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是指冠状动脉病变致严重狭窄或闭塞产生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和猝死,主要由于不稳定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或称易损斑块)受侵蚀或破裂继发血栓引起。易损斑块破裂的临床表现取决于继发血栓及相应冠状动脉血流减少形成的程度,许多病变可通过破裂、附壁血栓形成或斑块重构而增长。因此,临床上根据易损斑块的各种特性早期识别,并给予适当处理,对ACS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NSTE-ACS多支血管病变靶血管的判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涵盖了不稳定性心绞痛、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和ST段抬高心肌梗死,并把不稳定性心绞痛、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合称为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ACS的病理学特征为冠状动脉的易损斑块,斑块破裂后触发的血小板激活和凝血酶形成,最终导致血栓形成是ACS是主要发病机制。研究证明,对NSTE-ACS患者早期进行介入干预治疗可是患者获益,特别是中高危的NSTE-ACS患者。ACS的介入治疗指南推荐首先对引起症状的冠状动脉狭窄性病变,即“罪犯”血管病变行PCI。对于合并多支血管病变NSTE-ACS患者如何确定靶病变也就成为介入医生面临的问题,而对患者病史及相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髓过氧化物酶(MPO)和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水平与颈动脉易损斑块的相关性。方法 52例存在颈动脉斑块的脑梗死患者行颈动脉斑块高分辨率MRI检查,根据斑块影像学特征分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MPO和PAPP-A水平。结果不稳定性斑块组和不稳定性斑块破裂组血清MPO和PAPP-A水平高于稳定性斑块组(P<0.05或P<0.01)。不稳定性斑块未破裂组血清MPO水平高于稳定性斑块组(P<0.05),不稳定性斑块破裂组PAPP-A水平高于不稳定性斑块未破裂组(P<0.01)。不稳定性斑块未破裂组与不稳定性斑块破裂组之间血清MPO水平差异无显著性,不稳定性斑块未破裂组与稳定性斑块组之间血清PAPP-A水平差异无显著性。血清MPO和PAPP-A水平与斑块易损程度呈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血清MPO和PAPP-A水平可以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及破裂性。  相似文献   

4.
<正> 急性冠状动脉(冠脉)粥样易损斑块即不稳定斑块,指易于破裂或血栓形成导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斑块。荟萃分析表明,68%的ACS由易损斑块引起,易损斑块在ACS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如何建立易损斑块早期识别及治疗的方法,也成为当前心血管领域研究的重中之重。近两年对易损斑块的研究突飞猛进,笔者将结合最新研究成果对易损斑块的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5.
易损斑块的早期识别与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所周知,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病理基础不是管腔的高度狭窄,而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破裂、糜烂或斑块内出血等诱发血栓形成,这种易于破损和触发血栓形成的斑块称为易损斑块.  相似文献   

6.
易损斑块的病理生理机制及其检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2,自引:1,他引:42  
随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病理生理机制的深入研究,目前对易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简称:易损斑块)有了新的理解。认识易损斑块的内在特性和破裂机制,对于早期检测和处理易损斑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就易损斑块的概念、基本特征、病理生理机制及其检测作一论述。一、易损斑块的最新概念从病理生理角度来讲,ACS最主要的深层原因是易损斑块。易损斑块是指那些不稳定和有血栓形成倾向的斑块,主要包括破裂斑块、侵蚀性斑块和部分钙化结节性病变[1] 。大量的研究表明,约70 %~80 %的ACS是由于轻、中度狭窄的冠状动脉斑块的破裂、继发…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循环免疫复合物(CICs)与冠状动脉斑块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56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发病时取血,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浆中CICs和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等,以及液相蛋白芯片结合流式细胞分析方法 测定几种血管因子;常规冠状动脉造影(CAG).并行血管内超声(IVUS)检测56个靶病变处动脉粥样斑块形态学及性质特征.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与不稳定性心绞痛(UA)患者、易损斑块与非易损斑块组、发生斑块破裂时CICs的改变;以及与斑块形态学指标及血管因子的相关性.结果 ClCs和各血管因子浓度在AMI组与UA组之间未见显著性差异(均P>0.05);斑块破裂与非斑块破裂者比较tics浓度有显著性差异(287±26比170±31 mg/L,P=0.018);易损斑块与非易损斑块两组CICs的比较结果 显示,两组之间均无统计学意义(238±29比253±29 mg/L,P=0.78).ACS患者CICs浓度与斑块形态学指标无统计学意义;除组织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物(t-PA)以外,CICs与其他的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不同阶段的炎症因子间大部分存在显著相关性;CICs与ox-LDL之间呈明显正相关性(r=0.591,P=0.005).结论 CICs结合其他因素对于ACS患者冠脉斑块破裂和AMI有重要的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8.
1急性冠脉综合征与血栓形成 从稳定性冠心病转变为危及生命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病理基础,主要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引起血小板黏附、聚集,凝血因子激活和血栓形成,导致冠脉完全或不完全阻塞。这些濒临破裂、进而发生血栓的斑块,被称为易损斑块(vulnerable plaque),其病理学特征为:脂核较大;巨噬细胞吞噬过氧化脂质,  相似文献   

9.
1急性冠脉综合征与血栓形成 从稳定性冠心病转变为危及生命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病理基础,主要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引起血小板黏附、聚集,凝血因子激活和血栓形成,导致冠脉完全或不完全阻塞。这些濒临破裂、进而发生血栓的斑块,被称为易损斑块(vulnerable plaque),其病理学特征为:脂核较大;巨噬细胞吞噬过氧化脂质,  相似文献   

10.
���Թ�״�����ۺ����ķ�������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近年的研究证明,斑块破裂、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主要发病机制,其中斑块破裂是ACS发生中最重要的始动环节。随着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易损斑块发生、发展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方面已取得很大进展。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主要应用载脂蛋白E基因缺陷(ApoE-/-)小鼠以及球囊损伤血管内皮加高胆固醇饲养并野生型p53基因转染的新西兰兔作为易损斑块动物模型,进行易损斑块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发现炎症反应是动脉粥样硬化(AS)的核心因素。1炎症与斑块易损性在ACS死亡病例尸检中发现冠状动脉斑块中存在泡沫细胞…  相似文献   

11.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心血管病患者发生心脏事件的主要原因,粥样斑块发生破裂,并且在此基础上继发血栓形成是ACS的主要病理基础。目前将那些濒临破裂,进而发生血栓和(或)迅速进展的粥样斑块称为易损斑块(VP)。及时识别或检出冠脉易损斑块并给予积极有效的干预,对于临床有效预防ACS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就近年有关易损斑块的药物干预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侵袭,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斑块破裂是引起血栓或栓塞的主要原因,因此,易损斑块的早期检出对于临床预防ACS和减少并发症有重要的意义。笔者对近年来各种影像学方法检查易损斑块性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及早检出易损斑块,减少急性心血管事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3.
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早期诊断及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近年来,在我国,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冠心病的发病率、死亡率有逐年增加趋势,而且大部分人发病前没有任何临床症状。研究发现,易损斑块是诱发急性心血管事件的最主要因素,70%冠心病患者主要死于不稳定斑块破裂及继发血栓形成导致急性冠状动脉阻塞、心肌梗死,临床表现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而早期识别和积极干预这些易损斑块,对预防ACS的发生,降低其发病率及死亡率有重大意义。因此,如何早期诊断易损斑块并及时进行相应治疗,成为21世纪我们研究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4.
<正>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的心血管疾病之一,通常由易损斑块破裂继发血栓形成引起[1]。侵入性和非侵入性成像模式能够可视化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特征,实现精准检测的目的,现已广泛应用于冠心病患者的早期筛查、指导预防、制定个性化治疗策略等环节。1 易损斑块易损斑块具有较高的血栓形成倾向,极有可能快速进展为梗死相关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目前认为,易损斑块的基本病变特征是大斑块负荷、  相似文献   

15.
"从易损斑块到易损患者"的新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损,继而形成血栓,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共同的病理生理过程。一直以来,斑块的不稳定性在ACS的认识中占主导地位。但相当部分ACS患者在发病前并无先兆。因此,提出了“从易损斑块到易损患者”的新概念,强调从整体观念上来评估患者。本文将就易损斑块、易损血液、易损心肌作一综述,以阐述评估易损患者的整体理念。1易损斑块1.1易损斑块的命名、定义及标准1.1.1易损斑块的命名国内外文献中,易损斑块、高危斑块、危险斑块、不稳定斑块、软斑块、非钙化斑块、AHAⅥ型斑块等名词均不约而同被作为易于形成血栓的粥样病…  相似文献   

16.
冠心病易损斑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冠状动脉的不稳定粥样斑块纤维帽破裂 ,局部血栓形成引起冠状动脉阻塞 ,是出现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即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发病机制。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这些不稳定的斑块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斑块的进展常常是突然的 ,且具有不可预测性〔1〕;现有的诊断技术并不能在ACS发病前对不稳定斑块进行预测 ,而每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均具有一定的特异性。为了能更早地预测不稳定斑块的危险性提出了另一概念 :易损斑块 (vulnerbleplaque)。现就易损斑块的概念及诊断治疗作一综述。1 概念的提出ACS与稳定型心绞痛相…  相似文献   

17.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侵袭,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与稳定斑块相比,容易破裂的斑块具有明显的影像学特征:大斑块体积,低衰减斑块,餐巾指环标志,正性重构和点状钙化,这为在导致临床事件之前运用非侵入性成像识别易损斑块提供了独特的机会。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冠状动脉CT 血管造影(CCTA)无创性评价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作用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笔者就CCTA在评估冠状动脉斑块易损性方面的临床应用现状与进展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易损斑块(vulnerableplaque,VP)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罪犯因子之一,早期检测、识别VP并预防其进展,对于降低ACS的发生率、致残率、病死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多数影像学检查几乎总是低估斑块的存在,虽然有时能提示血栓、斑块破裂及钙化,但不能提供关于斑块稳定性方面的  相似文献   

19.
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识别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致血栓形成,部分或全部阻塞血管,常可导致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致死性心律失常甚至死亡等一系列严重后果。“易损斑块”一词,最初用来描述那些易于破损或血栓形成导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的斑块,即指那些即将破裂并极有可能触发一系列不良心脏事件的斑块。如何在斑块破裂之前即进行早识别、早治疗已成为我们面临的重大挑战。本文将对易损斑块的形成机制、有创及无创影像学检查、血清标记物和治疗等方面,尤其是影像学评价进行论述。一、易损斑块的可能发病机制易损斑块是一个病理学名词,其组织学特征包括薄帽纤维粥样硬化(即有较大的脂质核心、薄纤维帽和  相似文献   

20.
全球每年约有2 000多万人出现突发性心脏事件,包括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和(或)心脏性猝死。ACS的主要启动机制是罪犯血管动脉粥样斑块破裂和伴随的血栓形成。近几年来提出"易损斑块(vulnerable plaque)"这一概念,即将导致急性心血管事件的斑块统一命名为易损斑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