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目的探讨总结亚低温(32~35℃)脑保护疗法在救治重型颅脑损伤(GCS记分3~8)中的疗效。方法对辽源市中医院2003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96例重型损伤患者进行回顾性总结。将96例重型颅脑损伤随机平均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48例进行对比分析,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亚低温治疗;对照组进行常温常规治疗。结果治疗组48例患者,存活率为79.2%(38/48),恢复良好率58.3%(28/48),病死率20.8%(10/48)。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两组在预后、血糖、电解质等指标方面差异均有显著性,亚低温治疗是颅脑损伤的综合治疗措施之一,对重型颅脑损伤有肯定的疗效,能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神经功能预后,并具有安全、病残率低,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及癫痫发生率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9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和对照组。亚低温组 4 0例 ,于伤后 2 4 h内行亚低温治疗 ,控制直肠温度在 32℃~ 35℃ ,同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颅内压、血气和电解质。对照组 5 0例 ,除常温外其他治疗同亚低温组。两组患者根据 GOS评估疗效。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亚低温组的患者颅内压显著降低 ,恢复良好率显著提高 ,病死率明显降低 (P<0 .0 5 ) ,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 .0 5 )。结论 :亚低温具有脑保护作用 ,临床用于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 ,有效且较安全 ,可降低患者病死率 ,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
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7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和常温对照组。亚低温治疗组于伤后24 h内行亚低温治疗,其余治疗同常温对照组。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颅内压(ICP)变化情况、血气分析、血电解质等。结果伤后或术后24 h内两组患者ICP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48 h后亚低温治疗患者ICP值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亚低温治疗组病死率2.25%、良好率76.40%;对照组病死率6.73%,良好率51.69%,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对防治严重颅脑损伤后继发性脑损伤是安全有效的疗法,且能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4.
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效果及影响亚低温治疗时机的相关因素。方法:8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n=39例)和常规治疗组(n=41例)。比较两组的预后,观察重型颅脑损伤亚低温治疗时间窗。分析影响重型颅脑损伤亚低温治疗时机的原因。结果:伤后3个月GOS评分:亚低温治疗组恢复良好率56.4%。显著高于对照组39.0%(P〈0.05);亚低温治疗组病死率28.1%,明显低于对照组43.9%(P〈0.05)。亚低温治疗组开始治疗时间窗:12小时内16例。死亡3例.恢复良好8例;12时后23例。死亡8例,恢复良好10例。结论:早期亚低温治疗能显著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死残率。合并伤、休克、迟发性颅内血肿、亚低温开始时间是影响重型颅脑损伤亚低温治疗临床疗效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亚低温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治疗作用及临床效果。方法将88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GCS昏迷≤8分)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44例和常温治疗组44例,脑温分别控制在(34.2±0.2)℃和(36.9±0.3)℃。两组病人均于伤后3个月时根据GOS评估法判定疗效。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亚低温治疗组恢复良好率、病死率均优于对照组,预后显著改善,无严重并发症。结论亚低温具有肯定的脑保护作用,用于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可降低病死率,提高生存质量,无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静脉输氧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方法:6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静脉输氧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32例),评定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cona.scales,GCS)的变化并判断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后GCS评分为(8.5±1.2)分,对照组评分为(6.6±1.9)分,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预后良好率61.76%明显优于对照组34.38%,治疗组病死率23.52%明显低于对照组46.88%,两组对比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早期静脉输氧治疗可显著减轻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脑组织损伤程度,提高预后良好率降低病死率;静脉输氧治疗是脑损伤辅助治疗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7.
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亚低温疗法与常温其他方法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方法对本院2000年1月至2006年12月86例需要手术抢救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进行亚低温治疗和以往86例同样需要手术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预后比较。结果亚低温治疗组病死率、重残率及预后等均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是一种安全有效、便于实行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耿煜  刘利群 《中国药业》2009,18(11):50-51
目的研究亚低温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于伤后24h内行亚低温治疗,控制肛温为32-35℃,持续2-6d,同时监测生命体征、颅内压、肾功能、血糖、血气及电解质;对照组控制肛温为36.5-37.5℃,其他治疗同亚低温组。两组患者伤后6个月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法评估疗效。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颅内压显著降低,恢复良好率显著提高,死亡率显著降低,预后显著改善(P〈0.05),且并发症无增加。结论亚低温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安全、有效,可显著降低死亡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徐黔 《中国基层医药》2005,12(3):317-319
目的 探讨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术后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同期住院GCS≤8 分的重型颅脑创伤术后患者158例,随意分为两组,其中研究组79 例采用亚低温治疗外,余治疗方法与常温对照组79例相同,两组治疗结果进行比较并经统计学分析,以比较组间疗法之优劣。结果 亚低温治疗前后颅内压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治疗结果:良好60例(75.9%),中残7例(8.9%),重残4例(5.1%),植物生存1例(1 .3%),死亡7例(8. 9%),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亚低温治疗对于降低颅脑损伤开颅术后颅内压,稳定颅脑内环境,促进创伤修复,改善预后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救治的重型颅脑损伤200例;分为常规治疗组100例和亚低温治疗组100例,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对两组患者均进行伤后随访6个月,常规治疗组死亡24例,亚低温治疗组死亡18例,两组临床预后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重型颅脑损伤,加用亚低温治疗比单纯常规治疗疗效更好,是重型颅脑损伤救治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但在应用过程中应严密观察,防止并发症发生,如此才能降低病死率,降低致残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1.
赵红军  焦慧平 《中国基层医药》2006,13(12):2001-2002
目的 评价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方法 40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冶疗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比较其显效率。结果 总显效率治疗组为80%,对照组50%,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亚低温治疗可提高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实施院前急救与护理的救治效果。方法对本院105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院前急救与护理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观察组:由本院急诊中心出车院前急救重型颅脑损伤患者70例;对照组:由边远基层卫生院转入路途1h以上患者3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结果观察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70例,院前急救成功66例,死亡4例,抢救成功率为94.2%;对照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35例,院前急救成功28例,死亡7例,抢救成功率为80%,两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比较χ2=5.08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与护理措施能够显著提高颅脑损伤患者的成活率,降低致残率和致死率,防止并发症发生,保证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3.
重型颅脑损伤亚低温治疗与护理干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重症颅脑损伤的疗效及相关护理措施。方法7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治疗组采用亚低温治疗与相关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护理,比较两组治愈率、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治愈30例(85.7%)、死亡5例(14.3%),对照组治愈23例(65.7%)、死亡12例(34.3%),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15、3.99,均P〈0.05);治疗组治疗后GOS评分(3.23±2.15)分低于对照组(5.03±0.96)分(t=3.52,P〈0.05);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17.0%(6/35)低于对照组37.1%(13/35)(Χ^2=3.95,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并适当的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后脑疝合并失血性休克的早期救治策略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重型颅脑损伤后脑疝合并休克患者25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26例,分别采用早期救治策略和传统救治模式两种方式,对早期救治策略的优点及其对预后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病死率为34.13%,对照组病死率为48.4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06,P=0.021);损伤后6个月随访结果,观察组轻度及中度伤残患者比例为56.35%(71/126),对照组为35.71%(45/126),观察组重度伤残及植物生存状态、死亡患者的比例为43.65%(55/126),对照组为64.29%(81/12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06,P=0.001)。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后脑疝合并失血性休克的患者采取一系列的早期救治策略,患者病死率明显降低,预后GOS伤残评级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稳定较低体温疗法治疗重型脑颅损伤的效果。方法将163例重型颅脑损伤(GCS≤8分)患者分为3组:(1)稳定较低体温组(55例),将体温控制在35-36℃;(2)亚低温组(54例),体温控制在33-34℃;(3)对照组(54例),给予常规治疗。结果稳定较低体温组预后良好率为52.7%(29,55),死亡率为20.0%(11/55);亚低温组良好率为50.0%(27/54),死亡率为22.2%(12/54);对照组良好率为22.2%(12/54),死亡率为33.3%(18/54);稳定较低体温组的良好率与亚低温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稳定较低体温组与对照组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亚低温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稳定较低体温疗法治疗重型颅脑损伤能明显提高患者恢复良好率,并且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亚低温组,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安全有效、便于操作的方法之一,容易在县级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16.
林军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7):2349-2350
目的探讨持续颅内压监测在颅脑外伤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60例重度颅脑外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常规诊治+持续颅内压监测)、对照组30例(常规诊治),比较两组应用甘露醇后肾功能、失治率及疗效。结果观察组失治率(13%)低于对照组(33%),治愈率(20%)高于对照组(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重度颅脑外伤患者中实施有效的颅内压监测可以减少肾功能损害,降低失治率,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分析护理干预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并发症的治疗效果影响.方法 筛选分析我院自2008年11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98例重度颅脑损伤气管切开病患,男59例,女39例,随机平均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49例,在常规治疗上进行严格护理干预;对照组49例,单进行常规治疗和必要护理.统计对比所有病患的住院时间、并发肺部感染率、合并呼吸道损伤、皮下气肿、死亡率和治疗效果等.结果 实验组总有效率为77.6%( 38/4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6.9%(23/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在住院时间、肺部感染、呼吸道损伤、皮下气肿、死亡率数据都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护理干预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并发症的治疗具有较大帮助,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亚低温治疗对重度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 1999年 1月~ 2 0 0 0年 6月收治的 5 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亚低温治疗 ,作为治疗组。随机抽取 1995年 7月~ 1997年 7月期间常规治疗的 5 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 ,作为对照组 ,与之比较。并对两组中的原发性脑干损伤的患者的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两组在颅内压、体温、心率、血糖、死亡率等指标方面有显著差异。结论 :亚低温能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死亡率 ,降低颅内压 ,抑制伤后早期高血糖 ,对原发性脑干损伤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可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1例。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注射液30mg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滴注,每天2次,共14d。观察2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及伤后3个月格拉斯哥预后分级评分(GOS)情况。结果2组治疗14d后的GC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3个月后恢复良好率为61.3%明显高于对照组3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依达拉奉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安全有效,能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0.
吕和力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10-11,17
目的:探讨大骨瓣减压术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脑血流量及脑代谢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07年5月~2010年6月收治的重型颅脑外伤患者60例,其中38例给予大骨瓣减压治疗(观察组),22例患者行药物治疗(对照组),全部患者入院时均微创穿刺钻颅,监测颅内压(ICP),左侧桡静脉穿刺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并进行桡动脉、颈内静脉血气分析,包括血糖、血乳酸、血氧饱和度、血氧分压、血红蛋白,治疗前、治疗后1、3、6d根据测定指标计算患者脑灌注压(CCP=MAP-ICP)、颈内静脉-桡动脉乳酸差、脑氧摄取率,比较两组各指标。结果:术后第1、3、6天观察组≤50岁患者脑氧摄取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50岁的患者脑氧摄取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3、6天观察组≤50岁患者颈内静脉—动脉乳酸差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50岁的患者颈内静脉—动脉乳酸差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颅内压均低于对照组(P〈0.05),脑灌注压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大骨瓣减压可有效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提高脑灌注压,可明显提高≤50岁的患者的脑氧摄取率,但是〉50岁的患者则未明显改善脑氧摄取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