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实施有效的围介入期护理,预防和减轻介入治疗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方法:术前详细给病人介绍治疗目的、方法及效果,做好心理护理、调节饮食、完善各项辅助检查、备皮、备药、并按时术前用药;术中配合医生做好各方面护理;术后采取正确卧位、密切观察穿刺局部和术侧肢体情况、及时处理介入栓塞后综合征。结果:33例都顺利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并渡过介入后反应期,减轻了并发症的发生。结论:周密细致的护理对保证介入治疗的顺利实施和减轻并发症发生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hepatic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联合非血管介入治疗肝癌具有微创、安全、有效等优势,临床发展迅速。合理应用TACE联合治疗方法,将为肝癌综合性介入治疗提供了一项有效的治疗选择。本文就临床应用的TACE联合非血管介入治疗方法原理、影像设备引导方法、研究现状及影响生存质量的相关因素等方面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右侧膈下动脉(RIPA)在原发性肝细胞癌供血中的影像学特征及介入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并分析35例经血管造影证实RIPA分支参与肝癌供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RIPA参与肝癌供血影像学特征及介入治疗效果。结果 35例RIPA参与肝癌供血患者,肿瘤主要位于肝右叶,插管成功率达100%,且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RIPA起源于腹主动脉前壁22例,起自腹腔干开口处12例,起自右肾动脉1例; 9例患者第1次行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时即发现RIPA供血癌灶,病灶均位于肝右叶近膈顶部,直径较大,部分病灶呈浸润性生长; 17例患者第2次TACE治疗时发现RIPA供血癌灶; 6例患者第3次TACE治疗时RIPA供血癌灶; 3例患者第4次TACE治疗时RIPA供血癌灶;经微导管超选择插管,所有RIPA参与肿瘤血供的侧支血管均栓塞成功。结论 RIPA是原发性肝癌重要的侧支血管之一,在介入治疗过程中,选择性RIPA造影对于发现RIPA侧支供血的病灶具有重要意义,提高介入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及三维重建对原发性肝癌重复介入治疗的指导价值.方法:对4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再次进行介入治疗时先行MSCTA检查,并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成像(VR)、多平面重建(MPR)技术对血管进行三维重建.结果:4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共进行MSCTA检查及三维重建76次,共发现肝动脉解剖变异8例,栓塞治疗后肿瘤侧支循环形成28例,肝动脉闭塞2例.MSCTA显示腹腔动脉及肝动脉分支的三维结构以及介入治疗后侧支循环形成、来源方面优于DSA.结论:MSCTA及三维重建能直观、清晰的显示肿瘤病灶的供血血管立体解剖图像,对再次介入治疗制定手术方案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探讨肝癌介入治疗后CT平扫及双期增强的评估价值及其意义。材料与方法,搜集37例碘油栓塞及7例微球栓塞患者复查CT平扫及双期增强图像,并与血管造影对比分析,了解栓塞区非坏死低密度灶的强化规律与供应血管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肝癌外科手术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外科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意义。方法:69例原发性肝癌患者,41例先行手术切除,术后行TAI或TACE;28例先行TACE,7天-1月内再行手术切除,术后1—6月内再行TAI或TACE治疗。结果:全组病例共行236次TM或TACE,最多者11次,最少者1次,平均3.4次。手术及介入治疗均成功,未出现并发症。先行手术组1~2个月造影残癌者9例(9/41),2年内发现复发病灶18例。先行TACE组手术后近期未发现残余病灶,2年内肿瘤复发为7例。AFP术后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范围为56例,术后存活率为:半年100%,1年89.3%,2年68.0%,3年57.3%,5年43.8%。结论:术前行TACE有利于争取手术机会和手术根治,防止术后复发。介入治疗和手术结合是提高肝癌整体疗效及病人存活率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臂CT(C arm computed tomography)技术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我院2012年7月—2013年10月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确诊70例肝癌患者中26例因肿瘤乏血供,肿瘤位置、数量和肿瘤供血血管显示不明确在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前、后行C臂CT。结果26例TACE前C臂CT增强扫描发现了9个CT、4个DSA未发现的肿瘤病灶。26例TACE后再行C臂CT共发现58个肿瘤病灶,肿瘤直径(3263±1152)mm,23个肿瘤直径<10 mm,35个肿瘤直径≥10 mm。TACE前CT、DSA、C臂CT 3种方法的检出率分别为724%(42/58)、810%(47/58)、879%(51/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直径<10 mm,3种方法的检出率分别为609%(14/23)、739%(17/23)、870%(20/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直径≥10 mm,3种方法的检出率分别为800%(28/35)、857%(30/35)、886%(31/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臂CT在肝癌介入治疗中能提供实时、丰富、准确的影像信息,在优化介入治疗方案、即时监测栓塞效果方面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介入治疗是目前公认的中晚期肝癌非手术治疗的首选方法,CT检查既能客观评价肿瘤局部情况和介入后疗效,又能指导患者的进一步治疗方案。本研究主要就单纯CT平扫、CT双期扫描、三期动态增强扫描、CT血管成像、CT灌注成像等在肝癌介入治疗后影像评价中的应用价值及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犬肝静脉阻断后肝脏血流改变,并评估该技术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 对6只犬行肝静脉球囊导管阻断,应用螺旋CT行肝脏双期扫描和同层动态增强扫描。结果 肝静脉受阻肝叶密度明显低于未阻肝叶,二者形成明显的分界,门静脉逆行增强显影,受阻肝叶肝实质及门静脉增强的平均峰值时间显滞后于未受阻者。结论 暂时阻断肝静脉后受阻区域总的血流量减少,血流速度变缓,门静脉变为引流静脉。暂时阻断肝静脉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和局部高温固化疗效是一项有临床应用前景的技术。  相似文献   

10.
碘油完全充填肝癌病灶的CT与肝动脉造影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原发性肝癌碘油TAE术后CT检查会受到影响,对碘油完全充填病灶的患者的CT检查与肝动脉造影作了比较。材料与方法:20例已作过碘油TAE术且术后1~8月CT检查示碘油在肿瘤原发灶内完全充填的肝癌患者在CT检查后1~14天行肝动脉造影,分析比较两者对原发及新病灶显示的差异。结果:CT示所有患者的原发灶均稳定,5例可见新病灶。肝动脉造影示原发灶表现为(1)病灶稳定,无肿瘤血管及染色。(2)有肿瘤血管及染色,但不超出碘油沉积区;(3)病灶明显增大超出碘油沉积区。新病灶表现为(1)肝内多发子灶(2)动-门脉小分枝瘘(3)新肿块。本文结果表明尽管这类患者碘油TAE的疗效最好,但大部分病灶不稳定,随访及TAE间隔太长是不合适的;这类患者的二期手术切除应谨慎;对这类患者应采用新的CT扫描技术及超选择高流速肝动脉造影以提高显示病灶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1.
CT引导下介入治疗肝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原发性肝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 ,早期首选的治疗方法是外科手术 ,但大多数患者都以中晚期肝癌就诊 ,已不适宜手术切除。目前 ,经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arterialchemoembolization ,TACE)是有效的治疗中晚期肝癌的手段 ,但单纯TACE术有其局限性 ,肿瘤坏死不完全 ,对肿瘤包膜及周围浸润效果差 ,易复发 ,易加重肝硬化使血管狭窄闭塞 ,对于少血供或血管闭塞患者其作用大大降低 ,必须辅以其他介入性治疗方法才能进一步提高疗效。近年来兴起的非血管性介入治疗包括肝癌经皮无水乙醇消融术 (percutaneousethanolinjection ,PEI)、乙酸灭…  相似文献   

12.
急诊肝动脉栓塞治疗肝癌破裂出血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急诊肝动脉栓塞治疗肝癌破裂出血.方法 对23例肝癌破裂出血患者采用急诊肝动脉栓塞止血.结果 22例患者均得以有效止血;1例患者因供血血管发育走行异常,导管不能达靶血管,转入外科治疗.22例患者均无复发出血及急性肝功能衰竭,9例患者经栓塞术后,再根据病情行多次介入治疗,肿瘤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和坏死.结论 急诊肝动脉栓塞是治疗肝癌破裂出血的有效方法,可达到立即止血的目的,同时可为肝癌后续血管内治疗提供途径.  相似文献   

13.
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的介入治疗及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介入治疗的护理.方法:对162例肝癌患者行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术前宣教,使病人对介入治疗有一定了解,减轻病人心理负担.术中主动与患者沟通,了解术中不适,及时处理.术后对发热、疼痛反应进行对症治疗,注意观察穿刺肢体的血供改变,减少并发症发生.结果:全部病例手术过程顺利,术后没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疗效肯定.结论:术前宣教、术中和术后及时了解患者症状,对症处理及精心护理可改善肝癌肝动脉术介入治疗的副反应,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4.
多层螺旋CT的问世,使CT血管造影成为可能,其快速和大范围的扫描,对于诊断血管病变,尤其是动脉系统的病变发挥了很大价值,通过对原始扫描图像的后处理,使临床医师更直观的了解血管的病变,为手术和介入治疗奠定了基础。笔者收集了近2年来的12例上肢急性动脉栓塞的CT血管造影(CTA)病例.回顾性总结其扫描技术,后处理技术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超选择性肝动脉栓塞与射频消融术联合治疗小肝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肝动脉化疗碘油栓塞术(TACE)与射频消融术(RFA)联合介入治疗原发性小肝癌的临床价值。方法21例原发性小肝癌先行超选择性供瘤血管碘油栓塞,对残留癌灶行射频消融术联合介入治疗。结果21例原发性小肝癌治疗后1、2、3年生存率分别为100%、92.7%、77.7%,中位生存期为26.8个月。结论原发性小肝癌行碘油栓塞术与射频消融术联合介入治疗临床效果显著是一项重要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双源CT对慢性完全闭塞冠状动脉病变的介入术前血管评估及术中指导价值.方法 选取300例慢性完全闭塞冠状动脉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双源CT血管造影以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评价不同检查方法对介入治疗的患者的实践效果.结果 300例冠状动脉病变患者中共涉及340处慢性完全闭塞病变,行双源CT血管重建可获得病变具体长度,钙化识别率上可达76.5%,显著高于冠脉造影(41.2%),220例涉及240处完全闭塞病变先后接受介入治疗,有120处(50%)获得成功.结论 双源CT在钙化病变鉴别方面表现出了良好的应用效果,能够以冠脉血管为目标对象,进行三维图像的构建,从而科学指导介入治疗的开展.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 探讨介入治疗联合清宫术与宫腔镜手术治疗剖宫产瘢痕妊娠(CSP)出血情况,评价介入治疗对首次和再次CSP的效果。 方法 收集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88例CSP患者临床资料。其中33例患者2次CSP接受2次介入治疗联合清宫术(A组),55例患者首次CSP未介入治疗直接接受宫腔镜手术(B组)。观察指标:两组手术出血量,A组再次CSP二次介入治疗与首次CSP介入治疗手术情况(子宫供血血管、栓塞血管、血管破裂、曝光时间、手术时间),术后清宫出血量、清宫成功率。 结果 A组、B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40.38±87.30) mL、(69.27±68.63) mL,A组出血量较少(P=0.048)。再次CSP二次介入治疗与首次CSP介入治疗相比,双侧子宫动脉供血比率(48.5%对100%,P<0.01)、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比率(42.4%对97%,P<0.01)均显著较低,超选择插管和栓塞过程中血管易破裂(15%对0%,P=0.02)、曝光时间[(5.26±1.67) min对(2.72±1.02) min,P<0.001]、手术时间[(61.94±15.85) min对 (40.45±9.49) min,P<0.01]均明显延长;介入术后清宫过程中出血量[(74.70±114.23) mL对(6.06±2.08) mL,P=0.01]明显增多,清宫成功率(87.9%对100%,P=0.04)较低。 结论 清宫术前介入栓塞可有效减少CSP治疗中出血,但再次CSP行二次介入治疗手术难度较大,术后清宫过程中出血风险仍较高,清宫术前需做好充分准备。  相似文献   

18.
暂时性阻断肝静脉后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暂时性阻断肝静脉后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王茂强张金山为了提高不能手术切除的肝癌患者的介入治疗效果,近年国外一些学者对传统的介入技术进行了一些改进,发展了几种新方法,其中,暂时性阻断肝静脉后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arterialch...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疤痕处妊娠子宫动脉明胶海绵栓塞后血管再通的影响因素,以期完善手术操作方式,提高血管再通率。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9年12月于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两次行介入治疗的患者41例。收集病例基础资料和手术资料,评估血管管径、栓塞部位及血管再通情况。据子宫动脉的再通情况,将所有血管(82条)分为血管再通组(48条)和血管闭塞组(34条)。对子宫动脉血管内径行t检验,两次手术间隔时间行U检验,栓塞部位及左右侧别行卡方检验,并对各因素行Logistics回归分析,以P < 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两次介入治疗病例资料比较显示年龄、孕次、手术时间及术后清宫大出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使用明胶海绵子宫动脉栓塞术后血管再通率为58.5%(48/82)。栓塞至子宫动脉不同部位,再通率分别为下降段36.4%、横段44.0%、上行支7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7.78,P = 0.023)。经单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子宫动脉栓塞部位从子宫动脉由近端至远端可增加血管再通率(OR = 2.359,95%CI:1.226~4.54,P = 0.013),其霍斯默-莱梅肖检验为(χ2 = 0.693,P = 0.424),预测百分比为65.9%。 结论子宫动脉栓塞部位是用明胶海绵介入治疗疤痕处妊娠后血管再通的关键因素,且栓塞至子宫动脉上行支区段时血管再通率最高,可为同类手术的栓塞满意程度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选择性肝动脉内栓塞治疗肝血管瘤两种栓塞方法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目的 为了寻找理想的血管栓塞方法,提高肝血管瘤介入治疗的疗效,减少并发症。方法 于1994年12月 ̄1998年6月,用平阳霉素+碘化油栓塞治疗肝血管瘤25例,同时设立22例鱼肝油酸钠+碘化油栓塞的对照组,随访6 ̄48个月。结果 平阳霉素+碘化油组与鱼肝油酸钠+碘化油组均具有强大的末梢血管硬化作用,使肝血管瘤缩小,纤维化,瘤体内血流信号减弱;平阳霉素+碘化油组患者术后反应轻,并发症少,优于对照组。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