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患者,男,23岁,护士,因"双上肢颤动3月余"于2014年3月16日就诊。自诉3月余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上肢颤动,于当地医院诊断为特发性震颤,因未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未积极治疗,后症状进行性加重,遂于我院就诊。现症见:双上肢颤动伴无力,时感头颈及背部发麻、发紧,精细活动受限,劳累和情绪紧张时症状加重,休息后缓解;身体消瘦,易  相似文献   

2.
特发性震颤验案3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素玲 《辽宁中医杂志》2005,32(12):1286-1286
特发性震颤是一种以头面、下颌、舌臂及腿部的震颤为唯一症状的常见运动障碍.笔者以针刺人中穴为主治疗各种特发性震颤证,疗效颇佳,现举验案3则如下.  相似文献   

3.
<正>震颤,是不随意动作,是运动神经系统的常见病理现象之一。中医多属于颤证、痉证范畴,其辨证论治实证多从风、火、痰、瘀来考虑,治疗多从清热、化痰、平肝、熄风着手。虚证多由气血津液过伤,筋脉失养所致,治疗以补养气血为主。以上为震颤的常规辨证论治,大多数病例以此辨治都会取效。我在临床上遇到一例震颤患者,治疗时突破常规思维,从水饮来辨证论治,收效显著,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正特发性震颤(Essential Tremor,ET)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运动障碍性疾病。该病起病隐匿,进展缓慢,多见于单侧或双侧上肢,也常累及头部,好发于中老年人。西医多使用β受体阻滞剂(如阿罗洛尔、普萘洛尔等)进行治疗,但疗效有限,需长期服用,毒副作用较大。笔者在跟张玉莲导师出诊时采用针药结合治疗此病1例,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下肢震颤案     
<正> 【病历摘要】李××,男性,37岁,上海籍,工人,已婚。住院号133061。1981年11月8日入院。主诉:右下肢持续性颤抖八个月现病史:患者于1972年开始经常头痛,失眠、多梦、纳差及嗳气,并发现全身不定时抽搐或触电感,按“神经衰弱”和“关节炎”治疗,效果不佳。1981年3月突然出现右下肢持续性震颤,遇冷加重,夜间静卧时消失;遇热后下肢发胀,行走时右下肢外蹩,并有下垂,局部有一过性触电样麻木感。自觉小腹有气上  相似文献   

6.
特发性震颤(essential tremor,ET),又称原发性震颤,是一种常见的运动障碍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头部、上肢和躯干等部位的姿势性或动作性震颤,频率通常为4~12 Hz.目前,中西医对此病尚无特效疗法.笔者(除通讯作者)跟随导师何兴伟教授从温阳通督立法,以温针灸为主配合中药治愈特发性震颤1例,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中医学认为特发性震颤的发病主要累及肝、肾、筋脉,肝肾阴虚是发病最根本的病理基础,也是形成风、火、痰、疼疾病之标的根源所在;其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多表现为“虚实夹杂”;治疗上以熄风止颤为基础,重在滋补肝肾,补益气血,化痰通络、调和阴阳.临证时应从整体出发,辨证论治,切中疾病要害,可获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8.
特发性震颤(Essentialtremor,ET)又称原发性震颤,是一组常见的运动障碍性疾病,呈常染色遗传,以姿势性和/或动作性震颤为主要特征,一般双上肢受累但一侧为重。病情多缓慢进展或不进展,呈良性过程,故又称良性震颤。特发性震颤在人群的患病率和发病率报道差别很大,各年龄组均可发病,但发病率随年龄增长显著增加,发病无性别差异,近半数患病有阳性家族史[1]。  相似文献   

9.
王爱平 《中国针灸》2002,22(9):41-49
吴X,女,33岁,未婚,初诊日期2001年7月20日。现病史:15年前,患者因患精神分裂症,服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药名不详)。其后病情反复发作,间断服药至今。3个月前,口服抗精神分裂症药五氟利多片后,精神症状得到有效控制。但于1月前逐渐出现右侧上下肢震颤,下肢尤为明显,不能自主。无论静坐与行走都会发生,行走发作剧烈时必须待震颤停止后才能继续行走。夜间发作次数较少,一般2~3次。每天发作20余次,每次发作时间最短5分钟,最长30分钟。其意识、饮食、大小便均正常,睡眠较差,恶梦纷纭。经头颅CT检查无异常。遂停服五氟利多,连续服安坦1月、中药数剂无效,且有加重之势。患者对此精神紧张,有恐惧感。由其父偕来寻求针灸治疗。查:血压120/75mmHg,神志清楚,表情痛苦,语言流利,面色红润,舌质红有  相似文献   

10.
总结卜献春教授治疗特发性震颤经验。卜教授认为特发性震颤病机以虚为本,多虚实夹杂,与肝肾关系密切。临证时抓主症,细察伴随症状,辨别证型,临证分为肝肾亏虚、虚风内动,血虚肝郁、肾精亏虚,气虚络瘀、经脉失养3型辨证用药。分别以大补阴丸合三甲复脉汤、定颤汤、八珍汤合羚角钩藤汤治疗。治宜标本兼顾,有所侧重。  相似文献   

11.
黎凯教授认特发性震颤病(ET)位在肝,与脑髓、脾、肾密切相关,为肝风内动,筋脉失养;或肝肾不足,肾精亏虚无以濡养筋脉而发为颤证;或热灼津液,炼液生痰,痰浊上扰清窍而动风;或阴亏血少,气血不足,难以濡养机体以致筋脉拘急而发病。临床特点以运动症状、非运动症状为主。家族史和年龄是ET的重要危险因素,家族遗传患者的治疗效果远不及散发患者。责之于肝,故取穴以肝经为主,平肝熄风、柔肝养血止颤为基本大法,脏腑、经络辨证,循经取穴,疗效甚佳。  相似文献   

12.
正特发性震颤(essential tremor,ET)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核心症状表现为以上臂、手、头部和躯干等部位的4~12Hz姿势性或动作性震颤为特征。人群患病率为0.41%~3.92%[1]。长期以来,ET被认为是一种良性震颤,但是随着病情进展,患者身体的不自主震颤会严重影响其进食、说话、书写等一些日常活动,给患者造成较大的压力[2]。本文就近10年来ET的中西医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正>特发性震颤(essential tremor, ET)属于西医专有名词,中医古籍中并无记载,就临床典型症状而言,几乎仅有震颤为唯一的运动症状[1],且不伴有肌张力障碍,患者可于情绪激动、饥饿、注意力集中、劳累后症状加重,饮酒后可减轻[2]。目前ET病因尚不明确,未能找到根治的方法。Louis ED等[3]认为,ET的发病年龄可能呈现2个高峰:40岁之前和60岁之后;同时还会引起认知障碍、睡眠障碍、心理障碍等非运动症状,  相似文献   

14.
特发性震颤是一种常见的运动障碍性疾病。西医治疗此病多用普萘洛尔或阿罗洛尔,有一定疗效,但副作用大。而针刺治疗此病1例,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特发性震颤(ET)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6例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针刺加电针治疗,对照组服用心得安。治疗6周后采用Louis等人6项任务幅度评分方法进行评价。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0%,对照组为56.5%,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针刺加电针治疗ET具有很好的疗效,优于单纯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6.
邱××,女,88岁。1988年7月5日诊。患者形体消瘦,面色淡白无华,左侧肢体颤动,胃脘痛,头晕,口干,便秘,饮食差,舌质红,无苔,脉弦滑。此为肝气横逆所致。治宜调和肝脾,柔肝止痛,养血柔筋之法。处方:何首乌15克,天麻、麦冬、白芍、元胡、山药、  相似文献   

17.
特发性震颤是锥体外系疾病中比较常见的,一般在30岁之前很少见,其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姿态性震颤是本病的主要症状,往往见于手部,影响精细动作、书写、用筷进餐等,其次为头部、胸、腹及下肢。在精神紧张时病情加重,严重者影响正常工作、学习及生活,临床上尚无特效药物。笔  相似文献   

18.
特发性震颤属于中医"颤震"的范畴,主要临床表现为头和肢体不自主摇动颤抖。赵建军教授以《黄帝内经》中"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为出发点,并结合四十余年的临床经验,提出"从情志论治"的治疗原则,治以"疏肝怡情,平肝止颤"。本文从治法出发,结合临床验案,阐述赵建军教授治疗特发性震颤的经验。  相似文献   

19.
秦丽娜 《吉林中医药》2010,30(6):511-512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特发性震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ET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和心得安组,每组30例,10 d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结果:电针组总有效率为96.7%,西药组为63.3%,电针组疗效明显优于西药组(P0.01)。结论:电针治疗ET优于口服心得安,是一种安全、有效、无副作用的中医疗法。  相似文献   

20.
特发性震颤(essential tremor)是一种少见病,表现为头面部、舌头或肢体节律性不自主运动或震颤.该病病因不明,一般认为是局限性震颤麻痹的一种类型,与遗传有关,治疗比较困难.笔者近年来用中药平胃散为主治疗特发性震颤11例,取得了一定疗效,现介绍于下,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