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多模式镇痛方案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比较连续股神经阻滞联合围手术期口服塞来昔布的多模式镇痛方案与单纯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atient-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用于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 接受单侧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一组联合应用围手术期口服塞来昔布及术后连续股神经阻滞的多模式镇痛(联合组,20例),另一组术后单独应用PCIA(PCIA组,20例).两组患者均在全麻下完成手术.联合组患者返病房后即刻及其后每6h经留置的股神经阻滞管注入0.25 s/ml罗哌卡因20ml.PCIA组只连接静脉PCIA装置,芬太尼浓度10μg/ml,每次自控输注2 ml,无背景输注,锁定时间5 min.两组均在术后48 h内记录患者运动及静息状态下的疼痛视觉类比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患肢运动阻滞情况及不良反应.并记录术后24、48、72和96h的体温、膝关节屈曲度.结果 术后4 h,联合组患者的VAS显著低于PCIA组(P=0.026);48 h时运动和静止状态下,联合组患者VAS均显著低于PCIA组(P=0.031).术后4h,联合组患者的运动阻滞程度显著高于PCIA组(P<0.001);术后24、48 h,联合组患者运动阻滞完全消退.联合组患者术后48、72和96 h的体温明显低于PCIA组(P<0.05).联合组患者术后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短于PCIA组.结论 膝关节置换术后,低浓度罗哌卡因连续股神经阻滞联合围手术期口服塞来昔布是一种安全有效、镇痛效果良好的多模式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全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两种镇痛方案的效果。[方法]60例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采用围手术期程序化多模式镇痛方案(PEPMA组)和术后多模式镇痛方案(POMA组)。两组患者均在5个时间点采末梢静脉血,测定标本中SP和IL-6的浓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记录疼痛程度,HSS评分评估膝关节功能。[结果]术后6、12、24 h的血浆SP含量,PEPMA组为[(103.38±8.25),(121.74±8.75),(101.61±6.13)]pg/ml,POMA组为[(112.87±6.02),(134.44±7.05),(108.91±6.47)]pg/ml,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IL-6含量,PEPMA组为[(48.43±10.12),(61.84±12.53),(43.31±11.13)]pg/ml,POMA组为[(67.31±12.03),(93.24±36.51),(61.21±10.39)]pg/ml,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术后6、12、24、48 h的VAS评分PEPMA组显著低于POMA组(P<0.01);术后3 d HSS评分PEPMA组显著高于POMA组(P<0.01)。[结论]围手术期程序化多模式镇痛能够更好地降低患者血浆SP及血清IL-6的水平,减轻全膝关节置换围术期疼痛,促进膝关节功能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3.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21):1968-1971
[目的]评价不同镇痛模式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全膝关节置换手术40例,随机分为两种股神经阻滞方法进行术后镇痛,即连续股神经阻滞(连续组)(20例)和单次股神经阻滞联合患者自控静脉镇痛组(单次组)(20例)。连续组术前0.5%罗哌卡因30 ml行股神经阻滞并置管,术后0.2%罗哌卡因连续股神经自控镇痛;单次组术前行0.5%罗哌卡因30 ml单次股神经阻滞,术后0.2μg/kg舒芬太尼自控镇痛。观察指标:记录两组术后4、8、12、24、36及48 h术后静息、主动功能锻炼(AFE)及持续被动功能锻炼(CPM)状态下疼痛VAS评分情况,记录恶心、呕吐、嗜睡不良反应发生率、镇痛泵按压次数及追加哌替啶次数。[结果]术后4、8、12、24h静息VAS评分连续组和单次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48 h静息VAS评分连续组显著低于单次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的AFE和CPM状态下VAS评分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36、48 h,连续组显著低于单次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12 h按压次数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而术后24、48、36 h连续组按压次数明显低于单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不良反应、追加哌替啶例数连续组明显高于单次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优于单次股神经阻滞联合患者自控静脉镇痛,且前者不良反应少,患者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伤口单次局部浸润罗哌卡因联合静脉自控镇痛对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镇痛的效果及术后早期膝关节康复训练的影响。方法选择腰麻下行膝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50例,根据镇痛方式分为两组,罗哌卡因组(25例):术毕切口浸润0.25%罗哌卡因20 ml,术后行静脉自控镇痛(PCIA);对照组(25例):术毕切口浸润生理盐水20 ml,术后行PCIA。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不同时间点的镇痛效果,不同时间评定术后康复训练依从性、膝关节主动活动度(ROM)、膝关节功能。结果术后4、6、8、12 h VAS评分:罗哌卡因组分别为1.28分±1.03分、2.17分±1.67分、2.13分±1.76分、2.38分±0.34分,对照组分别为2.75分±1.09分、3.25分±1.29分、4.50分±1.51分、4.62分±1.60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24、48 h VAS评分:罗哌卡因组分别为3.20分±1.21分、3.17分±0.84分,对照组分别为3.28分±1.21分、3.56分±1.19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罗哌卡因组与对照组术后康复训练依从性、膝关节ROM及HS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用罗哌卡因局部浸润联合PCIA用于TKA术后镇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镇痛方法,有利于膝关节术后功能的恢复,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多模式镇痛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以140例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70例)和对照组(70例)。对照组予以盐酸羟考酮术后镇痛,研究组予以帕瑞昔布钠超前镇痛结合盐酸羟考酮+右美托咪定术后镇痛。记录手术指标,比较术后不同时点VAS评分差异,统计术后48小时内自控泵镇痛按压次数,观察药物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研究组术后48小时内自控泵镇痛按压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水平(P0.05);两组术后24小时和48小时静息及咳嗽VAS评分均显著低于术后6小时水平(P0.05),且研究组术后各时点静息及咳嗽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P0.05);研究组药物不良反应总体发生率(12.86%)低于对照组水平(28.57%)(χ2=5.263,P=0.0220.05)。结论多模式镇痛可有效缓解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疼痛反应程度,减少镇痛药物给药剂量,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采用连续股神经阻滞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镇痛疗效观察。方法 2013年1月-2017年12月,选取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1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76例,术后给予镇痛药芬太尼,模式为自控静脉镇痛(PCIA);观察组给予超声引导下连续股神经阻滞,药物选择罗哌卡因。两组的镇痛时间均为48 h,观察记录两组术后6、18、24 h及48 h的VAS评分、患肢关节屈曲角度、镇痛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在术后18、24 h及48 h的VAS评分方面比较,对照组均低于观察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在术后24、48 h患肢主动关节屈曲角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不良反应及加用镇痛药物的比较,包括恶心、呕吐、尿潴留、嗜睡、皮肤瘙痒及镇痛药的增加情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行股神经阻滞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临床效果良好。对肢体肌力影响较小,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是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围手术期使用环氧合酶2抑制剂(塞来昔布)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和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 2005年1月至2006年2月,60例因骨关节炎或类风湿关节炎需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被随机分为围手术期塞来昔布镇痛组(试验组)和术后塞来昔布镇痛组(对照组),每组30例.试验组从术前3 d开始口服塞来昔布,每天400 mg,持续至术后第5天;对照组从术后2 h开始口服塞来昔布,每天400 mg,持续至术后第5天.所有患者均由同一组医生完成手术,采用静脉-吸入复合麻醉,术毕给予患者自控静脉镇痛泵镇痛48 h.试验观测指标包括:术后止痛药用量、疼痛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功能康复时间、手术时间和术后引流量.结果 试验组术后48 h平均自控镇痛泵用量为(43±12)ml,低于对照组(53±12)ml(P<0.05).试验组术后4、8、12 h,1、2 d时膝关节疼痛评分为6.1±1.2、5.0±1.3、4.3±1.1、3.4±1.2,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4、5 d时膝关节疼痛评分,试验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手术时间和术后引流量、术后盐酸哌替啶用量,试验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膝关节主动屈曲90.所需的时间,试验组为(6.2±1.7)d,较对照组(8.6±1.8)d明显缩短(P<0.05).结论 围手术期使用塞来昔布具有超前镇痛作用,较单纯术后使用可明显减轻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疼痛,减少止痛药用量,加快关节功能康复,从而增加患者对手术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江敞  张维康  蒋垚  陈黎虬 《中国骨伤》2012,25(5):377-379
目的:探讨多个变量因素与术后膝关节功能HSS评分的相关性,实现对患者进行综合有效的预后判断。方法:回顾2008年3月至2010年8月应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72例HoldenⅣ级膝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组,男30例,女42例;年龄60~86岁,平均(71.9±6.2)岁。关节镜下清理术治疗的22例HoldenⅣ级膝关节炎患者作为对照组,男10例,女12例;平均年龄(70.5±5.9)岁。观测术前及术后1、2周关节活动度和HSS评分,分析患者年龄、身高、体重、BMI、肌力等影响因素。评估方法主要采用HSS评分方法。结果:研究组HSS评分、ROM均提高。全膝关节置换术后2周HSS评分与术前膝关节活动度、术前HSS评分、术前膝关节疼痛、术后早期CPM应用呈正相关。全膝关节置换术后2周HSS评分与患者年龄、身高、体重、BMI、肌力等因素无显著相关。结论:患者术前膝关节活动度、HSS评分、术前疼痛、围手术期并发症以及术后CPM应用初始角度均可影响膝关节置换术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连续股神经阻滞联合口服镇痛药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及其对膝关节早期康复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多模式镇痛组(M组)和静脉自控镇痛组(I组),每组30例。M组术前2d口服塞来昔布200mg/次、每天2次,羟考酮10mg/次、每天2次、持续2d,术后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并加服对乙酰氨基酚100mg/次、每天3次,羟考酮20mg/次、每天2次、持续3d;I组仅采用静脉自控镇痛。记录患者术后6、12、24、48h的静息状态、主动/持续被动功能训练时的VAS评分、主动/持续被动功能训练时患侧膝关节活动度、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出院时患侧膝关节活动度及术后镇痛不良反应发生率。当VAS≥5分时,静脉注射地佐辛5mg,并予以记录。结果术后6、12、24、48h静息状态及主动/持续被动功能训练时M组VAS评分明显低于I组(P0.05);术后24、48、72h主动/持续被动功能训练时M组患侧膝关节活动度明显大于I组(P0.05);M组首次下床活动时间[(2.5±0.8)d]明显短于I组[(3.3±0.7)d](P0.05);M组住院时间[(9.1±2.3)d]明显短于I组[(10.8±2.0)d](P0.05);出院时M组患侧膝关节活动度[(95.6±17.2)°]明显大于I组[(82.5±15.2)°](P0.05);M组恶心呕吐1例(3.3%)及尿潴留2例(6.7%)明显低于I组恶心呕吐9例(30.0%)及尿潴留8例(26.7%)(P0.05);M组追加地佐辛1例(3.3%)明显低于I组12例(40.0%)(P0.05)。结论与静脉自控镇痛比较,连续股神经阻滞联合口服镇痛药的多模式镇痛方案能有效减轻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疼痛,有利于膝关节功能的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模式镇痛在人工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将53例进行人工关节置换的患者随机选取31例应用多模式镇痛作为治疗组,22例采用传统镇痛模式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疼痛VAS评分、术后不良反应以及膝关节最大屈曲度、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进行比较,以评估多模式镇痛在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功能锻炼中的作用。结果治疗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疼痛VAS评分及关节活动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模式镇痛能有效控制围手术期疼痛、显著减少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使患者术后早期活动,促进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1.
高信国  张梅  岳翔  张浩  薛华 《中国骨伤》2020,33(4):363-367
目的:评价股神经-坐骨神经阻滞用于全麻下老年患者全膝置换术的效果。方法: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择期单侧全膝置换术患者60例,其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66~74(70.2±10.3)岁;BMI 18~25(21.3±3.5) kg/m~2;病程2~3(1.2±0.3) d。分为全麻组30例和全麻加神经阻滞组30例。全麻加神经阻滞组于麻醉诱导前采用超声引导下行患侧股神经-坐骨神经阻滞,0.5%罗哌卡因股神经穿刺点注入20~25 ml,坐骨神经穿刺点注入15~20 ml,总量不超过40 ml。术后两组行术后静脉镇痛治疗。记录患者单位时间内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术后48 h随访,记录两组术后恶心呕吐和术后瞻妄的发生情况,VAS3分时静脉注射曲马多2 mg/kg,记录两组曲马多的追加次数。术后48 h时行患者满意度评分,记录患者的住院时间。结果:与全麻组比较,全麻加神经阻滞组患者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降低,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及曲马多追加次数降低,患者满意度升高(P0.05),两组患者住院时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ROM、HS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ROM、VAS评分、H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麻加神经阻滞组治疗后ROM、HSS评分均高于全麻组(P0.05),VAS评分低于全麻组(P0.05)。结论:股神经-坐骨神经阻滞用于老年患者全麻下全膝置换术具有良好术后镇痛效应,并可减少全麻药用量,降低PONV,增加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CFNB)和静脉患者自控镇痛(PCIA)在全膝关节置换手术(TKA)围手术期的镇痛效果及术后1年膝关节功能评估的随访结果。方法选取2008年11月至2009年10月因膝关节骨关节炎行TKA的患者60例,数字随机分成2组,每组30例(n=30)。分别给予PCIA和CFNB作为术后镇痛方式。两组患者均采用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方式。在围手术期,采用视觉模拟(VAS)评分法观察患者的疼痛评分。记录吗啡累计用量,观察患肢肌力,初次下地时间及镇痛相关并发症等指标。在术后1年随访时,根据膝关节学会评分系统(KSS)对患者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结果在术后6、12、24、36、48h静息状态下,CFNB组的疼痛评分(VAS评分)均比PCIA组明显低(P〈0.05)。术后24h,48h进行膝关节持续被动活动(CPM)时累计吗啡用量均比PCIA组明显低(P〈0.05)。嗜睡、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也低于PCIA组。术后1年,两组在膝关节功能评价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CFNB在TKA术中的初期镇痛效果优于PCIA。与PCIA相比,CFNB患者术后不良反应较少,膝关节功能恢复更好,患者的满意程度更高。为TKA术后镇痛策略中一种安全、实用和有效的方法。术后1年,两组患者在功能评估方面无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13.
李龙杰  张海森  陈思  刘畅 《中国骨伤》2020,33(10):922-927
目的:比较类风湿关节炎膝关节置换术中切除或保留髌下脂肪垫对术后髌骨高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7年10月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48例,分为切除及保留髌下脂肪垫组。切除组23例,男9例,女14例;年龄48~69(55.83±5.65)岁;术中采取常规切除髌下脂肪垫。保留组25例,男6例,女19例;年龄49~70(55.52±6.28)岁;术中采取完整保留髌下脂肪垫。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1年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疼痛缓解程度,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cal Surgery,HSS)评分进行膝关节疗效评价,并采用Insall-Salvati比值法(I-S比)比较两组术后髌骨高度改变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39(23.85±8.82)个月。两组患者术后伤口愈合良好,未发生感染并发症,术后随访无假体松动、翻修发生。两组术后1年VAS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但术后1年两组间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术后1年两组HSS评分较术前改善(P0.05),但术后1年两组之间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切除组I-S比(1.03±0.04)小于髌下脂肪垫保留组(1.06±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类风湿关节置换术中切除或保留髌下脂肪垫在术后疼痛缓解及功能恢复方面都能获得良好疗效,但术中保留髌下脂肪垫有利于髌骨高度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铍针治疗膝骨关节炎疼痛的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目的:探讨铍针治疗膝骨关节炎疼痛的作用机制,并进行分析。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入组的85例(85膝)膝骨关节炎患者(如为双膝骨关节炎患者只选其中较严重的一侧入组),其中试验组35例,男6例,女29例,脱落1例,平均年龄(56.65±4.89)岁;对照组50例,男6例,女44例,平均年龄(57.54±4.91)岁。分别采用铍针治疗和关节腔注射玻璃酸钠治疗。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膝关节周围最明显压痛点的压痛仪测量数据作为评定指标。结果:试验组各项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各项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在VAS评分及压痛仪测量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主观感受的VAS评分和压痛仪客观测试数据之间具有相关性,可用线性回归方程表示两者间的相关关系。结论:铍针通过减轻关节局部痛点的软组织张力,解除神经压迫和刺激,从而有效缓解膝骨关节炎患者的疼痛症状,是治疗膝骨关节炎疼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应用地塞米松对于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恶心呕吐和疼痛的影响及安全性评估。方法:2014年2月至2016年6月采用全膝关节置换治疗的单侧晚期骨性关节炎患者100例,分为2组,每组50例:其中地塞米松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72.30±7.02)岁,术前给予地塞米松10 mg静脉滴注;生理盐水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71.30±6.08)岁,相应时间给予等量生理盐水静滴。观察记录术后2、4、6、8、12、24、36、48 h时休息时和屈膝45°时疼痛VAS评分,记录术后0~24 h和24~48 h发生呕吐情况、使用止吐药及阿片类药情况。并记录术后患者药物副作用及并发症。结果:10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4.5个月。休息时疼痛VAS评分地塞米松组术后8、24、48 h时低于生理盐水组(P0.05);屈膝45°时VAS评分地塞米松组术后8、48 h时低于生理盐水组(P0.05);地塞米松组休息时和屈膝45°时VAS评分总体低于生理盐水组(P0.05)。术后0~24 h、24~48 h阿片类药用量及总阿片类药用量地塞米松组均低于生理盐水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0~24 h和24~48 h发生恶心呕吐比例,术后0~24 h要求使用止吐药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止吐药用量地塞米松组少于生理盐水组(P0.05)。截止末次随访,两组患者未出现术后感染、消化道溃疡、出血等并发症。结论:术前全身应用地塞米松可有效减少TKA术后疼痛和恶心呕吐,且并不增加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涂少龙 《骨科》2015,6(1):28-31
目的分析关节镜清理术联合玻璃酸钠注射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的效果,并观察复方倍他米松和罗哌卡因辅助治疗KOA的镇痛及改善关节功能的效果。方法收集2011年6月至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KOA患者129例,依照标准筛选出90例纳入本研究,随机分为三组,每组30例,关节镜清理组单行关节镜清理术,联合玻璃酸钠组行关节镜清理术联合注射玻璃酸钠,联合多种药物组行关节镜清理术联合注射玻璃酸钠、复方倍他米松和罗哌卡因。应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以及各种定性评定标准评定治疗效果。结果在术后4个时间点记录所有病例的VAS评分,比较各组的VA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联合多种药物组评分最低,其次是联合玻璃酸钠组,关节镜清理组最高。术后6个月,关节镜清理组的治疗优良率为60.0%,有效率为76.7%;联合玻璃酸钠组的治疗优良率为76.7%,有效率为90.0%;联合多种药物组的治疗优良率为83.3%,有效率为93.3%。术后6个月,各组间两两比较治疗有效率和膝关节HSS评分,关节镜清理组与联合玻璃酸钠组、联合玻璃酸钠组与联合多种药物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联合玻璃酸钠组与联合多种药物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清理术联合注射玻璃酸钠(或加用复方倍他米松和罗哌卡因)治疗KOA效果显著,优于单独运用膝关节镜清理术治疗早期骨关节炎。  相似文献   

17.
双膝关节同次置换术后的早期康复锻炼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双膝关节置换术前和术后功能锻炼的原则和方法。方法:自2005年1月至2008年6月共完成双膝关节置换72例144膝,男33例,女39例;年龄46~78岁,平均69岁。其中骨性关节炎54例,类风湿性关节炎17例,创伤性关节炎1例。屈曲挛缩大于30°者7例9膝,固定内翻畸形大于30°者10例15膝,固定外翻畸形大于15°者6例8膝。按照术前、术后早期和术后远期的分期为患者制定合理的锻炼计划,在多模式镇痛的前提下术后及早开始功能锻炼,通过增加关节活动度(ROM)和股四头肌及腘绳肌肌力的强化训练提高手术效果。使用WOMAC评分、ROM和6min行走距离以及VAS疼痛评分分别对术前、术后膝关节功能及疼痛程度进行评价,术后下肢血管超声判断血栓的形成,根据临床表现和D-二聚体水平诊断肺栓塞。结果:分别以术前2d、术后2d及术后1、2、8、24周作为观察点。失访3例6膝。术后WOMAC评分、VAS疼痛评分低于术前,术后ROM和6min持续行走距离高于术前。128膝可在术后2周内完全伸直,屈曲大于90°,135膝术后8周屈曲可达110°。发生单侧下肢静脉血栓2例2膝,双侧下肢血栓1例2膝,未见肺栓塞发生。结论:双侧膝关节同时置换应制定术前、术后早期和术后远期功能锻炼计划,并在多模式镇痛的前提下术后早期行功能锻炼,以提高膝关节功能并降低疼痛和肿胀。  相似文献   

18.
鞠晓聪  王冰  王峰  孙海宁 《中国骨伤》2022,35(7):637-643
目的:探讨75岁以上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行人工单髁关节置换术后临床疗效。方法:自2010年4月至2015年5月应用Oxford第3代人工单髁关节治疗膝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42例,根据手术单双侧置换情况将患者分为双侧同期置换组和单侧置换组:同期置换组11例,男3例,女8例,年龄(79.18±3.06)岁;单侧置换组31例,男13例,女18例,年龄(78.16±3.48)岁。观察比较患者患膝假体生存现状、术前后血细胞比容变化、术中及术后的失血总量,比较患者术前后膝关节HSS(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knee-rating)评分。结果:两组术后围手术期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2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5.7±2.3)年。1例既往高血压合病史患者术后第4个月发生脑血栓,1例患者在术后第4个月发生衬垫脱位,2例患者于术后3年因其他内科疾病死亡(1例心肌梗塞,1例肺癌)。双侧同期置换组术后失血总量高于单侧置换组(P<0.05);4例行双侧同期置换患者术后分别输血2 U。两组术后9个月HSS评分除稳定性评分其他各项评分和总分均高于术前(P<0.05)。结论:内侧单间室退变的75岁以上老年骨性关节炎患者选择人工单髁关节置换术是可行的手术治疗方法。对于双膝病变75岁以上老年患者,双侧同期人工单髁关节置换术同单侧单髁关节置换手术相比,创伤大,会增加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影响术后快速康复,增加失血量。虽然远期疗效同单侧单髁关节置换手术相当,但为保证手术安全性,仍建议分期手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罗哌卡因用于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I-TLIF)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3年1月—2014年6月,在本院采用MI-TLIF治疗的单节段腰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0例,随机分为罗哌卡因组(A组)和患者自控镇痛组(B组),研究过程遵循双盲对照原则。A组患者术后在切口周围环形全层给予1%罗哌卡因注射100.00 mg(生理盐水稀释至20.00 m L)。B组患者术后给予舒芬太尼患者自控镇痛(PCA)。术后(2 h、6 h、12 h、24 h)对患者进行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镇痛满意度、镇痛补救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评价。结果 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2 h、6 h VAS评分低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 h、24 h 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有1例患者进行了镇痛补救,B组术后有4例患者进行了镇痛补救。A组(77.8%)术后镇痛满意率明显优于B组(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7.8%和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I-TLIF术后切口周围局部注射罗哌卡因较PCA效果更确切,可明显减轻患者术后急性疼痛,增加患者术后镇痛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