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肩中俞与大杼穴的解剖学结构与安全针刺的深度及角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肩中俞与大杼穴的解剖学结构与针刺深度、角度的关系.方法 经福尔马林固定的成年人尸体46具,男性30具,女性16具,采用钢针标定法和层次解剖法进行研究.结果 肩中俞向下直刺的解剖结构依次是皮肤、浅筋膜、斜方肌、菱形肌、颈夹肌、竖脊肌、胸膜上膜、胸膜顶;大杼穴向下直刺的解剖结构依次是皮肤、浅筋膜、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颈夹肌、竖脊肌、肋提肌、肋间内膜、肋胸膜.向下直刺的平均危险深度:肩中俞为60.60mm,大杼穴为55.93mm.结论 肩中俞和大杼穴向下直刺的深度应控制在<42mm.  相似文献   

2.
缺盆穴针刺安全深度的应用解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46具成人尸体上.采用钢针标定法和层次解剖法.研究缺盆穴的解剖结构和针刺深度与角度,结果显示:向下直刺的解剖结构依次是皮肤、浅筋膜、颈筋膜浅层、肩胛舌骨肌下腹、臂丛及锁骨下血管、前锯肌、肋间外肌、肋间内肌、壁胸膜。向下直刺的平均危险深度.男性为34.97mm,女性为31.41mm。为了保证安全,建议缺盆穴针刺的深度控制在22.50mm内。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承泣穴的解剖结构、针刺深度和方向。[方法]通过解剖观测48例成人尸体眼眶。[结果]承泣穴直刺进针,针尖穿经的结构为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眶脂体、下斜肌、下直肌。[结论]承泣穴直刺进针达12.00mm时针尖应稍斜向后上方,同时深度不超过25.0mm。  相似文献   

4.
天突穴针刺安全深度的应用解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60具成人尸体上,采用钢针标定法和层次解剖法,研究天突穴的解剖结构和针刺深度与角度,结果显示:天突穴的解剖结构由浅入深依次是皮肤,浅筋膜,颈深筋膜浅层,左、右胸锁乳突肌起端之间,胸骨颈静脉切迹上方,左、右胸骨舌骨肌之间,胸骨甲状肌,气管前间隙,胸腺,胸膜前界与肺的前缘。向下直刺的平均危险深度为22.5mm,为了保证安全,建议天突穴针刺的深度控制在13mm内。  相似文献   

5.
视神经孔位于眼眶眶上裂的内上方,由蝶骨小翼上、下两根同蝶骨体连接而成管状,管的眶侧呈环形,颅侧口近三角形。其管轴方向向前、向外、向下,解剖位置较为特殊,与矢状面夹角约35°,冠状面夹角53°、水平面夹角10°。  相似文献   

6.
我科自1979年以来,用针刺法治胆道蛔虫症30例,其中疼痛缓解者25例,显效3例,无效2例.治疗方法取穴中脘、胆囊、期门透日月,肝俞透胆愈.操作方法患者仰卧屈膝,取下肢胆囊穴,用1.5~2寸毫针刺入,用强刺激(泻法)疗效较好;中脘穴直刺用旋捻手法,期门透日月用2寸毫针呈30°夹角透刺日月穴。如果以上穴位未能获效,让患者俯卧,取背部肝俞穴,用1.5~2寸毫针,呈15°夹角透刺胆俞穴,以上行针手法均用强刺激.操作时注意事项期门透日月的针刺角度要掌握适当,避免过深时刺伤肝脾.肝俞透胆俞要注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委中穴针剌提供适宜的进针深度,避免对胫神经或胭血管的损伤并发挥其最大功效.方法:用40例经甲醛固定的成人下肢标本,依据国颁标准定穴进针,解剖观测进针层次及毗邻重要的神经血管.结果:伸膝,直剌进针,针体由皮肤到胭筋膜的深度为(0.81±0.20)cm.胭筋膜深面,针体周围是大量的疏松结缔组织.针体穿腓肠肌内、外侧头之间入深面可触及粗大的胫神经和腘血管束,针体由皮肤到胫神经的深度为(1.55±0.32)cm,到胭静脉的深度为(2.84±0.38)cm.胫神经的体表投影相当于胴窝上、下角的连线.结论:委中穴针刺的适宜深度均值为1.55 cm.委中穴与胭窝的筋膜组织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面针结合背俞穴刺络拔罐治疗青少年寻常性痤疮(肺胃湿热型)的安全性以及有效性.方法 选取青少年寻常性痤疮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面部皮损局部多针围刺及背俞穴刺络拔罐,对照组行常规针刺治疗,2个疗程后进行评价.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为73.33%.2组比较,P<0.05.结论 面针结合背俞穴刺络拔罐治疗青少年寻常性痤疮(肺胃湿热型)可达清肺泄热,健脾化湿,疏通经脉,调和气血之功.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笔者采用针刺至阴穴(至阴穴,在足小趾外侧去爪甲一分处.)治疗荨麻疹20余例,取得满意疗效.刺法穴位常规消毒后,用5分毫针快速进针,反复捻转数次,待有痛感后起针.加减:若病在上肢者,加曲池、合谷;病在胸腹者,加中脘;病在背部者,加肺俞、脾俞。男者加气海,女者加血海;受风者,加风门、肺俞;伤食者,加中脘、足三里.病例赵×,女,44岁,1977年6月9日就诊.自述两腿起痒疙瘩已2天,奇痒难忍。查:脉浮,稍数,舌苔薄、微黄,上肢布满约2×2厘米的斑疹,凸出皮肤,稍红.诊断:风热袭表所致.即强刺双侧至阴穴,两手同时捻针一分钟,痛感强烈,起针后再刺血海,至次日晨痊愈.  相似文献   

10.
从选穴依据、至骨特色、筋膜效应3个方面入手,探讨“项枕三穴”至骨法治疗脑卒中后头痛的筋膜学机制。风池、风府、完骨穴区神经血管及筋膜解剖特点与头痛发生、诊疗密切相关,具有优异的针效解剖基础;同时三穴区与枕项部肌筋膜“附着性激痛点”位置相近,刺之效宏。至骨针法以触至病所(探查筋膜病态变化)为操作先导,以阳性反应为取穴特色,以深层骨膜为刺激靶点,结合动至病所、导引功法,治疗疼痛疗效显著。“项枕三穴”至骨法治疗脑卒中后头痛的筋膜学机制主要归纳为痛点灭活消除筋膜敏化、筋膜牵拉刺激神经重塑、筋膜传导加速气至病所、骨膜特性增强镇痛效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在乙型肝炎疫苗体外诱导B淋巴细胞产生HBs-Ab过程中,通过脂多糖和IL-2作为有效刺激物质,使用多秆组合方法进行观察比较,了解影响抗体产生的体外诱导因素。方法用乙型肝炎疫苗刺激组(A组)、乙型肝炎疫苗+脂多糖刺激组(B组)、乙型肝炎疫苗+脂多糖+IL-2刺激组(C组)三组进行淋巴细胞培养和诱导,比较HBs-Ab产生情况,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HBs-Ab含量。结果在脂多糖和IL-2的刺激诱导下。能有效促进B淋巴细胞产生HBs-Ab。结论实验证明脂多糖是激活人血B淋巴细胞的有效丝裂原,IL-2可促使活化B细胞增生及产生抗体,脂多糖和IL-2联合作用,可增强乙型肝炎疫苗诱导体液免疫水平。  相似文献   

12.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 感染引起多种抑癌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已有广泛的研究和报道。本文从体内和体外研究总结了目前与HBV感染相关的抑癌基因甲基化研究现状及HBV引起抑癌基因甲基化的最新机制,为未来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3.
1987年Coursaget等首次报道发现有HBV感染者血清中测不到抗-HBc,并将其血清中的这种病毒命名为乙型肝炎病毒2(HBV-2)型,随后,各国均有报道。我们对2.7万例HBsAg阳性的原始检测记录进行回顾性调查,具有上述血清学特征者占4%,并对收集到的25例血清样品进行了严格鉴定,结果显示其中绝大多数(80%,20/25)仍为HBV感染,20%(5/25)各项乙型肝炎指标全阴性,其中有7例为抗-HBc阴性,但它们的核心基因,经H8V-DNA-PCR扩增仍为阳性。本研究未发现有与HBV不同的毒株。  相似文献   

14.
慢性乙型肝炎肝组织B7-1、Fas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hepatitisB,CHB)肝组织B7-1、Fas的表达特点及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30例CHB患者肝活检组织B7-1、Fas的表达进行了对比观察。结果CHB肝组织B7-1、Fas的表达部位相似,Fas的表达强度与B7-1的表达强度呈显著正相关,其相关系数为:γ=0.79(P<0.01)。结论B7-1可能参与了CHB患者Fas/FasL介导的肝细胞凋亡过程。  相似文献   

15.
赵艳  覃岭  王熠  孙焕芹  李宁  张永宏 《北京医学》2015,37(9):854-856
目的 探讨亲环素B (Cyp B)特异性T细胞反应强度变化在原发性肝癌患者中意义.方法 以北京佑安医院收治的107例HBV相关肝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慢性肝炎组(49例)、肝硬化组(22例)及肝癌组(36例).采集患者外周血并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采用体外合成Cyp B全序列多肽技术,运用ELISPOT方法分析107例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对Cyp B合成肽的细胞反应情况.结果 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患者Cyp B特异性T细胞反应强度分别为0[0~0]SFU/106PBMCs、0[0~0]SFU/106PBMCs及20[0~60] SFU/106PBMCs,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0);3组反应频率分别为18.4%(9/49)、18.2%(4/22)及47.2%(17/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71).CypB 90~208氨基酸肽段诱导的T细胞反应强度高于1~107氨基酸肽段[(34.3±5.3) SFU/106pBMCs vs.(70.0±11.0)SFU/106PBMC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22,P=0.0064).生存分析显示,Cyp B特异性T细胞反应阴性组肿瘤复发率明显高于Cyp B特异性T细胞反应阳性组(P=0.0492).结论 肝癌患者外周血中存在Cyp B特异性T细胞反应,可能成为肝癌预警标志物和未来肝癌免疫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6.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引起多种抑癌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已有广泛的研究和报道,本文从体内和体外研究总结了目前与HBV感染相关的抑癌基因甲基化研究现状及HBV引起抑癌基因甲基化的最新机制,为未来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7.
PCR 法检测 HBV DNA 及其与乙肝病毒标志物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乙肝病毒DNA(HBVDNA)的检出情况,探讨其与乙肝病毒标志物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256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HBVDNA,同时用ELISA法检测乙肝病毒五项标志物,即HBsAg、抗 HBs、抗 HBc、HBeAg、抗 HBe。结果:HBVDNA的检出率在肝炎患者各临床类型之间无明显差异,而在乙肝病毒五项标志物不同组合存在状态之间有差异,以伴有HBeAg(+)的组合形式即HBsAg(+),抗 HBc(+),HBeAg(+)者、HBVDNA检出率最高(9434%),乙肝病毒五项标志物中出现抗体及其五项全阴者仍有HBVDNA检出。结论:HBeAg确是HBV活动性复制的重要标志,但仅靠乙肝病毒五项标志物的检测来判定HBV的复制是不够准确的,同时用PCR法检测HBVDNA能更准确反映体内HBV复制情况。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建立了灵敏快速的同时测定大鼠血浆中丹酚酸B及其主要代谢产物丹参素的LC-MS/MS方法。方法 以氯霉素为内标,用醋酸乙酯萃取,色谱柱为Symmetry C18柱,流动相为甲醇-乙腈-0.5%甲酸(55︰5︰40),体积流量为0.4 mL/min。选用电喷雾电离(ESI)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仪,在负离子模式下以选择反应监测(SRM)方式进行检测,用于定量分析的离子反应分别为m/z 717→519(丹酚酸B)、m/z 197→135(丹参素)和m/z 321→152(氯霉素)。结果 在该测定条件下丹酚酸B、丹参素和内标物的保留时间分别为3.12、2.60、3.98 min。丹酚酸B的线性范围为10~5 000 ng/mL,r>0.995;丹参素的线性范围为5~5 000 ng/mL,r>0.995,丹酚酸B和丹参素定量限分别为10、5 ng/mL。批内、批间精密度(RSD)均小于12.6%。大鼠ig给予丹酚酸B后,迅速吸收并逐渐转化成丹参素,丹酚酸B和丹参素的Cmax分别为(1.21±0.31)、(0.27±0.05)μg/mL,tmax分别为(0.50±0.00)、(0.56±0.18)h,t1/2分别为(1.20±0.11)、(1.57±0.16)h,AUC0~t分别为(1.31±0.30)、(0.39±0.05)μg·mL?1·h。结论 本方法可用于大鼠ig丹酚酸B后的血浆中丹酚酸B及其代谢产物丹参素药动学研究。  相似文献   

19.
王明  边茜  朱云霞 《北京医学》2016,(12):1279-1281
目的 探讨可能导致HBsAg阳性产妇分娩的婴儿乙肝免疫接种后免疫低和无应答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2014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收治的HBsAg阳性产妇分娩的832例新生儿的临床资料,新生儿出生后6h内及21d接种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200 IU,出生当天和出生后l、6个月注射乙型肝炎疫苗10μg.出生后6h内、7月龄抽取股静脉血,检查HBV标志物和HBV DNA定量.按照产妇孕期是否接受抗病毒治疗、母乳喂养、父亲HBsAg情况、母亲HBeAg情况分组,评估上述因素对婴儿乙肝免疫接种应答情况的影响. 结果 产妇孕期接受抗病毒治疗组的婴儿低和无应答率为8.6%(25/290),未行抗病毒治疗组的婴儿低和无应答率为7.0%(38/5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 2=0.60,P=0.44).母乳喂养组婴儿的低和无应答率为8.8%(18/204),人工喂养组低和无应答率为7.2%(45/6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 2=0.52,P=0.47).父亲HBsAg阳性组的婴儿低和无应答率为20.0%(5/25),父亲HBsAg阴性组的婴儿低和无应答率为7.2%(58/80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 2=3.00,P=0.08).母亲HBeAg阳性组的婴儿低和无应答率为9.9%(33/335),母亲HBeAg阴性的婴儿低和无应答率为6.0%(30/49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 2=3.55,P=0.06).结论 HBsAg阳性产妇分娩的婴儿中,母亲孕期采用抗病毒治疗、母乳喂养、父亲HBsAg阳性和母亲HBeAg阳性对婴儿乙肝免疫应答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0.
采用PCR方法对云南汉族人群的ApoB位点进行了Amp-FLP分析,检出12个等位基因,26种基因型,扩增惩段工度分布于600-1100bp之间,等位基因频率范围为0.0039-0.4648,杂合度为66.41%,DP为0.8610.研究结果表明,ApoB位点在云南汉族人群具有高度多成性分布,在法医学及其他学科领域里均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此外 ,本研究建立的PCR实验方法将有利于在基层部门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