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中药药理与临床》2015,(6):226-230
尿酸排泄需要依赖上皮细胞的转运体,尿酸转运体的异常会导致高尿酸血症的发生。中药治疗高尿酸血症的研究逐步受到关注,并取得显著进展,近年来大量的实验研究表明,萆薢、土茯苓、车前草等中药及其有效成分具有降尿酸的作用,此外临床上一些中药复方也常用于防治高尿酸血症和痛风。中药降尿酸机制主要是通过调控尿酸转运体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本文主要从中药有效成分及组分、单味中药、中药复方三个层次对中药调控尿酸转运体研究进行综述,为中医药防治高尿酸血症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高尿酸血症在临床发病率逐年走高,相关中药治疗的研究成为热点。根据尿酸在体内的代谢途径,将中药或方剂治疗高尿酸血症的作用机制途径分为抑制尿酸生成药物和促进尿酸排泄药物或是两者兼有。抑制尿酸生成主要是于从不同途径对黄嘌呤氧化酶(XOD)的活性产生抑制作用;促进尿酸排泄主要利用下调负责尿酸重吸收的尿酸转运子URAT1、GLU-9的表达或者上调促尿酸排泄的转运子如OAT1、OAT3、ABCG2的表达。本文通过阐述中药单体或方剂降低尿酸的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进展,分析并拓展临床中药治疗高尿酸血症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周琦  刘树民 《中国中药杂志》2015,40(22):4346-4350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尿酸血症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并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基于对高尿酸血症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了在其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一系列尿酸转运体,并提出了"尿酸转运体组"的概念。按照功能不同可分为重吸收相关蛋白、排泄相关蛋白和骨架蛋白。目前,用于治疗高尿酸血症的药物主要分为抑制尿酸合成的药物和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由于尿酸排泄在高尿酸血症的发病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以"尿酸转运体组"为分子靶点开发具有作用机制明确的中药药物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该文将从"尿酸转运体组"角度,对中药治疗高尿酸血症的作用机制及其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4.
通过查阅文献对具有降尿酸作用的单味中药进行研究发现,对比其他类单味中药,祛湿类单味中药降尿酸的文献报道居多,那么祛湿类单味中药与尿酸之间有何联系?是如何发挥降尿酸作用?该研究以2015年版《中国药典》、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创新教材《临床中药学》中祛湿类中药为研究对象,通过中国知网(CNKI)、万方、维普等对祛湿类单味中药治疗高尿酸血症的文章进行检索。后采用Excel(2016)建立数据库,应用Excel筛选工具提取其降尿酸作用、药效部位、降尿酸途径及作用机制等分类统计,以明确祛湿类单味中药与尿酸之间的联系及其降尿酸的作用机制。整理结果显示:祛湿类的67味单味中药中,有降尿酸作用的中药共有16种,占所研究中药的23.88%;其他发挥降尿酸作用的有中药提取物和化学成分等;其降尿酸的途径主要为:抑制尿酸合成和促进尿酸排泄;作用机制多为调节尿酸生成的2个关键酶及尿酸排泄的离子转运蛋白。由此可见此类中药降尿酸作用明确,为治疗高尿酸血症的药物筛选、组方配伍和靶点确定,提供了新思路,为高尿酸血症的临床治疗和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徐红  陈杰  刘会林  戴倪  樊志明  魏燕 《中医药学刊》2013,(10):2285-2288
目的:通过随机、安慰剂对照、盲法临床试验,评价中药尿酸利仙配方颗粒(以下简称:中药尿酸利仙)治疗高尿酸血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120例证属脾虚或夹湿热瘀结型的高尿酸血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60例,进行为期4周的治疗和观察。两组均予基础治疗(饮食、运动等),治疗组服用中药尿酸利仙,对照组服用安慰剂,通过对比治疗前后中医临床症状、血清尿酸、血脂(TC、TG、LDL-c)、空腹血糖评价中药尿酸利仙的临床疗效;观测治疗前后血常规、肝功能(ALT、AST)、肾功能(BUN、Cr)、心电图及不良反应,评价其安全性。结果:中药尿酸利仙治疗组治疗4周后中医症候总有效率84%,安慰剂对照组总有效率27.1%,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中药尿酸利仙治疗组能降低患者血清尿酸水平,与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5);中药尿酸利仙治疗组能降低患者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与治疗前比较(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常规、肝功能(ALT、AST)、肾功能(BUN、Cr)、心电图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两组观察期间均无不良反应和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中药尿酸利仙治疗高尿酸血症疗效显著,并能明显改善脾虚或夹湿热瘀结型高尿酸血症的中医临床症状,是安全有效的降尿酸组方。  相似文献   

6.
降尿酸是治疗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基本方法,目前降尿酸作用途径主要是通过抑制黄嘌呤氧化酶、腺苷脱氨酶等合成酶的活性,或(且)影响肾脏尿酸转运蛋白(OAT1、OAT3、URAT1、GLUT9)等的表达,进而降低尿酸的水平。由于中药治疗高尿酸血症及痛风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因此本文通过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pubMed、Embase等数据库,对相关文献进行筛选,总结了具有明确降尿酸作用机制的单味中药,并进行功效归类,有助于对其作用机制进一步研究,为防治痛风和高尿酸血症提供更可靠、更安全的中医治疗依据。  相似文献   

7.
高尿酸血症导致的肾损害成为高尿酸血症死亡的首要原因,也是患者就诊的主要原因。目前现代医学对尿酸性肾病的病机和治疗的研究逐渐清楚。但由于诊断为尿酸性肾病时肾损害已经是中晚期,且西药的毒副作用不能忽略,因此近年来从中医药方面寻求有效且安全的防治方法为本病开阔了前景。本文旨在从中医治疗尿酸性肾病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饮食结构改变,肥胖人群增多.我国高尿酸血症的发病率逐年增高[1].研究发现,高尿酸血症与痛风、代谢综合征、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关系密切[2-7],高尿酸血症使上述疾病患者的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明显增加[8],日益威胁着人类的健康.目前,临床上针对高尿酸血症无特效疗法,西药虽可降低血尿酸水平,但停药后常易反复,不良反应较多.为进一步了解高尿酸血症中医药治疗与研究现状.笔者以"尿酸"、"高尿酸血症"、"中药"、"中医"为自由词,检索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1999-2008年中医药治疗高尿酸血症相关论文.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生活方式改变,高尿酸血症的发病率逐年升高(10%以上),但由于其早期无症状,常常被忽视;高尿酸血症又是代谢性疾病,常与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血压等共存。通过对高尿酸血症的危害、治疗必要性、药物现状、以及中药特点等系统论述,提出中药治疗高尿酸血症的必要性,为控制高尿酸血症并发症和中药新药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高尿酸血症是血液中尿酸盐浓度过饱和的一种病理状态,其严重后果可导致痛风性关节炎和尿酸性肾病,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现代中医一致认为高尿酸血症的病机特点为脾肾亏虚,湿浊、痰瘀交阻,临床上采用中医辨证、分期或分型进行治疗,同时在基础研究方面对单味中药提取物、中药复方及其作用机制做了大量研究,均取得一定的进展。  相似文献   

11.
高尿酸血症是痛风发病的重要病理基础,可引发痛风性关节炎、痛风石、痛风性肾病,引起关节破坏、肾功能损伤等并发症。人体内约1/3的尿酸通过肠道代谢,近年来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与高尿酸血症密切相关。中药在降尿酸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性和良好的安全性,可能与肠道菌群的调节有关。运用转录组学、代谢组学及宏基因组学等测序技术分析口服中药后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种群结构及基因表达的变化,阐述中药与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机制是目前研究的重要方向。本综述总结了该领域最新研究进展,展望了未来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中药防治痛风病的药效评价平台,为评价中药防治痛风病的药效特点与作用机制提供技术支撑.方法:集成"成分-疾病"靶标网络分析、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器官模型、细胞模型、分子生物学5个层次,从多层次系统构建中药防治痛风病的药效评价平台.结果:本课题组成功构建了基于尿酸生成与排泄、尿酸盐沉积以及沉积致炎的"整合论治"痛风...  相似文献   

13.
根据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理的胆碱能假说及其最新的生理及病理学研究结果,对现有临床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药物的特点及应用进行了概括和总结;根据中医药治疗老年痴呆及有关研究的现状,特别通过一些中药经体外酶抑制活性实验结果,论述从中草药活性成分开发新型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抑制剂药物的趋势、方向及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高尿酸血症相关靶点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尿酸血症是因嘌呤代谢紊乱或尿酸排泄障碍所致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与痛风、代谢综合征的发生关系密切.综述高尿酸血症相关作用靶点,为高尿酸血症的研究和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抗HIV的中药及其有效成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国际网络、国内外文献资料查新等手段对最近6年来具有抗HIV活性的中药及其相关化合物进行综述。发现中药或天然药用植物中含有多种抗HIV的药理活性物质,如生物碱类、蛋白质类、黄酮类、槲皮素类、萜类、木质素类等。有望从中获得抗HIV的有效药物,并为实验室研究工作和临床用药做参考。因此从天然产物中寻找高效低毒的抗HIV药物为今后的重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肝脏药物代谢酶CYP450与中药肝毒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健  孙娥  宋捷  杨蕾  张振海  宁青  贾晓斌 《中国中药杂志》2016,41(15):2774-2780
近年来,随着中药代谢研究新方法、新技术的出现,中药代谢与细胞色素P450的关系也渐渐被揭示。通过对药物代谢酶P450的研究可以预测中药的毒副作用,探索中药配伍与减毒增效的关系。该文对CYP450的研究进展及其在中药代谢中的机制以及CYP450与中药肝毒性的关系进行了总结,并列举了典型中药对CYP450的调控作用,以期为中药的合理利用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根据中药注射剂的现状和发展,该文从"理论"、"制剂"和"临床"3个方面揭示中药注射剂的科学内涵,指出中药注射剂是中药传统剂型的创新与突破,是传统理论与现代技术的结合,是具有中医药特性的现代剂型,符合去杂存精的中药制剂要求,满足中医药速效救急的临床需要,并已成为中医药现代化发展方向之一。同时,该文还对关于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现代临床应用、特殊的给药途径、成分与组分的多样性等关键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S T Yuan 《中国中药杂志》2000,25(10):579-82, 588
OBJECTIVE: Desserting toxicity and reasonable usag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s. METHODS: Analysing the understanding of toxicity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s in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ology and the reason for ascension of the case poisoned by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s. RESULTS AND CONCLUSION: All medicines are poisonous. The venomous drug can cure disease when it is reasonably applied. On the contrary, the good medicine will be harmful to one's health if it is unreasonably used. In order to use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s securely and effectively, it is necessary to learn seriously theori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ology and experiences of using drugs and to strengthen the study on evaluation of security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s.  相似文献   

19.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柯萨奇病毒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是本病的主要致病原,且后者较凶险,更易导致严重并发症而致死、致残,危害性较大.目前对EV71感染尚缺乏有效的药物,因此研制抗EV71病毒活性的药物意义重大.中国中药资源丰富,具有进一步开发和利用的独特优势,从中筛选出具有抗EV71病毒活性的成分,进而开发出新的抗病毒药物具有很大潜力.同时,我国自1981年在上海始见手足口病以来,中药在临床治疗手足口病方面的报道日益增多且方法多样,大多疗效满意,对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控制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积极作用,展现了其独特的临床优势与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