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对以大豆为原料炮制的药材——大豆黄卷和淡豆豉进行本草考证,以期正本清源,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方法:通过梳理中国历代本草及医药典籍中大豆黄卷和淡豆豉的记载,分别从名称、炮制工艺、功效3个方面对其进行本草考证。结论:大豆黄卷的炮制原料和工艺均有较大变化,古代以黄豆、黑豆为炮制原料,现代主要以黄豆为主;古代炮制原料芽长至"13~16 cm"时干燥,而现代芽长至"0. 5~1 cm"后干燥。淡豆豉炮制原料古今并无差异,均使用黑豆,但在明清时期之前豆豉入药主要用咸豆豉,淡豆豉入药并非主流,到了明清时期才开始强调使用淡豆豉。大豆黄卷和淡豆豉的性味归经虽有古今差异,但功效主治仍未发生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2.
理清淡豆豉本草传承情况,阐述淡豆豉药名与性味的演变,为淡豆豉的合理使用及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支持。采用本草考证的研究方法,探究历代本草著作中淡豆豉的发展演变,从而分析本草始载,发现药名与药性变化规律。经考证确认,淡豆豉始载于《名医别录》。早期医家临床应用以食品豆豉为主,对咸、淡豆豉均有药用记载。明代医家开始关注咸、淡豆豉的性味差异,"淡者入药"是主流观点。清代以后药名趋于统一,本草方书一般只收载"淡"豆豉的制法。自元代至近代,医家对淡豆豉药性持续存在"温热"与"寒凉"有不同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淡豆豉由豆豉演变而来,是我国发酵中药和药食同源中药的代表,具有养生保健的优势,被广泛应用于医药及食品领域。随着现代生物医药领域的发展及肠道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肠道菌群与慢病的相关性被逐渐探明,淡豆豉因具有优质益生元的健康属性而备受关注,同时也为豆豉等大豆发酵食品带来了良好的发展契机。综述了淡豆豉的研究概况,并梳理了以淡豆豉药理药效和传统发酵工艺思路为参考的新型食用豆豉研究进展,以期为开发出兼具安全与美味的新型食用豆豉等大众接受度高的大豆健康产品及相关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初步研究淡豆豉发酵炮制至"黄衣上遍"过程中微生物菌群种类和数量的动态变化,为探讨淡豆豉炮制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参照2010年版《中国药典》按本实验室优化的炮制工艺制备淡豆豉(制备工艺见文章中)。取发酵炮制至"黄衣上遍"过程中不同时间点的样品,分别用细菌、霉菌和酵母菌选择性培养基培养并分离纯化,进行菌落计数;同时对分离纯化的微生物用肉眼和镜检观察进行菌种的初步鉴定。结果:淡豆豉炮制至"黄衣上遍"过程中,随着炮制时间的延长,细菌、酵母菌、霉菌数量呈现上升趋势,各菌群在发酵前4 d均有明显上升,细菌菌落数量由1×103.2CFU/mL增长到1×1010.6CFU/mL,霉菌菌落数量由1×102.1CFU/mL增长到1×109.8CFU/mL,酵母菌菌落数量由0增长到1×108.8CFU/mL;发酵4 d以后,各菌群的数量变化平缓;发酵过程中细菌数量明显高于霉菌和酵母菌,优势细菌主要为革兰阳性杆菌、霉菌主要为曲霉和毛霉、酵母菌主要为子囊菌酵母。结论:淡豆豉炮制是多菌种混合发酵的过程,其种类、数量随着发酵时间不同发生了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5.
再闷过程影响淡豆豉炮制工艺研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李刚  梁永红  龙凯  杨安金  苏明声  谢小梅 《中草药》2014,45(8):1083-1088
目的 优化淡豆豉的发酵炮制工艺,明确再闷过程是淡豆豉发酵炮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方法 按《中国药典》2010年版制法结合古法炮制,以总异黄酮及大豆苷元和染料木素质量分数为考察指标,结合成品性状(色泽、气味、皱缩程度以及断面和硬度)为感官指标,优化炮制过程中再闷前(包括蒸煮时间、发酵温度、发酵时间)和再闷过程(包括再闷温度、再闷时间)的炮制工艺参数。结果 优化的炮制工艺为黑大豆在吸尽药液后蒸煮1.5 h,(30±2)℃条件下发酵6~8 d至黄衣上遍;洗去黄衣后,置于容器内,用水密封,进入再闷过程:置于温度为(30±2)℃的培养箱内再闷12~15 d。再闷期间每3天倒出,翻动,稍晾干,反复4~5次,最后略蒸,干燥。经过再闷的淡豆豉其品质较未经再闷过程的淡豆豉具有明显优势,其成品具有芳香气味,色泽光亮,质地柔软,断面为棕黑色,表皮皱缩;总异黄酮及大豆苷元和染料木素质量分数也达到最高值。结论 再闷过程是淡豆豉发酵炮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影响淡豆豉主要化学成分量和成品性状改变的关键因素,优化后的淡豆豉炮制工艺将为指导淡豆豉规范化生产、研究淡豆豉的发酵炮制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正>二豆,即豆豉、豆卷。二者都有解表之功,临床常相须使用,故统称"二豆"。不过,二者虽出身相同,但由于炮制不同,故功效也有异。豆豉又名淡豆豉,是用豆科植物黄豆或黑豆作原料,经过蒸煮,冷却后加入曲菌发酵、盐渍、晒干而成,按加盐或不加盐分为咸、  相似文献   

7.
牛丽颖  石素琴  刘敏彦  王芳  王鑫国 《中成药》2010,32(8):1372-1376
目的:优化淡豆豉的炮制工艺,明确工艺参数,为淡豆豉的规范化生产和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以淡豆豉中大豆苷元、染料木素和异黄酮的含量为指标,考察桑叶和青蒿用量比例、药汁拌入大豆时的相对密度、蒸煮时间、发酵温度、发酵时间、再闷时间和略蒸时间;采用正交试验,以总黄酮含量为指标,考察桑叶和青蒿煎煮时间、煎煮次数、加水量,从而规范淡豆豉的炮制工艺。结果:最佳炮制工艺为取桑叶90g、青蒿100g,加入约生药量18倍水煎煮3次,每次1h,药液相对密度为1.10~1.12g/cm3,拌入1kg大豆中,蒸煮1.5h,发酵温度为(30±2)℃,发酵6~8d。结论:优化的炮制工艺适合淡豆豉的炮制加工。  相似文献   

8.
中药炮制是按照中医药理论,根据药材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和临床需要,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是确保临床疗效的重要手段之一。但由于全国各地在药材资源、文化传统、用药习惯等多方面存在差异,导致不同地区的炮制技术各具特色。中药淡豆豉存在“各地各法”“一药多性”以及“同名异质”等客观现象。北京特色炮制重视“以药制药”,淡豆豉炮制的鲜明特点在于发酵辅料应用“中药复方”,采用《治疫全书》“清瘟解毒汤”煎液泡煮马料豆,辅以青蒿,经固态发酵后,增强其解表除烦的功效。深入分析不同的淡豆豉发酵炮制工艺的原始意图,应用现代科技方法,从生物效应变化与化学物质变化等多个层面阐明“一药多性”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9.
《湖南中医杂志》2014,(11):167-167
豆豉,在《汉书》《史记》《本草纲目》等古籍中都有记载,是汉族传统的一种发酵豆制品,亦是许多菜系的重要调味料。营养学家认为:豆豉有丰富的豆激酶、蛋白质和人体所需的多种氨基酸、多种矿物质和维生素等营养物质。  相似文献   

10.
胡献国 《养生月刊》2021,(4):316-317
淡豆豉,又名豆豉,是用豆科植物黄豆或黑豆作原料,经过蒸煮,冷却后加入曲菌发酵、盐渍、晒干而成,按加盐或不加盐分为咸、淡二种,既可入药,又可人食,为居家常用调味品之一。  相似文献   

11.
Biolog技术监测淡豆豉发酵炮制过程中微生物种类动态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监测淡豆豉发酵炮制过程中微生物种类的动态变化,为揭示淡豆豉炮制机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Biolog微生物自动鉴定系统对从不同发酵时间点淡豆豉样品中分离出的优势细菌、酵母菌和霉菌进行鉴定。结果:在整个发酵炮制过程中,枯草芽孢杆菌为主要优势细菌。发酵第3天优势细菌以枯草芽孢杆菌和解淀粉芽孢杆菌为主,优势霉菌为黄曲霉、寄生曲霉,优势酵母菌是汉氏德巴利氏酵母。发酵第6天细菌种类增多,出现了枯草芽孢杆菌、松鼠葡萄球菌、抗辐射不动杆菌、铅黄肠球菌,霉菌为寄生曲霉,酵母菌为汉氏德巴利氏酵母、瘦果红酵母和白吉利丝孢酵母A。"再闷"3 d优势细菌为枯草芽孢杆菌、赫氏埃希菌,优势霉菌为黑曲霉,优势酵母菌为瘦果红酵母。"再闷"15 d优势细菌为枯草芽孢杆菌和产酸克雷伯菌,未见霉菌出现,酵母菌以海隐球酵母和罗伦隐球酵母占优势。结论:淡豆豉发酵炮制过程中出现了微生物菌群此消彼长的动态变化,枯草芽胞杆菌作为优势菌种始终参与。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淡豆豉发酵过程不同发酵阶段总黄酮和多糖的含量进行动态分析,为淡豆豉炮制原理和炮制工艺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染料木苷为对照品,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淡豆豉发酵过程中不同阶段总黄酮的含量;以葡萄糖为对照品,用苯酚-硫酸法显色,采用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淡豆豉发酵过程中不同阶段多糖含量。结果:淡豆豉发酵过程,总黄酮含量随发酵时间累积呈上升趋势,闷制9 d时,总黄酮含量达到峰值,闷制9~15 d总黄酮含量变化不明显;多糖含量在发酵前期随着发酵时间延长呈上升趋势,发酵后期随发酵时间延长呈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多糖含量在发酵至13 d时多糖含量达到最高值,闷制1~3 d多糖含量逐渐下降,闷制3~15 d多糖逐渐升高,闷制15 d时多糖含量达到最高值,与发酵13 d时的多糖含量接近。结论:淡豆豉发酵过程的闷制发酵有助于总黄酮的累积,闷制与否对淡豆豉多糖含量影响不明显。综合总黄酮和多糖含量的动态分析,淡豆豉发酵过程闷制环节是必要过程。  相似文献   

13.
微生物技术在中药炮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中药的发酵炮制是传统中药加工炮制的重要方法,起源于古老的酿酒技术,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发酵炮制中药在民间应用极其广泛,对多种疾病具有良好的预防与治疗作用.经自然发酵加工而成的中药品种有六神曲、半夏曲、红曲、淡豆豉、百药煎、片仔癀等.该文对发酵炮制中药的历史起源、主要品种、微生物在炮制中的作用、加工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总结,并对中药发酵炮制的现代化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基于发酵原理的淡豆豉异黄酮分析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究淡豆豉中异黄酮合适的分析评价方法,分析《中国药典》方法(简称药典法)的科学性。方法:从发酵原理的角度,分析淡豆豉异黄酮不同分析方法的差异;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定量分析药典法淡豆豉与对照组淡豆豉发酵过程中3种异黄酮苷元的变化。结果:淡豆豉中大豆苷元、黄豆黄素、染料木素3种苷元的线性、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均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76%,99.96%,100.22%。与前酵制曲工序结束样品相比,两种方法经过后酵再闷工序后,苷元含量显著增加;与对照组相比,药典法工艺制备淡豆豉样品异黄酮苷元总量有显著优势,以后发酵再闷15 d作为发酵终点,异黄酮苷元总量可达1 212.23μg·g~(-1)。结论:历代以来,淡豆豉发酵制备讲究"发透"。从发酵原理分析,淡豆豉发酵制备过程中异黄酮总量略有下降,异黄酮苷元类化合物含量显著升高。采用HPLC法直接定量分析生物活性较高的异黄酮苷元类成分,该分析方法较为简单,灵敏度、准确度较高,建立合适的标准,可更有效控制淡豆豉的质量。药典法收载工艺发酵制备的淡豆豉,质量较佳。  相似文献   

15.
该文通过系统检索并梳理大豆与淡豆豉已报道的成分基础上,对两者在发酵过程所发生的成分转化进行深入分析,对其成分转化的类型与可能机制进行了探讨,为淡豆豉的炮制工艺、药效成分及质量标准研究提供依据.经过分析可知,大豆发酵成淡豆豉的过程中,其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脂质等)、生物活性物质(异黄酮、皂苷、γ-氨基丁酸等)及其他物...  相似文献   

16.
豆豉是用黄豆或黑豆为原料,通过毛霉、曲霉或细菌蛋白酶等微生物的作用,发酵分解大豆蛋白,达到一定程度时即用加盐、干燥等方法抑制微生物和酶的活动,延缓发酵过程,使得豆中一部分蛋白质和分解产物在特定条件下保存下来,制成别有风味的豆豉。 豆豉既是家常菜肴、调味佐料。而且也是对人体健康有益的营养品。早在西汉时的一些大城市里,豆豉已象鸡鱼肉蛋一样成为畅销商品。《汉书·食货志》《史记·货殖列传》等中对豆豉均有记载。清代王士雄在《随息居饮食  相似文献   

17.
胡欣燕  李璐瑒  郭桂明 《新中医》2017,49(9):150-152
通过手工查阅历代中药炮制学文献,包括《中药炮制经验集成》、《历代中药炮制法汇典》、《中国药典》、《中药炮制学》以及全国和部分省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等,对有醋制方法记载的中药品种进行梳理汇总,并对文献记载的具体炮制资料进行摘录。结果共整理汇总出122种"古用今不用"的醋制中药品种,并详细整理出了每个品种的具体资料(另存文档)。笔者认为,大部分古有记载而现今未被沿用的醋制品种的具体资料非常有限;但有少部分品种的资料比较详细,这些品种适合作为进一步的研究对象,以现代技术来阐述其炮制前后成分变化,从而丰富对传统中药炮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百药煎是一种传统发酵中药,是由五倍子、茶叶与酒曲经发酵制成的表面布满“白霜”的块状物,始载于《本草蒙筌》,在历代医药著作中均有记载,具有清热化痰,生津止咳的功效,但其原料、历代用药和炮制方法在不同文献中差异较大,其疗效差别也较大。彭银亭作为武汉文帮的近代传承人,在中药传统炮制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本人在跟师学习和总结武汉文帮百药煎的传统炮制方法时,研究发现武汉文帮百药煎的处方、制备工艺、使用方法和疗效已形成自己的特色,与各地规范记载、樟帮、京帮处方、制法多有出入,现介绍文帮百药煎的传统炮制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挖掘《本草纲目》草部中药食同源药用植物的相关信息,为研究药食同源药用植物提供本草学依据。方法:详细梳理《本草纲目》草部中的药食同源药用植物的药用部位、药食记载、服食方法、饮食宜忌等相关内容,并与《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物质目录》(以下简称《药食同源目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以下简称《中国药典》)等进行比较与分析。结果:《本草纲目》草部共记载了151个药食同源药用植物,占草部药物总数的33.78%;《本草纲目》草部有126个品种尚未被《药食同源目录》收载,提示《本草纲目》对挖掘药食同源品种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本草纲目》记载了同一品种的多个药用部位均可食用,所载药食部位与《中国药典》相同的药用植物共41个,不同的共40个;《本草纲目》记载了非常丰富的药食同源药用植物的食用部位,可以分为根及根状茎类、嫩苗类、叶类、花类、果实及种子五大类型;此外,《本草纲目》还详细记载药食同源药用植物的食用方法,以及个人体质、用法用量、饮食宜忌以及炮制减毒等相关的内容。结论:《本草纲目》草部记载了丰富的药食同源信息,为挖掘药食同源新资源、拓宽药食部位、开展传统特色食用方法以及建立完备的药食同源药用植物的利用体系提供了翔实的本草学史料。  相似文献   

20.
翁美芝  邓雄伟  王立元  苏明声  周丽  谢小梅 《中草药》2020,51(24):6221-6228
目的 筛选和鉴定淡豆豉炮制过程中产纤溶酶的优势菌株。方法 按《中国药典》2020年版制备淡豆豉;采用酪蛋白平板法和纤维蛋白平板法分别对淡豆豉炮制不同时间点样本中产纤溶酶的微生物进行初筛和复筛;将产纤溶酶微生物分别接种在特定的液体培养基中培养,获得纯种发酵液,用纤维蛋白平板法测定发酵液的纤溶酶活力;应用16S rDNA和18S rDNA通用引物分别对产纤溶酶细菌和真菌进行PCR扩增、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测序结果通过NCBI同源性比对、MEGA 4.1软件构建系统发育树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 筛选获得3种产纤溶酶细菌,分别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嗜麦芽窄食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微球菌Micrococcus。纤维蛋白平板法测定纯种发酵液纤溶酶活力的结果显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所产纤溶酶活力最高,达527.49 IU/mL。结论 淡豆豉炮制过程中存在高产纤溶酶的优势菌株,淡豆豉的溶栓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为揭示淡豆豉炮制中纤溶酶形成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