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支气管动脉CTA对支气管动脉栓塞术(BAE)的指导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先后接受支气管动脉CTA及BAE的咯血病例,利用CTA MPR、VR及MIP技术准确、清晰记录支气管动脉分布情况、起源位置及方位、形态改变及非支气管动脉供血情况,并与BAE术中造影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46例咯血患者(除外2例肺栓塞患者)CTA共检出102支支气管动脉,其中57支起源于T5~6椎体水平降主动脉,左侧支气管动脉供血6例,右侧支气管动脉供血9例,双侧支气管动脉共同供血31例;支气管动脉造影(BAG)检出的支气管动脉分布为左侧支气管动脉供血8例,右侧支气管动脉供血13例,双侧支气管动脉共同供血25例,两种方法检出的支气管动脉分布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检出起源于降主动脉其他水平及其他体循环动脉(异常起源)45支,BAG检出2支。支气管动脉CTA检出20支支气管肋间动脉干,BAG检出4支。CTA检出11例非支气管动脉供血,BAG检出8例。在显示支气管肋间动脉干、非支气管动脉尤其是异常起源的支气管动脉方面,CTA优于BAG。结论支气管动脉CTA准确率高,可以为BAE提供详细的解剖信息,优化治疗方案,提高栓塞的准确率及效率,降低漏栓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采用肺窗观察头颈CTA图像对于显示肺部病变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连续1 000例接受头颈CTA患者资料,将其分为老年组(≥60岁)、中青年组(60岁)和吸烟组、非吸烟组,分别比较不同组别纵隔窗、肺窗显示肺部病变的情况。结果 1 000例中,308例患者发现肺部病变,283例仅肺窗可见,8例仅纵隔窗可见,17例两者均可见。共发现8例肺癌,1例磨玻璃肿块仅肺窗可见。283例仅肺窗可见病变中,老年组(191/494,38.67%)明显高于中青年组(92/506,18.18%;χ~2=51.680,P0.001),吸烟组(143/348,41.09%)明显高于非吸烟组(140/652,21.47%;χ~2=43.043,P0.001)。结论观察头颈CTA肺窗图像可增加肺部病变的显示率;对于老年人(≥60岁)或长期吸烟者尤有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肺部体循环CTA在咯血介入栓塞治疗中寻找靶血管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48例咯血患者根据介入栓塞术前是否行CTA检查分为CTA组(n=27)和DSA组(n=21)。CTA组术前行肺部体循环CTA检查,将重建图像传至工作站进行后处理,采用MPR、MIP和VR显示可能参与病灶区供血的动脉,根据CTA图像行DSA及介入栓塞治疗。DSA组直接行DSA及介入栓塞治疗。记录支气管动脉开口位置,比较两组术中透视时间、短期(1个月内)和长期(1个月~1年)复发率。结果对48例咯血患者均成功栓塞。CTA组和DSA组术中透视时间分别为(31.29±6.37)min、(36.61±7.49)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58,P0.05)。CTA组和DSA组短期复发率分别3.70%(1/27)、28.57%(6/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64,P=0.022);长期复发率分别为7.41%(2/27)、14.29%(3/2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99,P=0.379)。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截瘫、皮肤局部坏死、异位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结论肺部体循环CTA可准确定位支气管动脉栓塞术中的出血动脉,缩短手术时间,降低短期复发率,为介入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下肢CTA的最佳扫描方案。方法将60例接受下肢动脉CTA检查的患者随机均分成6组,优化组管电流300mA,层厚0.625mm,对比剂流率4ml/s,注射剂量100ml;其余各组只变动其中1个扫描参数,其他参数同优化组。高毫安组管电流为400mA,低毫安组管电流为200mA,大层厚组层厚为5mm,多对比剂组对比剂注射剂量为130ml,高流率组对比剂流率为4.5ml/s。记录扫描延迟时间;测量腹主动脉水平、股深浅动脉分叉水平、胫前后动脉上段水平、足背动脉水平的CT值;评价各组图像质量,并与优化组进行对比。结果优化组与高毫安组、多对比剂组、高流率组图像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优化组与低毫安组、大层厚组间图像质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应用128层螺旋CT机行下肢CTA扫描,采用管电流300mAs、层厚0.625mm、对比剂流率4ml/s、注射剂量100ml时图像质量优良率高,能够满足诊断要求。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低管电压结合管电流自动调节技术实现下肢动脉CTA低剂量扫描的可行性。方法将64例患者分为3组行下肢动脉CTA检查,A组管电压120kV,管电流自动调节范围50~250mA;B组管电压100kV,管电流自动调节范围50~350mA;C组管电压80kV,管电流自动调节范围100~350mA;获得腹主动脉、股动脉及腘动脉CT值、图像噪声、SNR、扫描长度(SL)、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及剂量长度乘积(DLP)。并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价。结果3组间腹主动脉、股动脉及腘动脉CT值、图像噪声、SN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间S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DIvol、DL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B、C组图像均可满足诊断要求,主观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2.50±0.51)分、(2.44±0.63)分及(2.41±0.56)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管电压结合管电流自动调节技术,可在获得符合诊断要求图像的同时,降低下肢动脉CTA扫描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6.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术在肝动脉解剖变异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A在分析肝动脉的解剖变异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240例肝动脉的CTA,并与DSA(26例)或手术(19例)结果进行对照。所有病例均在Toshiba Aquilion 16层螺旋CT机上进行。动脉期层厚为1mm,重建层厚为0.8 mm,螺距15,延迟时间25 s,对比剂用量为1.5 ml/kg。依据Michels分型对240例CTA进行分类,并记录CTA对不同管径动脉分支的显示率。结果正常肝动脉解剖占74.6%,变异占25.4%。45例有DSA或手术结果者,CTA的诊断符合率为95.6%。结论16层CT容积重建在显示肝动脉解剖及变异方面有较高的符合率,可应用于介入、手术以及肝移植术前的评价。  相似文献   

7.
支气管动脉起源变异是引起介入操作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起源于主动脉弓上缘的支气管动脉更是一种少见变异。现回顾性分析我科近3年接受支气管动脉介入操作的患者,对其中起源于主动脉弓上缘的变异支气管动脉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256层CTA技术观测左锁骨下动脉解剖特点,评价CTA对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SSS)介入治疗术前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经临床确诊的SSS患者(疾病组)及500例无SSS受检者(对照组)左锁骨下动脉CTA资料,测量受检者左锁骨下动脉自主动脉弓的起始角度;评价疾病组左锁骨下动脉斑块的特点、管腔狭窄及闭塞情况。结果所有受检者左锁骨下动脉自主动脉弓的起始角度为:71.98°±8.26°,疾病组左锁骨下动脉起始角度71.98°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疾病组左锁骨下动脉管腔闭塞11例(18.33%),闭塞范围为9~24mm;中度狭窄7例(11.67%),重度狭窄42例(70.00%),狭窄长度8~31mm;偏心性斑块33例,环形斑块16例。以DSA为金标准,CTA诊断左锁骨下动脉狭窄、闭塞的敏感度为96.77%,特异度为100%,诊断符合率为96.97%。结论 256层CTA可准确测量左锁骨下动脉的各项解剖数值;对左SSS术前评估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CTAP联合CTA评价肝脏恶性肿瘤射频消融术疗效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动脉-间接门静脉造影CT(CTAP)联合肝动脉造影CT(CTA)对评价肝脏恶性肿瘤射频消融疗效的应用价值。方法29例肝恶性肿瘤患者(共34个病灶)经射频消融治疗后行CTAP CTA检查,其中原发性肝癌21例22个病灶、转移癌8例12个病灶。全部病例行CTAP CTA检查,并与同期常规增强CT检查结果比较。结果CTAP CTA观察的34个病灶中,27个(79.5%)病灶在CTAP、CTA及延时各时相均未强化,提示肿瘤完全灭活;6个(17.6%)病灶边缘CTAP未见强化,CTA示局部增强,延时扫描低于正常肝脏密度,判断有肿瘤残存;1个(2.9%)病灶边缘在CTAP呈灌注缺损,在CTA动脉期有轻度强化,并在延时扫描时稍低于正常肝脏密度,怀疑为肿瘤复发,随访6个月无复发迹象,最终诊断为术后反应。最终诊断依据影像学检查并结合肿瘤标志物水平、穿刺活检、3个月以上随访进行综合判断。以最终诊断为金标准,CTAP CTA在诊断肿瘤复发或残余的灵敏度和准确率优于常规CT,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特异性方面无统计学差异。结论CTAP联合CTA可准确地判断射频消融后肿瘤灭活程度,是评价射频消融疗效的有效方法,优于常规增强CT,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多层CT血管成像诊断肠系膜上动脉病变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回顾性分析45例肠系膜上动脉(SMA)病变的多层CT血管影像,探讨肠系膜上动脉多层CT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和价值。方法怀疑SMA病变的45例患者,男30例,女15例,平均年龄50岁。使用GE16层CT机,探测器1.25mm×8,重建间隔1.0mm,重建层厚1.3mm。增强用对比剂优维显(300mgI/L)80~90ml,流速3.5ml/s。对SMA进行MPR、MIP、VR图像重组,最佳角度显示SMA的病变。结果SMA病变的类型:SMA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管腔狭窄16例;SMA近段管腔血栓性栓塞5例,3例有Riolan动脉弓形成,IMA近段管腔血栓性栓塞1例;"胡桃夹"征7例;SMA和腹腔动脉干共干2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累及SMA近中段管腔4例;多发性大动脉炎5例;SMA近段内支架术后1例;SMA管壁及管腔未见明显异常4例。多层CT图像后处理图像情况:MPR、MIP均清楚显示SMA管腔壁的增厚、斑块情况、管腔狭窄程度;MIP对SMA的显示范围较MPR大,随着MIP显示厚度及角度的变化,可以对SMA的部分管腔或整体管腔情况进行最佳角度显示;VR对SMA与周围血管结构的关系显示较MPR及MIP佳。结论16层CT肠系膜上动脉血管成像检查,可以明确观察SMA各类病变情况和周围血管结构的情况,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MSCT静脉成像(MSCTV)在下肢静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高度怀疑下肢疾病的54例患者进行MSCTV、超声检查、DSA检查。以DSA检查为金标准,对比分析MSCTV和超声检查的诊断效能。结果 DSA检出39例患者有下肢静脉疾病,MSCTV检出38例患者有下肢静脉疾病,超声检出26例患者有下肢静脉疾病。以DSA检查为金标准,超声检查对下肢静脉疾病的诊断的敏感度66.67%(26/39),特异度100%(15/15),阳性预测值100%(26/26),阴性预测值53.57%(15/28);MSCTV对下肢静脉疾病的诊断敏感度97.44%(38/39),特异度100%(15/15),阳性预测值100%(38/38),阴性预测值93.75%(15/16)。与DSA检查符合率:超声检查为75.93%(41/54),MSCTV为98.15%(53/54)。结论 MSCTV是一种无创性成像方法,与DSA的成像结果符合率高,对诊断下肢静脉疾病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CT血管成像诊断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内脏异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CTA在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内脏异位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接受CTA检查并经3D后处理的20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内脏异位的患者,观察其心内及心外异常结构。结果20例患者中,左心房异构3例(3/20,15.00%),左肺两叶、右肺三叶2例,双肺两叶1例;单心室2例,房间隔缺损2例,室间隔缺损1例;大动脉异位2例,肺动脉狭窄2例,肺动脉闭锁1例;永存左上腔静脉1例;下腔静脉肝段缺如1例。右心房异构17例(17/20,85.00%),均为双肺三叶;单心室9例,右心室双出口2例,心内膜垫缺损6例,房间隔缺损10例,卵圆孔未闭1例,室间隔缺损8例;大动脉异位14例,肺动脉狭窄16例,肺动脉闭锁1例;肺静脉异位引流6例;永存左上腔7例;下腔静脉肝段缺如2例。结论 CTA可很好地显示心脏、大血管及胸腹腔内的结构,对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内脏异位的临床诊断和手术方案的制定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不同扫描方向对头颈联合CT血管造影图像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改变头颈联合CTA成像的扫描方向避免较重的颅内静脉回流伪影及锁骨下静脉注射伪影,从而获得高质量的诊断图像。方法选择在我院接受头颈联合CTA检查的患者200例,随机分成A、B两组(各100例),分别进行头向足方向及足向头方向扫描,其他扫描参数相同。对图像质量进行评分,记录升主动脉、颈总动脉、基底动脉CT值及对比剂注射侧锁骨下静脉CT值和升主动脉中心部噪声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A组图像质量明显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7.40,P〈0.001)。②两组基底动脉、颈总动脉、升主动脉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③两组注射侧锁骨下静脉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2.91,P〈0.001)。④两组升主动脉中心部噪声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61,P〈0.05)。结论头颈联合CTA成像,选用头向足方向扫描可以有效避免较重的颅内静脉回流伪影及注射侧锁骨下静脉残留对比剂的伪影,同时能够得到强化均匀的高质量诊断图像。  相似文献   

14.
15.
双源CT血管成像评价颅内外血管重建术治疗烟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双源CTA(DSCTA)在颅内外血管重建术治疗烟雾病(MMD)术前及术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接受颅内外血管重建术的MMD患者,共37条搭桥血管。术前1周内行DSCTA及DSA评估颞浅动脉,术后1周复查DSCTA随访搭桥血管通畅性;对其中11例患者的12条搭桥血管于术后3~6个月内再次行DSCTA检查。由2名影像医师术前以3分法(优秀、良好、差)对DSCTA显示颞浅动脉进行评分,术后以5分法对搭桥血管通畅性进行评分。结果术前37条颞浅动脉均通畅,DSCTA显示为优秀32条(32/37,86.49%),良好5条(5/37,13.51%)。术后1周搭桥血管平均通畅性评分为2.95±1.05,通畅率为64.86%(24/37),术后6个月平均通畅性评分(3.75±0.97)及通畅率(11/12,91.67%)均较术后1周有所提高。结论 DSCTA在颅内外血管重建术治疗MMD的术前评估及术后随访中具有高度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闭合性动脉损伤的机制、特点,以及64排CT血管成像(CTA)在其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005年7月至2007年9月进行CTA检查确诊有血管损伤的2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CTA检查能准确判断动脉损伤的程度、部位及侧支循环情况.发现动脉闭塞16例,动脉内充盈缺损4例,动静脉瘘2例,假性动脉瘤2例.20例行手术治疗,手术探查发现:动脉完全断裂6例,不完全断裂9例,内膜损伤5例;合并血栓形成4例.其中端端吻合12例,直接修补4例,静脉移植4例;伴取栓术4例.受损动脉术后mL流通畅、血运正常.20例手术患者术中所见与术前CTA诊断一致,准确率为100%.4例CTA显示侧支循环良好者行保守治疗,随访无功能异常表现.结论 CTA是诊断闭合性动脉损伤的准确方法,能判断动脉有无损伤及损伤程度,指导骨科医生治疗,对临床可疑血管损伤者应及时行CTA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