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调查双胎妊娠新生儿喂养不耐受(FI)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2018年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分娩的4050例双胎儿的临床资料,其中137例喂养不耐受新生儿作为观察组,3913例新生儿作为对照组,分析影响双胎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高危因素。结果双胎新生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为3.4%(137/4050),其中<37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为4.3%,足月儿的发生率为1.6%。单因素分析显示喂养不耐受组产妇年龄、合并胎膜早破、呼吸暂停、红细胞增多症、新生儿贫血、新生儿低血糖、新生儿感染、代谢性酸中毒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喂养不耐受组出生体质量低于对照组,且双胎中出生体质量小的发生喂养不耐受的比例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早产、双胎出生体质量小者、胎膜早破、呼吸暂停、新生儿感染是喂养不耐受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双胎新生儿发生喂养不耐受比例较高,对于有早产、双胎出生体质量小者、存在胎膜早破、出现呼吸暂停及发生新生儿感染等高危因素的双胎儿,临床上需谨慎制定喂养策略。  相似文献   

2.
许丽娜 《药物与人》2014,(9):185-186
目的:研究引起早产儿喂养不耐受(FI)的高危因素,为正确预防和早期发现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对本院收治的165例早产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出生体质量越轻,胎龄越小,喂养不耐受发生率越高,有无窒息史二者喂养不耐受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高危因素包括胎龄小、体质量低、宫内窘迫、出生窒息、应用氨茶碱和使用呼吸机。因此需要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因素进行充分认识。尽早干预、将有利于改善早产儿的胃肠道喂养耐受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新生儿母乳不耐受发生情况并调查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提高母乳喂养提供指导信息。方法选取2019年1-10月在该院住院生产的产妇500例为研究对象,统计新生儿母乳不耐受发生情况,比较新生儿母乳不耐受与新生儿母乳耐受的产妇(年龄、学历、孕期增重、孕期并发症、分娩方式、产后感染、泌乳时间)、新生儿(性别、胎龄、出生体质量、胎儿窘迫史、出生时窒息史)、母婴接触及喂养(母婴同室、早接触、早吸吮、按需哺乳)情况,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项目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新生儿母乳不耐受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新生儿母乳不耐受发生率为8.2%(41/500),均发生在产后1周内,主要表现为呕吐、腹胀、胃潴留和排便不畅等。两组产妇学历、分娩方式、产后感染、泌乳时间,新生儿胎龄、出生体质量、胎儿窘迫史、出生时窒息史,母婴同室、早接触、早吸吮、按需哺乳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产妇产后感染,新生儿胎龄、出生体质量、胎儿窘迫史、出生时窒息史及母婴同室、早接触、早吸吮、按需哺乳是新生儿母乳不耐受发生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新生儿母乳不耐受发生的影响因素复杂多样,包括产妇产后感染、新生儿胎龄、出生体质量、胎儿窘迫史、出生时窒息史及母婴同室、早接触、早吸吮、按需哺乳,临床工作者应加强母乳喂养的宣传教育工作,产后严密监测新生儿母乳喂养情况,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有效改善新生儿母乳不耐受状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与研究新生儿肺部感染发生情况及高危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9年6月该院收治的1 100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统计新生儿肺部感染发生率,同时比较不同性别、出生体质量、胎龄、合并其他疾病、住院时间、分娩方式、侵入性操作、呼吸机应用、喂养方式及胎膜早破情况新生儿的肺部感染发生率,并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处理新生儿肺部感染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1 100例新生儿中肺部感染者为23例,发生率为2.09%,不同性别新生儿肺部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出生体质量、胎龄、合并其他疾病、住院时间、分娩方式、侵入性操作、呼吸机应用、喂养方式及胎膜早破情况新生儿的肺部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出生体质量、胎龄、合并其他疾病、住院时间、分娩方式、侵入性操作、呼吸机应用、喂养方式及胎膜早破均是新生儿肺部感染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新生儿肺部感染的发生率仍有待进一步控制,且其发生的影响因素涉及多个方面,应给予充分的重视与干预。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出生胎龄<37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FI)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为临床早识别、早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12月南京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收治的814例出生胎龄<37周早产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FI分为FI组与喂养耐受组,分析FI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 FI组128例(15.7%),喂养耐受组686例(84.3%);其中,<32周早产儿FI 70例(30.3%),32~<34周28例(20.4%),≥34周30例(6.7%);<1 500 g早产儿FI 56例(32.6%),1 500~<2 500 g 64例(12.7%),≥2 500 g 8例(5.8%)。出生胎龄、体重越小,FI的发生率越高(χ2=66.593、50.621,P<0.001)。FI的临床表现以胃潴留(85.9%)、腹胀(66.4%)、呕吐(43.8%)为主,其中超/极早产儿FI临床表现以胃潴留、腹胀为主,晚期早产儿FI临床表现以腹胀、呕吐为主。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FI组平均出生胎龄、平均出生体重明显低于喂养耐受组(t=...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新生儿下肢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为PICC相关并发症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9年12月在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住院的42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科室自行设计调查表,调查PICC相关并发症的影响因素。结果 420例患儿中有28例患儿发生PICC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6.67%;主要以导管相关血行感染最为常见,占42.86%,其次为静脉炎及导管异位,占28.57%、17.86%。胎龄≥37周、出生体质量≥2 500 g、置管时间7 d、住院时间≥7 d、未患有感染性疾病的患儿PICC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胎龄37周、出生体质量2 500 g、患有感染性疾病是新生儿下肢PICC相关并发症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新生儿下肢PICC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高,患儿胎龄小、出生体质量低、患有感染性疾病是PICC相关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应针对以上因素进行干预降低PICC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相关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极低出生体重儿(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VLBWI)喂养不耐受的影响因素,探讨有利于VLBWI喂养成功的要点.[方法] 对2004年1月~2009年1月入住本科158例极低出生体重儿进行了回顾性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等筛选出与喂养不耐受相关的因素.[结果]①68例出现喂养不耐受,占43.0%;②喂养不耐受发生的相关因素有胎龄、体重、开始喂养日龄;③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喂养不耐受发生率越高,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或<0.05);开始喂养日龄>3 d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高于开始喂养日龄≤3 d组(P<0.01);性别、氨茶碱的使用、母亲有无妊娠合并症、有无宫内窘迫或出生窒息等与喂养不耐受无明显关系.[结论]VLBWI喂养不耐受与患儿的胎龄、出生体重、开奶日龄等因素密切相关;早期微量喂养,可促进胃肠功能成熟,提高喂养耐受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危重症早产儿胃肠外营养相关胆汁淤积的病例特点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对该院2018年6月-2019年12月接受胃肠外营养的190例危重症早产儿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胃肠外营养相关胆汁淤积的发生率并分析病例特点。以胃肠外营养相关胆汁淤积患儿为观察组,其他病例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儿的性别、胎龄、出生体质量、胃肠外营养开始时间、胃肠外营养持续时间、喂养不耐受、新生儿贫血、新生儿感染、新生儿窒息、肺炎、机械通气、胃肠道手术、脂肪乳累计用量及氨基酸累计用量,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危重症早产儿胃肠外营养相关胆汁淤积的影响因素。结果 190例研究对象中,发生胃肠外营养相关胆汁淤积41例,发生率为21.6%,男女性别比为9∶8,发生在使用胃肠外营养后(23.6±4.9)d,持续时间(41.2±13.5)d,总胆红素峰值(189.4±72.9)μmol/L,直接胆红素峰值为(128.7±31.2)μmol/L,伴发肝损伤25例。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的胎龄、出生体质量、胃肠外营养开始时间、胃肠外营养持续时间、喂养不耐受、新生儿感染、新生儿窒息、机械通气、胃肠道手术、脂肪乳累计用量及氨基酸累计用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胎龄、出生体质量、胃肠外营养开始时间、胃肠外营养持续时间、新生儿窒息、脂肪乳累计用量及氨基酸累计用量为危重症早产儿胃肠外营养相关胆汁淤积的影响因素。结论危重症早产儿胃肠外营养相关胆汁淤积发生率较高,其发病受到多因素综合影响,临床工作者针对早产儿情况制定正确的干预措施并及早实施,减少胃肠外营养相关胆汁淤积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为了有效控制医院感染发生,针对新生儿的易感因素,加强了医疗、护理管理措施,有效地预防了新生儿病房感染,现报道如下。1易感因素新生儿免疫功能尚不成熟,使新生儿容易患感染性疾病;胎龄越小或出生体重越低,感染的发生率越高;新生儿病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小于胎龄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的影响因素, 为临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对118例小于胎龄儿的喂养不耐受发生情况进行统计, 并对性别、胎龄、分娩方式、宫内窘迫等13项因素与喂养耐受情况作回归分析, 找出喂养不耐受的危险因素。结果 小于胎龄儿喂养不耐受发病率为29.7%。多因素分析发现胎龄≤32周、胎盘毛糙或粘连、宫内窘迫和/或窒息、开奶时间延迟为喂养不耐受的危险因素, 其中胎龄是发生喂养不耐受的保护因素。结论 小于胎龄儿喂养不耐受与多因素相关, 宜采取措施尽量提高婴儿出生胎龄及体重, 减少窒息发生, 防治宫内感染, 生后尽早开奶, 早期微量喂养, 谨慎禁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早产儿甲状腺功能低下的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因素,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7年12月湖州市妇幼保健院住院分娩的150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早产儿是否发生早产儿暂时性甲状腺功能低下分为甲状腺功能低下组(52例)和非甲状腺功能低下组(98例),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甲状腺功能低下组红细胞增多症和喂养困难的发生率高于非甲状腺功能低下组(P0.05),甲状腺功能低下组排便规律的发生率低于非甲状腺功能低下组(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感染、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早产儿甲状腺功能低下的阳性率高于无感染、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早产儿(P0.05),极低出生体质量和胎龄32周早产儿甲状腺功能低下阳性率高于非极低出生体质量和胎龄≥32周早产儿(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极低出生体质量和胎龄32周是早产儿甲状腺功能低下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早产儿甲状腺功能低下发生率高,甲状腺功能低下出现早产儿红细胞增多症、喂养困难、排便不规律较多见,极低出生体质量和胎龄32周是早产儿甲状腺功能低下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临床对照研究探讨小于胎龄儿不同营养方式对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采用临床对照研究方法,分别选取入住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小于胎龄儿60例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一致。分为早产小于胎龄儿组(其中低体重儿奶粉喂养组18例;母乳喂养组15例作为对照组)及足月小样儿组(其中低体重儿奶粉喂养组15例;母乳喂养组12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患儿住院后第7 d空腹血中白蛋白及前白蛋白水平。对比研究各组患儿住院期间:达足量喂养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追赶性生长情况、喂养不耐受及院内感染的发生率和血清白蛋白及前白蛋白水平。【结果】各组患儿均未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吸入性肺炎等严重的喂养并发症。低体重儿奶粉喂养组在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达全量肠内营养时间方面较对照组显著缩短、在日龄满28 d、3月龄时完成追赶性生长的例数以及血清前白蛋白水平方面改善显著;而在血清白蛋白水平、喂养不耐受及院内感染的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体重儿奶粉喂养对小于胎龄儿短期营养及中期营养效果较好,且并不增加喂养不耐受及院内感染的发生率,但由于随访时间较短其对小于胎龄儿远期生长发育的影响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早产儿甲状腺功能低下的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5年12月恩泽医院收治的150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早产儿暂时性甲状腺功能低下分为甲状腺功能低下组52例(观察组)和非甲状腺功能低下组98例(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观察组红细胞增多症和喂养困难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排便节律正常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高胆红素血症和腹胀呕吐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感染、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早产儿甲状腺功能低下的阳性率高于无感染、NRDS、HIE早产儿(P0.05),极低出生体质量和胎龄32周早产儿甲状腺功能低下阳性率高于非极低出生体质量和胎龄≥32周早产儿(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极低出生体质量和胎龄32周是早产儿甲状腺功能低下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早产儿甲状腺功能低下发生率高,甲状腺功能低下,早产儿出现红细胞增多症、喂养困难、排便不规律较多见,极低出生体质量和胎龄32周是早产儿甲状腺功能低下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孕期抗菌药物使用对妊娠期感染性疾病患者的分娩结局影响,为临床孕期抗菌药物治疗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3年1月-2015年4月收治的妊娠期合并感染性疾病患者161例,根据患者孕中是否使用抗菌药物分为使用组(72例)和未使用组(89例),另选门诊接受健康体检的正常孕妇80例为对照组,统计所有患者感染类型和使用组抗菌药物种类,采用SPSS19.0软件对3组孕妇妊娠结局、不良妊娠种类及新生儿发育指标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不良妊娠因素。结果使用组患者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使用率明显高于其他种类抗菌药物(P<0.05),未使用组的不良妊娠发生率(53.93%)明显高于使用组(26.39%)(P<0.05),使用组和对照组胎儿在双顶径、股骨长度、出生胎龄及出生体质量均明显优于未使用组(P<0.01);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感染与不良妊娠发生存在明显相关性(P=0.003,95%CI:0.035~0.631)。结论妊娠期合并感染性疾病可明显增加孕妇不良妊娠发生率,严重危害母婴健康,同时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可有效预防不良妊娠的发生,改善新生儿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危险因素,为BPD的临床防治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1月-2014年1月在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新生儿科住院、胎龄在34周以内、生存28d以上的621例早产儿资料。以BPD的发生与否分为BPD组与非BPD组,并对多种危险因素与BPD的发生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早产儿BPD发生率为15.9%。胎龄、低出生体质量及并发出生5min窒息、肺炎、肺出血、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呼吸急性窘迫综合征、呼吸机治疗、肺动脉高压、贫血、宫内发育迟缓、败血症、产前感染、高浓度吸氧、其母有产前感染性疾病与BPD发生有关,其中胎龄、低出生体质量、高浓度吸氧、呼吸机治疗、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败血症、产前感染、发育迟缓是BP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保证胎儿宫内正常生长发育、尽可能避免早产、减少感染、合理应用机械通气以减少肺部并发症是预防早产儿发生BPD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晚期早产儿中发生小于胎龄儿(SGA)的围生期因素及新生儿期患病特点。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6年5月甘肃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晚期早产儿515例,依据胎龄和出生体重的关系分为SGA组90例和适于胎龄儿(AGA)组425例,对两组新生儿母亲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羊水过少等围生期因素进行对照分析,并对其患病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SGA组新生儿的出生体重显著低于AGA组(P0.05),住院时间显著长于AGA组(P0.05),多胎妊娠、羊水过少、宫内窘迫、母亲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率均显著高于AGA组(P0.05),胎膜早破发生率显著低于AGA组(P0.05),新生儿窒息、喂养不耐受、颅内出血、低血糖、红细胞增多症发生率均显著高于AGA组(P0.05)。结论晚期早产儿中发生SGA的围生期因素包括多胎妊娠、羊水过少、宫内窘迫、胎膜早破、母亲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新生儿窒息、喂养不耐受、颅内出血、低血糖、红细胞增多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捐赠母乳对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体格生长、神经发育、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1月秦皇岛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监护室收治的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VLBWI)172例,根据喂养方式分为A组55例、B组57例和C组60例.A组从母乳库中选择捐赠母乳喂养,B组为亲母母乳喂养,C组给予早产儿配方奶粉喂养.喂养1个月后比较各组喂养不耐受时间、体格生长指标、神经发育及并发症.结果 三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8.729,P<0.05),且A组和B组的喂养不耐受时间均短于C组,但A组与B组的喂养不耐受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早产儿住院期间体质量、身高、头围的增长速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儿纠正胎龄至40周时,三组的新生儿行为神经评分(NBN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早产儿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48,P<0.05),且A组和B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C组,但A组与B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实施母乳喂养有利于改善喂养不耐受,降低早产儿相关并发症,对于母亲无乳汁分泌的早产儿可以从母乳库中选择捐赠母乳进行喂养.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内发生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并采取措施进行预防,以降低NICU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生率。方法选择医院NICU自2011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3276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参考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筛选出获得医院感染的患儿162例,并采取单因素分析对医院感染相关高危因素进行分析,讨论控制措施。结果性别对NICU新生儿医院感染率无影响;体质量≤1500、1501~2000、2001~2500、>2500g的医院感染率分别为29.88%、12.34%、2.48%、1.23%,不同体质量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胎龄<28、28~32、32~37、>37周的患儿医院感染率分别为21.88%、18.99%、8.11%、0.93%,不同胎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体质量≤1500g、胎龄≤32周、小于胎龄儿、新生儿窒息、机械通气、静脉营养是发生医院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P<0.01)。结论 NICU新生儿医院感染率高,其发生与胎龄、出生体质量和医疗操作过程相关,应当严格规范医疗程序,提高患儿免疫力,从而控制新生儿NICU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新生儿乳糖吸收不良与不耐受现状及风险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20年2月该院产科出生的新生儿258例,回顾性观察新生儿相关资料,统计新生儿乳糖吸收不良与不耐受发生率,行多因素Logistic模型分析可能影响新生儿乳糖吸收不良与不耐受发生风险因素。结果乳糖吸收不良与不耐受发生54例(20. 93%)。多因素Logistic模型显示,喂养方式、肠内感染、使用抗生素是致新生儿乳糖吸收不良与不耐受的风险因素(P0. 05)。结论该院新生儿乳糖吸收与不耐受发生率较低,而提倡母乳喂养、减少肠内感染率及合理使用抗生素利于降低新生儿乳糖吸收不良与不耐受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董卫华  刘一凡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35):5546-5547
目的:探讨早产儿贫血发病率与胎龄、出生体重、喂养方式、添加辅食的时间、生后是否添加铁剂之间的相关因素。方法:对在秦皇岛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病房住院的168例早产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于生后6、9个月及1岁时进行外周血Hb测定。结果:早产儿贫血发生率随着胎龄、出生体重的增加而逐渐下降,不同胎龄之间及不同出生体重之间的贫血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母乳喂养、生后6个月未添加辅食、生后半个月未添加铁剂的早产儿贫血发病率明显高于人工喂养、生后6个月添加辅食、生后半个月开始添加铁剂的早产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产儿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母乳喂养、生后6个月未添加辅食、生后半个月未添加铁剂其发生贫血的发病率越高。临床上应关注早产儿贫血的发生,并对其进行积极的早期预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