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病理基础是由于易损斑块的存在,且易损斑块的破裂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生的始动环节。现有临床检测方法仅能监测到急性冠脉事件发生的当时及事后血清学变化,而早期发现易损斑块,及时进行干预,对降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现主要就检测易损斑块的血清炎症标志物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易损斑块的病理生理机制及其检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2,自引:1,他引:42  
随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病理生理机制的深入研究,目前对易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简称:易损斑块)有了新的理解。认识易损斑块的内在特性和破裂机制,对于早期检测和处理易损斑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就易损斑块的概念、基本特征、病理生理机制及其检测作一论述。一、易损斑块的最新概念从病理生理角度来讲,ACS最主要的深层原因是易损斑块。易损斑块是指那些不稳定和有血栓形成倾向的斑块,主要包括破裂斑块、侵蚀性斑块和部分钙化结节性病变[1] 。大量的研究表明,约70 %~80 %的ACS是由于轻、中度狭窄的冠状动脉斑块的破裂、继发…  相似文献   

3.
粥样斑块破裂被视为ACS发生中最重要的始动环节,粥样斑块破裂取决于斑块的易损性。易损斑块的早期识别诊断和正确治疗,对于降低急性心血管事件死亡率的意义尤为重大。本文对易损斑块的诊断和全面治疗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4.
易损斑块的分子病理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急性冠脉综合征是心血管内科常见重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破裂伴继发血栓形成是其最常见病理学机制,这种易于破裂而导致不良心脏事件的斑块即为易损斑块,其形成及破裂并最终引起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过程中有许多细胞和分子的参与,本文就易损斑块的形态学特征和斑块稳定性的分子病理学机制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5.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心血管病患者发生心脏事件的主要原因,粥样斑块发生破裂,并且在此基础上继发血栓形成是ACS的主要病理基础。目前将那些濒临破裂,进而发生血栓和(或)迅速进展的粥样斑块称为易损斑块(VP)。及时识别或检出冠脉易损斑块并给予积极有效的干预,对于临床有效预防ACS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就近年有关易损斑块的药物干预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自1844年学者们首次对动脉粥样硬化破裂斑块的组织学进行描述以来,一些领先的研究者和临床医师进行了大量研究,使当今不稳定的斑块导致斑块破裂的观点得到普遍接受.  相似文献   

7.
易损斑块的检测方法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每年突发性心血管事件f包括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和心脏性猝死]夺去世界上约1900多万人的生命。这些患者大多死于不稳定的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相继发生的血栓形成与心肌坏死。轻、中度狭窄病变(狭窄度40%~70%)往往无临床先兆症状,表明斑块的稳定性(即易损性)预测急性心血管事件比管腔狭窄程度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易损斑块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减少易损斑块的破裂对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有重大意义。近年来,易损斑块的研究成为心血管领域的热点,但由于动物基因组和人类基因组的差异,以及斑块形成的病理生理过程不同,目前动物模型所形成的斑块与人类易损斑块还有很大差异。因此,建立与人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相似的动物模型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难题。  相似文献   

9.
易损斑块的早期识别与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所周知,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病理基础不是管腔的高度狭窄,而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破裂、糜烂或斑块内出血等诱发血栓形成,这种易于破损和触发血栓形成的斑块称为易损斑块.  相似文献   

10.
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相关炎性因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AS)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炎症贯穿于疾病发生、发展的各个阶段,包括易损粥样斑块形成和最终的破裂.其过程涉及许多炎性细胞,如单核细胞源性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及其合成和分泌的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和酶.这些炎性因子导致内皮细胞活化,平滑肌细胞增殖,纤维帽基质的降解而形成易损斑块.这些有关炎性因子通过各种方法 可从外周血检测到,且循环血液中的炎症因子浓度与将来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现将易损和破裂斑块的生物标记物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急性冠脉综合征易损斑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易损斑块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发病及进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其发病机制和早期诊断是研究的热点。本文阐述了易损斑块(vulnerable plaque)的病理学特征、致病机制及相关影响因素,并对目前有创和无创影像学技术对易损斑块的早期识别的最新进展、易损斑块的血清标记物研究及易损斑块的早期干预治疗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2.
"从易损斑块到易损患者"的新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损,继而形成血栓,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共同的病理生理过程。一直以来,斑块的不稳定性在ACS的认识中占主导地位。但相当部分ACS患者在发病前并无先兆。因此,提出了“从易损斑块到易损患者”的新概念,强调从整体观念上来评估患者。本文将就易损斑块、易损血液、易损心肌作一综述,以阐述评估易损患者的整体理念。1易损斑块1.1易损斑块的命名、定义及标准1.1.1易损斑块的命名国内外文献中,易损斑块、高危斑块、危险斑块、不稳定斑块、软斑块、非钙化斑块、AHAⅥ型斑块等名词均不约而同被作为易于形成血栓的粥样病…  相似文献   

13.
临床研究证实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损伤的各阶段均有重要作用,包括从脂纹形成到最终易损斑块的破裂。炎症标记物可以反映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各个阶段相关联的动脉粥样硬化进程的不同侧面,还可能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严重性有关。该综述总结了有关炎症标记物的文献,为使用炎症标记物检测易损斑块的可行性提供了一些证据。这些证据可能会促使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管理更加完善,包括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  相似文献   

14.
易损斑块与急性冠脉综合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斑块稳定性是影响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与发展的主要决定性因素,临床上,易损斑块破裂并发血栓形成被视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病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15.
通心络是一种根据中医理论研制而成的中药制剂,具有益气活血、通络止痛的功效。易损斑块是指在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不稳定斑块,可引起血管狭窄或因粥样斑块破裂导致急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目前大量基础实验和临床研究结果表明,通心络在抗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易损斑块方面作用显著。本文对通心络稳定易损斑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心血管疾病预防和治疗已取得重大进展,但它仍然是全世界死亡的主要原因.我国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有增加的趋势.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急性冠脉综合征)是冠心病急性死亡的主要形式之一,它的突发性和难以预测性是临床的一大挑战.  相似文献   

17.
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因.早期、有效地识别易损斑块是目前研究热点,对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治疗和判断预后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而斑块组份及分布与斑块易损性及其破裂后导致的心脑血管事件密切相关.本文主要从易损斑块的组份特征入手,对其影像学检测手段的进展进行简单归纳.  相似文献   

18.
髓过氧化物酶是一种白细胞衍生的酶,由活化的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及及特定的组织内(如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巨噬细胞的亚群分泌,可催化多种活性氧的形成。髓过氧化物酶及其氧化产物具有强大的促动脉粥样硬化特性,并与急性冠脉综合征中易损斑块的活动性密切相关,它可通过促进脂质过氧化、斑块破裂、内皮脱落、斑块糜烂、内皮功能不良等机制促进易损斑块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9.
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全世界致死率最高的疾病。急性冠脉综合征作为危害性极大的心血管事件之一,多由斑块破裂后继发血栓形成所致。深入了解易损斑块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对急性心血管事件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将结合近年来有关易损斑块的研究结果,就易损斑块的概念、基本特征、病理生理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08,14(3):173-173
易损斑块指易于形成血栓或可能迅速进展为罪犯病变的斑块。“高危斑块”、“危险斑块”和“不稳定斑块”可以接受但不推荐使用。建议不再采用“软斑块”、“无钙化斑块”和美国心脏病协会“Ⅳ型斑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