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高血压脑出血的诊断与治疗(附14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146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人,按意识及偏瘫程度的不同分Ⅰ~Ⅳ级,其中Ⅰ级66例,Ⅱ级35例,Ⅲ级17例,Ⅳ级29例,保守治疗109例,外科治疗37例。预后良好组33例,轻残23例,重残38例,死亡52例。病死率35.62%,其中保守治疗组病死率35.78%,手术组病死率35.56%。本组Ⅰ~Ⅳ级者病死率分别为10.61%、28.57%、47.06%和93.10%,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并上消化道出血者31例中67.74%死亡。作者认为,在高血压脑出血病人的治疗中,内科治疗贯穿全过程,Ⅱ~Ⅲ级病人力争超早期手术以求生命及神经功能的保留,对Ⅳ级病人经内科抢救转为Ⅲ级时可考虑手术以期保全生命。  相似文献   

3.
对47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手术治疗进行总结分析。出血位于基底节区32例,血肿量均在45ml以上,血种量>50ml者25例,18例破入脑室系统,清除血肿量平均61.64ml。对手术治疗的适应证、手术时机、手术方式及影响预后因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对5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手术治疗进行总结分析,其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48~63岁,出血位于壳核部者36例,血肿量超过30ml 者41例,全组均行手术治疗。对该病手术治疗的适应证、手术时机、手术方式及影响手术疗效的因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经 CT 检查10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显示一边界清楚均匀的高密度区,CT值42~84H,发生于底节、丘脑区为74例,破入脑室13例,15例行脑室引流,存活率67%。  相似文献   

6.
7.
基底节脑出血CT成像中线结构移位与临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36例基底节脑出血患者CT成像中线结构移位与改良爱丁堡-期堪的那维亚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作对照研究,结果表明存活组24例与死亡组12例中线结构移位有显著差别。移位程度越明显者,病必越严重,病死率增高。对存活中23例描述中线结构移位变化的参数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作相关分析,进一步表明移位程度与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基底节脑出血120例外科治疗体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基底节区脑出血外科治疗的手术适应证 ,手术方式的选择 ,以及时机的掌握。方法 :回顾性分析 1 2 0例基底节脑出血患者采取的治疗方式及效果。结果 :1 2 0例患者中手术治疗 93例 ,保守治疗 2 7例 ,死亡 2 1例。获随访 87例。 ADL分级为 级 1 6例 , 级 42例 , 级 2 3例 , 级 4例 , 级 2例。结论 :充分掌握手术适应证 ,采取合理的术式 ,超早期手术才能取得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再发脑出血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再发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住院的首发脑出血患者进行比较。结果:54例患者62次再发,再发间隔时间为3.7±3.5年,34.4%在1年以内再发。再发类型以基底节-基底节最多见,其次为基底节-丘脑和基底节-脑叶,多在对侧再发,很少在同一部位再发。与首发患者相比,再发脑出血患者多有高血压病,病程较长且控制不良。多变量logistic分析显示高血压病程与再发脑出血正相关,首次发病年龄与再发脑出血负相关。结论:脑出血后3年以内再发危险性较大,积极控制高血压有助于防止脑出血再发。  相似文献   

10.
脑出血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5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总结了经CT确诊的脑出血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52例,死亡34例,病死率为65.4%。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多发和首发器官以脑、胃肠和肺为最多,器官衰竭数目越多,病死率越高。脑出血时血肿压迫、脑水肿致下丘脑和脑干植物神经中枢损害,药物诱发,年龄因素等致各器官功能减退和免疫功能低下及其综合作用是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的主要因素。有效降颅压,注意药物毒副作用,保持呼吸道通畅,密切监测重要器官功能变化是减少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目的探讨影响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0年我院住院的143例急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患者2周时的病情为评估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可能影响患者早期死亡15项指标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的统计分析。结果:与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早期死亡有关的危险因素有年龄(P=0.047)、入院时意识状态(P=0.026)、出血量(P=0.024)、血清白蛋白(P=0.044)。结论:高龄、入院时意识障碍严重、出血量大、低蛋白血症是脑出血患者早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CT定位下行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效。方法 用YL 1型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对84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在CT定位下行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并与同期住院的80例单纯内科保守治疗组做对照。结果 术后14d及3个月微创组生存率、病死率及神经功能恢复均优于对照组。结论 用YL 1型穿刺针行颅内血肿碎吸治疗基底节脑出血是一种简便易行,安全有效,十分实用的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吴虹  蔡俊杰  刘盛明  侯敏  王凡  苑玉清  刘中波 《四川医学》2010,31(11):1631-1632
目的探讨经外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自2007年1月~2010年1月对32例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采取经外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清除血肿。结果术后1d复查头部CT,血肿清除〉80%26例,60%~80%6例,术后6个月根据GOS评分恢复良好9例(28.1%),中残12例(37.5%),重残4例(12.5%),植物生存1例(3%),死亡6例(18.7%)。结论经外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是一种损伤小、疗效好、预后客观的微创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经外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效.方法 对经外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36例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后24 h以内复查头颅cr,血肿清除≥90%者34例(94.44%,34/36),血肿清除<90%者2例(5.56%,2/36).术后随访6个月,根据GOS评分:恢复良好12例,中残18例,重残4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1例.结论 经外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安全有效的方法,具有对脑组织创伤小、血肿清除率高、神经功能恢复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血压基底节区血肿术后血肿残留量对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60例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早期行小骨窗显微镜下血肿清除手术,术后48 h复查头颅CT查血肿残留量,观察不同血肿残留量术后48 h的意识改善程度和术后1个月患侧肌力恢复程度,并作统计学处理。结果术后48 h GCS均值比较:血肿残留量<5 mL组与5~10 mL组无显著性差异(t=1.867,P>0.05),血肿残留量5~10 mL组与>10 mL组有显著性差异(t=2.917,P<0.01);术后1个月肌力均值比较:血肿残留量<5 mL组与5~10 mL组有显著性差异(t=2.793,P<0.01),血肿残留量5~10 mL组与>10 mL组有显著性差异(t=2.234,P<0.05)。结论基底节区HICH术中血肿清除越彻底,术后血肿残留量越少,术后近期疗效越好。  相似文献   

16.
姜莉华  张丽 《中外医疗》2016,(28):188-190
目的:探究、CT定位下微创穿刺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临床效果。方法方便选取该院2013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170例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患者,按照患者住院的先后顺序,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5例。观察组通过CT定位下微创穿刺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对比两组病死率及治疗前后GCS评分差异。结果观察组病死率4.71%(4/85),对照组病死率7.06%(6/8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前GCS评分(7.09±2.38)分,治疗后为(9.83±2.34)分;对照组患者治疗前GCS评分(6.22±2.74)分,治疗后为(8.35±3.61)分;两组治疗前G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经CT定位下微创穿刺治疗,临床效果较佳,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窗行CT定向穿刺术治疗高血压基底核区出血的作用机制及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基底核区高血压脑出血(HIH)患者112例,根据发病至手术的间隔时间进行分组,分为超早期组(n=35)、早期组(n=39)、延迟组(n=38),超早期组、早期组、延迟组分别于出血后〈7h、7-24h、〉24h实施手术,观察3组患者出血后24、72、120、168h静脉血IL-6、TNF-α含量变化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3个月内临床疗效。结果超早期组患者出血后72、120、168h时血清IL-6、TNF-α均明显低于早期组、延迟组(P〈0.05)。早期组在72、120、168h时血清IL-6、TNF-α均明显低于延迟组(P〈0.05)。超早期组肺部感染、应激性溃疡、肾衰竭发生率明显低于早期组、延迟组(P〈0.05)。早期组肺部感染、应激性溃疡、肾衰竭发生率明显低于延迟组(P〈0.05)。超早期组恢复良好率明显高于早期组、延迟组(P〈0。05),早期组恢复良好率明显高于延迟组(P〈0.05)。超早期组轻度残疾率、重度残疾率均明显低于早期组、延迟组(P〈0.05),早期组重度残疾率均明显低于延迟组(P〈0.05)。超早期组、早期组病死率明显低于延迟组(P〈0.05)。结论对HIH患者应尽早(〈7h)进行CT定向穿刺清除血肿术,可减少IL-6、TNF-α等炎症因子的增加,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临床疗效,是值得临床借鉴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无创头架结合改良穿刺探针在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76例,随机分成无创头架组和有创头架组,进行神经导航辅助脑内血肿微创穿刺置管引流。其中,无创头架组使用改良穿刺探针。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导航注册误差、住院周期、肺部感染率及术后6个月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入院收缩压、入院时血肿量和入院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等基线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神经功能恢复亦无统计学差异。然而,在手术时长、导航注册误差、住院时长、肺部感染率等方面无创头架组均优于有创头架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 无创头架结合改良穿刺探针在神经导航辅助脑内血肿微创穿刺置管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手术中具有注册误差小、手术时间短、操作简单精准、住院周期短、并发症少等优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早期微创穿刺碎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所致的中小量基底核脑出血的效果,为临床早期中小量基底核脑出血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68例高血压所致的中小量基底核脑出血患者,按入院顺序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内科保守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行早期微创穿刺碎引流术。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3、14 d血肿、脑水肿体积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日常生活能力。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后3、14 d的血肿体积和水肿体积均较对照组下降明显,同时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也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治疗后3个月,研究组日常生活能力独立生活+轻度依赖的总有效率73.53%,高于对照组的44.12%(P<0.05)。结论:早期微创穿刺碎引流术治疗中小量基底核脑出血疗效安全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尼莫地平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80例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出血量均小于30ml,均采用保守治疗)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实验组(40例),对照组给予传统疗法,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尼莫地平(10mg/d+ 500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观察两组患者血肿体积、水肿带面积、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治疗后,实验组有效率为92.5%,对照组有效率为65%,两组患者血肿量与水肿面积较治疗前比较均有改善(P<0.05),实验组疗效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神经功能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尼莫地平能够减少血肿量和水肿带的面积,降低脑出血患者发生神经功能缺损和残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