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多种后天环境因素中,饮食失衡是高血压病重要病因之一。西医认为,饮食中维生素、纤维素缺乏,盐、脂肪过高及偏酸性饮食等不合理膳食,中医认为,饮食偏于肥甘厚味,咸味、辛辣温燥(包括烟酒)等不良饮食习惯,都为高血压病因中的饮食因素。因此,合理饮食对高血压病人的保养十分重要。现从中西医的病理角度,对高血压病的平衡饮食再作具体介绍(限盐、禁烟略)。  相似文献   

2.
唐迎春 《内蒙古中医药》2014,33(28):107-107
<正>高血压是我国人群脑卒中及冠心病发病及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控制高血压可遏制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及死亡的增长态势。临床证明机体的许多疾病都与饮食直接相关,高血压病更是与人们的饮食习惯密切相关,许多研究证明高钠盐是导致高血压的一个重要危险因子。为了解饮食因素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影响,我们随机选取98例确诊高血压的患者填写高血压饮食调查表进行归类分析,得到的结论是饮食调理在原发性高血压的控制中占有较重要的地位,它应贯穿疾病治疗的全  相似文献   

3.
儿童功能性便秘的原因很多,但饮食方面是主因,包括饮食不足、饮食结构不合理、膳食纤维摄人不合理、钙化酪蛋白过多、饮水不足、水土不服等,针对病因,进行饮食调理,可以有效防治儿童功能性便秘。  相似文献   

4.
《浙江中医杂志》2004,39(6):275-275
最新研究表明:约5 0 %的癌症与饮食因素有关,三分之一的癌症都是人们“吃”出来的。专家指出,主食吃得精细,粗粮、杂粮等食入过少,会导致大肠癌发病率升高;高脂肪、高蛋白的摄入过多已成为乳腺癌、结直肠癌发病率上升的重要原因;约有75 %的头颈部癌是由饮酒和吸烟造成的;喜食偏硬、过烫、刺激性食物及酸菜,可诱发食管癌;有暴饮暴食习惯、喜好甜食和油腻者是胰腺癌的高发人群。肿瘤专家指出,建立合理健康的膳食结构、养成良好饮食习惯、恰当的加工烹调是防癌的重要手段,如果再辅以科学的体育锻炼,效果远胜于化学药物预防疾病1/3癌症是“吃”…  相似文献   

5.
《亚太传统医药》2006,(7):35-35
<正>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及吸烟是冠心病的三大危险因素。这三大危险因素中前两项均与饮食有关,因此,改善饮食结构是防治冠心病的重要措施。冠心病人饮食应注意如下几点: (1)控制总热量的摄入。饮食摄入总热量过多,超过人体的消耗,必然会以脂肪的形式储存于体内,  相似文献   

6.
弓长 《家庭中医药》2002,9(12):56-56
胆石症与饮食因素有很大关系。如西方膳食中热能高,多动物性脂肪和精制糖,但缺少食物纤维,成为诱发胆石症的饮食因素,非洲居民膳食中多食物纤维而少精制糖,其胆石症的发病率最低。因此,胆石症患者宜食含食物纤维丰富的食品,如粗粮、糙米、麸皮、玉米以及青菜、芹菜、菠菜、生菜等有茎叶的蔬菜。食物纤维(如麸皮)可与胆酸结合,使胆汁中胆固醇的溶解度增加而减少或阻止结石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陈芳 《内蒙古中医药》2011,30(19):33-34
目的:探讨膳食因素与老年高血压发病的相关性。方法:调查500例老年人的高血压发病情况与膳食行为习惯。结果:500例老年人中共发现高血压患者25例。早餐频率、外出就餐频率、膳食的清淡度与高血压病的发生有显著相关枉(P〈0.05)。结论:早餐频率、外出就餐频率、膳食的清淡度是重要影响因素,需通过改善膳食行为习惯等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8.
栾莉 《光明中医》2011,26(5):1057-1057
饮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是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得以濡养的源泉,但饮食失宜又常成为疾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备急千金方》中说:"安生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实践证明,正确的饮食护理,对于已有发病倾向者,可防止疾病的发生;对已患病者可起到增强体质,治疗疾病和缓解症状的作用,从而加速患者身心的全面康复,使其健康,延年益寿。现对中医饮食调护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我国中医古书中有"医食同源","食药同源","药补不如食补"之说.随着医疗模式,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人都认识到某些食物能治病,某些食物却会致病.尤其在哮喘病中,其发病及恢复与食物因素有着直接关系,科学、合理地进行饮食调护对防止哮喘复发以及病后调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我科1998年11月~2000年5月对32例哮喘病人实施饮食指导,收到较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浅析《内经》对饮食的认识及其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建武 《中医药学刊》2005,23(8):1444-1445
《内经》对饮食与人体的密切关系有精辟而系统的阐述,认识到饮食不仅是人体水谷精微的来源.是人体赖于生存的物质基础;同时又是一种常见的致病因素,导致人体脏腑功能失调发生病变。强调饮食合理与否,直接关系着人体健康。合理辨证膳食是增强人体正气、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1.
《养生大世界》2008,(9):35-35
对于高血压患者,除正确服用降压药外,饮食调理也是很重要的。下面推荐的几款药膳,可供高血压患者选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儿童支气管哮喘发病的饮食危险因素,并提出预防对策。方法应用病例对照研究策略,病例选自2012年3—6月就诊及住院的符合诊断及纳入标准的儿童支气管哮喘70例为病例组,并于同时间、同群体中选择与支气管哮喘无关的非呼吸系统和免疫性疾病的患儿70例为对照组。引入国际儿童哮喘和过敏性疾病问卷调查方案所列之饮食因素内容,并进行个别修改,进行2组问卷调查。对进食高热量饮食、豆类及其制品和喂养及添加辅食时间等有关饮食因素,共计19项在单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又作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喜食高热量饮食和豆类及其制品的变量及常数项系数值B分别为0.966和0.973,经wald检验,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此处B均为正值,OR分别是2.762和2.647,表明排除进入模型的其他因素混杂作用后,喜食高热量饮食和喜食豆类及其制品促使儿童哮喘发生的危险性分别是不喜食这2种食物的2.762和2.674倍,促进发病。其95%可信区间内不包含1,与P值意义相符,均有统计学意义。而喂养和添加辅食的月份,B值分别为-1.650和-1.536,经wald检验,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此处B均为负值,OR分别是0.192和0.215,表明排除进入模型其他因素混杂作用后,母乳喂养和≤6个月添加辅食促使儿童哮喘的发病危险性分别是牛奶及其制品喂养和6个月添加辅食的0.192和0.215倍,阻止发病,其95%可信区间内均不包含1,与P值意义相符,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喜进食高热量饮食和豆类及其制品是儿童哮喘发病的饮食危险因素;而母乳喂养和≤6个月添加辅食为其保护因素,予以相应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3.
高血压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压增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1],并可伴心脏、血管、大脑和肾脏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的全身性疾病,高血压的发生与膳食营养、吸烟、遗传、种族、心理因素等有关,其中膳食营养对高血压的影响最为重要。因此,有效指导高血压病人进行合理的饮食护理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预防食复机理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复指热病初瘥,因饮食不节而致原病复发,中医认为,饮食不节是食复的病因,防食复多主张饮食调理,禁食酒肉,适食清淡之品,现代观点认为,G( )菌感染所致发热的复发,与其L型菌的返祖有关,饮食失当,体内摄入过多的赖氨酸利于L型菌的返组,故热病初愈应禁食赖氨酸氨基酸评分高的食物,抑制L型菌的返祖,从而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15.
夏江 《养生大世界》2005,(11A):26-26
孙思邈云:“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生存也,”合理的饮食,可以使人身体强健、益寿延年,而饮食不当则是导致疾病和早衰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达到高血压的防治,患者必须注意饮食。方法:在生活中要注意自己的饮食,多摄取少糖食物和高钾、镁、铁、钙等矿物质。结果:多摄取以上食物,高血压患者就可以在药物治疗过程中,达到辅助性的效果,从而达到控制血压,减缓病情的作用。结论:高血压的饮食护理是整个高血压治疗过程中十分重要的,是控制血压升高的重要手段。高血压患者对饮食护理要重视。  相似文献   

17.
饮食是人体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物质,是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得以濡养的源泉,也是人体气血津液的来源。注意饮食营养对保持健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注意饮食卫生和饮食不节是多种疾病发生的直接原因。中医要求:"食能以时、味不重珍,衣不火单热”和“凡食,无强厚味,无以烈味重酒。”只有这样才能身无灾,保持健康。  相似文献   

18.
郝军  王春花 《四川中医》2013,(7):147-149
辨证施膳、审因施膳是中医饮食护理的基本原则,在临床工作中充分重视因人、因病、因时辨证施膳及食药搭配得当合理、饮食宜忌以食代药饮食无偏的中医饮食护理的重要作用,合理调配饮食,以预防疾病的发生或促进疾病的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9.
子刚 《科学养生》2006,(9):18-19
古人十分重视饮食养生,并强调食养必须遵循“辨饮食之宜忌”及“平衡膳食”的原则。中国传统医学古书《金匮要略》所言:“凡饮食滋味以养于生,食之有妨,反能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以此致危。”指的就是饮食与人体健康存在着宜与忌、利与害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根据不同证型的患者进行的中医辨证施食及西医平衡膳食对控制糖尿病血糖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有重要意义,可明显降低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机体的不良代谢状态,是治疗糖尿病安全而有效的方法之一;也为糖尿病的饮食护理指明了方向-走中西医结合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