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风膏外贴穴位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中风膏外贴穴位对中风偏瘫的治疗效果。方法 :12 0例脑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 3组治疗 :中风膏组、针灸组和常规治疗组 ,每组各 40例。以改良式 Fugl Mgyer评分 (FMA)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经4~ 6周观察 ,中风膏组在肢体运动功能等方面改善显著 ,与针灸组比较疗效相近 (P>0 .0 5 ) ,但与常规治疗组比较疗效显著 (P<0 .0 5 )。结论 :中风膏外贴穴位治疗中风偏瘫疗效理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穴位注射对中风后偏瘫患者肌力恢复的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30例,接受常规针灸治疗与护理;治疗组30例,在接受常规针灸治疗的同时,给予黄芪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穴位注射,观察两组治疗后肌力恢复情况。结果:治疗组的肌力恢复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穴位注射能有效提高偏瘫患者的肌张力。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45例中风偏瘫住院病人进行肌电生物反馈正反馈训练(治疗组),同时设立对照组45例中风偏瘫病人以对照,由医生督促其进行每日半小时的自我功能锻炼,两周后观察结果表明,治疗组肌电上升能力较对照组高(P<0.01),肌力恢复较对照组明显。提示将肌电生物反馈仪应用于中风康复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5.
6.
高压电并电针刺激穴位治疗肩周炎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肩周炎患者61例,其中男29例,女32例;年龄37—68岁;病程2—6个月43例,6个月以上的18例。所有病例均按《中医骨伤科学》诊断标准确立诊断。将61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高压电并电针刺激穴位组31例,男16例,女15例。对照组30例,男13例,女17例。两组的性别、年龄、病程等具有可比性。1.2治疗方法高压电并电针刺激穴位组采用日本HappyLife的高压电治疗仪,输出高压电9000V,局部治疗输出。肩周炎前缘疼痛,前屈困难者,取肩、曲池、正骨;肩关节外侧疼痛,外展困难者,取肩、会、外关;肩关节后缘疼痛,内收困难者,取肩贞、天宗、俞,…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穴位按摩对初次中风患者肢体偏瘫的疗效。方法 将60例中风后肢体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上穴位按摩及肢体的被动活动,并对患者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在一疗程、二疗程后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干预组比对照组患者运动障碍评分改善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穴位按摩可有效治疗中风后患者肢体偏瘫,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9.
肌电反馈电刺激对偏瘫后肌力恢复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0,自引:7,他引:20  
用肌电反馈电刺激仪和经皮神经电刺激仪对脑血管病变后的偏瘫病人的手足肌力功能恢复分别作疗效观察,肌电反馈电刺激仪包括肌电反馈和电刺激两种治疗,对17例偏瘫后病人的治疗证实是有效的、安全的。该机疗效明显优于低频脉冲经皮神经电刺激仪。  相似文献   

10.
肌电反馈用于脑卒中偏瘫的康复治疗国内已有报告 [1 ,2 ]。我院 1996~ 1998年 6月 ,在常规功能训练的基础上 ,对 30例脑卒中后偏瘫的患者进行肌电反馈治疗 ,收到了显著效果 ,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对象与分组 治疗组与对照组各 30例 ,均有急性脑卒中发病史 ,并经 CT或 MRI确诊。治疗组 :男 17例 ,女 13例 ;年龄 43~ 86岁 ,平均 6 5 .3岁。其中脑梗死 18例 ,脑出血 8例 ,出血性脑梗死 4例。病程 31~ 90天 ,平均 6 3.7天。对照组 :男 16例 ,女 14例 ;年龄 41~ 83岁 ,平均 6 4.6岁。其中脑梗死 17例 ,脑出血 10例 ,出血性脑梗死 …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患者给予穴位敷贴联合生物电刺激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3月本院接收的60例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单盲法将其分为对照组(28例)及观察组(32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生物电刺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使用穴位敷贴治疗.对比...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艾司西酞普兰联合生物电反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合并肢体瘫痪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各50例,2组均给予生物电反馈治疗,联合组同时给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疗程4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BI)评分。结果:2组治疗4周后焦虑、抑郁症状均明显改善,NIHSS评分降低,BI评分改善,联合组改善更佳(P0.05)。联合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4%、76%,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196,P0.05)。结论:艾司西酞普兰联合生物电反馈治疗可更好地改善脑梗死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及神经功能缺失症状。  相似文献   

13.
选取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120例中风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A组与B组,A组60例患者给予常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进行治疗,B组60例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针灸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运动功能以及生活质量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且B组改善效果更为明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较为显著,能有效降低患者致残率,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4.
缺血性中风是由于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据统计其致残率约占70%,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我科应用穴位敷贴辅助治疗缺血性中风肢体偏瘫患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生物电反馈加超声波治疗脑卒中后急迫性尿失禁93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王东生 《中国临床康复》2003,7(25):3514-3514
为了探讨急迫性尿失禁的最佳治疗方法,应用生物电反馈加超声波对93例脑卒中后急迫性尿失禁患(治疗组)进行治疗观察。同时与93例同期应用定时排尿刺激法的急迫性尿失禁患(对照组)比较疗效。结果治疗组总痊愈率89%,明显高于对照组36%,说明生物电刺激配合超声波骶神经调理对脑卒中后急迫性尿失禁的康复效果是肯定的。  相似文献   

16.
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在恢复过程中可能出现偏瘫肢体痉挛,表现为上、下肢肌肌张力增高,动作缓慢,协调异常,甚至不能运动。尽早打破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痉挛模式,对其康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从1999至2004年运用低频电穴位刺激辅助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结果显示低频电穴位刺激能较好地缓解脑卒中偏瘫患者痉挛状态,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 ,针刺疗法结合康复手段治疗偏瘫已很普遍。近年来 ,我们针刺患肢瘫痪肌群穴位治疗中风偏瘫60例 ,并指导患者康复训练 ,与传统针刺方法相比 ,疗效有明显提高。临床资料 :所有病例均为神经内科住院患者 ,经CT或MRI检查确诊为脑梗死或脑出血 ,伴肢体运动功能障碍 (如偏瘫 ) ,并排除严重心、肺、肾疾患及骨关节病者。病程在 6个月内 ,多数在 3个月以内。视病情轻重、并发症、发病次数、性别、年龄等 ,随机分为 2组 ,2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电针刺激患肢瘫痪肌群穴位 60例为治疗组 ,以传统针刺方法 (针刺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  相似文献   

18.
康复训练配合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早期应用针刺及康复治疗中风偏瘫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20例住院的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单纯用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药物治疗基础上,早期采用头针、体针、推拿及运动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5.0%与对照组总有效率63.8%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积分(9.93±7.82)分明显少于治疗前(22.30±8.19)分(P〈0.01)及对照组治疗后(13.04±7.96)分(P〈0.05)。结论中风偏瘫患者早期应用头针、体针、推拿及运动治疗,能较大限度地恢复肢体功能,预防残疾,降低致残率,减轻残疾程度。  相似文献   

20.
低频电穴位刺激并运动疗法治疗脑外伤偏瘫116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资料和方法  脑外伤偏瘫患者 116例 ,男 84例 ,女 32例 ;年龄 3~ 6 5岁 ,平均 33.4岁 ;病程 7~ 6 3d ;车祸伤73例 ,刀砍伤 18例 ,物击伤 17例 ,跌伤 8例 ;按GCS分级 ,重度损伤 79例 ,中度 17例 ,轻度 2 0例 ;双侧偏瘫伴假性球麻痹 12例 ,伴运动性失语 13例 ,有 17例合并不同程度的认知障碍 ;15例为单纯性硬膜外血肿 ,其余 10 1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额、顶、颞叶脑挫伤 ,脑内出血、脑软化灶形成。 10 5例行脑外科手术治疗 ,患者平均住院 4 3.2d。入院后及出院时 ,均进行肢体运动功能评定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 ,肢体运动功能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