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立群 《中医药学刊》2005,23(8):1372-1374
胆石症以右上腹或右胁疼痛.有放射痛、恶心、厌油腻、腹胀纳差等为基本症状,甚则出现剧烈绞痛、寒颤高热、黄疸等,一般通过B超、胆囊造影即可确诊.属中医“胁痛”、“黄疸”、“胆胀”等范畴。胆石的形成,首先当责之于肝胆。肝为刚脏.主疏泄,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胆附于肝,内藏胆汁,为“中精之府”,其性刚直。在生理上肝胆互为表里.病理上两者关系密切,肝胆常同病。胆汁的化生和排泄.都依赖肝的疏泄,肝气郁结,肝胆湿热或蛔虫上扰.虫卵留于胆道,均可导致胆汁排泄障碍,使之积于胆腑.久而成石,亦有脾气虚或肝木横克脾土,使脾虚湿生,加之肝气过盛化火,湿热与胆汁蕴结于胆腑而结成胆石。  相似文献   

2.
慢性胆囊炎、胆石症属中医“胁痛”、“黄疸”、“肝胀”、“胆胀”等范畴。慢性胆囊炎一般多与胆石症同时存在,临床表现与治疗亦多有相同之处,为常见疾病之一,因病情复杂缠绵,故施治也应法随证转。笔者在临证过程中,针对慢性胆囊炎、胆石症常以7法论治,现试述如下: 1 疏肝利胆法 适用于肝郁气滞、胆失疏泄证型。胆附于肝,受肝之余气,溢于胆而成胆汁,为“中精之府”。肝胆相互为用,肝失疏泄,胆气不利,日久结石。治以疏肝解郁利胆。本法在慢性胆囊炎、胆石症为常用。常用柴胡、枳壳、香附、郁金行气解郁;白芍柔肝止痛;栀子清热泻火,配以…  相似文献   

3.
胆石症包括胆囊结石和肝内外胆管结石,病位在肝胆,与脾胃密切相关,主要病机为肝胆疏泄失常,属于中医的"胁痛""胆胀""黄疸"等范畴。临床辨证治疗从中医病机出发,获得了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胆囊炎、胆石症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属祖国医学“胁痛”、“腹痛”、“腹胀”、“胆胀”等范畴。祖国医学认为,肝与胆相表里,肝之余气疏泄胆汁。胆为中精之腑,肝的疏泄功能亦包括胆汁的疏通畅泄。六淫七情、饮食不节等可导致肝胆气滞、湿热蕴结而发病。  相似文献   

5.
导师朱振铎医师自 1 985年开始系统研究胆石症的中医治疗方法 ,迄今已形成了成熟的治疗经验 ,笔者跟随导师学习多年 ,现将导师在胆石症研究方面的心得体会略作总结 ,以飨吾辈后学。1 关于病因病机的研究胆石的形成 ,首先当责之于肝胆。肝为刚脏 ,主疏泄 ,性喜条达 ,而恶抑郁。胆附于肝 ,内藏胆汁 ,为“中精之府”,其性刚直。在生理上肝胆互为表里 ,病理上两者关系密切 ,肝胆常同病。胆汁的化生和排泄 ,都依赖肝的疏泄 ,肝气郁结 ,肝胆湿热或蛔虫上扰 ,虫卵留于胆道 ,均可导致胆汁排泄障碍 ,使之积于胆腑 ,久而成石 ,亦有脾气虚或肝木横克脾…  相似文献   

6.
胆石症以右上腹或右胁疼痛,有放射痛、恶心、厌油腻、腹胀纳差等为基本症状,甚则出现剧烈绞痛、寒颤高热、黄疸等,一般通过B超、胆囊造影即可确诊,属中医"胁痛"、"黄疸"、"胆胀"等范畴.胆石的形成,首先当责之于肝胆.肝为刚脏,主疏泄,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胆附于肝,内藏胆汁,为"中精之府",其性刚直.在生理上肝胆互为表里,病理上两者关系密切,肝胆常同病.胆汁的化生和排泄,都依赖肝的疏泄,肝气郁结,肝胆湿热或蛔虫上扰,虫卵留于胆道,均可导致胆汁排泄障碍,使之积于胆腑,久而成石,亦有脾气虚或肝木横克脾土,使脾虚湿生,加之肝气过盛化火,湿热与胆汁蕴结于胆腑而结成胆石.结石一旦形成,或充塞胆腑,或堵塞胆道,而致肝胆气机不畅,临床证见脘痛连胁、嗳气腹胀等,甚则可致胆腑气滞血瘀而发生绞痛.结石阻塞胆道,胆汁瘀积而泛滥不循常道,或因湿热交蒸于肝胆,以致胆汁外溢肌肤,则可形成黄疸.若又为热毒所侵,或因湿热化火,热毒内燔,则证见高热寒战,若热毒进而内陷心包,扰乱神明,临床可见谵语、神昏等重证.胆石症论治多重其实而少虑其虚,但老年人由于脏腑组织功能衰退,其生理病理与青壮年大有不同,因此,老年胆石症有其明显特点.朱振铎教授,临床诊治老年胆石症不忘调肝,每获良效.  相似文献   

7.
胆石症是胆道系统结石类疾病的总称,是临床常见疾病。于庆生教授运用从肝治胆理论治疗胆石症取得较好疗效。于庆生为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教授,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是安徽省“江淮名医”“安徽省名中医”,在胆石症治疗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他从肝治胆理论治疗胆石症基于传统中医药理论和西医学理论支撑。于庆生教授认为,肝胆经脉互相络属,来源于肝、贮藏于胆腑的胆汁需要肝的疏泄作用,此与西医学对肝胆关系的认识是不谋而合的,在解剖关系、血液供应和回流、淋巴引流、神经分布、生理功能联系上均有密切的联系。胆石症的治疗分为静止期和活动期。静止期相当于胆道或胆囊慢性炎症期,治疗以养肝、柔肝、疏肝、软肝为主。养肝柔肝是肝阴虚、肝血不足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养肝阴之不足,肝脏宜以柔为补。疏肝是一种使肝气疏泄条达、疏调肝气的治法,主要是疏肝郁之气。软肝是一种活血化瘀的治法,是软化血瘀之肝。活动期相当于胆道或胆囊急性炎症期,治疗以清肝、泻肝为主要治则,是针对肝火偏旺、肝胆实火上炎、湿热下注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清肝胆之热、泻肝胆实火、利肝胆湿热。对于庆生教授运用从肝治胆理论治疗胆石症进行临床经验总结,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五、肝与胆病辨证肝位于右胁,胆附于肝,肝胆的经脉相互络属,故有表里之称。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疏利、条达的生理功能,主要表现在疏利气机、条达情志、疏泄胆汁三方面。肝又主藏血,即肝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这两方面的作用。肝在体为筋,开窍于目,其华在爪。胆为“中精之府”,其生理功  相似文献   

9.
胆囊炎胆石症在发作时多以实证为主,常以利胆、排石为主要治法。但某些胆囊炎、胆石症由于病邪久羁,反复发作,损伤正气,而致气血阴津亏虚,此时若只着眼于祛邪攻下,则犯“虚虚之戒”。因此,在利胆、排石的基础上正确恰当运用补气、养血、滋阴之法,多能收到时半功倍之效。1胆与肝脾胃的生理病理关系胆囊炎、胆石症病虽在胆,但由于胆与肝脾胃的关系密切,往往相互影响,故就其病位而言,应在胆肝脾胃。胆附于肝,受肝之余气而化生胆汁,其贮藏和排泄胆汁的功能均需肝的协调,故肝的功能失调多影响于胆。脾胃居于中焦,为肝胆之毗邻,…  相似文献   

10.
胆石症是一个发病因素复杂,治疗困难的疾病。在治疗过程中,笔者体会到要以辨证为本,排、溶结合的方法,及时调整用药方可收到满意效果。介绍如下:1 以辨证为本 胆石症属于中医“胁痛”、“黄疸”等病的范畴,胁为肝之分野,胆附于肝,肝胆为表里,肝主疏泄,病则易郁而化火,然胆为六腑,以通为用而又为奇恒之腑。结石病多为湿热蕴结所致,表现口苦咽干腹疼腹胀之实证。治以清利疏泄为之大法,但结石病不单独是湿热蕴结,日久形成,若脾失运化、痰湿中阻、肝胆气机郁阻、肝失疏泄。失于通降、浊气蕴久等也可成石,这些现象临床并不少见。在治疗上如一味攻伐难  相似文献   

11.
中医治疗胆结石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胆结石是胆道系统最常见的疾病。结石可以在胆囊或肝内、外胆管内。结石成分可以是胆包素、胆固醇或混合性,我国以胆管结石较多见。 1 病因病机汉代《伤寒论》中结胸发黄近似本病。胆为“中精之腑”附于肝,与肝相表里,输胆汁而不传化水谷,它的机能以通降下行为顺。凡精神因素、寒温不适、饮食不节或虫积等因素均可引起气血运行不畅而郁积肝胆。脾胃运化失常湿热蕴结中焦,亦可影响肝的疏泄,使胆汁凝结而发病。现代医学认为胆结石与胆道感染,代谢障碍、胆汁滞留以及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有关。超声波、X线平片或胆囊造影可诊断本病。  相似文献   

12.
“胆胀”病名首见于《内经》。《灵枢·胀论》曰:“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清·沈金鳌曰:“胆病多寒热”。现代医学中胆囊炎、胆石症属此范畴。由于肝在胁下,胆附于肝,经脉相通,互为表里,故起病常相互累及。笔者治胆胀之症,每从肝胆并治,颇能显效,现举隅如次。一、疏肝利胆肝为将军之官,其性动而主疏泄;胆为中精之腑,内藏胆汁,其气以通降为顺,肝之疏  相似文献   

13.
孙涛  米佳  杨世忠 《吉林中医药》2008,28(3):182-182
从中医理论上讲,肝胆互为表里,生理关系密切.肝主疏泄,胆主通降.胆汁能正常排泄,依靠肝的疏泄功能,肝脏功能失常,就会影响胆汁的分泌和排泄.反之,胆汁排泄不畅也影响肝的疏泄.因此肝病常影响至胆,胆病也常波及肝而致肝胆同病.本文收集我院2006年3-9月住院的肝病患者,对其胆囊的变化做了总结和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试论胆石症的辨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胆石症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祖国医学虽无此类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多属“胁痛”、“黄疸”等范畴。1病因病理 胆石症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情志不畅,寒温不适,饮食不节或虫积等原因,导致肝胆功能失调。由于肝气郁结,疏泄不利而影响于胆,使胆气失于通降,胆汁郁积。肝胆气郁,湿热内蕴,煎熬胆汁,日久而成砂石。如果湿从火化,热毒炽盛而见高热寒颤;瘀热在里,胆热液溢则发为黄疸;肝胆气郁,失于疏泄,则右上腹绞痛彻背。本病病位在肝胆,若胆失通降,可累及脾胃。反之,若胃失和降,气机升降失调,亦必然影响胆的通降,使胆气郁结…  相似文献   

15.
<正> 胆石症包括肝内胆管结石、胆总管结石、胆囊结石,属中医胁痛的范围。从出土的长沙马王堆女尸和西汉古尸中解剖发现其生前就患有肝胆管结石和多发性胆囊结石,可见胆石症病史悠久。习惯认为胆石症是饮食不节、蛔虫上扰、情志刺激,而致肝郁胆汁疏泄不畅,湿热熏蒸煎熬胆汁形成,治疗以疏肝利胆,清热通腑排石为主,或外科手术。笔者以软坚法治疗本病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并对病机和方药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试述胆汁返流性胃炎与脾胃肝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胆汁返流性胃炎是由于幽门机能紊乱或胃手术导致胃的解剖和功能异常,使含有胆汁的十二指肠内容物返流人胃,破坏了胃黏膜屏障,造成胃黏膜充血、水肿,甚至糜烂、出血,出现胃疼、痞满、嘈杂、嗳气、呕吐苦水等临床症状。中医经典著作《灵枢·本输篇》指出:“胆者,中精之府”,胆汁来源于肝,储藏于胆,由于肝的疏泄作用使之排泄,注入肠中,协调脾胃升降,促进饮食物的消化。按中医理论分析,并针对本病临床特点,本人认为本病与脾胃、肝胆均有关系,试述如下。肝属木,为五脏之首,应春气,肝以血为体,气为用,胆附于肝,位于胁下,肝胆本为一体。肝主疏泄,胆…  相似文献   

17.
我院著名中医肝病大师关幼波指出:肝炎发病,在六淫中与湿热关系最为密切。急性肝炎、黄疸,以湿热为本;慢性肝炎,因湿热未清而导致一系列病理变化。在生理上,肝主疏泄,与胆相表里,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通,胆汁排泄有赖于肝之疏泄功能。在病理上,肝和胆的病变往往互相影响。肝失疏泄,则胆汁淤积不畅,易造成湿邪阻滞,湿邪淤久化热,熏蒸肝胆。  相似文献   

18.
笔者在临床中选择胆石症的化石方药时,是以以下几个问题的考虑为基础的:(一)病位问题:石结于胆,但就胆石症的证候表现看,其基本病位是肝胆脾胃。胆受肝之余气,其“贮”(贮藏胆汁)与“疏”(排泄胆汁)需要肝的协调作用,而其“疏”又有助于脾胃的  相似文献   

19.
胆石症属中医胁痛、黄疸、腹痛范畴,其病机大多为肝胆湿热或肝气不疏,胆汁疏泄失常,致胆气郁结久熬成石。临床常以清利肝胆、理气通降为常法,即以“祛邪”为主。但笔者体会,治疗胆石症切不可见证属实而忽视扶助正气,胆石症患者不乏虚象,  相似文献   

20.
胆汁返流性胃炎,是因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引起的碱性胆汁返流灼烧胃粘膜所引起的胃炎.属于中医“胆瘅”范围.本病多发生在胃大部切除一胃空肠吻合术后及幽门括约肌松弛者。笔者从1996年以来,辨证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28例,取得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1胆热犯胃 《灵枢》中说:“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阐明其病机。由于饮食不节,嗜酒肥甘,损伤脾胃,滋生湿热,或情志郁怒伤肝,使肝失疏泄,肝部化热,肝胆互为表里,移热于胆,胆热上犯胃,胃气.而致胆胃不和。其病位主要在胆胃两腑,与肝脾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