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从"五体痹"理论对颈椎病辨证分型,按"邪之所处"分为皮痹、肉痹、筋痹、骨痹、脉痹5种类型,并提出"皮痹宜宣散皮络以通经""肉痹宜疏通肌肉以止痛""筋痹宜松解经筋以解痉""骨痹宜正骨整脊以复位"和"脉痹宜流利血脉以止晕"的治疗原则,试使中医对颈椎病的发病、诊断及治疗的认识与西医相统一,指导临床处方用药,发挥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椎病的优势。  相似文献   

2.
痹症细分为五类,即为"五痹"。吴中朝教授在经络、脏腑辨证的基础上,提出了取"府输"下合穴五痹刺的火针特色针刺方法。临证强调火针活用取"府输"下合穴治疗痹症,并创立了独特的治痹取"府输"下合穴"五动"法,即"动针""动经""动揣""动肢""动深",指出火针治痹取"府输"下合穴五痹刺,即皮痹刺上巨虚、肉痹刺足三里、筋痹刺阳陵泉、骨痹刺委中、脉痹刺下巨虚。  相似文献   

3.
下肢静脉曲张相当于中医学中的"筋瘤""血痹""脉痹"等范畴,是中医药治疗的特长和优势所在。通过几则典型案例总结贾斌教授治疗此类病的理、法及遣方用药规律,以期进一步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4.
恢刺探微     
针对《灵枢·官针》恢刺法理解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从文献源头厘清恢刺法及其适应证"筋痹"之本义。认为恢刺为治疗筋痹的古典手法,主要为治疗因气机郁痹或气机不畅所致筋急而设;恢刺所用针具为毫针,操作须押手与刺手配合,押手探知筋病所在,沿病所旁侧进针,在其上下运用提插补法,针毕即可出针,属《内经》解结针法之一。在临床中对于颈椎病、腰部筋伤等急慢性病证疗效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5.
介绍严隽陶教授"从筋论治"膝骨关节炎的推拿学术经验。认为筋痹为本病病机核心;"柔疏筋、刚致强"为推拿心法,"摸筋辨证、点线面结合"为施治特色,同时强调一指禅推法、法、揉髌法等手法的协同应用及易筋经功法的辅助锻炼。  相似文献   

6.
《辽宁中医杂志》2017,(8):1726-1728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属于中医"筋痹"范畴,文章基于目前存在许多由于没有把握正确的治疗原则,盲目地采用强刺激手法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不仅没达到治疗目的,反而加重患者痛苦的情况,从筋"喜温而恶寒、血和则筋柔、喜柔而不喜刚"的特性出发,提出温通、养血、柔和的治疗原则,阐述推拿治疗筋痹应以舒经调枢为治疗之本,以温热类手法为主要方法,以柔和有力为基本要求,达到温经散寒,和血柔筋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肌骨同治"系许学猛教授(许师)在"骨筋肉并重"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并提出的中医特色理论思想。许师认为,正常情况下颈椎的"筋"与"骨"二者处于动态平衡,病理性的改变导致"筋骨失和"引发颈椎病,临床上大多是由"筋"到"骨"的病变过程。因此,在颈椎病的防治上强调肌骨同治。运用三位立体动"正"整脊手法复位,五籽散封包烫熨、外贴肌骨通痹膏及筋骨康复操远动特色疗法综合治疗颈椎病,有效恢复颈部肌肉、神经、血管与骨骼的顺应性及协调性,极大减轻颈椎病临床症状,发挥中医骨伤特色疗法,为临床治疗颈椎病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项痹汤联合理筋手法治疗风寒湿痹型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风寒湿痹型颈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芬必得胶囊治疗,观察组给予项痹汤联合理筋手法治疗,治疗2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28/30),高于对照组的60.0%(18/30)(P<0.05)。结论:项痹汤联合理筋手法治疗风寒湿痹型颈型颈椎病,可改善患者的颈部症状,缓解疼痛。  相似文献   

9.
"筋骨并重"是骨伤科治疗各类损伤病患的重要原则之一,是由我国著名的中西医结合骨伤学创始人尚天裕教授总结提出并在临床广泛应用的治疗理念。而"筋骨"理论早在《黄帝内经》中有详细记载,对中医骨伤科从"筋筋""筋骨""以筋养骨""骨正筋柔"等方面丰富"筋骨"理论的发展与创新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对中医正骨推拿手法在治疗骨伤科各类疾病方面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特别是中医正骨推拿手法在脊柱椎体压缩性骨折治疗中起着巨大作用,通过对中医拔伸按压手法单纯性胸腰椎压缩骨折临床疗效研究分析,探讨在拔伸按压手法作用下,胸腰椎压缩骨折椎体及周围软组织之间的"筋骨失衡"状态的力学平衡恢复发生机制。同时明确在应用拔伸按压手法中所体现的"筋骨并重""筋骨平衡"的理论与生物力学作用机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医正骨推拿手法治疗骨伤科各类疾病"筋骨并重"理论体系,对中医正骨推拿手法的创新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0.
宋老认为,风湿类疾病常侵犯关节及附近的结缔组织,和中医定义风湿痛为"筋痹"不谋而合,故选用筋结处穴位每荻奇效。宋老撞用"央脊温针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针刺"四关穴"为主配合"旭痹片"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泄热化瘀法"治疗急性发作期痛风性关节炎。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屈转旋提"手法治疗颈椎失稳"筋出槽""骨错缝"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0例颈椎失稳"筋出槽""骨错缝"患者,随机分成2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屈转旋提"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仰卧位颌枕带牵引治疗;2周为一疗程,分别在治疗前,治疗一周,治疗后,观察颈部疼痛、颈椎活动度、眩晕及视听障碍情况,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2组患者均获疗效,治疗前后比较,疼痛、颈椎活动度、眩晕及视听障碍积分情况明显改善(P0.01);治疗组显愈率93.3%,对照组显愈率80%,结论 "屈转旋提"手法治疗颈椎失稳"筋出槽""骨错缝"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将腰痛分型为皮痹、肌痹、筋痹、骨痹、脉痹5种类型,并依据相应腰痛类型采用相适合的推拿治疗方式,使中医对腰痛病的发病、诊断及治疗的认识与西医相统一,以指导临床处方用药,发挥中西医结合治疗腰痛病的优势。基于"五体痹"理论探析腰痛病的辨证分型及推拿治疗手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平乐正骨"筋滞骨错"理论指导下以手法为主的综合疗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8年3月—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68例住院治疗的颈性眩晕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温针灸、优值牵引及常规推拿手法治疗,观察组采用温针灸、优值牵引及"筋滞骨错"理论指导下的正骨手法治疗。手法治疗每日1次,2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14次。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进行症状、功能评分及中医病症诊断疗效评估。结果:经治2周后,两组患者的症状、功能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观察组改善更为显著,组间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1%(33/34),高于对照组的88.2%(30/3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平乐正骨"筋滞骨错"理论指导下的手法倡导筋骨并重,以筋为先,以衡为用,能显著改善颈性眩晕患者的症状与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赵润琛主任医师推拿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诊疗经验、特色手法结合典型病案进行了系统的总结。赵师临床推拿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时,遵从标本兼治、补虚泻实的治疗原则,主张治标在于舒筋通络,祛风散寒,使面部两侧筋肉恢复平衡,治本在于益气活血,使气血运行通畅。在手法治疗中采取温、通、补三法,温以散寒,通以活络,补以治虚,虚实兼顾。同时以重治阳明,经穴、经筋并取的手法为治疗取穴特色;强调在腧穴周围寻找"穴筋"进行治疗效果显著。此外,他还倡导"治疗宜早,积极防护"的防治结合理念,临床上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5.
丁全茂教授从事筋伤病的诊疗三十余载,立足于中医经典理论体系,并结合自身临床经验及心得体会针对筋伤病在临床的不同表现,将针刺与推拿手法相结合,因病制宜,提出“针按同源,针推并举”这一行之有效的临床治疗思路。本文旨在探析临床治疗筋伤病的特色理念以及运用针刺推拿相结合进行治疗的优势,并对推拿手法要点及三种特色解痉针法:爪刺法、围刺法和阻滞针刺法进行简要阐述。文末附验案一则,以理解本理论在临床伤科疾病治疗中的思路,供各位临床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16.
张凯 《西部中医药》2007,20(12):33-33
目的:观察舒筋手法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以舒筋手法为主,辅以中药内服、外敷及刺络法治疗梨状肌综合征患者40例,治疗2周后统计疗效.结果:优25例,良7例,差5例,复发3例.结论:诸法合用,共奏疏筋通痹之功,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舒筋手法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以舒筋手法为主,辅以中药内服、外敷及刺络法治疗梨状肌综合征患者40例,治疗2周后统计疗效。结果:优25例,良7例,差5例,复发3例。结论:诸法合用,共奏疏筋通痹之功,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许学猛教授创立"肌骨同治"学术流派,强调骨筋肉并重,运用三位一体整脊手法复位、针刀松筋、肌骨固元膏口服补肾、肌骨通痹膏外用、肌骨功运动疗法等,综合治疗腰椎管狭窄症,能够扩大椎管容积,拉伸韧带,减轻对马尾神经的压迫,改善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症状,发挥中医骨伤科内外兼治、筋骨并重、医患结合的特色,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师瑞华主任医师系第四批北京市级老中医药专家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在其五十余年的临床工作中,博采众长,尤其在治疗筋伤疾病方面,造诣颇深。本文是笔者在跟师过程中,对师瑞华主任医师治疗臀中肌综合征的特色手法——"按动理筋法"的系统总结。详细介绍了按动理筋法的操作步骤、动作要领及注意事项,并结合本病详细阐述了按动理筋法的治疗特色,即"在动中寻,在动中理"。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分析"理筋通痹"针刺法应用于临床膝痹患者的疗效。方法:40例门诊膝痹患者,随机分为门诊试验组和门诊对照组,各20例。另选取60例义诊膝痹患者,随机分为义诊试验组和义诊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试验组采用"理筋通痹"针刺治疗。比较各组疗效。结果:门诊试验组治疗后VAS疼痛评分低于门诊对照组(P0.05);义诊门诊组治疗后VAS疼痛评分低于义诊对照组(P0.05)。结论:"理筋通痹"针刺法治疗膝痹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