相关(P=0.000);患者淋巴结切除数量≥8枚、<8枚时,淋巴结转移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 食管癌淋巴结转移数量与患者预后呈显著相关性,能反映其预后,建议pTNM分期将淋巴结转移数考虑在N1内.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食管癌淋巴结转移情况方法食管癌病例383例,男273例,女110例;颈段6例,胸上段58例,胸中段267例,胸下段52例。均行根治术,常规病理检查,统计其淋巴结转移情况及治疗情况。结果383例患者中148例显示淋巴结阳性,淋巴结转移率38.6%;共清扫淋巴结3317枚,阳性淋巴结349枚,淋巴结转移频度10.5%。按肿瘤对食管壁的浸润程度,不同的原发灶T分期间淋巴结转移频度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按病变位置,食管中下段间淋巴结转移频度差异有显著意义(P=0.00);按病理分级,Ⅱ、Ⅲ级间淋巴结转移频度差异有显著意义(P=0.02);按X线显示的病变长度<3 cm、3~5 cm、>5 cm组的淋巴结转移频度,前两者间差异无显著意义(P=0.145),后两者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0.00)。结论食管癌淋巴结转移频度与肿瘤在食管壁浸润深度及病变长度呈正相关,根椐术后淋巴结转移情况,术后放疗的价值和方法应重新研究。  相似文献   

13.
患者男 ,6 1岁。进行性吞咽困难 3个月 ,吞钡摄片提示食管中段癌 ,术前检查无远处转移。行食管中下段切除 ,胃食管主动脉弓上吻合 ,并行胸内淋巴结清扫。病理诊断 :食管溃疡型中分化鳞癌 ,食管旁淋巴结转移 (1/ 4)。出院 1月余发现左舌根部一小结节突起。再次住院 ,查左舌根部表面突起一 0 .5cm× 0 .5cm不规则小结节 ,结节表面有少许糜烂 ,不活动。结节穿刺细胞学检查为转移性鳞癌。其余检查未见异常。行手术切除左舌根部结节 ,病理检查为舌部转移性鳞癌。术后给予静脉化疗 2个疗程及免疫、中药治疗 ,随访 8个月 ,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胸段食管鳞状细胞癌(简称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数量及其转移度、肿瘤长度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1995年7月至2005年7月胸段食管癌根治术后患者526例,采用SPSS 13.0软件对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生存分析。结果 淋巴结转移数量>3个者预后不良; 淋巴结转移度>20 %者预后不良;肿瘤长度分3组(≤5 cm、5 cm<长度<7 cm、>7 cm),各组1、3、5、10年生存率(84.44 %、47.79 %、36.90 %、35.52 %;73.51 %、40.29 %、23.87 %、20.64 %;64.44 %、13.92 %、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数量、转移度及肿瘤长度与预后有重要关系,能反映其预后,建议pTNM分期将淋巴结转移数考虑在内。  相似文献   

15.
1 146例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和淋巴结转移数的临床意义.方法以1 146例胸段食管鳞状细胞癌单纯手术切除的临床病理资料,应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Spearnam相关分析进行研究.结果全组1 146例食管癌中淋巴结转移380例(转移率33.2%);共清除淋巴结4 270个,其中转移807个(转移度18.9%).肿瘤侵及深度为Tis、T1、T2、T3和T4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0、20.0%、25.7%、37.3%和50.0%(P<0.001).肿瘤长度为<3.0、3~5.0、5.1~7.0 cm和>7.0cm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2.8%、29.6%、37.3%和46.8%(P<0.001).细胞分化程度为高中分化和低分化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32.4%和48.2%(P=0.014).以上3种因素对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均有统计学差异.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和病理形态分型对淋巴结转移的影响没有统计学意义.淋巴结转移数为0、1和≥2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59.79%、33.38%和9.35%;三组间的的生存率差别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淋巴结转移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肿瘤侵及深度、肿瘤长度和肿瘤细胞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数能够反映食管癌切除术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分析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规律,探讨肿瘤外科淋巴结清扫范围。方法 回顾性分析217例经“三野”淋巴结清除根治术的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组淋巴结转移病例占62.6%,转移率11.38%,淋巴结“跳跃性转移”率为5.5%。胸上、中、下段食管癌颈部、胸部纵隔和腹腔淋巴结转移率分别达到31.7%、21.9%、9.75%、21.2%、30.5%、12.7%和12.1%、15.6%、34.5%。影响淋巴结转移的因素为肿瘤浸润深度,分化程度及有无淋巴管浸润。与肿瘤长度关系不大。结论 胸段食管癌表现上下“双向性”转移和跳跃性转移的特点,应常规行“三野”淋巴结清扫术,以提高患者5年生存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并发胸腔胃穿孔(胸胃穿孔)的病因、诊断、治疗和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食管癌手术279例术后并发胸胃穿孔3例。结果手术治疗均获成功,术后未再发生瘘。结论食管癌术后并发胸胃穿孔的原因常与手术操作技术相关,术后早期发生,宜尽早二次开胸手术修补,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全胸段食管切除与胸中下段食管切除对食管癌患者术后生存率的影响,确定食管癌根治术的最佳手术入路,提高患者手术后长期生存率。方法:我院胸外科1999年1月~2001年12月对193例胸下段食管癌患者,行左胸后外侧切口(Ⅰ组)67例,行左胸后外侧切口 左颈切口(Ⅱ组)65例,行三切口(Ⅲ组)155例,完成食管癌食管切除术、经食管床食管重建术。结果:Ⅰ组患者术后1、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77·14%、78·43%和82·54%,Ⅱ组分别为62·62%、58·36%和61·09%,Ⅲ组分别为38·12%、39·32%和42·07%。三组患者术后1、3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Ⅲ组间5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组间及Ⅱ、Ⅲ间5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下段食管癌病例采取三切口的手术入路,5年生存率高于左胸后外侧切口组,且与左胸 左颈二切口相比,长期生存率显示增高的趋势。对于胸下段食管癌病例,应选择三切口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20.
胃大部切除术后食管癌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胃切除术后食管癌(Eca)的手术治疗方式和效果。方法:对1987年~1996年间手术治疗815例Eca中41例胃切除后Eca的手术治疗进行分析。1例胸下段Eca行切除并残胃食管弓下吻合术,40例右胸入路行右半结肠代食管术合并颈、胸、腹淋巴结清除术。结果:41例胃切除术后Eca颈、上纵隔、中下纵隔和腹部淋巴转移率分别为34.1%、21.9%和19.6%。并发症发生率48.7%。颈部吻合口瘘发生率34.1%,无手术死亡。全组3、5年生存率41.6%和15.4%。根治性手术3、5年生存率46.6%和22.2%。姑息手术无1例生存超过5年。3年生存率14.3%。结论:对胃切除术后Eca颈、上纵隔和腹部淋巴结清扫很重要。结肠代食管术为安全有效办法。右半结肠经胸骨前、后径路代食管术是胃切除后Eca手术的最好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