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对2008年北京地坛医院收治的20例手足口病合并急性弛缓性瘫痪(AFP)患儿进行2年随访,观察AFP后遗症的特点、影像学表现及预后,探讨有效的康复方案.方法 对20例[男16例,女4例,平均年龄(23±18)个月,年龄中位数16个月]手足口病合并AFP患儿在急性期进行神经专科查体、脑脊液检查、颅脑和脊髓MRI检查,并在2年内随访比较患儿瘫痪肢体的康复情况、颅脑和脊髓MRI变化,对患儿采取的康复措施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 20例患者中11例痊愈,9例遗留不同程度的AFP后遗症.在急性期,年龄在半岁以内、呈单侧下肢损害、肌力在Ⅲ级或以上、脊髓胸腰段病变长度在1~2个脊髓节段以内的患儿基本痊愈.AFP后遗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踝关节主动、协同背屈功能障碍,足下垂,髋关节内收受限;部分患者出现肌萎缩(以股四头肌萎缩为主),个别出现胫前及胫后肌群萎缩,严重者出现膝关节反张.急性期颅脑MRI提示中脑、脑桥或延髓背侧长T1长T2信号区,2年随访时上述区域病变基本消失,仅T2W遗留小范围轻度异常信号.2年随访,脊髓MRI表现为颈2~7和(或)胸12~腰1的脊髓前角病变区面积变小,T2WI异常信号较前明显减弱.结论 手足口病合并AFP患儿,半数可以康复,但部分患儿遗留不同程度AFP后遗症,其中急性期出现双侧下肢、上肢、四肢瘫痪的病例后遗症状重,可伴有肌萎缩、关节变形.急性期MRI对评估病情意义大,脊髓胸腰段病变在3个或3个以上者预后不良.在神经内科、康复科专家指导下进行早期康复治疗,可以最大限度减少AFP后遗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手足口病(HFMD)并发急性弛缓性瘫痪(AFP)患儿的临床特点。方法观察8例HFMD并发AFP患儿的临床特点,在起病1~3周内进行神经电生理、MRI检查,并进行早期药物治疗及康复锻炼,随访3~12个月。结果 8例手足口病并发AFP病例中,3例四肢瘫痪,2例单侧上肢瘫痪,2例双下肢瘫痪,1例单侧下肢瘫痪。7例神经电生理结果提示脊髓前角细胞病变,4例MRI显示颈2~7或胸12~腰1脊髓前角区长T1长T2信号。其中有1例四肢瘫痪MRI示延髓长T1长T2信号,胸3~7中央管扩张。单侧下肢瘫痪者功能恢复较快,上肢及四肢瘫痪患儿恢复相对缓慢。1例四肢瘫患儿随访至6个月时出现后遗症,随访至12个月时其患肢功能障碍仍存在。8例手足口病合并AFP中,EV71阳性5例。其中1例双下肢瘫痪患儿粪便EV71排毒时间长达70 d。结论手足口病并发AFP患儿其神经电生理、MRI显示病变越重,相应患肢功能障碍越明显,恢复时间亦相对漫长,预后较差。神经电生理、MRI检查对于早期诊断、评估病情及预后有重要的参考价值。EV71感染后粪便排毒周期长,需强化综合预防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重症手足口病合并急性弛缓性瘫痪(AFP)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9月我院儿科收治的重症手足口病106例中合并AFP 16例的临床资料,并对患儿瘫痪肢体功能康复情况进行3个月随访。结果:本组16例中男11例,女5例,年龄4~24个月,平均年龄11个月。肢体瘫痪出现在发病后2~4d,肢体瘫痪后1~2d内进展至高峰。16例均表现为AFP。单侧上肢瘫痪8例,单侧下肢瘫痪5例,双侧下肢瘫痪3例。肌力为0~Ⅱ级。随访瘫痪肢体功能在1周左右由远端肌群开始恢复,经肢体功能康复3个月后肌力升至Ⅲ~Ⅴ级。结论:重症手足口病合并AFP婴儿多见,均为肠道病毒EV71型感染引起,表现为AFP。瘫痪发生在病程初期,1~2d内进展至高峰,单侧肢体受累多见,患肢功能约1周后开始恢复。行康复治疗有助于促进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合并急性弛缓性瘫痪(AFP)的肠道病毒7l型(EV71)相关手足口病(HFMD)的临床及MRI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伴有AFP的EV71型相关HFMD患儿临床及MRI资料,并总结其临床及MRI特征。结果 14例患儿中,单上肢瘫痪1例、单下肢瘫痪1例、双上肢瘫痪2例、双下肢瘫痪1例、单侧偏瘫3例、四肢瘫痪6例,临床表现为相应受累肢体不同程度的肌力下降、肌张力减弱、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典型MRI表现为矢状位脊髓长条形、横断位相应节段脊髓前角斑片状长T1长T2信号灶。本组中同时合并脑干脑炎6例,MRI表现为延髓和桥脑背侧长T1长T2信号灶。结论 MRI是评价伴有AFP的EV71型相关HFMD脊髓及脑部病变范围、程度及观察预后的最有效影像学检查手段。伴有AFP的EV71型相关HFMD的MRI表现具有相对特异性,损害部位常位于脊髓前角、延髓及脑桥背侧。  相似文献   

5.
手足口病致急性弛缓性麻痹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致急性弛缓性麻痹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5例手足口病伴急性弛缓性麻痹患儿进行临床观察,行头颅和脊髓磁共振检查及脑脊液、心肌酶检测。结果手足口病所致急性弛缓性麻痹多见于2岁以下儿童,麻痹前期可有皮疹。多呈单峰热,约86.67%的患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受累(脑炎、脑膜炎、脑膜脑炎)。患儿瘫痪1周后。患肢运动功能开始恢复,住院期间可见到明显改善,轻症者1-2个月后恢复。结论手足口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病变(86.67%),如脑炎、脑膜炎、脑膜脑炎等,较脊髓灰质炎更为常见。皮疹、心肌损害比例高于脊髓灰质炎,可能由于非脊髓灰质炎肠道病毒侵犯范围更广(包括皮肤、黏膜)有关。大部分手足口病患儿恢复早,预后好于脊髓灰质炎.可能是由于病理上组织炎症重于神经毒性所致。  相似文献   

6.
小儿急性弛缓性瘫痪19例临床诊断回顾崔燕荣(江西省上饶地区人民医院儿科上饶334000)1992年1~7月份我科收治小儿急性驰缓性瘫痪(AFP)19例,临床均诊断为“小儿麻痹综合征”。但事后根据地区防疫站1992年9月流行病调查报告,确认广丰、上饶等...  相似文献   

7.
吴向梅  吴盛如 《安徽医学》2005,26(5):428-429
目的总结17例甲亢合并周期性瘫痪诊治经验。方法对17例甲亢合并周期性瘫痪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7例中男14例,女3例;4例因上呼吸道感染,2例因急性胃肠炎,3例因劳累,2例因暴饮暴食诱发;及时控制甲亢并补钾治疗,2~19h内低血钾纠正,平均值院日数8.6天。结论在纠正低血钾控制周期性瘫痪同时,应强调甲亢基本病因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病例观察和文献复习探讨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合并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的临床、影像学表现及特征.方法:报告2008-2010年中国海南EV71感染流行期间9例伴有AFP的EV71型感染手足口病患儿临床、MRI表现,并做文献复习,分析其可能机制.结果:9例患儿中,单侧肢体无力4例(其中单下肢3例,单上...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常规康复治疗联合MOTOmed训练对手足口病合并急性弛缓性麻痹患儿的疗效。方法:将42例手足口病合并急性弛缓性麻痹患儿随机分为MOTOmed训练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及MOTOmed训练)及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时评估患侧肢体肌力。结果:MOTOmed组较对照组肌力恢复有明显差异。结论:MOTOmed训练结合常规康复治疗能进一步提高手足口病合并急性弛缓性麻痹患儿患侧肢体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0.
患儿男,1岁11月,因"发热伴手足皮疹2天,易惊1天于2010年4月20日入院。患儿来自手足口病流行地区,无明显手足口病接触史。2天前,患儿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9℃,  相似文献   

11.
脑性瘫痪 (CP)是小儿麻痹控制后的主要致残疾病及医疗福利设施中的主要治疗对象 ,CP康复是最困难的难题之一[1] 。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及患儿年龄的增长 ,CP可得到康复。笔者对我院 1994~ 1999年 5年间住院及门诊 3 0例CP儿进行随访观察 ,探讨影响CP的康复及其有关因素。1 临床资料1.1 诊断标准 按全国儿科 1988年佳木斯会议文献[2 ] 。1.2 一般资料 男 2 0例 ,女 10例 ;其中农村 2 6例 ,城镇 4例 ;学龄前儿 18例 ,前龄儿 4例。1.3 CP的临床所见 癫痫 16例 ,瘫痪 2 9例 ,智力低下 3 0例。1.4 治疗  12例经过以下至少一…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总结重症手足口病合并肢体迟缓性瘫痪患儿的临床特征,为重症手足口病合并肢体迟缓性瘫痪患儿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5例诊断为手足口病合并肢体迟缓性瘫痪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影像学检查、治疗及转归等特征.结果 (1)神经电生理检查:25例提示脊髓前角细胞病变;脑脊液检查:25例脑脊液改变符合病毒性脑炎改变19例.(2)MRI检查:23例异常显示颈或胸脊髓长T2信号病变,提示存在炎性改变或炎症后软化灶.(3)病原学检测:血EV71阳性12例,其中同时COX阳性3例;大便EV71阳性8例,COX阳性7例,阴性3例.(4)治疗:25例患儿均用甘露醇、速尿,控制颅内高压,免疫球蛋白及其他对症治疗抗病毒、降温、止惊及营养神经等.(5)预后:25例患儿均好转出院,肌力有不同程度的恢复,转康复科治疗,正常者16例,其余均好转.结论 手足口病合并瘫痪者,多数在病程早期出现,病情重,进展快,但经及时、有效的治疗,病情特别是肌力的恢复较其他病毒性脑炎所致快,预后较好,而神经电生理检查对于急性迟缓性麻痹的诊断及预后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急性弛缓性麻痹(acute flaccid paralysis,AFP)是小儿常见临床症状,多种疾病皆可导致儿童急性弛缓性麻痹,但合并肛周浓肿的病倒报道不多,2007年7月菏泽市巨野县发生1例急性弛缓性麻痹合并肛周脓肿病例.现调查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作业疗法配合悬吊训练对手足口病致急性弛缓性瘫痪患儿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7年10月该院儿童康复科收治的经儿童感染科确诊为急性迟缓性瘫痪患儿共100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悬吊训练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之上增加作业疗法。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步行能力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后康复功能以3级和4级为主,优于对照组的以1级、2级为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34,P0.05);观察组治疗后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Ashworth痉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作业疗法配合悬吊训练治疗手足口病致急性弛缓性瘫痪患儿,可有效改善患儿的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影响临床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07年4月—2008年4月解放军总医院确诊的ACS患者568例,根据有无合并2型糖尿病分为ACS合并2型糖尿病组(n=125)与ACS未合并2型糖尿病组(n=443)。搜集相关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问卷调查,随访研究终点为不良心血管事件(包括心绞痛、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心源性死亡、靶血管血运重建和支架内血栓),比较分析ACS合并2型糖尿病组与ACS未合并2型糖尿病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预后差异。结果随访时间为7~8年,中位随访时间为7.3年。共有546例(96.13%)患者完成随访,ACS合并糖尿病组MACE发生率高于未合并糖尿病组(44.8%vs.14.3%,x^2=10.876,P=0.035),Cox多元回归分析年龄、空腹血糖是不良心血管事件的显著危险预测因子(OR=1.003,95%CI1.001~1.031,P=0.038;OR=1.533,95%CI 1.131~2.077,P=0.012)。结论 ACS合并2糖尿病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年龄和空腹血糖是MACE危险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7.
患儿,男,2岁。因发热2天伴手足口皮疹半天,于2009年4月23日入院。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朔州市2003年—2012年急性弛缓性瘫痪(AFP)病例流行病学特征,评价监测系统运转情况,为消灭脊髓灰质炎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AFP病例进行监测分析。结果朔州市2003年—2012年AFP病例监测系统共报告病例101例,均为非脊髓灰质炎AFP病例。每年<15岁儿童的AFP病例报告发病率均>1/10万;监测系统的各项及时性指标均>80%。结论朔州市2003年—2012年AFP病例监测系统各项监测指标,都达到世界卫生组织和卫生部要求,监测系统运转良好,但仍需提高和保持脊髓灰质炎疫苗(OPV)的免疫覆盖率,并保持AFP监测系统的敏感性、及时性、完整性。  相似文献   

19.
康复训练治疗手足口病合并急性迟缓性麻痹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观察康复训练对手足口病合并急性迟缓性麻痹患儿肢体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将46例手足口病合并急性迟缓性麻痹患儿根据是否进行专业康复治疗分为2组。康复治疗组31例,每天定时由康复护师进行患肢康复治疗;未康复治疗组15例,指导家长每天不定时对患儿患肢进行主动及被动运动训练。2组共治疗3个月,观察患肢肌力恢复情况。结果康复治疗组上肢恢复8例,未恢复7例,恢复率为53.33%;下肢恢复14例,未恢复2例,恢复率87.50%,下肢瘫痪恢复率高于上肢,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3个月、随访3个月时,康复治疗组恢复率均高于未康复治疗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足口病合并急性迟缓性麻痹后及时有效的康复训练指导能减少残疾。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1例不明原因所致急性弛缓性麻痹(周围性瘫痪)患儿的早期康复护理进行评价,探讨护理经验,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方法收集此例急性弛缓性麻痹患儿住院病历资料,总结针对此患儿临床特点所制订的护理措施,并评价护理效果。结果通过实施基础护理措施、专科疾病护理措施,该患儿得到积极的治疗和护理,患儿肢体麻痹症状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护理效果相对较好。结论对急性弛缓性麻痹患儿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有助于肢体生理功能的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