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低温诱导黄花蒿中青蒿素的生物合成及其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低温处理对黄花蒿中青蒿素及其他萜类合成通路的影响。方法以4℃为胁迫条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青蒿素量;硫酸钛沉淀法和N,N-二甲基-对-亚硝基苯胺漂白反应分别检测黄花蒿叶片过氧化氢(H2O2)和单线态氧(1O2)量;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定量分析青蒿素合成途径及竞争途径关键酶基因的表达。结果 4℃处理4 h后黄花蒿叶片中1O2和H2O2量升高,并伴随着青蒿素量和CAT活性逐步提高,4、24、48 h后青蒿素量分别提高20%、65%、80%;4℃处理24 h后,青蒿素合成相关基因(HMGR、FPS、ADS、CYP71AV1、CPR和DBR2)的表达普遍上调,其中ADS基因的表达提高16倍;而青蒿素合成竞争途径酶(β-石竹烯合酶)基因(CS)表达则下调近20倍。结论低温刺激可能通过产生高浓度活性氧(ROS)促进青蒿素合成前体转化,上调青蒿素合成相关基因表达并抑制竞争途径基因表达等途径促进青蒿素合成。  相似文献   

2.
目的:从黄花蒿中分离鉴定青蒿素生物合成途径关键酶一紫穗槐二烯合酶编码基因(ADS)的启动子序列并研究其表达特性,藉此探索提高该基因表达量并进一步促进青蒿素合成的途径.方法:采用PCR法从黄花蒿DNA中分离ADS 5'端非翻译区(5'UTR)序列,构建与GUS报告基因融合的植物表达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转化烟草.GUS组织化学染色法和分光光度法分别定性和定量检测ADS 5'UTR序列调控GUS基因在正常条件和胁迫条件下的表达.结果:从黄花蒿中分离出2448 bp的ADS 5'UTR序列,获得与GUS基因融合表达的转基因烟草并检测到GUS活性.GUS活性定量检测结果显示,在4℃和紫外辐射条件下,转化烟草GUS活性分别提高1.6,2.2倍.结论:从黄花蒿分离出的ADS 5' UTR序列具有启动子功能并且可能具有环境诱导表达特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从黄花蒿中分离鉴定青蒿素生物合成途径关键酶——青蒿醛双键还原编码基因(Dbr2)并研究其表达特性,藉此探索提高该基因表达量并进一步促进青蒿素合成的途径。方法:采用PCR法从黄花蒿总RNA中分离Dbr2基因编码序列,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定量检测Dbr2基因在多种人工模拟环境中的转录表达模式。结果:从黄花蒿中分离出1179bp的Dbr2基因编码序列。经过低温、紫外辐射、淹水、脱水、复水、真菌诱激子、葡萄糖、水杨酸处理,Dbr2 mRNA水平分别提高2.5、3.7、10.8、6.0、34.5、28.7、6.3和8.5倍。结论:黄花蒿Dbr2基因可能具有环境诱导表达特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从黄花蒿中分离鉴定青蒿素生物合成途径关键酶——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编码基因(cyp71av1)的启动子序列并研究其表达特性,探索提高该基因表达量并进一步促进青蒿素合成的途径。方法采用热不对称嵌套PCR法从黄花蒿DNA中分离cyp71av1 5’端非翻译区序列,构建与β-葡萄糖苷酸酶(GUS)报告基因融合的植物表达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转化烟草。采用GUS组织化学染色法和分光光度法分别定性和定量检测cyp71av1 5’端非翻译区序列调控GUS基因在正常条件和胁迫条件下的表达。结果从黄花蒿中分离出长短2个cyp71av1 5’端非翻译区序列,分别获得与GUS基因融合表达的转基因烟草,均能检测到GUS活性且两者无明显差异。GUS活性定量检测结果还显示,在脱水、4℃和紫外辐射条件下,转化烟草GUS活性提高1.4~2.7倍。结论从黄花蒿分离出的2个cyp71av1 5’端非翻译区序列都具有启动子功能,并且具有环境诱导表达特性。  相似文献   

5.
青蒿素是治疗疟疾的首选药物,黄花蒿为其唯一的药源植物。该研究首次从黄花蒿中克隆到青蒿素生物合成关键基因Aa CMK,其c DNA全长为1 462 bp,ORF 1 197 bp,编码399个氨基酸。研究表明:Aa CMK在黄花蒿各部位中均有表达,但在腺毛体中表达量极高,且该基因的表达受外源Me JA的强烈诱导;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该基因定位于叶绿体中;在过表达Aa CMK拟南芥中,叶绿素a,叶绿素b及类胡萝卜素的含量极显著提高,证明Aa CMK是利用代谢工程技术提高萜类物质青蒿素生物合成的一个重要候选基因,为利用代谢工程提高青蒿素含量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黄花蒿中青蒿素生物合成相关转录因子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李琦  高晓悦  ZHANG Lei  陈万生  谭何新 《中草药》2021,52(6):1827-1833
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是疟疾的首选治疗方案,而药用植物黄花蒿Artemisia annua是青蒿素的唯一天然来源,也是目前最主要的青蒿素来源,因此培育高产青蒿素的黄花蒿一直是国际研究热点。青蒿素是黄花蒿的次生代谢产物,在植物的次生代谢物合成过程中,关键的转录因子可以调节代谢途径中某个或多个基因的表达,从而调节代谢流的方向和速度,决定着代谢物的产量,因此关键转录因子的表达对于青蒿素的合成非常重要,通过干预转录因子的表达也是提高青蒿素产量的重要手段。综述了黄花蒿中已研究的转录因子功能及调控机制,特别是对筛选获得转录因子基因的方法进行总结,以期为揭示青蒿素合成调控网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黄花蒿中新分离的化学成分,分析了不同品种黄花蒿中活性成分及其合成前体的含量,提出可通过生物合成影响结构或选择产地来提高青蒿素的产量.  相似文献   

8.
肖玲  吕宗友  谭何新  周正  张磊 《中草药》2017,48(5):1005-1014
青蒿素是治疗疟疾的特效药并被广泛使用。黄花蒿中青蒿素的量很低,远不能满足需求,开展青蒿的代谢调控研究是提高青蒿素产量的有效手段。总结了影响青蒿素产量的多种因素,包括青蒿素生物合成及支路途径关键酶基因、转录因子、植物激素、逆境、诱导因子和腺毛等。通过概述各因素在青蒿素代谢调控中的研究进展,归纳出基于青蒿素生物合成途径的常规次生代谢调控策略和基于腺毛的新型代谢调控策略,丰富了青蒿素代谢调控的路径,为培育优质高产转基因青蒿品系和改良青蒿种质遗传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黄花蒿中青蒿素及其生物合成前体的分离及含量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黄花蒿中新分离的化学成分,分析了不同品种黄花蒿中活性成分及其合成前体的含量,提出可通过生物合成影响结构或选择产地来提高青蒿素的产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黄花蒿多倍体诱导研究,探讨解决黄花蒿资源紧张及产量较低问题。方法:以秋水仙素诱导产生黄花蒿多倍体,并对黄花蒿多倍体进行鉴定,通过HPLC对青蒿素含量进行测定。结果:以0.05%的秋水仙素处理叶芽时,其诱导率为24%,死亡率为6.7%。30 d后,二倍体黄花蒿气孔长为(23.3±4.66)μm,多倍体黄花蒿气孔长为(40.4±4.66)μm。多倍体中的叶绿体含量比二倍体叶绿体高31.6%。30 d后,多倍体的生物生长量为二倍体生物生长量的1.25倍。在显微镜观察中,多倍体中的染色体数目为2n=4X=36,观察到的多倍体染色体数率为91%。通过HPLC检测表明:二倍体黄花蒿中青蒿素含量为2.10‰,多倍体黄花蒿中青蒿素含量为2.17‰。结论:诱导的多倍体与二倍体中青蒿素含量没有显著差异,但同一生长期内诱导的多倍体生物量比二倍体高出20%。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重庆市武隆区野生川续断资源的分布及动态变化情况,采用样线+样地调查法,在武隆区川续断自然分布区选取9个样地进行连续12个月的实地调查。结果表明:川续断分布于林缘荒地或灌草丛,生长土壤以疏松的黄棕壤或红壤长势较好,岩性土壤或利水条件差则长势不好或容易烂根;株高在6-7月,地上鲜重在7-8月生长曲线均出现一个拐点,可能与开花期消耗大量营养,导致营养生长受到限制有关系;武隆区川续断分布区域最高温度不超过30℃,最低温在0℃左右,降雨量1 241~1 392 mm,其生长环境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降雨充沛;川续断主要生长阶段7-10月的根折干率范围情况:巷口区域0. 162 5~0. 239 7,白马山区域0. 154 9~0. 223 6,仙女山区域0. 143 7~0. 203 3,其主要生长阶段内的营养生长与干物质积累同步,且干物质积累速度大于营养生长积累速度;对地上部分各个指标与根鲜重进行相关性分析,指示地上鲜重与根鲜重相关性最好。  相似文献   

12.
袁桥玉  刘新桥 《中药材》2018,(2):346-349
目的:研究中药毛慈菇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正相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反相制备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1H-NMR、13C-NMR等波谱技术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毛慈菇90%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位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neoechinulin A(1)、blespirol(2)、落叶松脂醇(3)、hydroxytyrosol-4-β-D-glucoside(4)、3',5-dimethoxy-3-hydroxybibenzyl(5)、1-(4-羟苄基)-4,7-二羟基-2-甲氧基二氢菲(6)、阿魏酸(7)、5-羟甲基糠醛(8)、对羟基苯甲酸(9)、对羟基苯丙酸甲酯(10)、batatasinⅢ(11)。结论:其中,化合物1~4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血红素是生物体内一类关键代谢因子,疟原虫具有自身合成血红素途径,但红内期疟原虫的生长发育依赖于外源性血红素代谢--食物泡对血红蛋白的摄入消化。食物泡内血红素代谢主要包括血红蛋白转运摄入、血红蛋白酶解产生血红素、血红素聚合为疟色素及食物泡对血红素的转运4个方面。抗疟药如青蒿素、氯喹和阿托伐醌等的杀疟机制与此过程密切相关,该文综述了该代谢过程的4个主要环节、关键代谢酶,以及抗疟药对其影响和可能的作用机制研究,将为类似药物的合理利用和机制研究提供思路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为科学评价《中医药单用/联合抗生素治疗盆腔炎性疾病临床实践指南》(简称《指南》)临床应用情况,为修订指南提供参考,从适用性和应用性评价开展问卷调查研究,共获得有效调查问卷1 311份,其中《适用性问卷》717份,《应用评价方案问卷》594份。《适用性问卷》4个方面83个条目,其中反映《指南》应用情况的条目中,8个条目的应用率均> 95%,"内容完整性""与本单位(个人)诊疗方案比较""临床应用的经济性"应用率低于95%,分别是94. 70%,93. 86%,93. 17%;反映《指南》质量水平的条目中,3个条目的合理比例均> 97%,"辨证分类是否合理"合理比例偏低,为95. 26%;反映《指南》推荐中成药情况评价的条目中,大多数认为价格较为适中。《应用评价方案问卷》6个方面56个条目,其中反映《指南》应用合理性的条目中,3个条目的合理比例均> 96%,"辨证分类是否合理"合理比例偏低,为91. 58%;反映《指南》推荐方案临床应用效果的条目中,中药传统汤剂临床应用效果普遍较好,中成药效果偏差;反映《指南》临床应用总体评价的条目中,"总体效果""总体安全性"满意度均> 96%,"总体经济性"满意度偏低,为92. 42%。表明《指南》总体应用性较好,建议修订时完善辨证分型,增加中药汤剂及中成药种类,规范用药时间和疗程,重视医院特色诊疗方案、行业专项科研成果,定期及时更新,加强《指南》的宣传力度。  相似文献   

15.
张开雪  马伟  熊超  孙伟  李西文  邬兰 《中药材》2018,(4):904-908
目的:建立蜜紫菀饮片标准汤剂质量评价标准,为以蜜紫菀为原料的相关制剂质量标准制定提供参考。方法:收集14批蜜紫菀饮片,制备标准汤剂,测定蜜紫菀标准汤剂出膏率和pH值,并建立HPLC指纹图谱分析方法。结果:14批蜜紫菀标准汤剂出膏率范围为45.8%~61.4%;pH值范围为4.50~4.81;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版)"进行指纹图谱分析,相似度均大于0.899,确定12个共有峰,指认其中3个并对其进行简易定量分析,探讨适合标准汤剂定量的指标成分。结论:蜜紫菀标准汤剂研究可为以蜜紫菀为原料的相关制剂质量控制提供参考,因标准汤剂中紫菀酮转移率极低,可选择槲皮素等作为其定量指标成分。  相似文献   

16.
该文评价《中医药单用/联合抗生素治疗急性扁桃体炎临床实践指南》临床实施效果情况,采用问卷星电子调查问卷方法,开展基于临床医生的指南适用性和应用性评价,于2018年4月28日-7月9日完成适用性评价问卷502份和应用性评价问卷538份。问卷所调研的对象包括来自全国范围初级、中级、高级职称使用过该《指南》的临床一线医生,对回收问卷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适用性评价表明,按照职称分类,中级职称使用率(26. 77%)最高,初级(23. 98%)和副高级(19. 33%)职称人员较低;质量水平评价,适用范围合理性(98. 61%)及术语准确性(98. 81%)评分较高,辨证分类合理性(96. 05%)最低;适用性评价认为《指南》安全性好(98. 42%)和内容合理(98. 03%)的比例高;疗效显著(99. 6%),可减少西药抗生素的使用(93. 89%),适用比例(96. 44%)高。应用性评价中,使用科室中肺病科使用度(44. 24%)最高;《指南》合理性除辨证(92. 75%)外,治则、预防调摄均在97%以上;推荐方案评价较好以上的比例,疗效97. 4%,安全性97. 59%,经济性93. 87%。该研究表明《指南》质量水平较好,临床使用度高,实施效果较好,可作为中医治疗急性扁桃体炎的规范性诊疗方案使用;但存在部分不适用内容,需进一步完善;《指南》应加强辨证分类、预防调摄内容的修订。  相似文献   

17.
通过开展实地调研,分析《中医药单用/联合抗生素治疗急性咽炎疾病临床实践指南》临床应用中的阻碍因素,为该《指南》的后续修订及推广提供借鉴。对全国27个地区181家医院临床医师进行在线问卷调查,对阻碍该《指南》应用的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分别回收501份适用性评价调查问卷及503份应用评价问卷,临床应用阻碍因素主要集中在《指南》内容局限性及获取不便、基层医疗结构应用特殊性及调研对象分布不均。在修改意见上,中医方面建议完善辨证分型、适应症、适用方剂以及增加其他中医特色疗法;西医方面建议明确联用抗生素的使用时机。此次调研,为下一步推广该指南的临床应用以及修订提供了切实有效的信息。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证候分布特点。方法采集全国18家研究中心1602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病史及中西医诊断信息,设计类风湿关节炎病证规律调查表,将所有信息录入类风湿关节炎中医临床数据库。将患者辨证分为风湿痹阻证、寒湿痹阻证、湿热痹阻证、痰瘀痹阻证、气血两虚证、肝肾不足证。分析患者中医证候分布及组合特点。结果共收集符合标准的调查表1602份。因部分调查表证候诊断缺如,1418例证候填写完整的RA患者中,单一证候1232例占86.88%,其中湿热痹阻证比例最高共计622例,占43.86%,其他依次为寒湿痹阻证、肝肾不足证、痰瘀痹阻证、风湿痹阻证、气血不足证。RA患者不同证候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西南地区外,其他各地区RA患者均以湿热痹阻证为主要证候,湿热痹阻证在华北地区的证候分布中所占比例最高为57.08%(137例/240例),西南地区最低为25.48%(66例/259例),西南地区以寒湿痹阻证为主要证候占32.82%(85例/259例)。各地区证候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瘀痹阻证、肝肾不足证病程与风湿痹阻证、寒湿痹阻证、湿热痹阻证、气血两虚证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湿热痹阻证是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主要证候类型,其地域分布广,病程较痰瘀痹阻证、肝肾不足证患者短。  相似文献   

19.
杜丽妍  刘燊仡 《中医杂志》2018,(11):918-920
强直性脊柱炎是以中轴关节、肌腱韧带骨附着点炎症为主要症状的慢性、进行性炎性疾病。胡荫奇将本病分为湿热痹阻证、寒湿痹阻证、肝肾阴虚证、肾督阳虚证、瘀血痹阻证、痰瘀痹阻证6种证候类型,在辨证论治的同时根据不同病变部位选用具有针对性治疗作用的药物。临床用药平和,注重补益肝肾精血,不主张一味温补肾阳,讲求阴阳平调,疗效颇佳。  相似文献   

20.
郑金生  张志斌  汪惟刚  侯酉娟  李强 《中医杂志》2018,(11):903-906,914
"引文溯源"是为《本草纲目》引文量身而设的研究新法,该方法既可映衬体察李时珍"博极群书""翦繁去复"之伟绩,又可弥补《本草纲目》某些引而不确、注而不明的弊端。明确引文之源是缕清相关学术源流的基本条件。为了保证《本草纲目》原文高度存真与引文高度精确之间达到妥当平衡,要将校勘与溯源剥离开来,分别处理。具体的方法是,考核认定李时珍所引用的正确书目,依据《本草纲目》所引之文,逐一核准它们的出处与原始文字,以达到既不伤《本草纲目》之真又展示引文来源之目的,如此溯源所得的文字可供直接引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