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颈后路椎管成形术联合C4—5椎间孔扩大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将142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分为2组:A组67例行椎管成形术联合椎间孔扩大术,B组75例行单纯椎管成形术。观察2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轴性症状、颈椎曲度及稳定性的变化,比较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未出现脊髓受损程度加重等情况发生。A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B组(P<0.05)。术后2组患者在神经功能恢复(JOA评分)、轴性症状(VAS评分)、颈椎曲度及颈椎活动度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出现C5神经根麻痹1例(2%),B组出现7例(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中,对C4—5椎间孔进行适当扩大可降低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且不会对颈椎曲度、稳定性及术后轴性症状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比分析两种不同颈后路手术方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从而探讨C__7棘突在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中对其轴性症状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同一手术组2013年9月至2016年10月治疗的67例脊髓型颈椎病的患者的相关资料。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经颈后路C_3~C_6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组(A组)和经颈后路C_3~C_7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组(B组)。其中A组32例,B组35例。分别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前以及术后2周、2个月、6个月,12个月的轴性症状评分、JOA评分、VAS评分及颈椎曲度指数(Cervical Curvature Index,CCI)。结果:共有67例患者入组。其中男性36例,女性31例。年龄在41~70岁,平均年龄(54±3.6)岁,病程3个月~10年,平均(3.4±0.9)年,其中A组32例,B组35例,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在不同时间段的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JOA评分在不断增加。所有67例患者术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颈肩疼痛,随访结果显示由于采取不同的措施(治疗、理疗或未处理)有23例患者在术后颈肩疼痛,麻木僵硬,持续时间长,即为出现术后轴性症状。其中A组7例,B组13例。两组的轴性症状的发生率分别为21.88%和37.14%,A组与B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5,P0.05)。A和B两组术前颈椎曲度指数在术前、术后2周、术后2个月、术后6个月四个时间段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术后12个月颈椎曲度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41,P=0.036)。结论:两组方法均能明显改善患者术后的神经功能,但选择性颈后路C_3~C_6单开门椎管成形术较之传统的颈后路C_3~C_7单开门手术能明显减少患者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且更有利于术后颈椎曲度的维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颈椎后路手术治疗寰枢椎脱位对相邻节段退变的影响。方法: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韶关市粤北人民医院收治的62例寰枢椎脱位患者分为两组:A组(32例)行寰枢后路融合术,B组(30例)行枕颈后路融合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颈椎相邻节段的活动度及手术前后的椎间隙高度变化等情况。结果:两组术后的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明显提高,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的S值明显降低,与A组术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的C2-7角无明显变化,B组明显减小,A组术后的C2-3活动度明显大于B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后路手术治疗寰枢椎脱位对颈椎退变的影响较小,相比枕颈后路融合术,寰枢后路融合术治疗寰枢椎脱位的颈椎退变风险更低,退变程度更轻,临床应用优势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单节段及双节段颈椎融合手术对颈椎活动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38例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的颈椎病患者,按照融合方式分为单节段组和双节段组两组,双节段组为18例行双节段融合术患者,单节段组为20例行单节段融合术患者,分别测量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随访18个月的颈椎前屈、后伸、左右转动及左右侧弯的活动度,并依据患者的X线片评价融合节段的融合率和有效率。结果:双节段组患者术后颈椎的6个方向的活动度均较术前有明显降低(P0.05);单节段组患者术后颈椎的前屈、后伸和左右转动的活动度较术前有明显降低(P0.05),但颈椎的左右侧弯较术前差异较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双节段组患者颈椎6个方向的活动度降低幅度均较单节段组大,并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各项体征指标及颈椎6个方位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融合手术对颈椎病具有较好效果,但手术能够降低患者的颈椎活动度,其中双节段融合术对颈椎活动度的降低幅度比单节段融合术更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固定方法对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颈椎曲度和颈椎活动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行颈后路单开门术治疗的61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资料,根据门轴固定方法分为丝线组25例、锚钉组16例和钛板组20例,评估3组患者手术疗效和术后颈椎曲度及颈椎活动度的变化。结果 3组术后1年VAS评分及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均0.05);锚钉组和钛板组术后1年VAS评分均低于丝线组(P均0.05),但锚钉组和钛板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JOA评分及神经功能改善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锚钉组和钛板组术后1年CCI、ROM均高于丝线组(P均0.05),二者丢失量均低于丝线组(P均0.05),但锚钉组和钛板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丝线悬吊、带线锚钉和微型钛板固定临床疗效均显著,但后两者在保持颈椎曲度和颈椎活动度方面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浮针联合贴扎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4月泰州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颈型颈椎病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塞来昔布胶囊、甲钴胺片联合贴扎疗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浮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椎曲度值、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 NDI)、颈椎肌力评分、颈椎活动度评分变化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2.5%,对照组有效率为72.5%,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VAS评分、NDI评分、颈椎活动度评分低于对照组,颈椎肌力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颈椎曲度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浮针联合贴扎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可有效减轻患者颈部神经的压迫,缓解疼痛,改善颈椎肌力和活动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基于"脊柱整体观"自制功能锻炼操,观察自制颈部锻炼操结合推拿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将59例颈型颈椎病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A组19例,采用自制颈部锻炼操治疗;B组20例,采用推拿手法治疗;C组20例,采用自制颈部锻炼操结合推拿手法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及治疗后6个月,运用Borden氏法测量患者X线颈椎曲度变化、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评价患者疼痛程度、田中靖久颈椎评分表评判颈椎功能,上述3个指标共同评价患者不同阶段的治疗效果变化。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颈椎曲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A组、C组患者颈椎曲度均高于B组(P0.01);A组患者颈椎曲度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组、C组患者VAS评分均低于A组(P0.05或P0.01);治疗后B组患者VAS评分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A组、C组患者VAS评分均低于B组(P0.01);A组患者VAS评分低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田中靖久颈椎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A组、C组患者田中靖久颈椎评分均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患者田中靖久颈椎评分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推拿治疗颈型颈椎病的近期疗效明显优于颈部锻炼操锻炼,然而远期疗效低于颈部锻炼操锻炼;自制颈部锻炼操结合推拿治疗颈型颈椎病可获得更好的近期、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跳跃式与连续式微型钛板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采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跳跃式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60例(跳跃式固定组),C_3、C_5、C_7开门侧予以Arch钛板固定,C_4、C_6开门侧予以传统缝线固定;采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连续式微型钛板内固定60例(连续式固定组),C_3~C_7开门侧均予以Arch钛板固定。同时按照内固定方式不同将600节椎板固定节段分为钛板固定节段和缝线固定节段。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费用、住院时间、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脊髓型颈椎病评分(17分法)、颈椎功能障碍指数(the 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分、JOA改善率、颈椎曲度指数、颈椎活动度、脊髓后移距离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钛板固定节段和缝线固定节段的椎管矢状径、Pavlov比值、椎板开门角度。结果:①一般指标。跳跃式固定组住院费用少于连续式固定组[(5.56±0.29)万元,(7.76±0.37)万元,t=-36.383,P=0.000];2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05.50±59.99)mL,(292.50±52.35)mL,t=1.265,P=0.208;(132.33±16.79)min,(132.67±18.88)min,t=-0.102,P=0.919;(10.38±2.34)d,(10.42±2.36)d,t=-0.078,P=0.938]。②JOA脊髓型颈椎病评分。术前和术后1年,2组患者JOA脊髓型颈椎病评分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9.58±1.37)分,(9.55±1.53)分,t=0.126,P=0.900;(14.52±1.52)分,(14.42±1.64)分,t=0.400,P=0.690];术后1年,2组患者JOA脊髓型颈椎病评分均高于术前(t=49.103,P=0.000;t=48.991,P=0.000)。③NDI评分。术前和术后1年,2组患者NDI评分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7.40±10.10)分,(27.70±9.91)分,t=-0.164,P=0.870;(14.17±6.08)分,(14.43±5.38)分,t=-0.255,P=0.799];术后1年,2组患者NDI评分均低于术前(t=-13.285,P=0.000;t=-10.365,P=0.000)。④JOA改善率。术后1年,2组患者JOA改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8.73±16.13)%,(67.88±16.36)%,t=0.355,P=0.723]。⑤颈椎曲度指数。术前和术后1年,2组患者颈椎曲度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0.07±3.63)%,(19.76±3.15)%,t=0.495,P=0.622;(19.92±3.82)%,(19.53±3.20)%,t=0.614,P=0.540];术后1年2组患者颈椎曲度指数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794,P=0.430;t=-1.186,P=0.240)。⑥颈椎活动度。术前和术后1年,2组患者颈椎活动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5.52°±5.76°,44.93°±3.75°,t=-0.672,P=0.503;32.78°±6.59°,32.81°±5.03°,t=-0.031,P=0.975);术后1年,2组患者颈椎活动度均小于术前(t=-42.051,P=0.000;t=-32.826,P=0.000)。⑦脊髓后移距离。术后1年,2组患者脊髓后移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97±0.43)mm,(3.09±0.61)mm,t=-1.243,P=0.216]。⑧椎管矢状径。时间因素与分组因素不存在交互效应(F=1.929,P=0.165);钛板固定节段和缝线固定节段椎管矢状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不存在分组效应(F=0.001,P=0.972);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之间椎管矢状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存在时间效应(F=14 533.825,P=0.000);钛板固定节段和缝线固定节段椎管矢状径随时间均呈先增加后小幅度下降趋势,且二者的变化趋势完全一致[(10.09±0.79)mm,(17.16±1.26)mm,(16.91±1.30)mm,F=5 954.60,P=0.000;(10.25±0.96)mm,(17.07±1.52)mm,(16.83±1.56)mm,F=953.260,P=0.000]。⑨Pavlov比值。时间因素与分组因素不存在交互效应(F=1.516,P=0.219);钛板固定节段和缝线固定节段Pavlov比值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不存在分组效应(F=0.004,P=0.950);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之间Pavlov比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存在时间效应(F=2 499.316,P=0.000);钛板固定节段和缝线固定节段Pavlov比值随时间均呈先增加后小幅度下降趋势,且二者的变化趋势完全一致[(74.11±4.50)%,(93.52±5.98)%,(93.34±6.00)%,F=1 945.93,P=0.000;(74.54±4.78)%,(93.63±5.49)%,(92.72±5.55)%,F=497.54,P=0.000]。⑩椎板开门角度。术后3 d和术后1年,缝线固定节段的椎板开门角度均小于钛板固定节段(38.91°±4.86°,41.15°±3.88°,t=4.676,P=0.000;37.04°±4.71°,41.20°±4.02°,t=9.808,P=0.000);术后1年,钛板固定节段的椎板开门角度与术后3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60,P=0.208);缝线固定节段的椎板开门角度小于术后3 d(t=-29.709,P=0.000)。(11)安全性。2组患者均未出现心脑血管意外事件、颈部轴性症状和切口感染等并发症。跳跃式固定组4例出现C5神经根麻痹,连续式固定组3例出现C5神经根麻痹; 7例患者均予甘露醇脱水、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抗炎和甲钴胺营养神经治疗后,C5神经根麻痹症状消失。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 000,P=1. 000)。结论:采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跳跃式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虽然存在缝线固定节段开门角度丢失问题,但可取得与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连续式微型钛板内固定相当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且可明显降低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9.
黄昭 《现代中医药》2021,(2):97-101
目的观察针刺法配合颈椎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12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以密封信封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60例,对照组采取颈椎牵引治疗,治疗组采取针刺法配合颈椎牵引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症状评分、颈椎生理曲度与颈部活动度、颈部肌肉表面肌电信号差异及心理状态。结果经治疗,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化表症状、体征、工作生活能力、手的功能评分及总分较治疗前均提高,且治疗组治疗后的各项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颈前屈、颈后伸持续时间较治疗前均延长,颈椎生理曲度较治疗前增大,且治疗组治疗后的颈前屈、颈后伸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颈椎生理曲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颈部肌肉表面平均肌电振幅值(AEMG)较治疗前降低,中值频率(MF)较治疗前升高,且治疗组治疗后的AEMG低于对照组,MF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较干预前显著降低,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配合颈椎牵引并辅以情志护理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并改善患者颈部活动状况,促进颈部肌肉放松和减轻肌肉疲劳,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曲度牵引结合中频治疗仪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颈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拔罐联合中频治疗仪进行治疗;观察组给予曲度牵引联合中频治疗仪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颈部疼痛和颈椎活动度积分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有效率为88%,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疼痛及颈椎活动度积分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曲度牵引结合中频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头盔式颈椎活动仪测量颈椎活动度的准确性及可重复性,以及颈椎活动度与年龄、根型颈椎病的关系.方法 甲、乙、丙3位医师分别测量A组30例年轻健康志愿者的颈椎活动度;甲医师分别测量B组30例年老健康志愿者及C组3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年龄45~65岁)的颈椎活动度.结果 3位医师测量的颈椎活动度各个方向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信度较好;B、C组测量数据除前屈外,其余颈椎活动方向数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B组测量数据在前屈、右旋颈椎活动方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A、C组颈椎活动度在各个方向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头盔式颈椎活动仪测量数据准确,可重复性好;颈椎活动度与年龄及有无根型颈椎病均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愈瘫胶囊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脊髓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将81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A组(手术+口服愈瘫胶囊)和B组(手术+口服甲钴胺分散片)。经过13~25个月的随访,对所有患者术前、术后1d、术后6个月、术后1年进行颈椎JOA评分并比较分析。结果:术后1d,两组JOA评分较术前有明显改变(P0.05);术后6个月,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年,A组患者JOA评分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A组有效率93.18%,B组有效率83.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愈瘫胶囊对脊髓型颈椎病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脊髓功能恢复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减压术中有无钛板固定对手术后短期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颈前路减压手术治疗的81例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CDH)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是否行钛板固定将其分为A组(椎间融合器+钛板组)44例和B组(单纯椎间融合器组)37例,观察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JOA评分、颈椎曲度指数(CCI)的变化及轴性症状(AS)发生情况。结果 2组患者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恢复(P均〈0.05),各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手术前后CCI变化为(2.3±0.8)%,B组为(5.3±1.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AS发生率分别为7%和2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前路减压后单纯置入椎间融合器对手术疗效无影响,但会增加术后AS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颈椎后路侧块钢板螺钉置入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伴随颈椎失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6例多节段颈椎病合并颈椎失稳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行颈椎后路侧块钢板螺钉置入固定术,对照组行前路固定术,对比2组治疗前后JOA评分、颈椎曲度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术后观察组优良率明显高于照组(P0.05);2组治疗后JOA评分、颈椎曲度、VAS疼痛评分均比治疗前明显改善(P均0.05),且观察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椎后路侧块钢板螺钉置入固定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伴随颈椎失稳效果好,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颈椎生理曲度,缓解手术疼痛,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推拿法联合针刺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干预效果。方法:将我院86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中医辨证推拿法联合针刺)与对照组(常规针刺治疗)各43例。对比两组中医症候疗效、疼痛积分、颈椎生理曲度及颈椎活动度评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时间推移,两组治疗后疼痛积分呈降低趋势(P0.05);组间比较,两组治疗2周后疼痛积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4周后疼痛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随着时间推移,两组颈椎活动度评分、颈椎生理曲度均呈升高趋势(P0.05);组间比较,两组治疗2周后颈椎活动度评分、颈椎生理曲度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4周后颈椎活动度评分、颈椎生理曲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辨证推拿法联合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较好,可有效改善患者疼痛症状、颈椎活动及颈椎生理曲度,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陕西中医》2017,(8):1026-1027
目的:探究颈痛颗粒联合旋提手法及功能锻炼对神经根型颈椎病颈椎活动度的影响。方法:将8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行颈椎牵引加双氯芬酸钠配合佩戴颈围治疗,治疗组行颈痛颗粒联合旋提手法及功能锻炼治疗。结果:治疗组的治疗有效率,颈椎活动度及颈椎曲度明显高于对照组,VAS评分及临床症状体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随访复发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痛颗粒联合旋提手法及功能锻炼可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症状及体征,促进颈椎曲度及活动度的恢复,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颈椎旁神经阻滞配合易筋经功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2组均用同息通(曲安奈德注射液)行责任椎体旁神经阻滞术。每周治疗1次,疗程4周。观察组在神经阻滞术后第2天开始每天2次练习易筋经第3势(韦驮献杵)及第7势(九鬼拔马刀)。比较2组治疗期间颈椎病疗效评分及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并评价综合疗效,随访3个月。收集相关影像学资料及数据,采用Borden测量法测量2组治疗前及治疗结束3个月后颈椎生理曲度(颈椎弧弦距)变化。结果治疗4周,2组VAS及颈椎病疗效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结束3个月后颈椎弧弦距较治疗前增加(P<0.05),治疗前后差值大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治疗结束3个月后颈椎弧弦距较本组治疗前无明显增加(P>0.05)。观察组愈显率高于对照组(P<0.05),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旁神经阻滞配合易筋经功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颈椎生理曲度,效果优于单纯颈椎旁神经阻滞。  相似文献   

18.
颈椎前入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经颈椎前入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方法,并分析其临床疗效。方法:4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分为A组20例、B组20例,分别于体感诱发电位监测下施行颈椎前入路椎间盘切除、椎体次全切除并椎体间cage(A组)和钛网(B组)植入融合、前路钢板内固定术。根据日本整形外科协会(JOA)评分及影像学改善程度,评价手术疗效。结果:40例患者手术后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无1例发生出血、瘫痪、脑脊液漏、食管瘘及内固定松脱、断裂等严重并发症。术后2组病例JOA评分均有改善,A组术后3d及1个月JOA评分分别为(13.76±0.74)分和(14.67±0.64)分、B组术后3d及1个月JOA评分分别为(14.36±0.75)分和(14.74±0.67)分,均较术前A组(7.95±0.82)分、B组(8.35±0.61)分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影像学显示2组病例均减压充分,椎体间融合良好,内固定位置准确。结论:经颈椎前入路施行椎间盘切除、椎体次全切除并椎体间融合、前路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安全性好,成功率高,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针刺大椎联合雷火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颈痛颗粒联合旋提手法治疗,观察组采用针刺大椎联合雷火灸治疗,均治疗4周。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颈椎曲度、颈椎活动度(颈椎旋转角度、前屈角度、侧屈角度、后伸角度)、颈椎功能[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NDI)评分]及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颈椎曲度、旋转角度、前屈角度、侧屈角度、后伸角度均较治疗前增大(P<0.05),且观察组均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NDI、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28/30),高于对照组的70.00%(2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大椎联合雷火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显著,可改善患者颈椎关节活动功能,缓解患者的颈椎功能障碍,减轻颈椎疼痛。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温针灸加Mulligan动态关节松动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20例。三组患者均接受相同的温针灸治疗,A组仅接受温针灸治疗,B组在温针灸治疗基础上加用Mulligan动态关节松动术,C组在温针灸治疗基础上加用颈椎牵引。三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12次后进行疼痛评分和颈椎活动度(ROM)评估。结果:经过12次治疗,三组疼痛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和C组疼痛评分与A组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三组患者的颈椎ROM均较治疗前增加,组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颈椎ROM与A组和C组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温针灸加Mulligan动态关节松动术能更好地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颈椎ROM,减轻颈部疼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