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黎 《中国性科学》2011,20(3):26-29
目的:了解四川大学生婚恋价值观、性道德价值观现状及其关系,为大学生婚恋观教育和性健康教育提供可资参考的依据。方法:采用婚恋价值观量表、大学生性道德价值观量表对四川三所不同类别高校298名大学生婚恋价值观和性道德价值观进行调查。结果:不同性别大学生在婚恋观存在显著差异,特别是在中间手段和现实发展两个维度上,男生和女生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1);大学生婚恋价值观与性道德价值观呈现较高的相关性((P<0.05,P<0.01);回归分析表明,婚恋价值观可以解释19%的性道德价值观的变异。结论:四川大学生婚恋价值观与性道德价值观呈现显著相关,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价值观将有助于大学生建立科学的性道德价值观,从而确保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提出大学生性行为价值观理论构想,编制大学生性行为价值观问卷。方法:通过文献综述、开放式调查、专家咨询和小样本测试等的统计分析,提出了性行为价值观的理论构想,在此基础上自编了大学生性行为价值观问卷,并对正式问卷调查结果进行了探索性因素分析,检验问卷的信度和效度。结果:性行为价值观包括34个项目,由6个维度构成:爱情、家庭、愉悦、名利、成长和同伴,这6个因素解释了总方差的57.50%。本问卷具有该研究所构建的性行为价值观理论,结构比较合理,信度和效度较好。  相似文献   

3.
卢凤 《中国性科学》2016,(2):136-139
目的:了解泰州市专科大学生的性知识、性态度和性行为的现况,为性教育的开展提供方向。方法:采用自编《泰州市高职高专学生性态度调查问卷》对泰州市职业技术学校、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泰州学院等3所高校504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性知识、性行为和性态度调查。结果:泰州市专科学生性教育缺乏,性知识掌握程度偏低,性行为发生率中等,性态度较开放。不同性别、年级、专业及生源地大学生在学校性教育态度、性知识掌握、性行为发生率以及性态度各维度上存在一定差异。性知识、性行为及性态度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结论:高校在实施性教育时应考虑学生的性别、年级、专业及生源等有针对性地选择性教育形式和内容。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现阶段济南市女大学生所持有性态度、发生的性行为及所具备的性知识,为高校性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通过自制调查表,采用匿名自填的方式对济南市三所高校大一、大二年级女大学生进行调查,并分析不同年级、生源地及院校间的差异。结果:有97人(23.5%)赞成婚前性行为,有246人(59.6%)反对。发生婚前性行为及与异性同居的比例分别为6.8%、5.8%。在有自慰行为的学生中69.6%有负罪感。城市生源女大学生比农村对性相关知识掌握要好。有关性的问题给40.7%的学生带来困扰。学生获取性知识的主要渠道是网络和中学课程。女大学生认为最适合的性教育方式是性教育课和讲座。结论:济南市女大学生性观念与四川、北京等地比相对保守,性行为发生率也低于四川、广州等地大学生。女大学生对性知识有不同程度的了解,但也存在性困惑,应开展针对性健康教育,培养其正确的性观念,减少危害身心健康的性行为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现阶段上海高校大学生性健康教育现状,为做好大学生性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1月上海某高校364名大学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匿名问卷进行调查,统计调查结果。结果大学生性行为发生率为19.5%,首次性行为发生平均年龄(16.4±4.0)岁。不同年级之间性行为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7.4%大学生明确反对不能接受婚前性行为。大学生获取性知识的主要途径是网络影视(233人,64.0%),大学生期望获得性知识的途径是课堂教授(188人,51.6%)。大学生普遍认为小学和初中是性教育"关键期"。结论积极整合校内外各方资源,加强性健康教育的通识教育,逐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减少危害身心健康性行为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海南省大学生性行为现状,及其相关因素,为制定切实可行的性健康教育策略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2015年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海南省4所高校1717名大学生,对其进行匿名问卷调查。结果调查学生中性行为发生率为14.31%,其中男性性行为发生率为23.64%,女性性行为发生率为6.96%。单因素回归分析发现恋爱史、学历、年龄、性别、年级、母亲受教育程度、父亲受教育程度和婚前性行为接受度8个因素对青年学生性行为发生率有影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恋爱史、年龄、年级和婚前性行为接受度与性行为发生率成正相关关系,学历与性行为发生率为负相关关系。多因素回归分析中年级无统计学意义,其余7个因素对性行为发生率的影响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对于性病的了解与性行为的发生无统计学关联。结论大学一年级新生已有一定的性行为发生率,需结合家庭性教育在大学生入学或高中即开展系统性性教育,从而缓解青年学生性生理发育与性知识水平滞后的矛盾。  相似文献   

7.
王荣  徐选国  姜峰 《中国性科学》2008,17(9):33-35,37
目的:了解大学生性相关的知识、态度和行为情况,为大学生性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对山西省三所高等院校124间厕所门板上的信息进行搜集,对有价值的信息进行分类并分析.结果:大学生厕所性文化中知识类信息所占比例最大,大学生对性知识充满了渴望和兴趣,大学生中存在多种性行为现象,不同性别学生存在一定的差异.结论:大学生厕所文化是大学生性文化的又一阵地,是大学生性宣泄的一种途径,大学生在性方面存在危险因素,大学生性健康教育迫在眉睫,应加强知识的教育,特别是性方面的知识,还应重视态度和行为的教育,培养正确的生活、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为高校开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青春期性心理健康问卷"对33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总问卷、性认识、性价值观和性适应分问卷平均得分分别为(3.48±0.40)、(3.38±0.49)、(3.63±0.65)、(3.55±0.48)分。大学生性认识低于性价值观(t=-8.065,P0.001),性认识也低于性适应(t=-10.6,P0.001)。2、女生的性态度、性价值观、性控制力得分均比男生高(P0.05)。3、大一学生的性知识和性认识比其它年级低(P0.01),而大一学生的性态度和性控制力较其它年级高(P0.05)。4、文科生的性心理健康水平高于理工科学生(P0.05),理工科学生高于艺体生(P0.05),文科生高于艺体生(P0.001)。5、性别、专业和年级对性心理健康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P0.05)。结论:大学生的性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中等偏上,专业、年级和性别等是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高校应针对不同的专业、年级和性别加以宣传和组织性健康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婚前性行为和性态度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当代大学生婚前性行为的现状,分析他们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和认知,为开展性健康教育和研究提供基础材料.方法:通过网络采用无记名方式问卷调查了512大学生.结果:调查发现,14.5%的被调查者发生过婚前性行为,与过去调查结果相比明显增加.66.2%的学生认为婚前性行为应慎重为好,但男女态度有所差异,男生较为主动,在性行为上处于主导地位.结论:应当加强性健康教育,同时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管理,净化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0.
《中国性科学》2015,(7):102-107
目的:了解网络上的不良性信息对大学生性观念的影响,引起社会大众对净化网络环境急迫性的思考,为在大学生中开展有关性教育工作提供参考。方法:本课题通过无记名方式、采用网络问卷和纸质问卷的形式,调查福州地区不同性别、专业、年级的350名大学生,统计分析网络上的不良性信息对其性观念的影响。结果:调查发现,大学生对性的态度是自己不放纵,并对他人性行为给予一定的理解和宽容。55.8%的大学生认为网络上不良性信息使其性观念较以往开放、宽容和理解,但不接受一夜情等不负责任的性行为。绝大部分大学生认为净化网络环境刻不容缓。结论:高校应从教育内容、教育模式上着手,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性道德观",相关部门应采取措施净化网络环境,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