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评估负压封闭引流(VSD)冲洗联合局部氧疗治疗深度烧伤创面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粤北人民医院收治的30例符合标准的深度烧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纯VSD组(9例)、VSD冲洗组(10例)、VSD冲洗联合局部氧疗组(11例)。于治疗前、治疗7 d后,均行创面大体观察;治疗7 d后计算创面肉芽组织覆盖率;留取创面组织液,检测创面组织液氧分压;记录3组创面Ⅱ期手术方式及术后游离皮片或皮瓣成活率(%);比较术后平均换药次数,抗生素应用时间及住院时间。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LSD-t检验及Kruskal-Wallis H多组秩和检验。 结果(1)治疗7 d后,VSD冲洗联合局部氧疗组创面床新鲜程度明显优于VSD冲洗组和单纯VSD组,VSD冲洗组好于单纯VSD组。VSD冲洗联合局部氧疗组肉芽组织覆盖率[(95±4)%]均高于VSD冲洗组[(82±7)%]与单纯VSD组[(6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53、27.63,P值均小于0.01),VSD冲洗组与单纯VS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09,P<0.01);(2)治疗7 d后,VSD冲洗联合局部氧疗组氧分压为(118±12) mmHg,均高于VSD冲洗组[(45±6)mmHg]与单纯VSD组[(42±8)mmHg](t=73.91、76.59,P值均小于0.01),单纯VSD组与VSD冲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69,P>0.05);(3)3组以游离皮片和带蒂皮瓣修复创面,VSD冲洗联合局部氧疗组皮片成活率[(97.9±2.0)%]与皮瓣成活率[(97.5±0.9)%]分别优于单纯VS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4、15.7,P值均小于0.01),且分别优于VSD冲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9、11.2,P值均小于0.01),VSD冲洗组分别优于单纯VS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43、8.43,P值均小于0.05)。(4)VSD冲洗联合局部氧疗组术后换药次数、抗生素应用时间及住院时间分别明显少于VSD冲洗组和单纯VSD组(t=3.37、5.95、7.01, 6.25、10.80、13.26; P值均小于0.01);VSD冲洗组少于单纯VS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9、4.83、6.24, P值均小于0.05)。 结论VSD冲洗联合局部氧疗充分利用3种创面治疗方法的优势,纠正深度烧伤创面组织的缺血、缺氧,为创面修复提供新鲜创面床,提高Ⅱ期移植皮片或皮瓣成活率,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术前负压封闭引流联合局部旋转皮瓣修复骶尾部压力性损伤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7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烧伤整形科收治的48例压力性损伤患者,男32例,女1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24)和对照组(n=24)。对照组入院后给予床边清创后每日换药,观察组入院后给予床边清创及负压封闭引流治疗。2组患者于入院治疗5~7 d后均行局部旋转皮瓣术及负压封闭引流修复骶尾部压力性损伤,同时睡悬浮床,局部旋转皮瓣术后1周去除负压材料同时予以创面换药直至愈合。比较2组患者术后2周甲、乙级愈合率,皮瓣坏死率,伤口裂开率及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与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 结果术后2周,观察组甲级愈合患者8例,乙级愈合患者12例,丙级愈合患者4例;对照组甲级愈合患者3例,乙级愈合患者11例,丙级愈合患者10例;观察组的甲、乙级愈合率[83.33%(20/24)]与对照组[58.33%(14/24)]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0)。术后2周,观察组2例患者皮瓣远端静脉淤血后部分坏死,7例患者拆线时伤口裂开;对照组9例患者存在皮瓣部分坏死,14例患者拆线时伤口裂开;均予以换药后愈合。观察组患者的术后皮瓣坏死率、术后伤口裂开率为8.33%(2/24)、29.17%(7/24),优于对照组[37.50%(9/24)、58.33%(14/2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36、0.005)。观察组患者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21.5±3.0)、(32.2±3.1) d,与对照组[(24.3±2.4)、(35.7±3.3) d]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565、3.719,P值均小于0.01)。全部48例患者术后随访2~6个月,患者皮瓣均存活良好,压力性损伤均未复发。 结论应用术前负压封闭引流联合局部旋转皮瓣修复骶尾部压力性损伤能显著提高患者临床疗效,降低患者住院时间、愈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8例患者术后随访2~6个月,患者皮瓣均存活良好,压力性损伤均未复发。  相似文献   

3.
4.
目的观察封闭负压治疗对猪深Ⅱ度烧伤创面的影响。方法采用控温控压电烫仪在3只普通家猪背部对称制造深Ⅱ度热力烧伤模型,每只猪背6个创面(共18个),左右对称创面视为一对,共9对创面随机分为持续负压组、间歇负压组、常规换药组。造模24 h后两负压组分别给予持续及间歇封闭负压治疗,压力值均为-125 mm Hg(1 mm Hg=0.133 k Pa),常规换药组给予常规换药治疗。于治疗后当天、第3、6、9、14天,分别测量创面面积并计算愈合率;取创面组织进行常规苏木精-伊红(HE)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病理学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计算细胞增殖指数(PI)及血管内皮细胞计数;记录最终创面愈合时间。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LSD-t检验。结果 (1)治疗后第3天,持续负压组、间歇负压组创面愈合率分别为(18.51±4.38)%、(14.26±5.98)%,均高于常规换药组(3.86±2.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552、40.139,P﹤0.05、=0.001),治疗后第6天,两负压组分别达(24.74±3.25)%、(20.55±3.43)%,仍高于常规换药组(13.41±4.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73、3.432,P﹤0.05、=0.004),治疗后第9天,其愈合率分别达(49.81±3.88)%、(46.96±3.16)%,均高于常规换药组(34.29±6.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63、4.541,均P﹤0.05)。(2)持续负压组、间歇负压组愈合时间分别为(11.67±0.52)d、(11.50±1.05)d,均短于常规换药组(13.00±0.8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15、3.055,P=0.016、0.008),两负压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40,P=0.739)。(3)治疗后第3天,常规换药组创面炎症细胞浸润较两负压组重,其高峰持续到第9天,第14天逐渐消退。(4)治疗后第3天,持续负压组和间歇负压组细胞PI明显升高,高于常规换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413、9.080,均P﹤0.05),治疗后第6天分别达高峰,仍高于常规换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49、5.557,均P﹤0.05),治疗后第9、14天,3组细胞PI无明显差异。(5)治疗后第3、6天,持续负压组、间歇负压组血管内皮细胞计数均高于常规换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第9、14天,3组血管内皮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639、1.711,P=0.218、0.205)。结论与常规换药相比,封闭负压引流治疗能加快创面坏死组织清除,促进创面炎症反应消退,加速深Ⅱ度烧伤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皮肤持续牵张技术联合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治疗深度创面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8年5月山西白求恩医院急救医学科收治的不同部位深度创面患者20例,其中外伤10例,压疮7例,感染创面3例。根据创面情况实施清创术后应用皮肤持续牵张联合VSD治疗,观察并记录患者伤口愈合时间,使用温哥华瘢痕量表评估创面愈合质量。 结果20例患者经皮肤持续牵张与VSD治疗后,创面均愈合良好,无愈合不良或不愈合。创面大小为2 cm×2 cm~3 cm×4 cm的5例患者创面平均愈合时间为20 d,创面大小为5 cm×5 cm~8 cm×10 cm的8例患者创面平均愈合时间为22 d,创面大小为10 cm×15 cm~15 cm×20 cm的7例患者创面平均愈合时间为30 d。创面愈合后3个月随访所有患者温哥华瘢痕量表评分平均为3.8分。 结论应用皮肤持续牵张技术与VSD技术联合治疗深度创面不仅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而且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等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持续封闭负压引流技术改善褥疮皮瓣修复的治疗效果,减少手术并发症。方法选取2009年5月至2013年5月解放军第三○六医院Ⅳ期褥疮患者30例设为联合负压组,采用皮瓣修复手术联合应用封闭负压引流技术治疗;2006年5月至2009年5月Ⅳ期褥疮患者30例设为单纯手术组,采用单纯皮瓣修复治疗创面,比较两组患者褥疮创面一次手术修复成功率。结果单纯手术组22例患者一次手术成功,8例出现感染、伤口裂开或部分裂开,一次手术成功率为73.3%;联合负压组28例一次手术成功出院,2例出现伤口裂开和感染,再次手术治疗后伤口愈合,一次手术成功率为93.33%。联合负压组患者一次手术成功率明显高于单纯手术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2,P〈0.05)。结论持续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可以提高褥疮皮瓣一次手术修复的成功率,促进伤口愈合,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瘢痕松解后一期创面负压吸引结合二期自体中厚皮片移植在特重度烧伤康复患者后期功能重建中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江苏大学附属昆山医院烧伤整形外科收治的昆山"8·2"事件中特重度烧伤后期康复患者36例,所有患者烧伤面积均大于80%总体表面积,Ⅲ度烧伤面积均大于50%总体表面积,瘢痕面积均大于50%烧伤面积,烧伤后功能部位瘢痕挛缩(36处)受限。根据患者采用的治疗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常规手术组,每组18例。实验组患者行一期手术功能部位瘢痕松解后,创面持续负压吸引6 d,如创面基底良好,行二期创面自体中厚皮片移植修复创面,术后定期换药;常规手术组患者行功能部位瘢痕松解后,一期自体中厚皮片移植修复,术后定期换药。术后12 d,观察2组患者创面感染情况并计算2组自体皮成活率;记录植皮区植皮术后创面愈合时间及术后3、6、10个月植皮区瘢痕评分差值;术后12个月随访,对患者功能部位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定。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χ2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 结果术后12 d,实验组患者自体皮成活率(94.28±3.58)%,高于常规手术组(89.06±3.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45,P<0.05);实验组出现1例感染,与常规手术组感染例数(3例)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03)。植皮术后,实验组患者植皮区创面平均愈合时间为(13.22±0.55) d,短于常规手术组(16.44±0.57)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62,P=0.0001)。实验组患者术后3、6、10个月植皮区瘢痕评分差值分别为(4.22±0.89)、(4.72±0.23)、(6.11±0.29)分,均低于常规手术组(5.00±0.59)、(6.78±0.24)、(8.22±0.3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30、7.857、6.008,P值均小于0.05)。术后12个月随访,实验组患者功能部位功能恢复情况:好10例,较好7例,差1例;常规手术组功能恢复情况:好5例,较好9例,差4例,实验组功能改善情况优于常规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10,P=0.045)。 结论瘢痕松解后创面负压吸引结合二期自体中厚皮片移植可提高皮片存活率、缩短创面愈合时间、改善植皮区瘢痕、改善功能部位活动情况,有较好的临床功能重建效果。  相似文献   

9.
临床上,因急、慢性损伤导致的各种皮肤软组织缺损十分常见。创面治疗的基本措施是提供创面自行愈合的局部环境,或是通过外科干预直接封闭创面。适合创面愈合的理想的局部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湿润的、非感染的、具有丰富血供和均衡炎性调节因子的环境。负压治疗又称为负压创面疗法、负压封闭治疗,目前,负压治疗已成为创面处理领域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为很多复杂皮肤创面的处理提供了一个较为便捷、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采用个体化序贯性治疗方案治疗多部位难愈性压疮的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7年6月海南省人民医院烧伤与皮肤修复外科收治的多部位难愈性压疮患者15例。压疮创面共32处,其中骶尾部16处,坐骨结节部5处,髂前上棘4处,股骨大转子部4处,足外踝3处。压疮面积1.0 cm×2.0 cm~12.0 cm×20.0 cm。对每个患者采取个体化、序贯性的治疗方案,包括全身营养支持治疗、手术清创-创面床准备-组织移植修复以及术后悬浮床等治疗,患者出院6~12个月后对患者进行电话及微信随访,每月随访1次,随访3个月。 结果经治疗,本组15例患者全身营养状况均得到改善。32处压疮创面均手术修复,其中Ⅰ期修复11处,VSD治疗后2期修复21处。出院后6~12个月,压疮修复部位均无复发。 结论采用全身支持支持、手术清创-创面床准备-组织移植修复以及术后悬浮床的个体化序贯性治疗方案对多部位难愈性压疮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1.
负压创面疗法(negative pressure wound therapy,NPWT)广泛用于各种难愈性创面的治疗。其主要作用机制为增加伤口血流灌注,减轻组织水肿,抑制细菌生长防止交叉感染,促进修复细胞的增殖同抑制凋亡。随着治疗适应证的增加,一些新的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如最适负压值,敷料更换时间,合理的治疗时间等。本文对负压创面疗法的作用机制和现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对坏死性筋膜炎术后创面修复的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外科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符合入组标准的坏死性筋膜炎患者5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治疗组采用VSD技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换药、清创、冲洗、引流。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当日及术后5、10、15 d的创面愈合率、肉芽组织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等各项指标以及患者总住院时间、住院期间更换敷料次数及平均间隔时间等。对数据行配对样本t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 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当日创面肉芽组织评分、疼痛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大于0.05)。术后5、10、15 d,治疗组平均创面愈合率分别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184、10.498、11.523,P值均小于0.05);治疗组平均肉芽组织评分分别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925、-6.039、-6.647,P值均小于0.05);治疗组VAS评分分别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918、-3.540、-2.402,P值均小于0.05)。治疗组患者总住院时间为(19.4±17.1) d,对照组为(42.4±13.5)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75,P=0.00048)。住院期间治疗组平均更换敷料(2.08±1.75)次,平均间隔(9.56±1.60) d;对照组平均更换敷料(20.16±6.63)次,平均间隔(2.11±0.06)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179、23.322,P值均小于0.05)。 结论对比常规的换药方式,VSD技术具有创面愈合更快,肉芽组织更新鲜,疼痛更轻等特点,同时明显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更换敷料次数及频率,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及医师工作效率,值得在坏死性筋膜炎术后的创面修复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负压创面疗法(NPWT)对于深Ⅱ度烧伤创面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NPWT治疗19例患者,共22个深Ⅱ度烧伤创面。观察坏死组织清除情况,记录伤后10、14、21、28d创面愈合率和创面完全愈合时间。结果NPWT治疗后,观察的22个创面中有18个创面的坏死组织被全部清除,其余4个创面表面坏死组织被部分清除。创面愈合率在伤后10、14、21、28d分别为(444-27)%,(69±28)%,(90±13)%,(100±0)%。创面完全愈合时间为(20.1±4.9)d,1个创面最后通过手术封闭,其余创面均通过换药愈合。结论NPWT具有加速深Ⅱ度创面愈合的作用,对坏死组织有效地清除可能是其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分组对照,研究负压封闭引流(VSD)联合对流冲洗治疗Fournier坏疽的效果。 方法选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2012年1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16例Fournier坏疽患者,其中4例因VSD需自费纳入单纯换药组,另1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纯VSD组6例和VSD联合对流冲洗组6例。所有患者经抗感染、控制血糖治疗后行Ⅰ期清创手术。单纯VSD组:根据创面大小及形态将负压材料剪成合适形状,充分接触并填满创面残腔,确保无残留死腔,封闭创面后负压接医院中心负压进行持续吸引,负压为150 mmHg(1 mmHg=0.133 kPa);VSD联合对流冲洗组:在单纯VSD组处理基础上联合0.9%氯化钠溶液通过输液器冲洗创面;清创换药组:对创面进行仔细清创,并用0.9%氯化钠溶液、3%过氧化氢溶液反复对创面进行冲洗,尽量保持创面清洁后,乳酸依沙吖啶纱布填充创面后敷料覆盖。对各组的创面细菌清除率、Ⅱ期缝合术式、平均创面封闭时间、住院总时间、患者满意情况、VSD使用个数及VSD堵管率等进行统计分析,评价3组治疗方案的疗效。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法及χ2检验。 结果治疗后,单纯VSD组可见创面肉芽组织生长较好;VSD联合对流冲洗组创面基本被鲜红肉芽组织覆盖;清创换药组创面可见肉芽组织散在生长,创基仍可见坏死组织及分泌物附着,创周皮肤炎症反应较重。3组患者创面细菌清除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1.707,P<0.05)。清创换药组创面细菌清除率为(58.7±4.5)%,明显低于单纯VSD组[(79.8±5.6)%]、VSD联合对流冲洗组[(93.6±6.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522、9.133,P值均小于0.05);单纯VSD组创面细菌清除率也明显低于VSD联合对流冲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38,P=0.001)。单纯VSD组5例Ⅱ期行拉拢缝合联合植皮封闭创面,1例腹股沟区创周皮瓣红肿明显,拉拢缝合后切口局部持续较多分泌物渗出,加强清创换药后切口逐渐愈合;VSD联合对流冲洗组患者Ⅱ期缝合采用直接拉拢缝合即基本封闭创面,创面愈合良好;清创换药组1例Ⅱ期行直接拉拢缝合联合局部植皮,皮片部分成活,剩余3例行局部皮瓣转移修复术加游离植皮术封闭创面。3组患者平均创面封闭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5.989,P<0.05);清创换药组的平均创面封闭时间明显大于单纯VSD组、VSD联合对流冲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931、7.195,P值均小于0.05);单纯VSD组平均创面封闭时间也明显大于VSD联合对流冲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55,P=0.018)。3组患者住院总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5.707,P<0.05);清创换药组的住院总时间为(38.3±9.3) d,明显大于单纯VSD组[(22.3±3.4) d]、VSD联合对流冲洗组[(16.7±2.0)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263、7.106,P值均小于0.05);单纯VSD组住院总时间也明显大于VSD联合对流冲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60,P=0.047)。单纯VSD组堵管率为44.4%(12/27),VSD联合对流冲洗组堵管率为15.8%(3/1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67,P=0.041)。单纯VSD组患者治疗期间虽然也无明显疼痛,但费用较高;VSD联合对流冲洗组创面愈合良好,患者满意度最高;清创换药组患者换药过程疼痛剧烈,住院时间长,后期创面封闭效果不甚满意。 结论VSD联合对流冲洗能快速稀释引流创面分泌物,减轻创面感染,有效解决堵管发生,保障引流通畅,为创面愈合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开来。  相似文献   

15.
负压创面治疗技术(NPWT)是最近十几年来创立并开展的创面治疗新方法,近年已被广泛用于各种急慢性创面的治疗而且取得了确切的疗效。本文概括比较了负压创面治疗技术的两个关键技术: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和封闭负压辅助闭合技术,阐明了二者是原理相同,但选材、方法和适应证不同的两种技术。另外,本文也归纳了负压创面治疗技术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促进创面血液循环、减轻水肿、抑制细菌繁殖、机械应力促使肉芽组织生长、抑制细胞凋亡从而促进创面愈合。同时,本文还总结了近年来临床上将NPWT技术运用于各种急慢性创面治疗的进展。最后,作者也对负压治疗技术的发展前景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与见解。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总结慢性皮肤溃疡的临床特点并对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进行分析,以提高临床诊疗水平。 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收集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1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92例慢性皮肤溃疡住院患者临床资料。统计患者的一般资料如性别、年龄、是否患有基础疾病及其类型、溃疡类型、溃疡发生部位等情况;对患者创面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分析创面检出病原菌情况;对创面检出病原菌进行药物敏感试验,分析病原菌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统计患者的治疗方式,计算不同治疗方式的治愈率;检测患者血液中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和甘油三酯、胆固醇值,分析影响慢性皮肤溃疡患者病情转归的相关因素。数据比较采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1)92例慢性皮肤溃疡住院患者中,男46例(50%),女46例(50%);其中55~70岁患者最多,占30.43%,其次是40~54岁患者,占29.35%,年龄>70岁患者最少,占17.39%;92例患者中,67例伴有影响创面愈合的基础疾病,其中32例患者合并2种以上基础疾病。(2)92例慢性皮肤溃疡患者中,恶性溃疡最为常见,占22.8%,其次是血管性溃疡,占21.7%、感染性溃疡及术后不愈性溃疡均占15.2%,创伤性溃疡占9.8%,瘢痕溃疡、压力性溃疡、放射性溃疡占比较小,分别为6.5%、5.4%、3.3%。(3)92例患者中,最常见的溃疡部位是下肢,包括足踝部17例(18.5%),小腿10例(10.9%),大腿3例(3.3%);第2、3位常见的溃疡部位分别为头面颈部、胸腹背部,占比分别为20.7%、19.6%,其余部位相对较少,占比均不足10.0%。(4)细菌培养共检出细菌80株,其中革兰氏阳性菌共54株(67.5%),革兰氏阴性菌共26株(32.5%),检出的革兰氏阳性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35.0%)、表皮葡萄球菌(13.8%)、屎肠球菌(7.5%)为主;革兰氏阴性菌以大肠埃希菌(7.5%)、铜绿假单胞菌(6.3%)为主。(5)根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分析可得表皮葡萄球菌对红霉素耐药率100.0%,对青霉素、克林霉素耐药率均为90.9%;表皮葡萄球菌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利福平、替加环素敏感,敏感率分别为为100.0%、100.0%、63.6%、63.6%;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耐药率96.4%、对红霉素耐药率82.1%;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利奈唑胺、利福平、替加环素、万古霉素敏感,敏感率分别为89.3%、85.7%、85.7%、100.0%;屎肠球菌对万古霉素、替加环素敏感,敏感率分别为83.3%、83.3%;大肠埃希菌对头孢替坦、美洛培南、亚胺培南、哌拉西林、阿米卡星敏感,敏感率分别为100.0%、83.3%、83.3%、83.3%、83.3%。(6)92例患者采取了3种治疗方式,其中14例接受非手术治疗,78例接受手术治疗,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中42例行手术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治疗,36例行单纯手术治疗;接受手术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治疗、单纯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的患者治愈率分别为66.67%、38.89%、7.14%,3种治疗方式患者的治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1,P<0.05),且接受手术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治疗的患者治愈率分别与单纯手术治疗的患者和非手术治疗的患者治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0、28.5,P<0.05)。(7)对影响慢性皮肤溃疡患者病情转归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可得,手术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治疗、中性粒细胞计数是影响慢性皮肤溃疡患者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对慢性皮肤溃疡来说,中老年人是其好发人群,恶性溃疡是其最常见的病因,小腿及足踝部是其最主要的发病部位,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其最主要的感染细菌,手术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治疗的效果最佳,中性粒细胞计数正常的患者治疗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