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为银翘散袋泡剂制定一个质量控制方法。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对银翘散袋泡剂的主要成分金银花。连翘。薄荷进行了定性分析鉴别。结果:方法简便,结果准确,可靠,重现性好,斑点清晰。结论:可作为银翘散袋泡剂的质量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银翘解毒丸及银翘散浓缩袋泡剂体外抑菌作用。方法:运用琼脂扩散法进行研究。结果:银翘解毒丸及银翘散浓缩袋泡剂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沙门菌、白色念球菌有明显抑菌作用,而银翘散浓缩袋泡剂作用强度略优于银翘解毒丸。结论:银翘散浓缩袋泡剂既保留了原剂型的药效学效应,在制剂学方面,又突出了简单、省钱、省时和便于携带、服食等优点,是银翘散方剂较理想的剂型。  相似文献   

3.
银翘散袋泡剂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银翘散袋泡剂为银翘散汤剂剂型改革后的一种新剂型。本文采用银翘散袋泡剂治疗25例上呼吸道感染患者。治疗结果:退热时间在8~72hr之间,平均35hr,治愈率为90.2%。  相似文献   

4.
目的:选择袋泡剂的最佳包装材料。方法:恒温加速实验法。结果:四种包装材料的袋泡剂,铝箔包装的袋泡剂有效期最长。结论:最佳包装材料为铝箔。  相似文献   

5.
中药袋泡剂质量标准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袋泡剂制备工艺简单、效果好,但目前尚没有一个完善的质量标准。作者根据袋泡剂的剂型特点,探讨了袋泡剂的质量控制标准,并以刺五加袋泡茶、生脉饮袋泡剂等中药袋泡剂为例,列举了质量控制的标准,对提高袋泡剂质量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6.
扶正固本袋泡剂的制备工艺与质量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制定扶正固本袋泡制的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方法:采用部分提取部分打粉工艺制备半生药型袋泡剂;以薄层扫描法测定君药黄芪所含黄芪甲苷的含量。结果:制备工艺合理可行,质量控制方法简便可靠.结论:制备工艺简单,质量稳定、可控,特别适合医院开发和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清咽袋泡剂的体外抗菌试验效果。方法:采用试管连续稀释法,对清咽袋泡剂进行了体外抗菌试验研究。结果:清咽袋泡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枯草杆菌、肺炎双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白色念珠菌均有抑杀作用。结论:清咽袋泡剂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开发治疗外感发热、特别是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纯中药制剂——柴荆解热袋泡剂。方法:筛选中药,确定组方;制备成袋泡剂;进行急性毒性实验和临床实验。结果:治疗效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柴荆解热袋泡剂疗效肯定,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消痹灵袋泡剂的制备及初步质量控制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50011)孙萍于维萍马秋菊任士宽林海清关键词消痹灵袋泡剂制备工艺质量控制消痹灵袋泡剂由土茯苓、金银花、牡丹皮等数十味中药组成,经临床使用3年,共观察病例200余例,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总有效率为...  相似文献   

10.
大黄袋泡剂替代传统后下法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制备煎汤剂及袋泡剂时,其浸出率、浸出主要有效成分是制剂质量的关键。本实验对大黄袋泡剂与传统后下法的浸出率、浸出主要有效成分大黄酸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大黄袋泡剂浸出率头浸、二浸均高于传统后下法的头煎、二煎。同时,大黄袋泡剂浸出的主要有效成分大黄酸也明显高于传统后下法,说明大黄袋泡剂替代传统后下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制定扶正固本袋泡剂的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方法 采用部分提取部分打粉工艺制备半生药型袋泡剂 ;以薄层扫描法测定君药黄芪所含黄芪甲苷的含量。结果 制备工艺合理可行 ,质量控制方法简便可靠。结论 制备工艺简单 ,质量稳定、可控 ,特别适合医院开发和应用  相似文献   

12.
银翘散袋泡剂对呼吸道感染5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院85年7~12月运用四川省中药研究所研制的,以《温病条辨》中的银翘散为组方的新剂型—银翘散袋泡剂(简称袋泡剂),对呼吸道几种急性感染进行临床观察,取得较好疗效,兹报告如下: 一、观察方法1.随机选择体温在37.5℃以上的上呼吸道感染,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简称上感、扁炎);肺炎则选择发病初期具有发热恶寒等卫分证者。2.住院病人设专人专床,门诊则定人观察,主要观察体温,其次是局部体征好转情况。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讨论半生药型午时茶袋泡剂的制备方法和质量控制。从吸汁药材的选择、颗粒与吸汁比例的确定、菌检结果等方面探讨制备方法,并与原午时茶的水浸出率、化学成分、挥发油含量等进行质量比较,同时测定了溶出速率,提出了午时茶袋泡剂的制备工艺。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制订金针酸枣袋泡剂的质量控制标准。方法:开展包括水分在内的一般质检项目研究,对金针酸枣袋泡剂中的佛手、甘草、大枣、茯苓进行理化鉴别,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黄酮的含量。结果:建立了茯苓的化学鉴别方法,佛手、甘草的薄层色谱鉴别方法;总黄酮测定中,芦丁对照品在6.4~32.0μg/m L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回收率为100.25%,RSD为2.16%,样品平均含量为2.51 mg/g。结论:建立的定性、定量方法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金针酸枣袋泡剂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活血通痹袋泡剂的质量控制标准。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λ=365nm)对其中羌活、五加皮进行 了定性鉴别,并用薄层扫描法(反射法单波长锯齿扫描,线性参数SX=3,λ=500nm)对丹参中丹参酮ⅡA进行含量测定。结果:鉴别项下的阴性对照无干扰,专属性强;丹参酮ⅡA在0.1-1.6μg间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0),平均回收率为102.7%,RSD为2.38%。结论;本实验结果可作为活血通痹袋泡剂的质控标准。  相似文献   

16.
浅述中药袋泡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长洲  王晓赛 《中药材》1992,15(12):46-48
中药袋泡剂是近十年来开发的新剂型。据资料报道,正在研制或已临床应用的有香薷汤、四逆散、葛根芩连汤、山揸、决明子、板兰根、银翘散、香泻叶、通便茶1、午时茶、麻黄汤、生脉饮、桂枝汤等。实际上,袋泡剂是在古代的煮散和焗服基础上发展起来,接近于水煎剂,有别于口服液。保留  相似文献   

17.
冼健民  李丽明  韩超  谭甜有 《中药材》2006,29(12):1372-1373
目的:制订清热祛湿袋泡剂的定量质控标准。方法:用薄层色谱扫描法测定清热祛湿袋泡剂主要成分金银花中绿原酸含量。结果:绿原酸含量为1.982mg/g,平均回收率为99.1%,RSD为1.85%(11=6)。结论:本方法可用作该制剂的定量质控标准。  相似文献   

18.
藿香正气袋泡剂工艺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藿香正气水处方制备藿香正气袋泡剂。制备工艺中将苍术、陈皮等含较多挥发性成分的药材制成粗粉,厚朴采用有效成分双提取法,并将厚朴油与处方中的藿香油、紫苏叶油一起采用β-CD包结工艺进行包结,其余药材采用水提取,制成袋泡剂。实验结果表明:本工艺制成的袋泡剂能有效地保存药材中的按性成分,药物溶出快,且口感好,服用剂量小。稳定性实验证明:袋泡剂热稳定性良好,紫外及薄层层析证明:袋泡剂与藿香正气水所含成分  相似文献   

19.
煎剂与袋泡剂的对比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作者将煎剂与袋泡剂从三方面进行比较,即:①生产方面;②应用方面;③质量方面。比较结果说明了煎剂存在一定问题,从而显示出袋泡剂的优点。认为袋泡剂可以代替一部分煎剂;应引起对袋泡剂的重视,加速汤剂的改革。  相似文献   

20.
银翘散颗粒剂、袋泡剂、汤剂和丸剂均能明显提高大鼠汗腺空泡发生率,抑制三联菌苗所致家兔发热,抑制右旋糖酐所致大鼠中肿胀,并减少醋酸所致小鼠扭体次数,四者等剂量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