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肝外胆管癌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孟宪民  刘铮 《普外临床》1996,11(1):29-32
作者对1978年至1995年收治的63例肝外胆管癌患者进行了诊断与治疗方面的探讨,本组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3.5岁,男女之比为2.9:1。在病理分型中,浸润型癌占56%,结节型占38%,乳头状型占6%,根据发生部位分类;在胆总管上部者占58.7%,中部占17.5%,下部占23.8%,本组全部患者均依靠临床表现及B超获初步诊断,但梗塞的具体部位及范围往往需CT或其它介入性方法如PTC、ERCP或血管造  相似文献   

2.
二十多年前,主流观点认为胰腺癌术后辅助治疗不能改善病人的生存期。第一个术后辅助治疗的前瞻性对照研究是1985年的GITSG研究,此后欧洲和美国先后组织了一系列临床研究,包括EORTC、ESPAC-1、RTOG-9704、CONCO-001等.今年的ASCO年会上发布了最新的ESPAC-3研究结果。上述研究均证实.胰腺癌切除术后辅助治疗可改善胰腺癌病人的生存期。但对于胰腺癌术后最佳的辅助治疗方案.跨大西洋两岸的观点始终不一致,美国倾向于先予联合放化疗,随后化疗;欧洲则以化疗为主。  相似文献   

3.
肝内胆管细胞癌(ICC)预后极差,手术治疗联合包括化疗、放疗、分子靶向药物治疗、肝局部毁损治疗、介入治疗、抗病毒治疗等在内的综合治疗,能够形成互补作用,防止其术后复发。本文就ICC手术联合辅助治疗的最新进展予以综述,为ICC的综合治疗及临床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作者对1978年至1995年收治的63例肝外胆管癌患行进行了诊断与治疗方面的探讨。本组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3.5岁,男女之比为2.9:1。在病理分型中,浸润型癌占56%,结节型占38%,乳头状型占6%。根据发生部位分类:在胆总管上部者占58.7%,中部占17.5%,下部占23.8%。本组全部患者均依靠临床表现及B超获初步诊断,但梗塞的具体部位及范围往往需CT或其它介入性方法如PTC、ERCP或血管造影等得出。我们不主张术前取细胞学检查,无论是怀疑为良性还是恶性病变,均施行剖腹探查手术。肝外胆管癌的切除率低,特别是上部胆管癌的切除难度更大。本组总切除率为47.6%,其中上部胆总管癌为28.7%,中部为63.6%;下部为80%。对无法切除者采用姑息性引流术或置管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为其它治疗如化疗、放疗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5.
1概述胆管癌占人类恶性肿瘤的2%[1],在胆道系统的任何部位都可能发生,但以肝门胆管汇合部最常见,约占其中的40~60%[2]。肝门部胆管癌(H ilar cholangiocarc inom a:HCCC)4以腺癌为主,生长较慢,呈浸润性生长,可浸润至肝脏或沿神经间隙、胆管周围淋巴结及血管间隙等生长,此外也可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胆管癌的发病率有增加趋势,诊断时大多已属晚期,根治率低、疗效差,现将我们经治的160例综合报道,供同道参考。临床资料一、资料来源:160例其中南阳地区医院子1982年1月至1990年12月收集65例;江西医学院二附院于1978年1月至1991年3月收集58例;解放军91医院于1980年1月至1990年12月收集26例;解放军272医院于1980年1月至1990年12月收集11例。二、资料分析  相似文献   

7.
肝门部胆管癌的外科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胆管癌约占消化道恶性肿瘤的3%,近年来发病率呈逐渐增高的态势。按照解剖部位,通常将胆管癌分为肝内胆管癌和肝外胆管癌。其中,累及肝总管、左右肝管汇合部的肝门部胆管癌最为常见,约占全部胆管癌的50%~60%。  相似文献   

8.
肝门部胆管癌(hCCA)是位于二级肝管与胆囊管开口之间的胆管上皮起源的恶性肿瘤,又称为Klatskin瘤。手术是hCCA唯一潜在的治愈性方法。切缘性质是行切除手术的患者获得长期生存最关键的因素,而作为胆管癌最常见的亚型,hCCA的病理学类型多为低-中分化腺癌,侵袭能力强,恶性程度高,早期症状不明显且无有效的检出手段,所以多数患者在诊断时已处于疾病晚期,丧失手术指征。虽然新辅助放化疗联合原位肝移植已经被证实是部分局部晚期不可切除的hCCA的有效治疗方式,但纳入标准严格,肝源短缺,部分患者在等待肝源的期间肿瘤进展,失去移植条件,因此该治疗方式无法成为大多数患者的治疗方案。传统的放化疗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不可切除hCCA患者的生存时间,但其治疗效果始终有限。有研究表明新辅助放化疗能够将部分不可切除的hCCA降期为可切除,提高R0切除率,但相关数据较少且陈旧,缺乏可信度。随着科技的进步,包括立体定向放疗、三维适行放疗、放射粒子植入等在内的新型放疗技术和光动力疗法的出现,hCCA的局部治疗进入了更加精准的时代。近年来,随着基因检测的发展和对肿瘤微环境的深入研究,在分子生物学层面抑制肿瘤进展是各种实体肿瘤研究的热门方向,针对不同靶点的靶向药物、免疫检查点抑制剂(PD1/PD-L1抗体、CTLA4抗体)层出不穷,并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为不可切除的hCCA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但就目前的研究来看,靶向治疗、免疫治疗虽然在肝内胆管癌的治疗中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但是在hCCA治疗中的表现仍令人不满意。不可切除的hCCA的单一治疗效果较差,多种治疗方式联合治疗是当前研究的重点。本文主要综述不可切除的hCCA的治疗进展及新辅助治疗在实现R0切除方面的可行性,旨在为此类患者的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不同部位肝外胆管癌的临床特点、手术治疗效果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5月—2014年4月收治的87例肝外胆管癌患者资料。结果:87例患者中,肝门胆管癌58例,胆总管下端癌29例,患者均以黄疸为主要表现;56例行根治性手术切除,包括肝门胆管癌33例(56.9%,33/58),胆总管下端癌23例(79.3%,23/29),其余患者行姑息性减黄治疗或未予治疗。肝门胆管癌患者根治术后1、2、3年生存率分别为62.2%、35.1%、27.0%;AJCC分期和淋巴转移是总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而AJCC分期、淋巴转移、肝脏侵犯是无瘤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胆总管下端癌患者术后1、2、3年存活率分别为91.6%、54.2%、37.5%;影响总生存期和无瘤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均为AJCC分期(均P0.05)。肝门胆管癌与胆总管下端癌患者间,全部患者的总生存期、根治术后患者中位生存期与无瘤生存期及非根治术治疗后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对于不同位置的肝外胆管癌,根治性切除均是有效治疗方式,AJCC分期系统可有效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10.
胡宗泽  张清泉 《外科》1997,2(3):148-150
目的:探讨肝外胆管癌的诊断与治疗。方法:男58例,女14例,共72例,平均年龄58.3岁。上段占75%,中段11.1%,下段13.86%。本组病人均依靠临床表现及B超检查做出初步诊断。术中B超扫查明确肿瘤部位、范围、门脉通畅情况以指导手术。结果与结论:本组总切除率45.83%,其中上段为33.33%,中段62.5%,下段为100%,对不能切除者行胆肠内、外引流术,以改善病人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肝外胆管癌的诊断和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总结42例肝外胆管癌的临床资料、手术方式、手术并发症及生存率。结果术前诊断符合率达64.3%(27/42),CA19—9阳性率为90.5%,根治性手术25例(59.5%),姑息性手术17例(40.5%),根治性切除肿瘤1、2、3年生存率分别为64%(16/25)、36%(9/25)和12%(3/25);姑息性手术1、2、3年生存率分别为17.6%(3/17)、5.8%(1/17)和0(0/17)。结论早期诊断、正确的评估、合理的术式选择能提高肝外胆管癌的疗效,降低手术并发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12.
肝外胆管癌的外科及综合治疗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提高胆管癌治疗效果的有效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998年3月至2004年10月间我们收治78例胆管癌病人的外科治疗及部分病人配合化疗、放射、免疫等治疗的疗效。结果胆管癌切除率占60.3%,其中切缘阴性根治切除术占35%。手术切除的18例肝脏标本中,肝组织侵犯达11例(60%)。切缘阴性骨骼化根治切除术组1年、2年、3年存活率分别为75.7%、51.5%和32.6%,姑息性切除组分别为38%、10%和0。直接胆肠吻合术或内镜下放置胆管支架内引流组,术后生存2~11个月,平均生存时间为(6±2.8)个月,手术或仅经皮肝穿刺行外引流组,生存时间为1~5个月,平均生存时间为(3.6±1.8)个月。经过上述治疗后,4例为内引流全身化疗病人,平均生存时间为(7.5±2.2)个月,无显著效果;5例为内引流行区域性化疗病人平均生存时间为(11±4.3)个月,较相应无区域化疗者(6±2.8个月)明显延长(P〈0.001)。内引流术后伽玛射线放射治疗11例平均生存时间为(11.7±3.1)个月,较相应无伽玛射线放射治疗者(6±2.8个月)明显延长(P〈0.001)。结论肝外胆管癌治疗效果尚不理想,提高肝外胆管癌根治性切除是提高疗效重要途径之一,但必须选择好扩大根治的适应证。对于无法根治切除者,配合局部区域化疗及三维适形为基础的定位放疗也能起到一定延长生命作用,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Survivin蛋白在肝外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Survivin蛋白在肝外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Survivin蛋白表达水平与肝外胆管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研究Survivin蛋白表达与肝外胆管癌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59例肝外胆管癌组织和相应的20例癌旁组织中Survivin蛋白的表达,分析肝外胆管癌组织中Survivin蛋白的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及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肝外胆管癌组织Survivin蛋白表达阳性率为67.8%(40/59),而癌旁组织为20.O%(4/20),二者有明显差别(P<0.01).Survivin蛋白表达水平与分化程度呈负相关(P<0.01),与TNM分期、淋巴管浸润、神经浸润和淋巴结转移旱正相关(P<0.05).Survivin蛋白表达阳性组血清CA19-9的水平为(290 300±55 500)U/L,阴性组为(113 300±31 400)U/L,Survivin蛋白阳性表达组高于阴性表达组(P<0.05).Survivin蛋白表达阴性组和阳性组平均生存期分别为43.5个月和21.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Survivin蛋白、癌残留及淋巴结转移是肝外胆管癌独立的预后因素(P<0.05,P<0.01,P<0.01).结论 Survivin蛋白表达水平与分化程度呈负相关,与淋巴浸润和血清CA19-9浓度呈正相关.Survivin蛋白表达水平为肝外胆管癌根治术后独立的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4.
胆管癌是恶性程度高、预后差的实体肿瘤,手术切除仍然是主要治疗手段。靶向以及免疫治疗是近年来逐渐受到重视的抗肿瘤手段,尤其是免疫治疗。胆管癌的肿瘤微环境复杂,除了间质和内皮细胞外,还包括大量免疫细胞,天然和适应性免疫系统也发挥作用。本文总结了胆管癌的免疫相关研究以及最新的免疫治疗临床试验。  相似文献   

15.
胆管癌具有较高的恶性程度和较低的手术切除率,加之术后辅助化疗和靶向治疗药物并不成熟,导致胆管癌患者的病死率较高,长期预后较差。随着目前的临床诊疗水平的提高、术前评估和外科技术的发展,胆管癌的诊断和治疗已取得了一些发展进步;胆管癌早期缺乏特异性表现,因此患者被诊断时已失去R0切除机会,早期诊断可提高患者R0切除及术后长期生存率,可通过对比增强超声、增强磁共振、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等提高诊断准确性。在治疗上胆管癌仍以综合治疗为主,对于可切除胆管癌争取行R0切除,发生远处转移的胆管癌可结合新辅助化疗后根据复查情况决定是否可行手术治疗、术后联合化疗、分子靶向治疗、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等综合方案以期提高患者长期生存率。本文就胆管癌的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估胆管癌患者肝移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检索1995年至2009年相关英文文献,对符合纳入标准的临床试验用Stata 10软件对其1、3、5年有效生存率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有14项独立的临床研究的17篇文献入组,共纳入605例胆管癌肝移植患者.1、3、5年总体有效生存率分别为73%(95%CI:0.65~0.80)、42%(95%CI:0.33~0.51)和39%(95%CI:0.28~0.51).其中,新辅助放化疗组(OLT-PAT组)的1、3、5年有效生存率达到83%(95%CI:0.57~0.98)、57%(95%CI:0.18~0.92)和65%(95%CI:0.40~0.87).并发症总体有效发生率为62%(95%CI:0.44~0.78).与单纯肝移植组(61%,95%CI:0.33~0.85)和肝移植合并部分胰十二指肠切除组(78%,95%CI:0.55~0.94)相比,OLT-PAT组(58%,95%CI:0.20~0.92)的并发症有效发生率可以接受.结论 与传统手术局部切除治疗胆管癌5年生存率比较,肝移植治疗胆管癌的总体有效率并无明显优势;新辅助放化疗联合肝移植治疗胆管癌的近、远期有效生存率较高.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therapeutic efficacy and safety of liver transplantation for patients with cholangiocarcinoma. 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Cochrane systematic review, a thorough literature search was performed in Pubmed/Medline, Embase and 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electronic databases ranged between 1995 and 2009 in terms of the key words "liver transplantation", and "cholangiocarcinoma" or "cholangiocellular carcinoma" or "bile duct cancer" . And restricted the articles published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Two reviewers independently screened the studies for eligibility,evaluated the quality and extracted the data from the eligible studies with confirmation by cross-checking.Data were processed for a meta-analysis by Stata 10 software with 1-, 3-, 5-year survival rates and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Results A total of 14 clinical trials containing 605 patients were finally enrolled in this study. The overall 1-, 3-, 5-year pooled survival rates were 73% (95% CI: 0. 65 -0. 80), 42% (95% CI:0. 33 -0. 51 ) and 39% (95% CI: 0. 28 - 0. 51 ), respectively. Of note, preoperative adjuvant therapies (OLT-PAT group) rendered the transplanted individuals comparably favorable outcomes with 1-, 3-, 5-year pooled survival rates of 83 % (95 % CI: 0. 57 - 0. 98 ), 57 % ( 95 % CI: 0. 18 - 0. 92 ) and 65 % ( 95 % CI:0. 40 -0. 87), respectively. In addition, the overall pooled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was 62% (95% CI:0. 44 - 0. 78 ), among which that of OLT-PAT group ( 58%, 95% CI: 0. 20 - 0. 92 ) was relatively acceptable compared to those of liver transplantation alone (61%, 95% CI: 0. 33 - 0. 85 ) and liver transplantation with extended bile duct resection ( 78%, 95% CI:0.55-0.94). Conclusions In comparison to curative resection of cholangiocarcinoma with the 5-year survival rate reported from 20% to 40%, the role of liver transplantation alone is so limited, but neoadjuvant radiochemotherapy combined with liver transplantation can bring better short- and long-term prognosis.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肝外胆管癌(EHCC)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对远期生存率的影响,研究EHCC切除术后的预后因素。方法对1995年1月至2003年12月收治的107例EHCC的临床特点、诊断、手术方式和随访结果进行回顾分析。选择对EHCC切除术后预后可能产生影响的临床因素,通过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的预后分析。结果107例手术治疗的EHCC,根治性切除47例(其中单纯骨骼化切除7例,联合各类肝叶切除12例,联合门静脉切除重建3例,联合胰十二指肠切除25例),姑息性切除12例,内或外引流术45例,探查性手术3例。EHCC总体生存率1,3,5年生存率分别为58.2%、30.0%和13.1%。其中根治性切除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2.4%、44.7%和22.7%;姑息性切除1,2,3年生存率分别为54.5%、27.3%和9.1%,无5年存活者。引流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32.1%、17.2%和8.6%,无4年存活者。根治性切除组、姑息性切除组、内或外引流组及非手术组生存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 test,x^2=15.67,P〈0.001)。肿瘤的组织学类型、TNM分期、淋巴结转移、肝脏浸润、胰腺浸润、切缘癌残留、手术切除方式7个因素对预后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治性切除是提高EHCC远期生存率及改善生活质量的关键,骨骼化切除联合肝叶切除和(或)胰十二指肠切除是提高远期疗效的重点。淋巴结转移、切缘癌残留是EHCC切除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组蛋白甲基转移酶基因G9a在肝外胆管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RT-PCR的方法检测48例肝外胆管癌组织及39例癌旁对照组织中C9a mRNA的表达,并分析其阳性表达率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G9a在肝外胆管癌组织中的转录表达率为56.25%(27/48),明显高于对照组织并与肝外胆管癌的淋巴转移及TNM分期(P〈0.05)相关。结论组蛋白甲基转移酶基因G9a在胆管癌组织中表达上调,提示由G9a引起的组蛋白甲基化紊乱在肝外胆管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是仅次于肝细胞肝癌的肝脏第二大常见恶性肿瘤。由于缺乏针对性的筛查手段和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大多数ICC明确诊断时已经是晚期,给ICC的治疗带来巨大困难。目前,根治性手术切除仍是治疗ICC的最有效手段。但是,对于一些不可手术切除或只能行R1切除、淋巴结转移阳性的ICC,经动脉化疗栓塞、局部消融、全身化疗、分子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多学科综合治疗可以有效的改善这一类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