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自身免疫功能异常引起的以慢性炎症性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可发展为脊柱关节炎,慢性炎症和病理性骨形成是它的两个主要病理特点。进行性的脊柱关节僵硬引起的脊柱活动障碍是患者最常见的主诉,因此对脊柱关节的异常骨增生的病理机制得到广泛的关注。但随着对AS研究的深入,发现在脊柱局部过度骨化的同时伴有系统性的骨丢失,表明AS发病过程不仅仅是单一的成骨或破骨异常,而是处于兼有两者的骨代谢失衡环境中。目前研究发现AS疾病中Wnt、BMP信号通路和炎症反应在AS疾病中既促进成骨,又能影响破骨细胞形成;而破骨细胞在发挥骨吸收作用的同时,它的产物又参与了新生骨形成。但大多数研究均是着重于描述单独的成骨或破骨机制,未能明确地阐明它们是如何在引起脊柱周围骨质增生的同时导致全身骨量丢失的具体作用机制。AS病理过程中炎症因子是否在不同的部位发挥不同的作用,如何在控制新生骨形成的同时减少骨质疏松发生的风险,这些问题仍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阿达木单抗对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骨代谢标志物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长海医院风湿免疫科收治的活动性强直性脊柱炎患者42例,同时选取42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所有AS患者均接受40 mg阿达木单抗隔周皮下给药治疗24周。采用DXA骨密度仪检测腰椎和髋部骨密度,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骨代谢指标β-胶原降解产物(β-CTX)、总Ⅰ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P1NP)、骨钙素N端中分子片段(N-MID)、25羟基维生素D、甲状旁腺素(PTH),收集AS患者相关临床及实验室检测指标,观察AS患者骨质疏松发生情况,比较AS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血清骨代谢指标,以及AS患者经阿达木单抗治疗后病情活动度和血清骨代谢指标的变化。结果 42名活动性AS患者中骨质疏松发生率为13. 6%,骨量减少的发生率为25. 8%,骨量正常者占60. 6%。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S患者骨代谢标志物β-CTX、P1NP、NMID、PTH水平明显升高(P0. 01),25羟基维生素D水平明显下降(P0. 01)。AS患者经阿达木单抗治疗24周后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指标均得到明显改善,骨代谢标志物β-CTX、P1NP、N-MID、PTH水平明显下降(P0. 01),25羟基维生素D水平明显升高(P0. 01),血钙、血磷水平无明显变化。结论 AS患者存在骨代谢紊乱,骨形成和骨破坏均活跃;阿达木单抗治疗不仅可改善AS疾病活动度,同时能改善AS患者骨代谢。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重骨颗粒对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 AS)患者疾病活动及骨代谢的影响。方法 将84例AS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予以基础治疗,口服柳氮磺吡啶片联合塞来昔布胶囊,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重骨颗粒口服,疗程均为12周。观察治疗前后巴氏AS疾病活动度指数(BASDAI)、AS疾病活动度评分(ASDAS)、巴氏AS功能指数(BASFI)和中医症状评分的变化,检测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抑炎因子[白介素10(IL-10)]、促炎因子[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17(IL-17)]、骨代谢指标[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血清β胶原降解产物(β-CTX)、I型前胶原氨基末端肽(PINP)]水平。结果 两组均无脱落病例,治疗后观察组ASAS20达标率83.33%,显著优于对照组的64.29%(χ2=3.941,P<0.05);ASAS50达标率为71.43%,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骨密度(BMD)及骨代谢标志物的变化。方法 AS组:2013年1月-2015年2月,52例,男40例、女12例,年龄(32.33±13.51)岁;健康对照组:50例,男38例、女12例,年龄(31.52±11.87)岁。检测双股骨颈、腰椎1-4BMD与T值;血清骨钙素(BGP)、I型原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I型胶原C-末端肽(CTX);AS组检测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计算病情活动指数(BASDAI)及功能指数(BASFI)。采用t检验与相关分析。结果 (1)AS组男、女性双股骨颈BMD(0.943±0.163,0.940±0.148)低于对照组(1.179±0.142,1.176±0.141);腰椎1-4BMD(1.057±0.179,1.069±0.187)低于对照组(1.199±0.121,1.202±0.166);(2)AS组双股骨颈、腰椎1-4骨质疏松及骨量减少分别是57.69%和61.53%;(3)AS组双股骨颈、腰椎1-4BMD与BASDAI呈负相关性(r=-0.426、-0.478)(P0.05);(4)AS组男、女性BGP含量(13.47±4.36、13.85±3.75)低于对照组(21.57±3.18、20.77±4.19)(P0.05),PINP含量(24.47±3.53、23.66±4.73)低于对照组(32.25±4.33、31.17±3.20)(P0.05),CTX含量(0.80±0.13、0.74±0.17)高于对照组(0.37±0.10、0.37±0.13)(P0.05);(5)AS组BGP与双股骨颈、腰椎1-4BMD呈正相关性(r=0.475、0.431)(P0.05),CTX呈负相关性(r=-0.516、-0.466)(P0.05)。结论 AS患者存在BMD降低,BGP、PINP含量减少,CTX增加,导致骨质疏松,应采取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成都市不同年龄城乡女性居民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并计算维生素D缺乏和不足的患病率,计算各种骨转换指标的平均值,研究维生素D水平与骨转换指标的关系。方法选择2个城镇社区和2个农村社区,30~90岁健康妇女376例,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1,25-二羟基维生素D、25-羟基维生素D,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骨碱性磷酸酶、胶原C端肽、N端骨钙素、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甲状旁腺素、1型前胶原氨基,用双能X线吸收仪检测腰椎骨密度。结果 25-羟基维生素D平均值为17.2±0.7 ng/m L,N端骨钙素平均值为7.6±0.3 ng/m L,1型前胶原氨基端肽平均值为59.6±4.2 ng/m L,维生素D不足者患病率为:97.0%,缺乏者患病率为:76.86%。同时,25-羟基维生素D与胶原C端肽、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呈负相关,1,25-二羟基维生素D与骨碱性磷酸酶呈正相关关系。50岁以后骨密度显著下降。结论成都市女性居民在冬季维生素D普遍不足,不良的生活方式及低维生素D的摄人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血清骨保护素(OPG)、骨代谢指标及骨密度并观察AS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病情活动指标,探讨OPG与AS的关系及与AS骨代谢指标、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应用酶联免疫法(ELISA)、放射免疫法检测100例AS患者及10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血清OPG、骨钙素(BGP)、骨碱性磷酸酶(BALP)、Ⅰ型胶原羧基端延长肽(CICP)、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CTX)及尿脱氧吡啶啉(DPD)水平。应用双能X线(DEXA)法检测健康对照组与AS患者腰椎、股骨颈、股骨粗隆骨密度,并评价AS患者的BATH功能指数(BASFI)、病情活动指数(BASDAI)、患者总体评价(PGA)、脊柱炎症、脊柱痛及枕墙距、指地距、颌柄距、胸廓活动度、脊柱活动度、Schober试验,对AS患者的血清OPG水平与其他骨代谢指标、骨密度、临床症状、体征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AS患者中骨质疏松者35人(35%),骨量减少者42人(42%),AS患者血清OPG、CTX及尿DPD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P0.001、P0.001),AS患者的腰椎、股骨颈、股骨粗隆骨密度较健康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P0.01、P0.01),OPG水平与AS患者各部位的骨密度呈负相关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与其他临床指标及骨代谢指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AS患者比健康对照组更易出现骨质疏松和骨量减少,AS患者的骨吸收增强,血清OPG水平增高,其增高原因可能是机体对抗过度骨吸收的保护性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1051例强直性脊柱炎(AS)骨密度(BMD)、骨代谢指标,探讨其与五种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酶联免疫法、放射免疫法检测1051例AS患者及26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血清骨钙素、骨碱性磷酸酶、Ⅰ型胶原羧基端延长肽、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及尿脱氧吡啶啉水平。双能X线法检测对照组与AS组腰椎、股骨颈、股骨粗隆BMD。并检测AS组ESR、CRP水平。探讨不同证型AS患者上述指标的异同。结果五个证型患者的腰椎BMD均显著降低,除湿热伤肾证的股骨颈BMD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减低外,其余四个证型的股骨颈、股骨粗隆BMD及湿热伤肾证的股骨粗隆BMD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AS患者邪郁化热证、湿热伤肾证的ESR、CRP高于其他证型,尤高于肾虚督寒、邪及肝肺证。肾虚督寒、邪及肝肺、邪痹肢节证的骨生成指标低于湿热伤肾、邪郁化热证。湿热伤肾、邪郁化热证的骨吸收指标高于其他证型。与对照组比较各证型骨吸收水平均显著增高。结论 AS患者的BMD的降低,是骨质受损的外在表现,与肾督亏虚密切相关。五个证型均存在着肾虚督亏骨质受损的表现,并存在着正气的偏虚、邪气的偏盛。但湿热伤肾、邪郁化热证的邪气更盛,治疗应更注重于驱邪;肾虚督寒、邪及肝肺、邪痹肢节证的正气更虚,治疗应更偏重于扶正。  相似文献   

8.
目的 检测1051例强直性脊柱炎(AS)骨密度(BMD)、骨代谢指标,探讨其与五种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 酶联免疫法、放射免疫法检测1051例AS患者及26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血清骨钙素、骨碱性磷酸酶、I型胶原羧基端延长肽、I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及尿脱氧吡啶啉水平.双能X线法检测对照组与AS组腰椎、股骨颈、股骨粗隆BMD.并检测AS组ESR、CRP水平.探讨不同证型AS患者上述指标的异同.结果 五个证型患者的腰椎BMD均显著降低,除湿热伤肾证的股骨颈BMD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减低外,其余四个证型的股骨颈、股骨粗隆BMD及湿热伤肾证的股骨粗隆BMD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AS患者邪郁化热证、湿热伤肾证的ESR、CRP高于其他证型,尤高于肾虚督寒、邪及肝肺证.肾虚督寒、邪及肝肺、邪痹肢节证的骨生成指标低于湿热伤肾、邪郁化热证.湿热伤肾、邪郁化热证的骨吸收指标高于其他证型.与对照组比较各证型骨吸收水平均显著增高.结论 AS患者的BMD的降低,是骨质受损的外在表现,与肾督亏虚密切相关.五个证型均存在着肾虚督亏骨质受损的表现,并存在着正气的偏虚、邪气的偏盛.但湿热伤肾、邪郁化热证的邪气更盛,治疗应更注重于驱邪;肾虚督寒、邪及肝肺、邪痹肢节证的正气更虚,治疗应更偏重于扶正.  相似文献   

9.
4月龄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卵巢切除组,假手术组,切除卵巢后给予活性维生素D5组或给予尼尔雌醇组。活性维生素D3剂量为0.0208μg/100gBW,隔天一次;尼尔雌醇为0.15mg/100gBW,每周一次。10周后处死动物并取右胫骨制备不脱钙骨切片进行骨计量学测定,并测定肱骨重量.无机质重量及骨钙、磷含量等。结果:卵巢切除组从骨小梁体积,骨小粱宽度,骨重量和无机质重量与体重之比及骨钙含量等方面显示绝经后骨质疏松模型建立,骨再建指标显示该模型为高转换型骨质疏松。活性维生素D3组各指标与假手术组,相似,但成骨细胞指数高于假手术组与去势组相似,表明活性维生素D3通过抑制雌激素缺乏状态下过高的骨吸收而达到防止骨丢失的作用而尼尔雌醇组各指标均与假手术组相似,提示尼尔雌醇通过抑制雌激素缺乏状态下过高的骨转换,恢复骨再建过程的平衡而防止切除卵巢大鼠的骨丢失。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患者血清25(OH)D_3与甲襞微循环形态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在胜利油田中心医院风湿免疫科就诊的AS患者121例,包括113例男性和8例女性,同时选取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对照80名,所有受试者行甲襞微循环及血清25(OH)D_3检测,同时详细记录AS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依据血清25(OH)D_3水平分为VitD不足组和VitD缺乏组。数据间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及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1)AS患者25(OH)D_3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2)AS甲襞微循环形态存在异常。VitD缺乏组的毛细血管密度、动静脉支管径分别小于与VitD不足组和对照组(P均0.01),管袢直径分别大于VitD不足组和对照组(P均0.01);VitD不足组的毛细血管密度、动静脉支直径均小于对照组(P均0.01),管袢直径大于对照组(P=0.001),毛细血管长度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832);(3)AS患者25(OH)D_3水平与甲襞微循环积分呈显著负相关(r=-0.357,P0.01);25(OH)D_3水平下降是甲襞微循环积分增高的风险因素(β=-0.099,P=0.001)。结论 AS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维生素D缺乏,血清25(OH)D_3水平下降与甲襞微循环积分升高显著相关,是AS患者发生微循环障碍的危险因素,详细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骨代谢紊乱在加剧强直性脊柱炎的病理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强直性脊柱炎出现局部过度骨化的同时,存在全身骨量的流失,此外免疫及炎症反应也与骨代谢紊乱密切相关。通过检索国内外文献,对中医药维持强直性脊柱炎骨代谢平衡的分子学机制进行综述,认为中医药通过抑制强直性脊柱炎成骨相关的异位骨化,延缓强直性脊柱炎破骨相关的骨量流失,调节免疫及炎症反应维持强直性脊柱炎骨代谢平衡,发挥防治强直性脊柱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骨质疏松症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维生素D水平与骨代谢、血尿酸(BUA)的关系.方法 选取72例骨质疏松症合并高尿酸血症者患者作为合并疾病组、85例单纯骨质疏松症者患者作为单纯疾病组及6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健康组.所有受试者均检测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D3)、骨钙素(BGP)、β-Ⅰ型胶原羧基端交联肽(β-...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Wilson's病患者骨骼X线摄片表现,及驱铜治疗联合活性维生素D3补充治疗对骨代谢的影响。方法对35例入选Wilson's病患者入院时进行骨骼X线摄片,并分别于治疗前及二巯基丙磺酸钠驱铜辅以活性维生素D3治疗8疗程后,放射免疫法测定骨代谢相关激素:PTH、CT、及血清BGP水平;用生化法测定血钙、血磷,尿钙、尿磷等。并用单光子吸收法(SPA)测定尺桡骨中远端1/3处平均骨密度值。结果Wilson's病患者手腕部X线检测异常率达60%。治疗后,血PTH、血钙均降低,骨密度(BMD)值升高,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磷、尿钙、磷及血清CT、BGP水平较治疗前差异无显著性。结论Wilson's病患者常并发骨质疏松或骨质软化等代谢性骨病,驱铜治疗联合活性维生素D3补充治疗可更好改善骨骼代谢,更快改善其骨密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的骨代谢特征,以及强直性脊柱炎临床相关因素和骨代谢的关系.方法 分别测定及比较AS患者和健康对照组TRAP、BGP、OPG.用BASDAI方法评价AS病情活动性,分析AS患者炎症指标(ESR、CRP、BASDAI)、性别、发病年龄、病程、HLA-B27与骨代谢指标(TRAP、BGP、OPG)的关系.结果 AS患者中OPG,TRAP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AS组中TRAP随ESR、CRP、BASDAI、性别、病程的变化而变化,多元分析结果OR值最大的是BASDAI.结论 AS患者骨代谢指标的研究表明,AS患者骨代谢表现为骨吸收增加.AS患者骨吸收受ESR、CRP、BASDAI、性别、病程的影响,影响最大的是BASDAI.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Wilson's病患者骨骼X线摄片表现,及驱铜治疗联合活性维生素D3补充治疗对骨代谢的影响。方法 对35例入选Wilson's病患者入院时进行骨骼X线摄片,并分别于治疗前及二巯基丙磺酸钠驱铜辅以活性维生素D3治疗8疗程后,放射免疫法测定骨代谢相关激素:PTH、CT、及血清BGP水平;用生化法测定血钙、血磷,尿钙、尿磷等。并用单光子吸收法(SPA)测定尺桡骨中远端1/3处平均骨密度值。结果 Wilson's病患者手腕部X线检测异常率达60%。治疗后,血PTH、血钙均降低,骨密度(BMD)值升高,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磷、尿钙、磷及血清CT、BGP水平较治疗前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Wilson's病患者常并发骨质疏松或骨质软化等代谢性骨病,驱铜治疗联合活性维生素D3补充治疗可更好改善骨骼代谢,更快改善其骨密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青海高原不同海拔人口聚居区常驻居民冬季和夏季血25羟基维生素D水平,分析其与高原季节和骨代谢指标的变化关系,并对其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观测本地区低温气候天数,对2020年11月至2021年7月青海不同海拔地区同一批次常住人群年龄21~45岁健康居民冬季303名(11月)及夏季253名(7月)采集基础数据并测定25(OH)D、PTH、β-CTX及PINP水平,评估不同海拔、不同季节常住人群的维生素D水平,分析不同维生素D水平状况下骨代谢指标的变化,并对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本地区符合冬季气温天数为226 d,不同海拔常住人群夏季维生素D缺乏和不足占95.6%,冬季维生素D缺乏和不足占99%;不同海拔人群相比维生素D及PT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批人群,冬季和夏季比较,25(OH)D、骨代谢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5(OH)D、PTH水平在不同季节不同性别、年龄人群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夏季25(OH)D与年龄、PTH呈负相关(P<0.05),冬季25(OH)D与年龄、PTH、βCTX、PINP呈负相关(P<0.0...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青娥丸(QEW)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骨代谢指标和骨硬化蛋白的影响。方法 2016年1月至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20例门诊和住院PMOP患者随机分为QEW组(给予钙片和青娥丸),ALF组(给予钙片和阿法骨化醇)和对照组(给予钙片)(每组n=40),随访期为1年。测量基线和治疗1年后血清骨硬化蛋白、25羟维生素D和骨转换标志物(β-CTX,N-MID和T-PINP)的水平。结果 QEW组和ALF组治疗后1年血清骨硬化素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 05),但QEW组和ALF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后1年QEW组和ALF组血清β-CTX,N-MID和T-PINP水平均降低,而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但QEW组和ALF组血清β-CTX,N-MID和T-PIN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 05)。结论 QEW调节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骨代谢的机制可能与QEW增加硬化蛋白表达的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阿仑膦酸钠对新疆乌鲁木齐地区汉族与维吾尔族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患者25羟基维生素D(25-(OH) D)和骨代谢标志物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8年5月至2011年8月期间,我院就诊的骨质疏松患者132例,其中汉族90例(68.2%),维族42例(31.8%),对比治疗前后两组骨代谢指标以及25-(OH) D水平。结果 两组平均年龄、体重指数、血清Ca、P、Mg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后25-(OH) D水平均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两组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CP-5b)水平明显降低,汉族组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P)、骨钙素(BGP) 治疗前后变化不明显。结论 在汉族和维吾尔族间,阿仑膦酸钠通过抑制破骨细胞活性达到治疗骨质疏松的目的,不同种族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分析新疆乌鲁木齐地区汉族与维吾尔族骨量减少女性之间骨生化标志物和维生素 D的水平,探讨维吾尔族骨量减少的特点。方法选择2008年5月至2011年3月期间,我院就诊的 骨量减少的女性500例,其中汉族306例(61. 2% ),维族194例(38. 8% ),对比分析两组体重指数、血 清电解质、部分骨生化标记物以及25羟基维生素D水平。结果两组平均年龄、体重指数、血清Ca、 P、Mg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 05 );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P)无显著性差异(P>0. 05 );骨钙素 (BG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 TRACP-5b)水平,维吾尔族高于汉族组(P<0. 05);汉族各年龄阶段 VitD水平均高于维吾尔族,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结论骨转换水平较高和VitD缺乏在维吾尔族 女性骨量减少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骨灵汤联合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rh TNFR:Fc)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前后骨代谢标志物、影像学及血清OPG/RANKL的变化.方法 将52例A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1组(26例)以骨灵汤加rh TNFR:Fc治疗;治疗2组(26例)采用rh TNFR:Fc治疗,疗程均为24周.观察指标包括治疗前后患者Bath AS疾病活动性指数(BASDAI)和急性期反应物水平;患者骨钙素(OC)、C-端肽(CTX)、NF-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及骨保护素(OPG)的水平;并对治疗前后的骶髂关节、髋关节X线影像进行Bath AS放射学评分(BASRI).结果 两组患者在治疗24周后,活动性指数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但两组之间同期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骨代谢标志物:在治疗24周后两组与各自治疗前比较,血清OC均显著增加,CTX均显著下降(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1组比治疗2组血清OC显著增加,CTX显著下降(P<0.05).影像 BASRI评分:两组患者的骶髂关节评分(BASRI-SIJ)和髋关节评分(BASRI-h)在两组间及自身治疗前后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血清OPG、RANKL水平:两组在治疗24周后与各自治疗前比较血清OPG均显著升高(P<0.05),RANKL均显著下降(P<0.05),OPG/RANKL比值均显著升高(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1组比治疗2组OPG显著升高(P<0.05),RANKL显著下降(P<0.05),OPG/RANKL比值显著升高(P<0.05).结论 rh TNFR:Fc 治疗可显著改善AS疾病的活动性,调节骨代谢及OPG系统,且阻止骶髂关节及髋关节的骨破坏;骨灵汤联合rh TNFR:Fc治疗AS,对骨代谢及血清OPG/RANKL水平影响意义更显著(P<0.05).提示骨灵汤、rh TNFR:Fc有可能通过对OPG系统的调节作用进一步调节骨代谢,阻止AS患者出现的骨质破坏,故可作为治疗AS的较佳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