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现代解剖生理学基础上,将各个肌肉的肌筋膜触发点牵涉痛区域进行整合,对比传统经络的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观察二者位置和走行的相似性;并通过目前肌筋膜触发点和筋膜学的研究进展,在触发点牵涉痛路径的基础上,结合筋膜力学、神经和血管思路深入理解穴位的定位和经络,以及穴位和经络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结合触诊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探讨套针新型浮针干预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0年12月期间南昌市洪都中医院康复科诊治30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每组各15例,试验组运用红外热成像技术诊断技术结合触诊肌筋膜疼痛触发点,运用套针新型浮针灭活触发点;对照组采用传统针灸腧穴穴位进行针刺。两组患者均隔天治疗1次,每周3次,共治疗2周,疗程结束后观察两组患者WOMAC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套针新型浮针灭活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后,WOMAC评分中的疼痛、僵硬、近期日常生活质量评分与传统针灸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套针新型浮针灭活膝关节周围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可有效缓解疼痛、晨僵等不适,恢复日常生活能力。结论:套针新型浮针灭活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可促进膝关节周围力学平衡,降低肌组织张力,对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进行治疗,能够有效缓解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疼痛及提高膝关节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3.
触发点(TRP)的临床价值已被广泛认可,它与针灸穴位(ACP)的密切关系也受到了关注。TRY典型的牵涉痛类型也与经络类型很相似。本研究的目的是建立  相似文献   

4.
张玉  周胜红 《河南中医》2023,(5):777-782
浮针疗法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作用机理:以皮部浅刺理论为基础,五脏论为依据;以针至病所理论和刺皮刺卫理论为操作、作用方式;肺主皮毛理论中皮毛对肺的影响。浮针进针点具有非穴位性和多向性,常选择反阿是穴和肌筋膜触发点,反阿是穴实质上归属于汉代以前经络学说的内容,肌筋膜触发点具有反阿是穴穴位性质。慢性咽炎、支气管炎、慢性咳嗽这类与肌肉相关性较大的气管、咽部疾病都选择了患肌上的肌筋膜触发点作为浮针进针点,而感冒、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这类与肌肉相关性较小的外感或肺部疾病选择穴位作为浮针进针点。目前,浮针疗法机理的研究依然不足,势必影响学科的发展,日后的工作重心应该放在大样本双盲对照实验和动物实验上,对内科病的治疗浮针进针点究竟应该选择患肌还是穴位,暂未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应尽快建立浮针治疗内科病的进针点选取原则和规范。  相似文献   

5.
苍龟探穴是催发经气中具有代表性的复式手法,治疗顽疾疗效确切;肌筋膜触发点针刺技术以干针"灭活"触发点为效用,治疗各种痛症和各科疑难杂症.尽管两者理论不同,但两者的针刺方法、刺激方式高度相似.临床中,肌筋膜触发点针刺手法多用"苍龟探穴"之法治疗疾病.以此可见,"苍龟探穴"针法结合现代针法直接精准定位肌筋膜触发点,有利于提...  相似文献   

6.
正电热针是根据电针原理发明的一种能使针体发热,当破入机体的一定穴位后可治疗疾病的新的针刺治疗方法,具有温针和针刺之两重功效。它是在中医学的经络学说和针灸"粹刺"(火针)的理论基础上,结合现代科学技术而改进的一种针刺方法,对经络学说的探讨、针麻原理的研究、针刺手法的改进、临床疗效的提高、扩大针灸的治疗病种均有一定的价值~([1])。它使针灸学逐步成为定量科学,为其进一步发展与完善奠定了基础。本文从中医脾胃、肿瘤、骨关  相似文献   

7.
笔者认为凡是将针刺入皮肤,以防治疾病为目的治疗方法都属于针灸学中的针刺方法。经络腧穴理论虽然是传统针刺的重要理论基础,但在其发展过程中,现代医学的解剖、生理等,已经是现代针灸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干针则只限于激痛点理论。针刺部位方面,传统针刺以穴位为主,但涉及皮肤、肌肉、肌腱、血管与神经等多个层次,而干针主要集中于肌肉。从针刺方法上看,传统针刺疗法的针刺工具有长短粗细之别,针刺方法也非常丰富,既有传统手法,也有借助于现代科技研究成果的电针疗法等,而干针针具单一、手法简单。正因为如此,传统针刺的适应证更广,而干针主要用于肌筋膜疼痛及其相关病症。从知识结构来看,传统针灸医师不仅需要学习中医知识,还需要学习西医基础,而目前干针从业者的培训有不足之处。基于以上理由,我们认为,干针只是针灸学中针刺疗法的一部分,是传统针灸现代发展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8.
张时宜 《中国针灸》1997,17(3):143-147
面针探讨与临床应用张时宜(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上海200030)主题词面针面针是指在面部特定穴上针刺来治病的针法。它是在古代医家根据面部皮肤色泽的变化来诊察疾病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60年代起,我们对面针的有关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将其穴位的定位作了查考...  相似文献   

9.
本文总结论述了目前针灸经络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中的七大误区.电针不是针刺,是电刺激;现在的经脉循行图与古典经脉图严重不符,其原因在于穴位归类的错误;经络本来包括可以看见的血管,看不见的经络是皮肤中的卫气运行途径;针刺调气应当注重刺激皮肤,而不是深部组织;针刺得气,重在针者的感受,而不是病人的感受;针刺的最佳适应症是急性病,而今只能治疗少数慢性病;针刺结束后的身体效应才是特异的针刺效应.作者提出现在的针灸经络基础和临床皆远离古典理论和技术,面临危机.  相似文献   

10.
这里说的穴位是体针穴位,针感以酸重胀为主,痛不计在内。祖国医学指出:“灸刺之道,……得气穴为定。”(《灵枢》)现代医学临床实践也证明,无论是针刺治疗也好,针刺镇痛也好,甚至于研究经络实质也好,都是从针刺穴位产生针感开始的。所以把产生针感的组织结构——穴位针感感受器搞清楚,对于阐明针麻原理,探论经络实质都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伟  相似文献   

11.
穴位敏化是穴位状态的相应改变,痛敏是穴位敏化最常见的表现形式,痛敏穴与激痛点在临床上均与疼痛有关,二者有许多相似之处,两者皆为疼痛或疾病的反应点,多用于治疗疼痛类疾病。从理论来源上讲,阿是穴可将痛敏穴与激痛点联系起来,并在疼痛敏感度和解剖位置方面为两者的临床应用提供更好的参考。在辅助诊治技术上,可应用各种成像技术的辅助进行痛敏穴、激痛点的可视化、标准化定位,并预测其疗效。从临床应用来看,针刺穴位以酸胀重麻感为准,针刺激痛点以扎跳为准,常根据患者的病情综合应用痛敏穴,激痛点的分布也可为临床选穴提供参考,两者可治疗的疼痛类疾病既包含躯体痛也包括非感染或外伤性的内脏痛。现代研究方面,两者都以发生炎性反应为特征,进而产生周围微环境的改变。文章从痛敏穴与激痛点在理论、位置分布、针感、检测方法、临床应用及现代研究6个方面的异同探讨二者的关系,并进行分析总结,阐明了穴位痛敏化现象与激痛点理论的相关性。通过梳理二者之间的关系,认为痛敏穴的范围更加广泛,激痛点应包含在痛敏穴之中。痛敏穴与激痛点是传统经络腧穴理论的现代科学研究,仍纳入中医经络腧穴理论体系;同时将两者贯通于现代针灸学的研究中,以期为两者在疼...  相似文献   

12.
通过回顾干针的发展和现状,包括西方针灸界的“反干针独立”运动,本文强调干针就是针灸,是一种“去经络化”的针灸。关于干针的临床实践和现代研究在过去二十年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提示中医经络理论不是指导针灸的唯一理论。某些高质量的干针试验甚至可以成为针灸研究的范例,例如细化穴位内的刺激靶点,认识穴位(反映点)的反射特性,或建立标准化的刺激量指标,同时客观评估针刺疗效。与任何其他疗法一样,干针也有其缺点或局限性。在对经典针灸实施创新之际,也须继承经典针灸的宝贵经验与经络理论的合理内核。这对提高包括干针在内的针灸干预措施的疗效及拓宽针灸治疗范围和适应证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正>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以软组织疼痛为主要表现,以骨骼肌为多发,触发点的存在为其主要临床特征,按压时可产生局部疼痛和牵涉痛,主要表现为肌肉僵硬不舒、颈肩部疼痛、运动软弱无力或受限。而更年期女性由于激素水平波动,出现精神神经症状,易导致失眠、劳累,从而诱发骨、关节、肌肉症状,可出现肌肉、关节疼痛。笔者采用针药联合灭活肌筋膜触发点治疗更年期MPS。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本文总结论述了目前针灸经络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中的七大误区。电针不是针刺,是电刺激;现在的经脉循行图与古典经脉图严重不符,其原因在于穴位归类的错误;经络本来包括可以看见的血管,看不见的经络是皮肤中的卫气运行途径;针刺调气应当注重刺激皮肤,而不是深部组织;针刺得气.重在针者的感受,而不是病人的感受;针刺的最佳适应症是急性病.而今只能治疗少数慢性病;针刺结束后的身体效应才是特异的针刺效应。作者提出现在的针灸经络基础和临床皆远离古典理论和技术.面临危机。  相似文献   

15.
探讨临床针刺治痛穴位的确定和针具的选择.从临床痛证证型出发,分析治痛穴位特点、临床各种针具的特点.临床痛证以虚实为纲,治痛穴位可分为阿是穴、反阿是穴、正反穴,对应地选择适宜针具.  相似文献   

16.
正《灵枢·刺节真邪》曰:"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实虚,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取之而下之",强调经络腧穴诊察是针灸临床诊疗的第一步。但现在针刺时多以腧穴标准定位为是,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针灸疗效。笔者在医教研工作中关注经络腧穴诊察的理论及实践,在此以腧穴诊察为重点,浅谈体会。1腧穴内涵,是病理状态下动态变化的立体结构;腧穴定位,应依据标准定位结合诊察所得而确定业界对腧穴内涵具有共识性,即气血输注之处、病症反应点、治疗刺激点,但临床及科研中常忽略其"病  相似文献   

17.
腕踝针理论在很多方面与传统经络理论相一致,如腕踝针疗法中的身体分区与经络理论中的十二皮部相对应;腕踝针的各针刺点分别位于相应的十二经脉循行路线上;腕踝针各针刺点的主治病症与十二经脉的主治病症相对应等。腕踝针针刺点与针灸理论中一些特定穴位也有一定相关性,如腕踝针十二针刺点与十二"经脉穴"所在的位置十分相近,主治也很近似;腕踝针针刺点位于腕和踝部,位置与五输穴较为接近,可以治疗各经病症;大部分络穴位于腕踝针进针点附近或针尖所到处。另外,腕踝针的针刺方法与传统针灸理论中某些皮下浅刺方法亦相符合。说明腕踝针是对传统针灸治疗学的实践和发展,因此必然不能完全脱离于针灸经络理论而独立存在,必然可以从中医学传统针灸经络理论中找到依据,而我们传统的针灸经络理论也是临床实践的总结,亦能从腕踝针的实践中得到新的检验。  相似文献   

18.
正温针灸,又名烧针灸、针柄灸,是指将针刺入穴位一定深度得气后,把艾炷或艾段固定于针柄上点燃,使艾灸产生的热力通过针体传导至穴位深部,以发挥针刺与艾灸的双重作用。笔者临床应用温针灸疗法时,发现其存在以下不足:(1)温针灸广泛适用于寒凝经脉和气血痹阻导致的各种寒证(实寒证、虚寒证)和痛证,但阴气偏盛及久病、虚病者,其气沉滞、  相似文献   

19.
王颖教授认为颈肩综合征系脉络空虚或痹阻,深层肌肉受损,表现多介于颈椎病颈型与神经根型之间,并伴不同程度肩周肌肉张力增高,临床多误诊为肩关节周围炎。使用三寸毫针深刺局部穴位,使针体直达病所,加快得气速度,疏通经络,助气行血。王颖强调显效关键是得气,正乃"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治";肌痹无论病变部位大小,都需用深刺。特别指出适度深刺,可加速得气,提高针刺治疗效果;须熟知人体解剖结构,方可既提高针刺疗效又保证医疗安全,所谓"深浅不得,反为大贼,内动五脏,后生大病"。按"以痛为腧"原则,选肩颈部颈夹脊、风池、天柱、肩中俞、肩外俞、曲垣、肩井、秉风、肩胛缝周边阿是穴、胸椎周围阿是穴等;曲垣向内下斜刺,可刺及浅层斜方肌与菱形肌以及深层竖棘肌,提高针刺疗效。应尽量使针尖朝向压痛点或条索处适度深刺;压痛点常随疾病好转而改变,每次针刺前应重新找寻痛点,及时调整针刺部位;须专心体会针下感觉,缓缓刺入;留针禁止变换体位,以免发生气胸,即使患者体态较丰腴,亦不可加大肩部穴位针刺角度。  相似文献   

20.
临床和实验研究证明,针刺产生针感是取得针刺效果的重要条件。进一步阐明针感与穴位结构的关系,对探讨针灸针麻原理以及经络实质都具有重要意义。过去有关针感感受结构的知识,主要得自尸体解剖、动物实验和对人体的心理一生理学观察。本文报告在人体上用机能和形态相结合的方法所作的一些观察,并且比较了电针与手针在某些生理作用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