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罗登攀  黄节  赵宁 《新中医》2022,54(5):205-210
目的:观察基于肌筋膜触发点的干针疗法对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6例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采取常规电针疗法,研究组采取基于肌筋膜触发点的干针疗法,2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观察2组临床疗效,比较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颈椎活动度(...  相似文献   

2.
由于干针疗法应用广泛,干针和针灸之间产生了激烈的争论。该文从干针和针灸的起源、定位、针法针感、临床治疗范围及当前的基础研究方面进行总结,以期更系统全面地理解干针与针灸之争的根源所在,为今后中西医之科学研究提供更明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解剖生理学基础上,将各个肌肉的肌筋膜触发点牵涉痛区域进行整合,对比传统经络的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观察二者位置和走行的相似性;并通过目前肌筋膜触发点和筋膜学的研究进展,在触发点牵涉痛路径的基础上,结合筋膜力学、神经和血管思路深入理解穴位的定位和经络,以及穴位和经络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谢晓银  乔海法 《陕西中医》2021,(9):1264-1266
阿是穴是中医传统特殊穴位,临床上将其应用于治疗各种痛症.肌筋膜触发点相关理论是目前诊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重要依据,因针对肌筋膜触发点(MTrPs)治疗简单、高效,故在临床上应用较多.现主要针对阿是穴和MTrPs两者的定位方法、病理机制、临床应用等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和分析,有助于深入认识两者,将其正确运用于临床,提高临床疗...  相似文献   

5.
阿是穴是中医重要传统特殊穴位,临床上常用于治疗痛症;肌筋膜触发点理论及技术是当前诊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重要手段,因其临床实践简单、有效,在临床实践中应用和研究广泛。从概念、取穴方法、作用机理和临床应用四个方面对两者的异同进行辨析。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刃针针刺肌筋膜触发点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上海市嘉定区南翔医院疼痛科收治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给予针刺肌筋膜触发点治疗,对照组给予普瑞巴林胶囊口服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 VAS)、简式Mc-Gill疼痛问卷表(以下简称Mc-Gill)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PSQI)评分、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α、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IL)-6、IL-8]水平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Mc-Gill评分、PSQ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有效率为97.5%,对照组有效率为82.5%,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TNF-α、IL-6、IL-8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针刺配合干针刺肌筋膜触发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将13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常规针刺配合干针刺肌筋膜触发点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常规针刺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65%,高于对照组的73.53%(P<0.01)。结论:常规针刺配合干针刺肌筋膜触发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刘鹏  王强  陈志 《上海针灸杂志》2013,(10):841-843
目的 比较浮针疗法和常规毫针刺法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差异,从而找到更有效、更快捷的治疗方法,以减轻患者的痛苦。方法 将76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浮针组和毫针组,每组38例。浮针组采用浮针疗法对环枕线上相应的肌筋膜触发点(MTrP点)进行浮针操作,并留置6 h;毫针组采用常规针刺疗法针刺风府、风池、列缺、百会等穴及相应的夹脊穴,留针30 min。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每治疗5 d休息2 d,7 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结果 浮针组治愈率为60.5%,总有效率为97.4%;毫针组治愈率为39.5%,总有效率为89.5%,两组疗效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减轻眩晕起效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个疗程后浮针组3项评分均低于毫针组(P<0.01)。结论 浮针治疗颈性眩晕效果优于常规针刺法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针刺拮抗肌联合温针灸肌筋膜触发点治疗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6例予针刺拮抗肌联合温针灸肌筋膜触发点治疗;对照组36例予单纯针刺拮抗肌治疗。2组均每周治疗5次,休息2 d,每10次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观察2组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MAS)评分、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变化,比较2组疗效。结果 2组治疗后MAS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FMA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后治疗组M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FMA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88.9%,对照组总有效率80.6%,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刺拮抗肌联合温针灸肌筋膜触发点治疗卒中后上肢痉挛,对于降低患者肌张力、增加肌力及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疗效显著,优于单纯应用针刺拮抗肌治疗。  相似文献   

10.
拔罐疗法可有效地治疗肌筋膜触发点,通过拔罐时产生的压电和反压电效应,快速有效地缓解患者疼痛症状。其可改善肌筋膜触发点区域的血液循环状态,降低肌肉的紧张程度,促进肌肉功能的恢复,同时拔罐疗法还可提高肌肉的机械痛阈。文章为阐释拔罐治疗肌筋膜触发点的可能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拔罐疗法可有效地治疗肌筋膜触发点,通过拔罐时产生的压电和反压电效应,快速有效地缓解患者疼痛症状。其可改善肌筋膜触发点区域的血液循环状态,降低肌肉的紧张程度,促进肌肉功能的恢复,同时拔罐疗法还可提高肌肉的机械痛阈。文章为阐释拔罐治疗肌筋膜触发点的可能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曾文璧  罗岚  李文纯  蔡薇 《中医药导报》2019,25(11):117-119
目的:探讨采用肌筋膜触发点理论的刃针治疗早中期膝关节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早中期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患者采用刃针在股四头肌、股二头肌、股内收肌、腘肌、腓肠肌等有明显压痛点或条索、结节点进行切割,对照组患者予洛索洛芬口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Lysholm膝关节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低于对照组,Lysholm评分高于对照组,临床疗效分级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肌筋膜触发点理论的刃针在减轻早中期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的疼痛感,改善膝关节功能上更有优势,临床疗效较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针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与常规的穴位针刺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符合条件的363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91例)和对照组(172例)。对照组患者用毫针针刺风池、颈夹脊、肩井、天宗、肩贞、外关等穴,接G6805电针仪治疗,同时配合推拿、颈椎牵引,静滴扩张血管药物;治疗组在上述疗法的基础上,针刺风池、颈夹脊、肩井、天宗、肩贞时,用毫针破坏相应的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后再留针通电。结果:两组病例治疗前后颈椎功能障碍指数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综合疗效以治疗组为优(P<0.05)。结论:针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能有效缓解疼痛和功能障碍,提高临床治愈率。  相似文献   

14.
随着现代生活的发展,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发病率越来越高。针刺触发点疗法因其操作安全简单,疗效佳已被医生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实践当中,通过查阅近年来针刺触发点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文献,运用文献整理法,总结肌筋膜疼痛综合征中的相关中西医致病的机理以求能达到更好有效的预防、诊断和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并探究临床常见的特色针刺肌筋膜触发点技术的疗效,旨在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正>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以软组织疼痛为主要表现,以骨骼肌为多发,触发点的存在为其主要临床特征,按压时可产生局部疼痛和牵涉痛,主要表现为肌肉僵硬不舒、颈肩部疼痛、运动软弱无力或受限。而更年期女性由于激素水平波动,出现精神神经症状,易导致失眠、劳累,从而诱发骨、关节、肌肉症状,可出现肌肉、关节疼痛。笔者采用针药联合灭活肌筋膜触发点治疗更年期MPS。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针刺肌筋膜触发点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8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1例和对照组47例。治疗组采用针刺肌筋膜触发点治疗,对照组采用注射消炎镇痛液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旋颈试验阳性率、眩晕评分及头项部疼痛VAS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后VAS评分、旋颈试验阳性率及眩晕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旋颈试验阳性率及眩晕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1%,对照组为76.6%,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肌筋膜触发点能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眩晕及头项部疼痛症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强刺激手法刺激肌筋膜触发点治疗紧张性头痛的疗效。方法:60例慢性紧张性头痛随机平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分别使用强刺激手法及物理因子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6.6%(P=0.03620.05)。结论:颈部肌筋膜触发点强刺激手法治疗紧张性头痛能明显缓解患者头痛,改善临床伴随症状,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针刺灭活肌筋膜触发点阻滞治疗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19年7月我院收治的72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36例.对照组行药物神经阻滞治疗,实验组行针刺灭活肌筋膜触发点阻滞治疗,对比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疼痛感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VAS...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湿针灭活肌筋膜触发点(MTrPs)联合督脉灸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2组均予常规药物口服,对照组50例予针灸治疗;治疗组50例予湿针灭活MTrPs联合督脉灸治疗。2组均10 d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疗程间隔3 d。比较2组治疗前、后及治疗3个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Barthel指数及骨密度,比较2组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骨钙素(BGP)、骨碱性磷酸酶(BALP)含量。结果 2组治疗后及治疗3个月疼痛VAS评分均降低(P0.05),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及治疗3个月Barthel指数评分均升高(P0.05),且治疗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3个月后骨密度较治疗前均升高(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及治疗3个月骨密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3个月后BGP均升高(P0.05),BALP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湿针灭活MTrPs联合督脉灸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能减轻患者疼痛,提高生活质量,改善骨密度及骨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表征触发点活性的客观性量化指标,并尝试利用该指标实现干针和被动牵张疗法对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疗效的定量评价。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干针组、牵张组和干针牵张组,每组6只。采用打击结合离心运动方法对大鼠左下肢腓肠肌部位进行触发点造模,造模8周,自然恢复4周,定位触发点位置并记录肌电信号。第13周进行1次治疗,记录治疗后6min触发点的肌电信号。干针组进行干针治疗,牵张组对其左侧腓肠肌进行被动缓慢牵张,干针牵张组先进行干针治疗随后进行被动牵张锻炼。采用肌电信号序列的样本熵估计触发点活性,进行疗效分析。结果:(1)造模周期结束后,空白组肌电信号样本熵均值(0.985±0.196)高于干针组(0.034±0.010)、牵张组(0.045±0.023)和干针牵张组(0.047±0.034)均(P0.01)。(2)治疗后干针组(0.819±0.088)、牵张组(0.532±0.205)、干针牵张组(0.810±0.117)肌电信号样本熵估计均上升(均P0.01)。(3)牵张组治疗后样本熵估计低于干针组和干针牵张组(P0.01)。结论:肌电信号样本熵作为触发点活性评价的客观性指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和灵敏度;干针、牵张、干针结合牵张对大鼠触发点均有一定疗效,干针治疗短期疗效显著,明显优于单一被动牵张治疗,能迅速降低大鼠肌筋膜触发点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