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介绍姜辑君教授的针刺手法经验特点。关于针刺手法技巧,认为是针入的深浅、旋转的幅度、行针的速度与时间、针力的大小、力向的变化等因素的巧妙结合运用。关于针刺补泻,从提插幅度、捻转角度和频率3个方面总结了针刺补泻的特点。进针时强调要从立体的角度看穴位,针刺时体会进针点、经过点和到针点。非常重视针刺得气的重要性,认为针刺治疗关键是手法,手法要到位。针灸刺激量的调节因病、因人而异,强调做全身调整时要使针感平衡,以平为期。  相似文献   

2.
论现代的针刺补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袁青  余瑾  靳瑞 《中国针灸》2007,27(4):303-305
整理著名针灸学家靳瑞教授对现代针刺补泻手法特点的论述,古代针刺手法补泻重点在于针下出现寒热的结果,现代针刺手法受到神经学说的影响以刺激量为要,以酸麻胀痛等的神经感应为标准。靳老认为古今手法是作用身体不同层次的反应,古代手法作用效应在脏腑深层,现代手法作用效应在经筋浅层,如二者互参可提高疗效,但要特别注意针刺补泻不等同于刺激量大小,还要与刺激时间、技巧等综合运用因素密切相关。古代补泻的真旨——针下寒热是人的整体性的综合反应,是针刺补泻的深层次,需要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也谈针刺补泻定量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叶德宝 《中国针灸》2001,21(8):15-23
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参照《内经》、《难经》以及其它古籍的宗旨,对目前临床上争论较多的有关针刺补泻定量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针刺的补泻是有一定的量化标准的,针感既能体现机体内的邪正虚实,也是影响针刺补泻的最基本的因素。针感的调节(通过一定的针刺术式)是实现针刺补泻的手段,而针感的变化则是针刺补泻的量化标准。  相似文献   

4.
为探索针刺手法与针感的关系,按定量描述针刺刺激量的M-QNS规则,进行若干实验,提示针刺和电刺激强度常为变量,手法与"针感峰值"可不存在确定性关系,手法产生的"针感峰值"在一定条件下是随机变量。假针刺不一定具有零刺激量的特征。故针灸和药物的研究对象具有某种异质性,以神经科学的基础框架为主要作用机理的针刺应以监控针感及"针感峰值"为主要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5.
补泻针法历来受到重视,但因手法繁多,术式复杂,各持己见,故临床上难以掌握和普及。我认为,补泻手法和补泻效应是两码事,无直接对应关系。补泻手法主要是得气的手段:得气才是取得补泻效应的途径。得气,即获得针感,是病人对针刺的反应;补泻针刺是操作手法,是医生的自觉行为。把补泻手法与得气分开,把针刺补泻和补泻效应对等起来,实属令人费解。临床上许多实例也不支持这种观点。基于此,我认为得气是决定补泻效应的主要因素,也是补  相似文献   

6.
张缙教授是国内外著名针灸学家,认为针刺手法关键在于"力"的运用,掌握"力贯针中"精髓,才能深知针刺手法的奥妙。笔者通过对《内经》和《针灸大成》的深入学习,进一步掌握了张缙教授提出的"力贯针中,力在针前,针伴力入(穴),使针成为力的载体"的理论及针刺手法的细部操作。操作中,应巧聚全身的劲力在针尖,在针尖处施巧劲以小刺激引起补泻大反应,在针尖处掌握时机精巧启动补泻,随气用巧,寓巧于微,驾驭经气,使气至病所,以达到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针术与深部感受器放电反应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29只兔上观察到每类深部感受器均可对所用针术产生放电反应;针刺影响感受器的有效刺激点。说明针刺对感受器的有效刺激主要是针刺的压力、牵拉和振动等所产生的使感受器发生形变的应用作用。认为胀与胀痛,包括酸感为主的手针针感主要是兴奋了深痛感受装置。  相似文献   

8.
针刺补泻法与刺激量关系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煦东 《时珍国医国药》2008,19(7):1772-1772
针刺的治疗作用是通过针刺的补泻手法来实现的,而补泻手法是提高针刺疗效的关键。针刺补泻的过程同时也是对机体产生刺激的过程。由于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生理病理功能状态的不同,补泻过程中,机体所需的刺激量和所适应的刺激量则不相同。所以,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掌握针刺补泻的量的大小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孙氏针法包括孙氏无痛针刺法、孙氏补泻针刺法和孙氏行针法.孙氏无痛针喇法要点为一快两慢腹切压,补泻针刺法要点为一插二捻三刮针.孙氏行针法包括短促行针、持续行针和间歇行针.孙氏补泻针刺法特点有四:一是手法灵巧轻柔;二是强刺激手法和弱刺激手法配合应用;三是要求在全部操作过程中都处于有规律、节奏快慢一致的状态;四是依据针刺刺激量的大小分补泻.运用孙氏针刺法临床应用治疗各类急症,并举例介绍.  相似文献   

10.
张新河 《新中医》2014,46(5):244-245
根据针刺疗法中"补泻"手法和"强弱刺激"手法的认识,从立论观点、刺激量和留针时间、手法的操作和临床感应几个方面加以阐述。认为"补泻"与"强弱刺激"不能完全划等号,"补泻"手法和"强弱刺激"手法基于各自的基础理论,作用机制不同,两者有相同和不同之处,运用时要灵活掌握并融会贯通。  相似文献   

11.
刘颖 《陕西中医》2010,31(8):1035-1036
目的:探讨影响中风针灸疗效的主要因素。方法:基于针灸临床实践,参阅相关文献报道,从治神、针感和刺激量、针刺时间等几个方面论述影响针灸对中风疗效因素。结论:提高中风针灸治疗效果,治神是前提,针刺刺激量和针感性质是关键,时间因素是提高疗效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早在二千年前的《内经》就记载:“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在针刺麻醉和针刺治病中,也很重视针刺感应(即受针者有酸、胀、重等感觉,以下简称“针感”)。目前一般都认为针感是针刺麻醉和针刺治病取得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针感”是在穴位内什么部位产生?穴位“针感”的物质基础又是什么?了解穴位的形态  相似文献   

13.
针感是临床上常见现象。多数医者认为针感与得气或气至同义,即针刺过程中出现针感说明预期治疗效果较好,无针感预示着疗效差。可目前也有学者提出相反的观点。通过查询古籍文献以及清华同方、重庆维普和PubMed上相关文献,在分析针感一词的演化过程和现代研究的基础上对针感与得气和气至进行了辨析认为:针感一词是针刺与现代医学相结合而产生的新名词,反应的是受术者的机能状态;针感不同于得气和气至,但三者的关系密切,是进行补泻获得气至、得气状态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4.
病有虚实而治有补泻,补泻是中医疗病的基本法则,魏稼教授认为针刺补泻手法是针法中的精尖技术,其效果是评价医生水平的重要标准.魏老不仅对针刺捻转补泻、提插补泻、迎随补泻、呼吸补泻、开阖补泻等有独特见解,还对针刺补泻操作手法,补泻的顺序、特异性以及针具选择与疗效关系等有深刻认识.文章对魏教授针刺补泻理论及手法进行整理,以便于...  相似文献   

15.
针刺补泻手法与针刺补泻效应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刺补泻手法 ,是提高针刺疗效的关键环节 ,关于针刺补泻手法与补泻效应关系的探讨虽在 5 0年代就有临床及动物实验相关研究 ,但一直也众说不一 ,未能达成共识或形成主流指导思想。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 ,人们越来越多的追求更好的临床疗效 ,针刺补泻手法受诸多因素 (指力、腕力、针刺深浅、捻转方向、刺激强弱、针刺角度、留针时间等 )的共同影响 ,其中任何一个参数发生变化 ,产生的针刺效果就会随之发生变化 ,结合临床经验 ,认为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是医者针刺手法与患者机体机能状态的最佳组合。而目前针刺补泻手法与补泻效应关系的研究远远不能满足临床需要和针灸学的发展 ,有必要进一步更全面、更详实、客观的探讨两者的关系 ,进而指导临床治疗。就近十年来有关针刺“补泻手法”与针刺“补泻效应”的关系的研究作一述评。  相似文献   

16.
谈针刺的刺激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刺效果是以毫针等针具,通过行针(运针)及相应的针刺手法对机体腧穴、经络进行刺激来实现的.所以只有达到一定的刺激量才能产生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等疗效,而能引起这些效应的刺激量就是有效刺激量.一般认为针刺的刺激量为针刺的有效刺激强度乘以刺激时间.在临床上笔者体会到针灸的刺激量对针灸的临床疗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文就影响刺激量的因素,决定刺激量的依据,以及如何掌握刺激量等问题谈谈在随师学习中的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17.
当针尖刺激到皮肤下的不同深部感受器时,与感受器相连的传入神经纤维将针刺刺激传入大脑中枢后会激活不同的脑区,经大脑的进一步处理,产生酸、麻、胀、重等针感。针感的产生及其物质基础是可以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问题,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从手针感与感觉机能的关系探讨手针感的穴位物质基础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主要以病理性和实验性感觉分离者为对象,分析手针感与感觉机能的关系,探讨产生手针感的穴位物质基础。方法:在针感普查掌握手针感主要特性、进而分析与穴位组织层次关系的基础上,对感觉分离受试者感觉分离部位检测诸类浅、深感觉机能及手针感反应,从中鉴别手针感与哪些或那种感觉机能关系密切,从而确定穴位感受针刺、产生针感的感受性装置,即物质基础。结果:手针感与穴位深痛觉的关系至为密切,凡深痛觉存在部位都能引起手针感反应,反之,深痛觉缺失部位是不能产生手针感反应的;手针感与躯体其他各类感觉机能之间都不存在此种内在联系。结论:产生手针感的穴位物质基础主要是深部痛觉感受器。  相似文献   

19.
姜晓涵  焦召华  李志道 《天津中医药》2021,38(10):1251-1254
探讨影响针感强弱的因素、驾驭针感强弱的方法以及“驾驭针感法”在针刺治疗失眠过程中的具体应用。李志道教授认为,针感的强弱与传导控制是针刺产生疗效的关键因素。在治疗中,医者应依据患者体质、病情和对针刺的耐受程度,在反复沟通和试探的基础上调整出强弱适宜的针感,选择性地使针感传导至相应病所,方获良效。  相似文献   

20.
针刺补泻手法与效应关系之探讨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临床教研室(210029)黄晔关键词针剌补泻手法补泻效应围绕针刺补泻问题,针灸界长期存在着诸多争鸣,有的认为针刺手法有补泻之分,并能产生补或泻的特有效应,“补泻反则病益笃”;有的认为针刺“浑是泻而无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