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淋巴管囊肿又称为囊性淋巴管瘤、水囊瘤,是一种由淋巴内皮细胞构成的少见的先天性良性错构瘤,其病因尚有争论。国内外学者大多认为淋巴管囊肿系淋巴管先天发育异常,原始淋巴囊不能向中央静脉引流,未能与正常引流通道建立联系而隔离的淋巴管或者淋巴囊异常增生扩大所致。病变可发生于颈部、腋下、纵隔、膈下、腹膜后和肠系膜等,胃淋巴管囊肿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胃窦孤立性黏膜隆起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7例胃窦黏膜中-重度异型增生,经超声内镜明确病变局限于黏膜层并愿意接受内镜治疗的患者,实施ESD治疗.[结果]本组患者ESD治疗均为一次性完成,未出现出血、穿孔、狭窄等并发症,术后1、3、6个月经内镜复查未见病变残留.[结论]ESD治疗胃窦孤立性黏膜隆起病变近期疗效好、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3.
患者女,45岁,1个月前因黑便2次行胃镜检查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A1期)、胃窦平滑肌瘤(疑似)",给予质子泵抑制剂口服治疗.此次复查胃镜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愈合良好,胃窦后壁黏膜隆起,表面光滑,边界清晰(图1);超声内镜示:胃窦部见3.8 cm×3.1 cm大小的类圆形中等偏高回声团块,向腔内突出,形态规则,边界清楚,内部回声欠均匀,起源于胃壁固有肌层(图2),提示胃间质瘤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4.
<正>患者,女,64岁,2021年1月2日因“腹痛30余年”收入我院。患者30年前出现腹痛,间断胀痛,以剑突下明显,伴咽部异物感、嗳气,无进食梗阻感、反酸、恶心、呕吐、呕血、胸闷、胸痛、声音嘶哑等不适,院外自服“奥美拉唑”等药物后症状可缓解,为寻求进一步诊治遂收入我科治疗。既往无特殊病史、吸烟及饮酒史。入院体格检查:T 36 ℃,P 76次/分,R 18次/分,BP 130/84 mmHg。一般情况可,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皮肤、黏膜、心、  相似文献   

5.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与既往使用的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比较,优点为能一次性完整地切除较大病灶(〉1cm)、切除病灶的深度达到固有肌层、降低病灶的残留率、术后再发率低。近年来,我们对胃窦黏膜下肿物进行了ESD治疗,现将术后病理诊断为胃异位胰腺组织者的诊治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48岁。因剑突下腹痛伴酒后加重3个月而行胃镜检查,发现在胃窦部小弯侧近幽门管口一半环形条带状黏膜微隆起病变,表面见不规则糜烂,质地软,胃窦壁扩张及蠕动良好(图1)。局部多块活检病理显示为锯齿状腺瘤样组织特征。  相似文献   

7.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随着消化内镜诊断技术的发展,以及患者对恶性肿瘤“早查早治”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胃癌在无任何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的早期阶段即被发现。据报道,日本的早期胃癌发现率已达40%~50%。在日本,对于早期胃癌的治疗前几年普遍采用的方法是施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EMR)。EMR有多种手术方式,如双腔内镜圈套法、透明帽吸引法等。近年来,随着新型内镜治疗用具的开发和治疗技术的进步,又出现了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使得更多的早期胃癌病灶能够一次性地在内镜下切除。目前在日本,绝大多数条件具备的医院已普遍开展ESD,其他术式已较少采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运用ESD治疗的27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7例均为单发肿瘤,直径为5~30(16±8)mm,其中位于胃底部13例,胃体8例,胃窦部3例,贲门部2例,直肠1例。27例均内镜下成功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35~180(75±43.6)min,术中出血量较少,平均(10±8.2)ml,4例术中出现穿孔,其中1例主动穿孔行内镜下胃壁全层切除术,均予金属夹成功夹闭。术后病理提示26例为GIST,1例为平滑肌瘤。术后随访6~24个月,所有患者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ESD治疗GIST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进步,早期胃癌(EGC)的检出率也不断提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具有创伤小、切除率高、病理诊断准确、并发症少及恢复快等优点,为EGC的诊疗开辟了新的途径。该文就ESD治疗EGC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重点介绍了ESD治疗EGC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围手术期处理、疗效、并发症以及ESD与其他技术的联合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胃间质瘤的临床效果及手术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在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经手术治疗的120例胃间质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法分为ESD组54例、对照组66例(采用传统开腹手术),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指标及手术并发症指标;比较两组肿瘤完全切除率及术后24个月肿瘤复发情况。结果 ESD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ESD组患者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7.41%)低于对照组(21.2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病理学检查显示,ESD组与对照组的肿瘤直径、核分裂数、Flether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ESD组患者手术完全切除率(96.23%)明显高于对照组(81.2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中Flether分级高风险患者均采用根治性手术予以治疗;ESD组患者在术后24个月随访,结果显示其肿瘤复发率(5.56%)显著低于对照组(22.7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SD治疗胃间质瘤的效果可靠,较传统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的优势,且术后复发率低,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gubmucosal disseetion,ESD)治疗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的疗效、安全性及并发症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ESD方法治疗37例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的内镜下手术情况、并发症及治疗、预后情况。结果术中出血3例,术后出血2例,均内镜下成功止血;术中穿孔2例,均予内镜下金属夹夹闭后内科保守治疗成功,未有中转外科手术;l例直肠类癌及1例食管重度异型增生术后切缘病变组织残留,2~6月后复查未见明显复发迹象。结论 ESD治疗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安全、有效,可以一次性完整切除较大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资料,且术后不易复发。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与外科手术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到2015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ESD组和外科手术组。对两组患者的病灶切除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医疗费用、以及术后并发症等进行比较。结果ESD组和外科手术组,病灶治愈性切除率均为100%,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ESD组与外科手术组比较,平均手术时间缩短(89.3vs 215.4 min,P<0.05),平均住院时间缩短(10.5 vs 22.5 d,P<0.05),平均医疗费用减少(1.79 vs 5.93万元,P<0.05)。ESD组术后并发胃食管反流1例,感染1例(肺部感染),狭窄1例,出血1例,总发生率10.0%(4/40);外科手术组术后并发胃食管反流7例,感染5例(肺部感染1例,创口感染4例),狭窄2例,出血6例,总发生率50.0%(20/40),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ESD组。结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疗效确切,而且具有手术和住院时间短,医疗费用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等特点。  相似文献   

13.
胃肠道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tumor,SMT)泛指一类来自黏膜层以下(非黏膜组织)的消化道病变。随着内镜检查的开展和内镜超声的广泛应用,SMT的检出率逐年升高。通常认为起源于1~3层的病变可行内镜下治疗,超源于第  相似文献   

14.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消化道黏膜增生性病变88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黏膜增生性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宜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消化道黏膜增生性病变患者88例,随机分成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组(44例)和ESD组(44例)。术后随访12个月,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及穿孔、出血等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结果与EMR组比较,ESD组的手术时间明显增加,但一次性切除率明显升高(P0.05);术后6个月,ESD组切面愈合率显著高于EMR组(P0.05),ESD组术后12个月的复发率显著低于EMR组(P0.05)。结论与EMR相比,ESD治疗消化道黏膜增生性病变的一次性切除率和术后切面愈合率均较高,且术后12个月的复发率较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十二指肠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ESD治疗的44例患者45处十二指肠病变的临床资料.[结果]45处病变均于全麻下行十二指肠病变ESD治疗.45处病变分别位于球部22处(48.9%),降部17处(37.8%),球降交界部位6处(13.3%).病灶平均直径12.4...  相似文献   

16.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直肠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1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内镜下经多隧道黏膜下剥离术(ESMTD)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探讨ESMTD和ESD在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治疗价值。方法选取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140例。依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ESMTD组(38例)和ESD组(102例)。比较两组术后病灶整块切除率、根治性切除率、操作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疼痛程度及随访3、6、12个月的复发率、生活质量核心30问卷调查(QLQ-C30)评分。结果ESMTD组患者术后在整块切除率、根治性切除率明显高于ESD组,在操作时间、住院时间明、术后疼痛程度显著低于ES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MTD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ES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MTD组和ESD组在术后3个月均无复发病例,ESMTD组在术后6、12个月复发率低于ESD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ESMTD组在术后3、6、12个月QLQ-C30量表评分均显著高于ES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SMTD和ESD治疗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疗效显著,且ESMTD在术后病灶整块切除率、根治性切除率、操作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疼痛程度及复发率、QLQ-C30评分方面明显优于ESD,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MT)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3月-2011年6月经胃肠镜检查发现消化道黏膜下肿瘤48例,回顾性分析48例患者资料,包括患者的基本情况、病变部位、大小、治疗经过以及病理结果等,统计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随访结果。结果病灶直径为0.8~5.8 cm,平均(3.3±0.75)cm,ESD手术时间为27~167 min,平均(71.0±22.6)min,ESD完整切除病灶45例(45/48,93.75%),穿孔3例(3/48,6.25%),其中1例大出血,1例食管患者ESD术后出现食管狭窄,经内镜下球囊扩张食管狭窄消失。所有病人均完成了术后6个月的内镜随访,1例患者见肿瘤复发。结论 ESD技术对较大病变可以整块切除,并提供完整的病理诊断资料;消化道SMT行ESD术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陈榕  章丽金 《山东医药》2014,(10):68-70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ESD )治疗结直肠神经内分泌瘤( NET )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21例结直肠NET(肿瘤直径4~12 mm,位于结肠9例,位于直肠12例)患者行ESD治疗,分析手术效果及随访结果。结果21例ESD术中均单次完整剥离切除肿瘤,时间15~50(25.5±10.8)min,术中出血量(20.4±12.5)mL,所有患者均经电凝止血成功,1例术后3 d出现迟发性出血,出血量约100 mL,经禁食、药物治疗后出血停止。无肠穿孔发生,无手术相关死亡。术后病理NET G1级19例,G2级2例,基底和切缘均未见肿瘤累及,病理检查示肿瘤完整切除率100%。术后随访6~54个月,患者均存活且未见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结论 ESD治疗直径小于1 cm的结直肠NET效果确切,且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20.
十二指肠良性肿瘤以往大都采取外科手术治疗,而随着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的开展与推广,现在可行内镜下治疗,并且疗效显著。我科近两年来采用ESD的方法治疗十二指肠良性肿瘤15例,得到了一些经验和教训,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